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學科研方法培訓課件
單擊此處編輯母版標題樣式,單擊此處編輯母版文本樣式,第二級,第三級,第四級,第五級,*,本文檔所提供的信息僅供參考之用,不能作為科學依據(jù),請勿模仿;如有不當之處,請聯(lián)系網(wǎng)站或本人刪除。,科學研究的分類,研究的目的,可以分為:驗證性研究與探索性研究;基礎研究 開發(fā)研究,研究的對象,可分為:以正常人群為基礎的社區(qū)干預試驗、以病人為基礎的臨床實驗、和以動物或其他實驗材料為基礎的動物實驗。臨床實驗研究特稱為臨床試驗(clinical trial)。,研究的指標,可以分為:單因素研究與多因素研究;,研究的時限,來看可以分為:前瞻性研究、回顧性研究和橫斷面研究;,研究的形式,可以分為:實驗研究與觀察對比研究兩種;,研究方法,臨床法:,非指臨床醫(yī)學中的方法,只是與實驗法相對而言。對病人的癥狀和體征(現(xiàn)象學)作系統(tǒng)的和綜合性的詳盡描述,無比較標準。個案法、觀察法、調查法、晤談法。,實驗法:,為了檢驗某種科學理論或假設而進行某種操作或從事某種活動。實驗室內實驗和實驗室外實驗(試驗法)。,心理測驗法:,用統(tǒng)一標準的刺激,在標準的情景中對要研究的心理品質做出標準化的計量,包括心理測驗和評定量表。,研究方法,臨床法,個案法(,case history):,又叫個案史法,,,包括家族史、疾病史、教育背景、職業(yè)和婚姻、人格發(fā)展和形成歷程,以及現(xiàn)在的心理狀態(tài)等。,觀察法,(,observation method):,觀察分為自然觀察和控制觀察。觀察結果的有效程度取決于觀察者的洞察力、分析綜合能力、客觀性以及被控制條件的嚴謹性。,調查法,(,survey method):,調查手段包括訪問、問卷和交談等。,晤談法,(,interview):,是臨床法中最基本的手段,分為評估晤談和治療晤談。,優(yōu)點:,實施方便、應用廣泛。,缺點:,易受主觀和偏見的影響。,研究方法,實驗法,實驗研究的基本特征:,實驗因素:可控制的處理因素。其性質可為物理的、化學的、生物的、心理的。實驗因素的性質、強度、施加方法等必須標準化,在實驗全過程不應改變。,受試對象:要有明確的規(guī)定,具有一定的同質性。,實驗效應:實驗中所選用的指標。計數(shù)和計量兩種。應注意指標的客觀性、精確性、特異性和靈敏性。,實驗法的分類:,實驗室內研究:便于控制條件、使用儀器和計算工具、結果分析容易,是主要的實驗方式。,實驗室外研究:接近自然、條件控制難度大、結果分析困難。,優(yōu)點:,可操作性強、客觀性好。,缺點:,難度大。,研究方法,心理測驗法,分類:,能力測驗:,智力測驗、發(fā)展量表、特殊能力測驗等。,人格測驗:,16,PF、EPQ、CPI、MMPI、Rorshach test。,神經(jīng)心理測驗:,Halstead-Reitan,神經(jīng)心理成套測驗(,HRB,或,HR)、Luria-Nebraska,神經(jīng)心理成套測驗(,LNNB)、,記憶測驗(,WMS、,臨床記憶量表)。,適應行為評定量表:,美國智力低下協(xié)會適應行為量表(,AAMD)、,成人智殘評定量表、,ADL,等。,精神病學評定量表:,BPRS、SANS、SAPS、PANSS、HAMD、HRSD,等。,優(yōu)點:,短時間內收集大量的資料。,缺點:,易受主試、被試、環(huán)境、工具的影響。,科學研究的程序,問題的提出,文獻復習,假設的形成,研究設計,數(shù)據(jù)的收集和整理,數(shù)據(jù)的統(tǒng)計分析,研究報告的撰寫,從社會發(fā)展過程中已經(jīng)或將要遇到的涉及本學科的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中選取。,從本學科發(fā)展過程中原有理論和新的研究成果之間所暴露出來的新矛盾中選取。,從世界科學技術發(fā)展潮流和我國長遠規(guī)劃中需要解決的各種重大 課題中選取。,從暫時還看不到任何實際用途,但具有重大學術價值的基本理論問題中選取。,實際部門提出的問題。,在文獻的查閱中發(fā)現(xiàn)問題:,新的發(fā)現(xiàn)、偶然的發(fā)現(xiàn)、未經(jīng)檢驗的理論、研究結果的矛盾、研究中的遺漏或不足、儀器或方法學的革新等。