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師資格考試復習指導-自然地理部分
單擊此處編輯母版標題樣式,單擊此處編輯母版文本樣式,第二級,第三級,第四級,第五級,2015,長沙教師招聘考試,地理,學科專業(yè)知識備考指導,講師:劉文靜,1,知識梳理,備考建議,2,1,知識梳理,模塊,具體知識點,專業(yè)知識,自然地理知識,人文地理知識,區(qū)域地理,區(qū)域可持續(xù)發(fā)展,教學論,課標解讀,三板技能,教學設計,自然地理知識板塊,一、地球與地圖,二、宇宙環(huán)境,三、大氣環(huán)境,四、水環(huán)境,五、陸地環(huán)境,六、自然環(huán)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七、自然災害,等高線,等壓線,等降水量線,等溫線,【,例題演練,】,圖示為河湖關系補給示意圖,讀圖回答,10,、,11,題,10,、關于河湖補給關系的敘述正確的是:(,),M,河補給甲湖,甲湖補給,M,河,N,河補給乙湖,乙湖補給,N,河,A,、,B,、,C,、,D,、,11,、如果,M,河、,N,河流經的等高距相同,關于兩條河流的流速的敘述,正確的是(,),A,、兩河流速相同,B,、,M,河比,N,河流速慢,C,、,M,河比,N,河流速快,D,、兩河流速難以比較,10.B,。,【,解析,】,本題考察的是等高線的判讀。等值線都有凹凸定律(凸高為低,凸低為高)圖中在,M,和,N,處都形成了河流,因此兩處應該都是集水線,穿過的均為山谷,根據凹凸定律,凸高為低,所以上圖西邊低,東邊高,,M,河流流向為自東向西,水從甲湖流向,M,河。根據同樣的原理分析下圖,可以推出水從,N,河流向乙湖,所以,該題選擇,B,。,11.B,。,【,解析,】,本題考察的是比例尺的判讀。根據圖示可以判讀出:兩圖的比例尺一致、等高距相等。但是兩幅圖的等高線的疏密程度不一致,第一幅圖等高線稀疏,第二幅圖等高線密集。比例尺、等高距一致,等高線越密集說明坡度陡,河流流速越快,所以,N,河流比,M,河流流速快,因此該題選,B,。,地球運動的意義,自轉,產生晝夜更替現象,產生地方時的差異,產生地轉偏向力,公轉,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晝夜長短的變化,四季的更替,五帶的形成,【,例題演練,】,圖,1,為某時刻不同日期分布示意圖,其中陰影部分為,6,月,19,日,,N,是北極點,經線,NB,位于太平洋中。讀圖回答,4,、,5,題。,4,、圖示時刻北京日影的朝向是:,A,、朝向西南,B,、朝向東南,C,、朝向西北,D,、朝向東北,5,、圖示日期后一周內,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太陽直射點先像北后向南移動,B,、黃河下游發(fā)生凌汛現象,C,、北京的晝長逐漸增大,D,、北京某校正午時旗桿的影子先變長后變短,A,A,【,例題演練,】,圖,3,為北半球熱力環(huán)流或北半球三圈環(huán)流局部示意圖,8,、若圖,3,為北半球熱力環(huán)流示意圖,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1,、,3,氣溫比,2,高,B.1,、,2,、,4,、,5,、中氣壓較高的是,1,、,5,C.,降水差異是導致熱力環(huán)流的根本原因,D.,甲、乙兩地實際風向分別是西南方和東北風,9,、若圖,3,為北半球三圈環(huán)流局部示意圖,下列正確的是(),A.1,為極地高氣壓帶,B.2,為副極地低氣壓,C.,甲地盛行東北信風,D.,乙地盛行西風,D,B,【,例題演練,】,圖,9,是非洲馬達加斯加島示意圖。圖,10,是海洋表層海水溫度與洋流關系示意圖,圖中,a,、,b,、,c,為等溫線,,abc,,箭頭表示洋流流向。讀圖回答,17,18,題。,18,圖,9,甲處的洋流與圖,10,中、所示的洋流相符合的是,A,B,C,D,19,甲處洋流的影響是,A,加快途經海輪航速,B,形成著名的漁場,C,使沿岸大氣增溫增濕,D,縮小海洋污染范圍,D,C,18.,【,答案,】,D,【,解題思路,】,首先,馬達加斯加島位于南半球,因此從氣溫分布規(guī)律上來說,北高南低;又材料中所給,abc,,所以由北向南為,a,、,b,、,c,,排除和;又因為馬達加斯加島位于中低緯大洋西岸,所以該處為暖流,故選擇。,19.,【,答案,】C,【,解題思路,】,該處為暖流,故可以使沿岸大氣增溫增濕,選擇,C,項。,A,選項,順風順水才能加快,逆風逆水反而會減慢;,B,選項,寒暖流交匯處或者上升補償流處易形成漁場,該處不符,故排除;,D,項,洋流應該是擴大海洋污染的范圍。,下圖為北半球三個地區(qū)植被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示意圖。讀圖,完成問題。