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研究要素-管理研究方法論-教學-流管理專業(yè)課件
單擊此處編輯母版標題樣式,單擊此處編輯母版文本樣式,第二級,第三級,第四級,第五級,*,*,*,第2章,管理研究的基本要素,概念,名詞、術語,定義,變量、假設,模型、數據,概念,概念:對所觀測事物本質的抽象表達。如顧客服務水平、物流費用。,概念表達的要求:準確無誤、清晰具體。尤其是論文所涉及的關鍵概念要界定清楚,可以對前人研究進行梳理,如“供應鏈文化,”,。,清晰概念的要求:依托于可直接觀測的事實,如“顧客服務水平,”,要落實到“缺貨水平,”,、“顧客訂單滿足水平,”,、“訂單滿足錯誤率,”,等。,名詞、術語,名詞、術語:概念的結構化信息。如研發(fā)能力強具有核心競爭力,營銷能力強具有核心競爭力,文化有特色具有核心競爭力等,歸結出“核心競爭力”這一名詞。,管理學論文中常見的概念、名詞錯誤,(1),偷換概念,同一名詞前后表達不一致,如外國直接投資、國際直接投資;(2)對已有定論的名詞隨意“創(chuàng)新”,如“循環(huán)物流、回收物流、逆向物流”。(3)提出新名詞而無后續(xù)研究內容。新概念的推出為新發(fā)現做準備,應繼續(xù)展開;(4)名詞創(chuàng)新掩蓋了內容創(chuàng)新,如大型企業(yè)、超大型企業(yè)、巨型企業(yè)等。,名詞的翻譯,翻譯的要求:準確、達意。尤其是專業(yè)術語要采用規(guī)范的慣用譯法,如“研究方法”不可譯為“,research method”,而應譯為“,methodology”,,利益相關者應譯為“,Stakeholder”。,準確翻譯的要求:多看外文資料,掌握專業(yè)術語。,電子翻譯工具的應用:只可提高翻譯速度,減少工作量,但準確性低,詞不達意。,定義,定義:對概念、名詞、術語的嚴謹表述,揭示概念、名詞所表達共同屬性的邏輯方法。,定義的意義:反映作者研究的基本功、思考的成熟度和對所研究內容的把握度。關鍵詞語與文章的創(chuàng)新點相關聯。,種差界定法:甲是乙的“種”則乙是甲的“屬”,種的概念=種差+屬的概念,界定屬的概念首先要清其種(定位),辨明種屬關系后,就不必專門交代種的共性,只需弄清屬的個性。如“物流戰(zhàn)略管理”屬于“戰(zhàn)略管理”范疇。,注意:并非所有概念都需要定義;避免以例代定;簡明扼要,避免冗長羅嗦。,變量,(,1,)定義:變量(,variable,)是概念的一種類型,指具有可測量性(,measurable,)的概念,在幅度上和強度上的變化程度可加以度量,它是對概念的具體化,反映了概念在具體形態(tài)上的變動性。管理研究中有許多概念是可度量的,例如,性別、業(yè)務量、質量水平等,但也應注意到,像“悲傷”、“痛苦”之類的概念往往具有不可度量性,則不是變量。,泰勒研究,光的亮度,與,生產效率,的關系,(,2,)分類,從變量之間的關系分有自變量、因變量、中介變量,中介變量(控制變量):自變量與中介變量常常同時存在并對因變量產生影響,中介變量的存在改變了自變量與因變量之間的原有關系。在變量分析中,中介變量經常作為一種條件或狀態(tài)存在,其屬性不發(fā)生變化。,如生產工人按規(guī)程操作的程度與殘次品出現的數量之間存在關系,前者是自變量,后者是因變量,但這其中還有一個影響因素,即生產工人的興趣與意愿,這一中介變量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殘次品出現的數量,只不過在分析的時候,把它作為一個不變的條件來對待。,了解因果關系與相關關系之間的區(qū)別,其最大的優(yōu)點是使研究者不會輕易掉入如下陷阱:假設兩個只有相關關系的變量之間存在因果關系。研究者會知道,,A,可能是,B,的原因,或,B,可能是,A,的原因,抑或,A,與,B,也可能會隨第三個變量而同時變化,。(美國與中國物流費用占,GDP,的比重),虛無關系(,null relationship,):兩個變量之間如果沒有必然的聯系,則稱它們無關聯,從變量所反映的事物的屬性特征分有類別變量、等級變量、等距變量、等比變量,類別變量(,nominal variable,):變量值之間沒有順序關系如性別、籍貫。,等級變量(,ordinal variable,):變量值之間存在著順序關系,但不能反映出大小的程度。嚴格地講,對等級變量不能計算算術平均數。如員工的工作滿意度可分為五級:很不滿意、不滿意、一般、滿意和很滿意。等距變量:可以使用任意原點的變量,實際是可以“連續(xù)”取值的等級變量。例如,對工作滿意度賦值表示員工對工作的滿意程度:,1,、,2,、,3,、,4,、,5,,,1,表示“很不滿意”,依次類推,數值越大表明工作滿意度越高。,等比變量(,ratio variable,):可以“連續(xù)”取值的有原點的變量。例如,員工月工資額就是常見的等比變量,不僅工資額有原點,即零工資,而且若員工甲月工資額為,1000,和員工乙月工資額為,2000,,說明甲與乙月工資比為,1,比,2,,如果甲乙雙方的工資額同時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數,這個比例不會發(fā)生變化。,假設,假設:研究開始時提出待檢驗的命題,是對現象或事件作出合理的、嘗試性的、有待檢驗的解釋,假設的提出和檢驗是研究的,主線,。,假設的作用:對變量間關系的一種預期,表明作者有新的設想,可能有新發(fā)現。但驗證結果可能支持或否定假設,無論證實或證偽都是貢獻。,假設的提出:以對前人研究成果的文獻分析為基礎,擴充已有知識,發(fā)現新知識。如“失去監(jiān)督的權力必然導致腐敗”。,假設的合理性判斷:建立在可靠的理論基礎上(不違背科學原理);符合常識(如激勵程度高銷售績效好);清晰表達變量間關系(物質激勵還是精神激勵,銷售汽車還是化妝品);必須是可驗證的假設。,數據,數據(,data,)是事實的體現,是對情況的記錄,包括數值數據與非數值數據,數據的特征:不穩(wěn)定性,不完美性,數據的接受準則:利用有缺陷的數據進行研究將直接會影響到研究結論的可信度,因此為了保障所采用數據的真實性,必須設立一個,標準,,只有符合這些標準的數據才能用于管理研究,而不符合這些標準的數據必須得以排除。管理研究中的數據,有些可以定量測試(數值數據),而有些數據(如非數值數據)則只能通過定義來規(guī)范。,數據的應用,數據的采集需要回答下列問題:,需要什么樣的數據,數據在哪里,如何獲得,數據資料本身沒有什么意義,只有研究者對其加工提煉,找出其中的含義才能體現出來。違背人類思維加工理解的資料是毫無意義的,數據的描述程度決定研究的成敗,數據的解釋方法是研究成功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