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數(shù)學下冊 三 乘法 3.3.2 積的變化規(guī)律教案 冀教版.doc
-
資源ID:2550386
資源大?。?span id="mzebxcnn0" class="font-tahoma">40KB
全文頁數(shù):6頁
- 資源格式: DOC
下載積分:9.9積分
快捷下載

會員登錄下載
微信登錄下載
微信掃一掃登錄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載后,可能會被瀏覽器默認打開,此種情況可以點擊瀏覽器菜單,保存網(wǎng)頁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載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載,請使用電腦自帶的IE瀏覽器,或者360瀏覽器、谷歌瀏覽器下載即可。
4、本站資源下載后的文檔和圖紙-無水印,預覽文檔經過壓縮,下載后原文更清晰。
5、試題試卷類文檔,如果標題沒有明確說明有答案則都視為沒有答案,請知曉。
|
四年級數(shù)學下冊 三 乘法 3.3.2 積的變化規(guī)律教案 冀教版.doc
課題:積的變化規(guī)律
教學內容:冀教版《數(shù)學》四年級下冊第28、29頁。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討論等數(shù)學活動,經歷探索、歸納積的變化規(guī)律的過程。
2.知道擴大幾倍、縮小幾倍的意義,理解積的變化規(guī)律,會運用積的變化規(guī)律進行簡便計算。
3.在探索、歸納積的變化規(guī)律的過程中,感受數(shù)學思考過程的條理性。
課前準備:口算卡片、小黑板。
教學方案:
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學預設
一、創(chuàng)設情境
卡片出示口算題,讓學生搶答計算。
師:同學們咱們來做幾道口算題,看誰算得又對又快!
教師用卡片出示口算題,學生搶答。
56+34= 68+25=
73-42= 100-57=
34= 67=
426= 819=
二、擴大、縮小
1. 卡片出示課本中兩道乘法口算題,讓學生口算,并說一說是怎樣算的。然后教師介紹“擴大”的概念,并讓學生舉例說明乘法算式用“擴大幾倍”怎樣描述。
師:再看下面幾道口算題。不但要口算出結果,還要說一說是怎樣算的。
出示課本第一組乘法算式:
3710=
生:3710=370,37乘1等于37,然后在末尾添上一個0,就是370。
教師板書:3710=370
師:很好!下面看這道題:
卡片出示37100=
生:37100=3700,37乘1等于37,然后在末尾添上兩個0,就是370。
師:同學們的想法都挺好的。在數(shù)學上,3710我們可以說把37擴大10倍,37100我們可以說把37擴大100倍。
教師完成板書:
3710=370…37擴大10倍
37100=3700…37擴大100倍
師:3710=370可以說37擴大10倍等于370,37100=3700可以說37擴大100倍等于3700。同桌像老師這樣互相說一說。
學生互相說一說。
師:誰能舉出一個乘法算式,并用擴大幾倍描述一下?
學生可能多數(shù)舉乘10、乘100或1000的例子,教師可參與舉出乘其他數(shù)的例子。如:452=90,可以說45擴大2倍等于90。
2.先用卡片出示40010的口算題,學生口算后,教師介紹“縮小”的概念。接著出示400100,讓學生口算并試算用“縮小”進行描述。最后讓學生舉出除法算式并用 “縮小幾倍”進行描述。
師:下面我們再來口算兩道除法題,說說你是怎樣算的。
卡片出示:40010=。
生1:40010=40。因為400里面有40個十。
生2:40010=40。因為40乘10等于400。
教師板書:40010=40。
師:在數(shù)學上,兩個數(shù)相除也有另一種說法——縮小。40010可以說把400縮小10倍。
教師完成板書:
40010=40…400縮小10倍。
師:40010=40,可以說400縮小10倍等于40。
卡片出示:400100=。
生:400100=4。因為400里面有4個100。
教師板書:400100=4。
師:誰能用“縮小幾倍”這個詞描述一下400100=4?
生:400100=4可以說把400縮小100倍等于4。
教師完成板書:
400100=4…400縮小100倍。
師:誰能舉出一個除法算式,并試著用“縮小幾倍”描述一下?
對能說出除法不是整十數(shù)、整百數(shù)的,教師給予表揚,如果沒有,教師舉例,如:324=8,可以說把32縮小4倍等于8。
二、探索規(guī)律
1.探索“擴大”的規(guī)律。
(1)教師啟發(fā)性談話,出示第(1)組題,讓學生用剛學的詞語描述每個算式。
師:同學們已經會用擴大幾倍描述兩個數(shù)相乘,用縮小幾倍來描述除法。下面,我們就用擴大和縮小來描述乘法教師中的一些規(guī)律。請看下面這組題。
板書:
42=8
402=80
4002=800
師:同學們,看這幾個算式,請你用剛學的名詞描述一下。
生1:4擴大2倍等于8。
生2:40擴大2倍等于80。
生3:400擴大2倍等于800。
(2)提出“觀察這幾個算式的因數(shù),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共同點”的問題,讓學生了解三個算式中的因數(shù)2沒變。接著提出“觀察前兩個算式中另一個因數(shù)和積,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的問題,在學生交流發(fā)現(xiàn)的規(guī)律的過程中,教師參與對話,逐步規(guī)范表示語言。
師:說得很好!大家再來看這幾個算式的因數(shù),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共同點。
生1:每個算式中有一個2。
師:就是說,三個算式中,因數(shù)2沒有變。觀察算式中另一個因數(shù)和積,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生2:第一個和第二個算式比,因數(shù)4擴大了10倍,積也擴大10倍。
師:就是說,因數(shù)2不變,因數(shù)4擴大10倍, 積8也擴大10倍。
生3:第三個算式和第一個算式比較,因數(shù)4擴大100倍,積也擴大100倍。
師:觀察得很認真,就是說,,因數(shù)2不變,因數(shù)4擴大多少倍,積也擴大多少倍。
生4:第三個算式和第二個算式比較,因數(shù)40擴大10倍,積也擴大10倍。
(3)提出“用一句話概括規(guī)律”的要求,在學生表述的基礎上,教師參與并修改成規(guī)范的語言。
師:很好!因數(shù)2不變,另一個因數(shù)4擴大多少倍,積也擴大相同的倍數(shù)。同學們分別找出了這幾個乘法算式中因數(shù)和積的變化規(guī)律。誰能用一句話概括一下這個規(guī)律呢?