,1.,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三地緯度由低到高的排序是丙,甲,乙,B.,甲山地為常綠闊葉林,C.,乙山地為溫帶草原帶,D.,丙山地可能為熱帶(季)雨林帶,2.,引起甲、乙、丙三地針葉林分布高度差異的主要因素是(),A.,熱量,B.,水分,C.,坡向,D.,地形,D,A,1.【,答案,】D,。,【,解題思路,】,三座山脈山頂均為苔原景觀,山頂與山腳間的高度不同,垂直帶譜不同。說明三座山脈所處緯度差異較大。垂直帶譜越復雜,當地緯度越低。因此三地緯度由低到高的排序為丙、乙、甲,,A,錯誤。海拔越高,熱量條件越差。由此可推斷,1,地應為針闊混交林(或落葉闊葉林),,2,地為針闊混交林,,3,地為水熱條件更優(yōu)的熱帶雨林或季雨林。,D,正確。,2.【,答案,】A,。,【,解題思路,】,因三地所處緯度不同,基帶熱量條件不同,故針葉林分布高度不同。,A,正確。,自然災害,與防治,主要自然災害的類型與分布,自然災害的主要特點,人類活動對自然災害的影響,自然災害的主要類型,世界主要自然災害的分布,我國的主要自然災害,我國主要自然災害的區(qū)域分布,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質地貌災害的產生機制與發(fā)生過程,臺風、寒潮、干旱、洪澇等氣象災害的形成原因,蟲災、鼠災等生物災害帶來的主要危害,自然災害與環(huán)境,同一自然災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異,我國自然災害多發(fā)區(qū)的自然環(huán)境特點,防災與減災,地理信息技術在自然災害預測、災情監(jiān)測和評估中的作用,應對自然災害的方式或應急措施,中國防災、減災的主要成就,人類利用高科技趨利避害的遠景,教學論,課標解讀,三板技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以知識結構為線索,展示雙邊活動,以知識為落腳點,【,例題演練,】,31.,閱讀關于“地形地勢與氣候”的圖文材料,按要求完成教學設計任務。,材料一,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內容標準要求:“舉例說明緯度位置、海陸分布、地形等因素對氣候的影響。”,材料二,某版本教科書中關于“地形地勢與氣候”的內容。,地形地勢與氣候:,地形對氣候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山脈對太陽輻射的屏障作用,使得山地陰坡和坡的溫度、濕度狀況都產生了很大的差異,自然景觀也隨之明顯不同。,山脈對底層空氣運動的阻擋作用,使山脈西側的水分、氣溫狀況也產生差異。比如,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脈的南端“攔截”了來自太平洋的大量水汽,使西側沿海平原的濕潤景觀與東側巴塔哥尼亞高原上的荒漠景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地勢對氣候的影響,主要表現為氣溫隨著地勢的增高而降低,一般情況下,海拔每增高,100,米,氣溫約下降,0.6,。這就是導致某些高山“一山有四季”、“山頂積雪終年不化”現象的主要原因。,要求:(,1,)設計本課的,教學目標,。,(,2,)設計本課主要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并說明各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意圖,。,快速寫出教學目標的技巧,1.,知識與技能目標,(學生)“,能,”,說出、列舉、背誦、復述、識別、解釋、說明、分類、對比、歸納、辨析、設計、撰寫、檢驗、證明,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經歷、感受、參加、參與、嘗試、尋找、討論、交流、合作、分享、參觀、訪問、考察、接觸、體驗等,”,“,了解、體驗、掌握、學習,”,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形成、養(yǎng)成、具有、熱愛、樹立、建立、堅持、保持、確立、追求等,科學規(guī)律,人與自然,交流合作,克服困難,積極樂觀健康向上,教學過程,四部曲:,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合作探究,新課教學,自評互評,鞏固提高,回憶拓展,小結作業(yè),三部曲:,導 入,新課教學,知識點,1,歸納總結,知識點,2,歸納總結,知識點,n,歸納總結,鞏固提高,1,鞏固提高,2,鞏固提高,n,過渡,小結作業(yè),【,參考答案,】,(,1,)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目標:學會分析地形地勢對氣候的影響,并能舉例說明。