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單元《山中避雨》教學設(shè)計語文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單元《山中避雨》教學設(shè)計語文版(6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
《山中避雨》教學設(shè)計
一、教學目標:
( 一) 掌握記敘文的六要素。
( 二) 學會整體閱讀,理解本文記敘的線索。
( 三) 體味本文自然恬淡的語言美、樸素蘊藉的情趣美,理解比較的方法。
( 四) 把握作者的平民意識,理解本文的主旨。
教學重點:
引導(dǎo)學生體會“樂以教和”的主旨。
教學難點:
感受文中濃濃的詩意。
課時安排: 2 課時
二、知識點:記敘文六要素、文章線索、比較的方法、文章主旨。
三、課文字詞(分發(fā)) (按其在課文中出現(xiàn)的順序)
2、(板書出字詞)
豐子愷:本義 : 歡樂 , 和樂
倉皇: cāng hu ng匆促而慌張。
趨之如歸:很快地走過去,就像回自己的家一樣。趨,小步急走。
寂寥 li o:寂靜空曠。
山色空蒙雨亦奇:山色迷蒙,若有若無,這種雨天景色也很不尋常。
《飲湖上初晴后雨》(蘇東坡)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在晴日的陽光照射下,西湖水波蕩漾,閃爍著粼粼的金光。風景秀麗;在陰雨的天氣里,山巒在細雨中迷蒙一片,別有一種奇特的美。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那么晴朗的西湖就如濃妝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
3、淡妝的西施,都是同樣的美麗無比。——背誦
怨天尤人:埋怨天,責怪人,形容遇到不如意的事一概抱怨客觀條件。尤,責怪。
嘈 co 雜:聲音雜亂,喧鬧。
冗( r ǒng)長:(文章、講話等)廢話多,拉得很長。這里是持續(xù)不斷的意思
用心 愛心 專心 1
柴: chi
弄(lng)里:小巷里
梅花三弄: nng
拉的很熟: sh :熟知并做來順手
工尺( chě):我國民族音樂音階上各個音的總稱。
望洋興嘆:比喻做事力量不夠,感到無可奈何。望洋,仰望的樣子
4、。興,發(fā)出。
從容: cng r ng悠閑舒緩,不慌不忙。
和(h)著歌:隨著曲子唱。
賣唱:靠唱歌換錢維持生活。
陶冶( yě):燒制陶器和冶煉金屬。比喻給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響。
惜別:舍不得離別。
依依:留戀,不忍分離。
萍水相逢:比喻素不相識的人偶然相遇。
樂( yu)以教和:音樂是用來教育感化人,使人和諧相處的。
四、課文朗讀:
五、課文導(dǎo)語:
播放《漁光曲》。
啟發(fā)引導(dǎo):一曲優(yōu)美和諧的《漁光曲》把我們帶入了一個靜謐而深遠的世界,今天,我們就
走近現(xiàn)代著名畫家、文
5、學家、美術(shù)和音樂教育家豐子愷老先生,通過他的散文,去聆聽他對
音樂新的詮釋,去傾聽他對音樂新的感悟。
六、常識(分發(fā))
豐子愷 (1898 — 1975) ,曾用名豐潤、 豐仁,號子愷, 浙江桐鄉(xiāng)人。 現(xiàn)代著名畫家 (號稱 “中國漫畫之父”)、文學家、美術(shù)和音樂教育家、翻譯家。青年時代從李叔同學繪畫與音樂,
從夏丐尊學文學。 后赴日留學。 1921 年回國, 先后在幾所中學任教, 后又創(chuàng)建立達中學。 1928
年任開明書店編輯。這期間,從弘一法師 ( 李叔同 ) 皈依佛門,法名“嬰行”。兩年后,辭去編輯一職,在家專心著書、作畫,并舉辦畫展。新中國成立后,曾
6、任上海中國畫院院長,中
國美術(shù)家協(xié)會上海分會主席。 在“文革” 浩劫中遭迫害而于 1975 年辭世。 主要作品收集在 《緣緣堂隨筆》里,另外還出版了《護生畫集》、《子愷漫畫集》、《音樂入門》等。翻譯作品有《獵人日記》、《源氏物語》、《西洋畫派十二講》等。
他被評價:“從頂至踵,渾身都是個藝術(shù)家”。
用心 愛心 專心 2
父親病逝后,九歲時又進私塾讀書,十二歲進石門灣溪西小學(縣立第三高等小學)。畢業(yè)時成績?yōu)槿5谝?,母親為減輕家中生計,鼓勵豐子愷投考公費的浙江第一師范。當年報考人多,豐子愷怕考不上,多報名了省立一中和甲種商業(yè)兩所學校。
7、結(jié)果,連中三元。
