《六年級下冊語文教案6商鞅南門立木_語文S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六年級下冊語文教案6商鞅南門立木_語文S版(5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
6 商鞅南門立木
教學目標
1.認讀“鞅” 1 個生字,會寫“孝、葫、礎” 3 個生字。理解“冥思苦想、大步流星、喜笑顏開、真心實意、惹是生非”等詞語。
2.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指導學生根據提示,體會句子的意思,進而理解課文內容。
4.認識“言而有信、說道做到和賞罰分明、嚴格執(zhí)法”的重要性,初步建立法制觀念,在生活中要言而有信、說到做到。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內容,了解商鞅南門立木的歷史故事和意義。
教學難點
認識“言而有信、說到做到和賞罰分明、嚴格執(zhí)法”的重要性。
教學準備
1.讓學生查閱商鞅變法的資
2、料。
2.預習課文,了解課文內容。
教學時長
2 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交流,導入新課
1.同學們,你們聽說過商鞅變法的故事嗎?
2.你對商鞅有哪些了解呢?(出示商鞅圖片)
【培養(yǎng)學生搜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注重課內與課外的結合, 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
3.為了進一步了解商鞅,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故事吧。 (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學習字詞
1.讀課文,找出本課的生字和新詞并標出不懂的問題。
2.學生自學,小組交流。
3.教師檢測生字和詞語。
( 1)演示生字,指名學生認讀,組詞。
3、
( 2)認讀詞語“葫蘆、基礎、冥思苦想、大步流星、喜笑顏開、真心實意、惹是生非”等。
( 3)重點理解“冥思苦想、大步流星、喜笑顏開、真心實意、惹是生非” ,讓學生用“冥思苦想”、“惹是生非”寫句子。
【注意“惹是生非”的“是”不要寫成“事” 。】冥思苦想:深沉地思索。
大步流星:形容腳步走得大,走得快。喜笑顏開:因為高興而笑容滿面的樣子。真心實意:心意真實誠懇,沒有虛假。惹是生非:引起麻煩或爭端。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悟
1.指名學生讀課文,同時思考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
(本文講述的是我國戰(zhàn)國時期的改革家商鞅為了在全國建立起一種誠信守法的良好社會風
4、尚,從根本上保證變法的成功,在都城南門“立木取信”的故事,顯
第 1 頁
示了他變法的決心和意志。 )
【要求學生能正確、 流利地朗讀課文, 注意在評價中促進朗讀; 對于學生的回答,不要求統(tǒng)一和精確的答案。 】
2.互動交流:課文可以分為幾部分?每部分主要寫了什么?
第一部分(第 1 自然段):寫商鞅受權變法。
第二部分(第 2—14 自然段):寫商鞅“南門立木”取信于民的故事。第三部分 (第 15 自然段):寫商鞅“南門立木”所產生的影響和作用。四、合作評價,歸納質疑
1.通過初讀課文,你覺得商鞅是個什么樣的人?
板書
5、:商鞅:政治家——賞罰分明——嚴格執(zhí)法——誠信和聰明【引導學生評價,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 】2.通過合作學習你還有哪些不懂的問題?預設:
( 1)商鞅為什么要說服秦孝公變革舊的法規(guī)?
( 2)商鞅在秦國實行變法會遇到哪些困難?
( 3)商鞅為什么要在南門立木?人們對商鞅南門立木的做法有什么看法?商鞅
是怎么做的?
( 4)商鞅南門立木有什么影響和作用?【學會讀書,學會思考。發(fā)現問題,有助于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
3.同學們提出的問題很有價值,下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對這些問題進行探究。
第二課時
一、復習激趣,談話導入
1.上節(jié)課我們初步學習了《
6、南門立木》這篇課文,文中的商鞅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你最欣賞他的哪些做法?
2.這節(jié)課讓我們結合課文和上節(jié)課留下的問題繼續(xù)感悟商鞅變法的決心和堅定的意志。
二、研讀課文
下面請同學們圍繞上節(jié)課的幾個問題,抓住課文中動作、神態(tài)、語言、心理的描寫進行讀書、體會、交流。
1.出示自學提示:
( 1)商鞅為什么要說服秦孝公變革舊的法規(guī)?
( 2)商鞅在秦國實行變法會遇到哪些困難?
( 3)商鞅為什么要在南門立木?人們對商鞅南門立木的做法有什么看法,商鞅是怎么做的?
( 4)商鞅南門立木有什么影響和作用?
( 5)你對商鞅的做法有什么看法?