,2.,過程與方法目標:結合實際生活分析地形地勢對氣候的影響;通過實驗和小組討論,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探究能力。,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樹立,科學世界與生活世界統(tǒng)一,的認識觀,。,(,2,)教學,建議,環(huán)節(jié)一:談話導入,引出課題,師:同學們有沒有爬過山?談一談爬山的經歷和體驗。,生:暑假爬峨眉山的時候,在山腳時穿的是短袖,越往上爬,感覺越冷,最后到山頂的時候凍的不行,租了棉衣穿上。,師:也就是說隨著海拔的升高,什么在發(fā)生變化呢?,生:氣溫,師:同學們有沒有想過這是為什么呢?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來探討一下地形地勢對氣候的影響。,【設計意圖】在課堂開始的時候以談話聊天的方式引出課題,而且談話的內容是學生親身經歷的體驗和感受,學生比較感興趣,能夠積極地參與進來。這樣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夠讓學生體會到地理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地理具有生活性的特點。,環(huán)節(jié)二:實驗討論,新課教學,1.,演示實驗:,器材:電吹風(吹冷風表示有冷氣流經過,吹熱風表示有暖氣流經過)、擋板一個(代表山脈)、溫度計兩支、蠟燭兩支(代表太陽輻射),人員:操作員,1,名、觀察員,1,名、記錄員,1,名,步驟:,1.,擋板放中間,溫度計放兩邊,先把電吹風調到冷風檔,然后請兩位觀察員讀出各自的讀數并記錄為第一組數據;,2.,再把吹風機調到熱風檔,兩位觀察員報出溫度計度數并記錄位第二組數據;,3.,關掉吹風機,點燃兩支蠟燭并放在擋板的一側,請觀察員報出溫度計度數并記錄為第三組數據。,2.,學生討論,總結現象。比較第一組數據,左邊的度數低于右邊;比較第二組數據,左邊的度數高于右邊;比較第三組數據,左邊高于右邊。即:通過第一組和第二組數據可知,,山脈阻擋了冷氣流和暖氣流的直接流入,使山脈兩側的氣溫不同,;通過第三組數據可知,,山脈阻擋了太陽的輻射,也會使山脈兩側的氣溫不同,。,3.,教師歸納總結:,山脈可以阻擋氣流的長驅直入,使山脈兩側的氣溫不同;山脈也會阻擋太陽的輻射,影響山脈兩側的溫度,一般而言,山坡的陽坡溫度高于陰坡,。,【設計意圖】通過實驗演示把抽象的問題具體化,學生可以直觀地看出山脈兩側氣溫的差異,進而理解地形對氣候的影響;同時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4.,教師展示圖片:南美洲地形圖及安第斯山脈南段東西兩側的植被景觀圖。,學生思考討論:緯度相同而且都靠近海洋,為什么安第斯山脈東西兩側的植被會出現不同的景觀?,5.,教師小結:山脈的南段處于中緯度地帶,常年受盛行西風,從海洋上帶來的濕潤水汽,受到安第斯山脈的阻擋,迎風坡(山脈西側)形成大量的地形雨,而背風坡(山脈東側)氣流下沉,水汽不易凝結,難以形成降水。于是形成了西側沿海平原的濕潤景觀與東側巴塔哥尼亞高原上的荒漠景觀的鮮明對比。即:,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設計意圖】通過展示圖片,學生可一目了然地看出東西兩側的植被差異,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培養(yǎng)學生遷移知識的能力。,6.,展示圖文資料:赤道南側坦桑尼亞東北部乞力馬扎羅山為非洲第一高峰,山麓地帶白晝氣溫可高達,50,,山麓到山頂生長著熱帶、溫帶、寒帶植被,山頂常年被積雪覆蓋,很難見到它的真面目。,學生思考討論:在地處赤道、終年炎熱、綠樹濃郁的熱帶地區(qū),為什么會有終年積雪的地方?,7.,教師總結:,氣溫隨著海拔的升高而下降,。一般情況下,海拔每增高,100,米,氣溫下降,0.6,。這正是你們爬山感覺越來越冷的原因。,【設計意圖】通過呈現圖文結合的資料,學生能夠直觀看到從山麓到山頂植被景觀的差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帶著問題去思考。同時也解決了課堂開始時學生的疑惑,做到首尾呼應。,環(huán)節(jié)三:課堂練習,鞏固提高,小組間合作討論,完成課本“活動題”。,【設計意圖】以課堂練習的形式將所學知識運用、遷移、鞏固,加深理解和記憶。,環(huán)節(jié)四:小結作業(yè),鞏固延伸,各小組交流后派代表發(fā)言,總結本節(jié)課的收獲。,作業(yè):搜集身邊有關的氣候現象并且分析其影響因素,下節(jié)課進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