豐子愷的散文寓深邃道理于眼前事物,細膩貼切,有時意在言外,靈巧高妙,有時連他最擅長的繪畫也有不及之處。豐子愷的散文往往偏重描寫生活平凡中的點點滴滴,讀者可在字里行間察覺出生活的情趣,與生命的源頭,體會到生活的美與哲學。其實古今中外凡是膾炙人口的佳作莫不擁有這樣的特色,那就是借著敏銳的觀察,加以豐富的情感表達,自然能創(chuàng)出「凡景語皆情語」的作品。而這種寓情于景的手法,正是豐子愷將俯拾即得的生活場景,賦予一種新奇的美感,喚起世人對于平日視而不見的事物,給予無窮的關(guān)注。
其子女豐陳寶、 豐一吟說明他的一幅畫時: 我父親寫過一篇文章, 題目叫做《山中避雨》 ,講的是
8、我十五歲那年 (1935 年 ) ,他帶了我和妹妹到西湖山中去游玩, 沒想到天忽然下起雨來,我們就奔向前面三家村的一家小茶店去避雨。店主茶博士坐在門口拉胡琴,拉的是“梅花三
弄”。父親在文章中說:“這好像是因為顧客稀少,他坐在門口拉這曲胡琴來代替收音機作廣告的?!庇暝较略酱?。父親為了解寂寥,便借了茶博士的胡琴來試拉。他慢慢地拉《漁光曲》,我們合著胡琴唱,引得三家村的孩子們聞聲前來,同聲歡唱,“一時間把這苦雨荒山鬧得十分溫暖”。
七、課內(nèi)問題 -- 串講:(含語言分析) (板書出題目)
1、文章脈絡(luò)(建議不講)
第一段:記敘山中避雨于小茶店。
第二段:記敘心
9、情的轉(zhuǎn)變:由掃興而感趣味。
第三段:記敘茶博士的琴聲難以解悶而向他借琴。
第四段:記敘作者學琴經(jīng)過及琴聲使苦雨荒山活躍起來。
第五段:抒發(fā)自己的體悟作結(jié)。
2、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 ( 起因、發(fā)展、結(jié)果 ) 。
故事梗概:前天,我和兩個女孩在西湖山中游玩,忽遇下雨,只好在三家村躲雨。兩女孩怨天尤人,而我卻覺雨中山景更有趣,并興趣盎然地拉起了胡琴,這琴聲不僅感染了兩女孩,而且引來了村里許多人,尤其是引得那些青年們都一起唱起了歌,一時,歌聲把苦雨荒山鬧
得十分溫暖,更把人與人之間的心靈拉近了 ( 發(fā)展 ) ,所以,當我們離開山村時,他們竟那么依
10、依不舍了 ( 結(jié)果 ) ?!獦耸境隽亍?
3:選講(建議不講)朗讀第 2 節(jié),這一節(jié)寫了幾次“趣味” ?
第 2 節(jié)四次, 第一、二次寫作者感到的雨中之趣, 山野境界之趣; 第三次寫女孩感不到 “山色空蒙雨亦奇”的趣味,第四次寫作者也不愿強人所難地使她們有這種趣味。這些敘述,不
僅為下文說明胡琴 ( 音樂 ) 的作用作鋪墊,而且表現(xiàn)了作者對孩子童心的尊重和自己的一種平
用心 愛心 專心 3
和的心態(tài)。這種平和安祥的心態(tài)又是通過平和恬淡和機智的語言敘述出來的。比如本段第一
句“茶越?jīng)_越淡,雨越
11、下越大”的敘述,就異常平和機智,富有表現(xiàn)力。
4、兩個女孩為什么說:“你會拉的?你會拉的?”若改為“你會拉嗎?你會拉嗎?”表達效
果有何不同?
“你會拉的?你會拉的?”能充分表現(xiàn)出兩女孩想聽“我”拉琴的急切心情,若改了,表
達效果就減弱了。
5、作者在寫自己拉琴時,為什么要插入自己以前學拉琴的經(jīng)過呢?(插敘)
為后面“引得三家村里的人都來看”做了鋪墊,也說明了“我”拉琴拉得特別好的原因。
6、“三家村里的青年們也齊唱起來,一時把這苦雨荒山鬧得十分溫暖”句中“鬧”能否換為
“變”?“溫暖”有何妙處?
“鬧”點明了音樂的魅力,寫出了當時
12、無拘無束的熱烈氣氛。一種發(fā)自內(nèi)心的真摯感情,
“溫暖”既寫環(huán)境的溫暖,又寫作者內(nèi)心的溫暖,表達了他的欣喜之情。
7、作者說:“有生以來,沒有嘗過今日般音樂的趣味?!边@句話如何理解?
這次作者是在山中小茶店的雨窗下拉琴,環(huán)境與往日截然不同,有一種天然之美。人物除作者和兩個女孩外,都是山村中的年輕人,大家素不相識,是琴聲、歌聲把大家結(jié)合在一起,有一種和諧之美。大家的歌唱都是發(fā)自內(nèi)心,感情十分真摯,有一種真摯之美。大家一起歌唱,無拘無束,自由自在,氣氛熱烈,把苦雨荒山鬧得十分溫暖,有一種氛圍之美。以上種種趣味之中,最主要是作者感受到這次拉琴與歌唱,十分自然真摯,是音樂拉近了
13、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使大家相處得如此和諧,這就是音樂的魅力。這是作者以往沒有體會過的。所以作者說,有生以來,沒有嘗過今日般音樂的滋味。
8、“這種樂器很有意思”,指的是什么 ?