,問題提出,來源,問題提出,應注意的問題,選題的科學性:,理論或假設的基礎。,選題的可行性:,技術水平;人、財、物條件。,選題的新穎性:,先進性、創(chuàng)新性。,選題的實用性:,具有理論的或實踐(社會的或經(jīng)濟的價值)的意義。,選題必須抓住關鍵性時機:,過早,攻不下來;過晚,落在他人后面。,選題必須考慮研究者自身的具體情況:,調動自己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選題不要太大或太小:,課題太大,不僅無從下手,得不出什么具體結論,而且在研究過程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困難重重。課題太小,雖能得出具體的結論,但往往缺乏科學理論根基,無法進行理論概括。,文獻復習,應注意的問題,課題來龍去脈的調查:,與選題相同的、類似的和有關聯(lián)的課題的歷史和現(xiàn)狀。,既往文獻的評估問題:,研究所依據(jù)的基本原理,有沒有理論上的缺陷;,研究設計、方法和設備的可靠性和真實性,誤差的控制;,與原有同類型的研究相比,研究設計、方法和設備的改進,新的結果和苗頭;,新結果解釋(原有理論、現(xiàn)有理論和作者)的合理性;,研究結果驗證假設的程度,沒有驗證的假設內容。,文獻綜述和評論:,使文獻資料進一步系統(tǒng)化和條理化,進一步明確研究目的、突破口和方法等等。,假設提出,方法,由,特殊到一般的方法:,對個別的、局部事件的研究發(fā)現(xiàn)提高成為一般情況下的假設。,類推的方法:,表面上互不關聯(lián)的現(xiàn)象之間具有共性,通過類推建立假設。,移植的方法:,應用或移植其他學科領域中發(fā)現(xiàn)的新方法、新技術來研究本學科的問題而提出假設。,經(jīng)驗公式的方法:,實驗數(shù)據(jù),經(jīng)數(shù)學方法處理后,找出經(jīng)驗公式,在此基礎上提出假設。,分類歸納的方法:,對收集到的資料分門別類,加以整理,從中找出某些規(guī)律或提出相應的假設。,由因推果的方法:,如果,A,,則,B,的形式。,假設提出,應注意的問題,以唯物辨證法為指導。,必須以事實為根據(jù),但也不能等待事實材料的全面系統(tǒng)的積累。,能解釋已有的事實、預言未來的事件并能以實驗予以檢驗。,必須充分運用科學原理和新的線索,而不被錯誤的傳統(tǒng)的觀念所束縛。,審慎對待不同的假設。,假設的結構要簡明。,研究設計,統(tǒng)計學原則,對照,(,control),對照組的設置必須具備三個條件:,(1),對等。,除研究因素外,對照組具備與實驗組對等的一切因素。,(2),同步。,對照組與實驗組設立之后,在整個研究進程中始終處于同一空間和同一時間。,(3),專設。,任何一個對照組都是為相應的實驗組專門設立的。不得借用文獻上的記載或以往研究的、其它研究的資料作為本研究之對照組。,研究設計,統(tǒng)計學原則,對照的形式:,空白對照:不加任何處理的“空白”條件下進行觀察的對照。,自身對照:實驗前后的自身對比觀察;受試對象在兩個不同時期的對比觀察。,標準對照:指以標準值或正常值作為對照。,實驗對照:在某種有關的實驗條件下進行觀察的對照。,相互對照:實驗組間互為對照。,研究設計,統(tǒng)計學原則,隨機,(,randomization),隨機是為了保證各對比組間在大量不可控制的非處理因素的分布方面盡量保持均衡一致而采取的一種統(tǒng)計學措施。因此,在實驗對象的抽樣、分組、實施過程中均應隨機化。,隨機應體現(xiàn)在如下幾個方面:,(1),抽樣隨機。,每一個符合條件的實驗對象參加實驗的機會相同,即總體中每個個體有相同的機會被抽到樣本中來;,(2),分組隨機。,每個實驗對象分配到不同處理組的機會相同;,(,3),實驗順序隨機。,每個實驗對象先后接受處理的機會相同,;,研究設計,統(tǒng)計學原則,重復(replication),重復是指在相同實驗條件下進行多次研究或多次觀察,以提高實驗的可靠性與科學性。廣義地講,重復包括:,(1)整個實驗的重復。,(2)用多個實驗單位進行重復。,(3)同一實驗單位的重復觀察。,樣本量要足夠大。,樣本含量的估計:依據(jù)研究要求的、水平來確定。,均衡原則:,各處理組非實驗因素的條件均衡一致,研究設計,研究變量的類型,自變量(,independent variable):,由研究者掌握、在性質和數(shù)量上可以變化,可以操縱或測量的條件、現(xiàn)象或特征。