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繪學基礎七課件
,*,第七章 碎部測量,傳統(tǒng)測圖實質:即圖解測圖,通過測量將碎部點展繪在圖紙上,以手工方式描繪地物和地貌,具有測圖周期長、精度低等缺點,主要適用于小區(qū)域、大比例尺的地形測圖。,傳統(tǒng)測圖應按照一定的程序進行工作,,在收集資料和現(xiàn)場初步踏勘的基礎上,擬定技術計劃;,進行測區(qū)的基本控制測量和圖根控制測量;,進行測圖前的一系列準備工作,以保證測圖工作的順利進行;,在測站點密度不夠時要對測站點進行加密;,逐點完成碎部測圖工作;,進行圖邊測圖和野外接圖;,完成檢查、驗收,野外原圖整飾等碎部測圖的結束工作。,第七章 碎部測量傳統(tǒng)測圖實質:即圖解測圖,通過測量將碎部點展,1,7-1,地形圖符號,一、地形圖符號有三類:地物符號、地貌符號、注記符號,1、地物符號:,表示地物的類別、形狀、大小及其位置。,2、地貌符號:等高線+特殊地貌符號,地形圖上表示地貌最常用的是等高線法。對峭壁、沖溝、梯田等特殊地形,不便用等高線表示時,則繪注相應的符號。,7-1地形圖符號一、地形圖符號有三類:地物符號、地貌符號、,2,3、注記:文字注記、數(shù)字注記和符號注記,3、注記:文字注記、數(shù)字注記和符號注記,3,二、等高線關系與坡度,1、等高距h、基本等高距h,0,2、等高線平距d,3、坡度:,二、等高線關系與坡度 1、等高距h、基本等高距h02、等高,4,三、典型地貌的表示,三、典型地貌的表示,5,1、山頭與洼地,1、山頭與洼地,6,2、山脊與山谷,2、山脊與山谷,7,3、鞍部,3、鞍部,8,4、陡崖與懸崖,4、陡崖與懸崖,9,5、沖溝與雨裂,5、沖溝與雨裂,10,四、,等高線分類,1、首曲線:按基本等高距繪制,(線粗0.15,mm,),,不注記高程,2、計曲線:按基本等高距繪制,(線粗0.25,mm,),,注記高程。,3、,間曲線:按1/2基本等高距繪制,不注記高程,,用長虛線表,示。,四、等高線分類 1、首曲線:按基本等高距繪制(線粗,11,五、,等高線特性,1、等高,2、閉合,3、除陡崖、懸崖處,等高線不相交、不重合,4、平距與坡度關系,5、等高線垂直山脊、山谷線,五、等高線特性1、等高2、閉合 3、除陡崖、懸崖處,12,7-2測圖前的準備工作,1、設計圖幅位置,確定圖幅西南角坐標;,7-2測圖前的準備工作1、設計圖幅位置,確定圖幅西南角坐,13,返回,下頁,返回下頁,14,2、繪制坐標方格網(wǎng),標注格網(wǎng)坐標。,2、繪制坐標方格網(wǎng),標注格網(wǎng)坐標。,15,3、展繪控制點,x,eA,=150m,y,eA,=120m,x,A,=700m,y,A,=720m,x,e,=550m,y,e,=600m,3、展繪控制點 xeA=150mxA=700m,yA=72,16,8-3碎部測量方法,一、碎部點選擇基本原則,1、地物:,1依比例測繪:外輪廓的轉折點、交叉點、方向變化點等;,2半比例測繪:中心線的轉折點、交叉點、方向變化點等;,3不依比例測繪:地物中心點;,4間距符合規(guī)程。,8-3碎部測量方法 一、碎部點選擇基本原則1、地物:1,17,2、地貌:,1,棱線(不同坡度斜平面交線)點、地性線(山脊線、山谷線)、地貌最高、低處;,間距符合規(guī)程。,2、地貌:1 棱線(不同坡度斜平面交線)點、地性線(,18,測繪學基礎七課件,19,二、碎部點測繪方法,1、平面位置:極坐標法或直角坐標法。經緯儀測角,視距法或皮尺量距。,2、高程:視距三角高程或水準高程。,三、經緯儀測繪法,1、安置儀器、量儀器高、定向(后視方向度盤調零及圖板展后視方向線),2、觀測及展繪:,(1)測碎部點方向值,展碎部點方向;,(2)“三絲”讀數(shù)、豎盤讀數(shù)。計算水平距離并展碎部點平面位置,計算并注記高程;,(參見圖),(一)、極坐標法,(二)、直角坐標法,測、算碎部點X、Y、H,按坐標展點。,二、碎部點測繪方法1、平面位置:極坐標法或直角坐標法。經緯儀,20,半園儀,半園儀,21,測繪學基礎七課件,22,四、勾繪地貌等高線,原理:,按照平距之比等于高差之比原理,利用地貌碎部點內插等高線通過位置。,四、勾繪地貌等高線 原理:按照平距之比等于高差之比原理,利用,23,測繪學基礎七課件,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