“有意思”包括:胡琴價廉,可演尋常小曲,發(fā)音還可聽,更重要的是在民間流行。
9 作者將胡琴與鋼琴、小提琴進行比較,他想要說明什么?
讓音樂走向民間,走向平民,使更多的人得到藝術(shù)的熏陶。達到“樂以教和”的目的,這就是作者這次游玩的深層次的思考,這不僅表現(xiàn)了作者濃厚的平民意識,而且表現(xiàn)了作者良好的愿望。
10、請學生朗讀第 5 節(jié)。體味排比句反問句的作用。
14、
“這種樂器在我國民間很流行,剃頭店里有之,裁縫店里有之,江北船上有之,三家村里有之?!边@里點出了具體地點,而且以排比的形式,使我們的視線跟著它一個一個地不斷轉(zhuǎn)移:剃頭店里——裁縫店里——江北船上——三家村里,不僅增加了文章的立體感,而且讓我們具體地感受到了胡琴在民間的確是處處可見。此外,連說四個“有之”,則又起到了強調(diào)的作用,語氣顯得更加肯定。
用心 愛心 專心 4
“若沒有胡琴的因緣, 三家村里的青年對于我這路人有何惜別之情, 而我又有何依依于這些萍水相逢的人呢 ?”
這里不用陳述句, 而是連用了兩個反問句, 更強調(diào)了
15、作者此行感到的音樂的趣味, 感到的在音樂的作用下,人與人之間那種和諧親密真摯的感情。這樣,讓人們對“樂以教和”的道
理深信不疑,也讓讀者更為之動心。
11、請學生談?wù)剬Α皹芬越毯汀钡睦斫狻?
“樂”,音樂,本文指音樂藝術(shù),胡琴演奏?!昂汀保湍?,祥和,和諧,或相互理解,心靈溝通等。“樂以教和”的意思是:音樂藝術(shù),可以教育人們達到和諧協(xié)調(diào)的境地,或可以促進人們心靈的溝通,融洽感情。
12、 敘事性的文章,往往有線索貫穿全文。這里的線索指將寫作材料或情節(jié)串聯(lián)起來的事
物??梢允蔷唧w的實物,可以是一種情感,一篇文章有時有一條線索,有時有兩條或兩種線
16、
索。
從情節(jié)看是:遇雨、避雨——借琴——拉琴、和唱——齊唱、惜別從感情發(fā)展變化的過程來看:
我開始“因游山遇雨,覺得掃興”;繼而恰恰是因阻雨而感受到了一種“寂寥而深沉的趣味”;再往下是給青年們拉琴,大家齊聲歌唱,由此嘗到了有生以來從未嘗過的“音樂的趣味”;最后是產(chǎn)生了與青年們難舍難分的感情,實證了“樂以教和”這句話
至于兩個女孩:怨天尤人,苦悶萬狀——很喜歡——和歌來唱 ( 歡樂 )
13、:本文多處運用了“比較”,你能從文中找出幾例加以說明嗎?“比較”在本文中有何
作用?
比較的例子:
①將作者平時與這次對音樂的不同感
17、受作比較。突出了“今日般的音樂的趣味” ;②將兩女孩前后不同的心境作比較。突出了女孩后來和大家融合在一起同聲歌唱的快樂心情;③將胡琴與鋼琴、小提琴的不同特點作比較。突出了胡琴的優(yōu)勢,意在說明音樂應(yīng)走向大眾化。
④將“三家村”的前后氣氛進行比較。突出音樂的作用。
▲看看三家村前后的氣氛有怎樣的不同,從課文中找出關(guān)鍵性的詞語作答。
三家村:雨越落越大,寂寥深沉——引得人都來,青年們齊唱——鬧得溫暖
比較的作用: “比較”是為“樂以教和”這一中心服務(wù)的,“比較”能更有利于突出“今日般的音樂趣味”,強調(diào)音樂是用來教育感化人,使人和諧相處的。
18、
用心 愛心 專心 5
八、中心思想:——要求背誦。
本文記敘了作者在西湖山中避雨的經(jīng)歷和感觸,告訴我們音樂的感染力可以拉近人與人之間
的距離,使彼此相處更加和諧。
九、課文引申:——名言等
十、擴展資料(分發(fā))——課外閱讀
《飲湖上初晴后雨》 蘇東坡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十一、 習題講解:
十二、 作業(yè)設(shè)計:
1、 抄寫解釋字詞及摘句(造句)
2、 背誦:《飲湖上初晴后雨》
3、 上課問題選做兩三題。
十三、 文章總結(jié):(有考內(nèi)容總結(jié)) (知識點)
排比、反問、記敘六要素、比較的方法、文章主旨、線索、鋪墊、背誦《飲湖上初晴
后雨》、中心思想、插敘。
用心 愛心 專心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