常用,X,表示。,因變量:,(,dependent variable):,被觀察和被測量以決定自變量效果的因素,是一個反應變量或輸出。常用,Y,表示。,干擾變量:,凡能干擾自變量在因變量上的效應的所有變量。,無關變量(,irrelevant variable):,與研究目的無關,不能控制,但有能影響研究結果的變量。,控制變量(,control variable):,需要消除或使之成為對因變量無影響效應的變量。,調節(jié)變量:,影響自變量在因變量上效應的次要變量。,中間變量:,不易被看到、不易被操作、也不易被測量的不具體的因素,是一種潛在的或假設的變量。,研究設計,變量選擇應注意的問題,因變量:,因變量的類型和觀察手段。指標的有效性、客觀性、可靠性、數(shù)量化。,自變量:,自變量操作的嚴密性、自變量的數(shù)目、自變量的水平數(shù)。,在研究過程中變量的組合(示意圖):,原因 中間效應 結果,(操作的定義)(概念的定義)(操作的定義),自變量,調節(jié)變量,控制變量,無關變量,中間變量,因變量,交互作用,研究設計,無關變量的控制,影響研究內部效度的無關變量:,歷史或經(jīng)歷:,實驗處理前后之間發(fā)生的特殊事件。,成熟:,個體隨時間推移內部狀態(tài)發(fā)生的變化,包括生理和心理兩方面。,選擇:,被試分組間存在的選擇性偏差。,統(tǒng)計回歸:,極端值的重復測量趨于平均的現(xiàn)象。,研究(測驗)設備:,設備或觀察人員、操作人員變換。,消失(脫落)率:,被試在研究中途退出研究。,被試效應:,被試對研究目的和任務的知覺。,研究者(主試)效應:,研究者對研究結果的期待。研究者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序列效應:,先前的處理條件將影響被試在隨后處理條件中作出的反應。,影響研究外部效度的無關變量:,預處理的反作用或交互作用效應:,預處理的敏感性或耐受性問題。,選擇與研究變量交互作用效應:,選擇的被試對總體的代表性差。,研究安排的反作用效應:,研究者對自變量的操作水平、被試對研究的期待效應、被試對研究意圖有所覺察等。,多重處理干擾:,同一組或同一被試重復實施多次實驗處理時,由于難以消除先前處理對后來處理的作用,而發(fā)生重復處理的干擾。,研究設計,無關變量的控制,研究設計,無關變量的控制,無關變量的控制方法:,研究設計、統(tǒng)計技術控制、控制方法。,隨機化:,從總體中,隨機選取,研究對象,然后將數(shù)量相同的對象,隨機分配,到各研究條件中。隨機化的選擇和分配被試的控制作用在于能夠對多數(shù)無關變量進行隨機選擇和分配,使無關變量保持恒定。,匹配(,matching):,保持變量恒定,(,已知無關變量在各實驗組間的恒定,)、,匹配設計、配對控制匹配、等同被試匹配。,均衡:,用于控制序列效應的方法,包括順序效應和延遲效應。,ABBA,被試內部平衡法,組內平衡。,盲法:,控制被試效應和主試效應,包括部分單盲法、單盲法、雙盲法。,縱向設計:,同一群被試在不同的時間點進行重復研究。一般持續(xù)幾年、十幾年或幾十年。,優(yōu)點,可以直接觀察發(fā)展過程,不需要嚴格的匹配,缺點,選擇性脫落:最合作的、最健康的被試得以繼續(xù)研究。,操作效應:重復測量的熟練效應的干擾,耗時長:被試和主試的要求高。,測量工具問題:過時問題、測量的連續(xù)性問題,個人年齡效應與歷史時期效應的混淆問題:只能收集到年齡效應。,研究設計,縱向設計,橫斷設計:某一年齡的被試與其他不同年齡的樣本進行比較的研究設計方法。對于研究差異是十分有用的。,優(yōu)點,省時,省力。有效地獲得組間的差異。,缺點,其它因素對研究內部效度的影響:教育、健康狀況。,選擇性效應:,年齡組間距問題:要均等、要小。,測量等同性問題:年齡跨度間。,隊列效應難以排除。,只能獲得年齡組間的差異,不能揭示年齡的增長趨勢,研究設計,橫斷設計,臨床樣本的不足,疾病因果問題難以明確,疾病嚴重程度較重,疾病的異質性問題,共病問題:軸,診斷和軸,診斷;軀體和腦疾病。,亞臨床樣本的爭論,與臨床樣本的同質性問題,方便取樣的問題,代表性受到影響,研究設計,樣本的代表性問題,研究設計,統(tǒng)計方法問題,等級線性回歸(hierarchical linear reg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