(
7、 6)結合實際談談你對“言而有信、說到做到”的理解。
2.學生自學,小組交流。
3.全班交流,點撥引導。
【以學生自學為主, 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尊重學生個性的感悟和體驗, 不要求統(tǒng)一的說法, 說出自己的理由就可以。 教師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 隨機地點撥引導,靈活把握重點,強調在“對話”中生成問題。 】
( 1)交流、體會商鞅變法的決心。①閱讀第一部分,解決第一個問題。
第 2 頁
【引 學生抓住“改革家”“ 服秦孝公 革舊的法 ,爭取國家富 ” “主持 法”等,了解商鞅是一個怎 的人,他 什么要 服秦孝公 革舊法。 】② 第二部
8、分,通 理解重點句,解決第二、三個 ,教 指 。
【要引 學生了解商鞅要在秦國 行 法會遇到哪些困 , 他 什么要在南 立木。抓住商鞅在南 立木 出示兩個告示及人 看告示后的 , 了解人 商鞅南 立木的看法。引 學生抓住“商鞅立即大聲宣布”和“ 重地 大家 ”的具體內容,理解商鞅言而有信、 到做到、 格 法的精神和意志。 】③ 第三部分,解決第四個 。
【引 學生抓住“在全國上下引起了很大的震 ” “不但??而且??”理解商鞅南 立木 生的巨大影響和作用。 】
④整體感知,解決第五個 。
【商鞅用自己的言行取得了老百姓的信任, 不但 朝廷 立了一個言而有
9、信、 說到做到的形象, 而且 新法的 利 施打下了 的基 , 充分體 了一個政治家的智慧、決心和魄力,以及 守信、 分明、 格 法的精神和意志。 】
( 2)抓住重點 句體會寫法。①“天底下哪有 么便宜的事兒,怕是耍人玩兒的吧?” (人 什么會有
的想法? 寫有什么好 ?)
( 是人 在大木柱的四周 的一句 。 把大木柱從南 扛到北 , 就 十兩黃金,天底下不會有 么便宜的事,恐怕是耍弄人。人 的 種想法,表示
商鞅 法的 疑。 寫 體 商鞅言而有信、 到做到埋下伏筆。 )②從 的人群中走出一個小伙子, 只 他挽起衣袖, 把大木柱扛起來就走, 一
10、 走,一 著: “我倒要看看, 位左庶 大人 算不算數。 ”(小伙子 什么會 呢?從 段描寫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 是小伙子在商鞅第二天下令 “ 能把 根大木柱扛到北 , 就 他五十兩”之后,一 走一 的一句 。他 事情不會是那 ,有反 的 氣。左庶
不算數, 看吧。小伙子的 作、 言表明他 商鞅下的令持 疑 度。 段描寫 我 一步體會到 “南 立木” 的言而有信會 法的 施 生深 的影響。)
③小伙子噌噌噌地登上了城樓, 不一會兒, 手捧五十兩黃金, 喜笑 開地走了下來。(小伙子 是因 得到了 金而高 ? 小伙子心里會想些什
11、么?旁
的人又會 些什么?)
(小伙子 “喜笑 開” 不 是因 他得到了黃澄澄的 金, 因 他 眼看到了 位左庶 的命令不含糊, 算數、 有效。 新法的 利 施打下了 的基 。)
【 小伙子心里會想些什么?旁 的人又會 些什么?兩個 的 , 填 了 文空白, 使學生更深地感受、 理解了商鞅的了不起。 學生 商鞅的做法有了更深的體會, 我感到一個言而有信、 到做到和 分明、 格 法的形象逐 地走 了學生的心靈,我更欣喜地看到,在 一 程中,學生 累 言,內化
言,并靈活地運用了 言。 】
三、拓展交流
商鞅“南 立木”一事 什么會在老
12、百姓心中引起 ?
(一是十兩黃金不是個小數目, 老百姓 是有很大的吸引力的; 二是把一根木柱從南 扛到北 根本不可能 那么多 , 老百姓 不合情理; 三是朝廷 做的目的老百姓一 摸不著 。 )
第 3 頁
四、寫法指導
怎樣設置伏筆?
伏筆,指的就是文章前段為后段埋伏的線索。 伏筆不同于懸念, 它的主要作用是對文章情節(jié)的發(fā)展, 作事先的說明、 鋪墊,以使后來發(fā)生的事情不至于讓讀者感到突然或不理解。 本文在行文過程中就運用了這一手法。 如:天底下哪有這么便宜的事兒,怕是耍人玩兒吧?” 這是人們圍在大木柱的四周議論時的一句話。 把大
13、木柱從南門扛到北門, 就賞十兩黃金, 天底下不會有這么便宜的事兒, 恐怕是在耍弄人。人們的這種想法, 表示出了對商鞅變法的懷疑。 這樣寫為體現商鞅言而有信、說到做到埋下了伏筆。
五、課外延伸
關于誠信的名言警句
1.要宣揚你的一切,不必用你的語言,要用你的本來面目。
2.有所許諾,纖毫必償。有所期約,時刻不易。
3.你必須以誠待人,別人才會以誠回報。
4.內不欺己,外不欺人。
5.言必信,行必果。
6.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
7.民無信不立。
8.誠則信矣,信則誠矣。
六、布置作業(yè)
小練筆:你對“言而有信、說到
14、做到”是怎樣理解的?把自己的想法寫下來。寫
時要注意結合生活實際。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教學時,可引導學生重點閱讀商鞅“立木取信”這部分內容,弄懂商鞅為什么要在南門立木, 開始人們對商鞅南門立木的做法有什么看法, 商鞅是怎么做的等。進而理解商鞅南門立木所產生的巨大影響和作用。
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讓學生在讀中體會感情。比如,讀課文中描寫人們看到商鞅南門立木的布告后的言行這部分時, 要讀出人們對商鞅的命令十分懷疑的語氣, 表達出人們對商鞅的做法不信任的態(tài)度。 讀商鞅向人們宣布的話語時, 要把商鞅言而有信、 說到做到、 嚴格執(zhí)法的精神表達出來。
注重教給學生讀書方法, 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在學生自主感悟的基礎上,抓住關鍵的問題展開對話交流,教師有機地引導、點撥,把握教材的難點和重點。
第 4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