學生可能說不完整,教師參與討論。如,因數(shù)2不變,另一個因數(shù)擴大多少倍,積也擴大相同的倍數(shù)。
教師板書出這句話。
師:說得不錯。大家看,把這句話這樣改一下怎么樣,首先在這句話的前面加上一句“在乘法里”,(板書)把“因數(shù)2不變“改為一個因數(shù)不變行不行?(改板書);把另一個因數(shù)擴大多少倍的”多少倍“改為”若干倍“,意思一樣嗎?(改板書):
形成板書:
在乘法里,一個因數(shù)不變,另一個因數(shù)擴大若干倍,積也擴大相同的倍數(shù)。
2.探索“縮小“的規(guī)律。
(1)教師談話并出示第二組題,讓學生觀察這幾個算式的因數(shù),了解每個算式中都有因數(shù)25.即有一個因數(shù)不變。
師:通過剛才的三個算式,我們發(fā)現(xiàn)了,在乘法里,一個因數(shù)不變,另一個因數(shù)擴大若干倍,積也擴大相同的倍數(shù)。再來看這組算式。
師板書:2540=1000
2520=500
2510=250。
師:觀察這組算式中的因數(shù),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共同點?
生1:三個算式中第一個因數(shù)都是25。
生2:有一個因數(shù)不變,都是25。
(2)提出“看另一個因數(shù),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的問題,在學生回答的過程中,教師及時進行引導,使學生學會用”縮小幾倍“來描述另一個因數(shù)的變化。然后,讓學生比較第二個算式和第一個算式的積,發(fā)現(xiàn)積的變化規(guī)律。
師:對!這組算式中,也有一個因數(shù)不變。再看另一個因數(shù),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生1:另一個因數(shù)一個比一個小。
生2:另一個因數(shù)越來越小。
師:對!另一個因數(shù)一個比一個小。再認真看一看,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呢?
生:40除以2等于20,還可以說40縮小2倍等于20。
師:也就是說,第二個算式和第一個算式比,一個因數(shù)不變,另一個因數(shù)40縮小了2倍,對嗎?
取得全班的共識。
師:那請同學們比較一下,第二個算式和第一個算式的積,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生1:500比1000也縮小了2倍。
生2:第二個算式的積也縮小了2倍。
師:誰能用一句完成的話,說一說第二個算式和第一個算式的變化。
學生可能會說出:
●第二個算式和第一個算式比較,一個因數(shù)25不變,另一個因數(shù)40縮小2倍,積也縮小2倍。
●第三個算式和第一個算式比較,一個因數(shù)25不變,另一個因數(shù)40縮小2倍,積也縮小2倍。
●第三個算式和第一個算式比較,一個因數(shù)25不變,另一個因數(shù)40縮小4倍,積也縮小4倍。
……
師:通過這組算式同學們發(fā)現(xiàn)了“在乘法算式里,一個因數(shù)不變,另一個因數(shù)縮小,積也縮小“的變化規(guī)律。誰能總結一下這個縮小的變化規(guī)律?
板書課題:積的變化規(guī)律
三、嘗試練習
1.教師啟發(fā)性談話,說明應用積的變化規(guī)律可以使許多乘法計算簡便。接著讓學生完成“試一試“。
師:應用積的變化規(guī)律,可以使許多乘法計算變得簡便。請同學們打開書看課本第28頁試一試,仔細讀題目的要求并自己完成。
學生自己做,教師巡視,個別指導。
2.交流學生計算的結果。讓學生說一說是怎樣想、怎樣做的。
師:誰說說你是怎樣想的?怎樣做的?
生1:第一組算式中,因數(shù)15不變,第二個算式中的另一個因數(shù)24比6擴大4倍,所以積也應擴大4倍,904=360。
生2:第一組算式中,第三個算式的另一個因數(shù)30比6擴大5倍,積也要擴大5倍,905=450。
生3:第一組算式中,第四個算式的另一個因數(shù)60比6擴大了10倍,積也要擴大10倍。
9010=900.
生4:第二組算式中,第二個算式和第一個算式比較,因數(shù)4不變,因數(shù)23比230縮小10倍,積也縮小10倍,92010=92。
生5:第三個算式和第一個算式比較,因數(shù)40比4擴大10倍,積也擴大10倍,92010=9200。
生6:第四個算式和第三個算式比較,因數(shù)40不變,因數(shù)23比230縮小了10倍,積也縮小10倍,920010=920。
生7:第四個算式和第一個算式比較,因數(shù)230縮小10倍,因數(shù)40又擴大10倍,積不變,是920。
如果出現(xiàn)第7名學生的說法,教師給予表揚,如果沒有出現(xiàn),不做介紹。
四、課堂練習
1.練一練第1題。讓學生自己填表,說一說是怎樣想的,怎樣算的,對算得又對又快的給予表揚。
師:請同學們看第29頁練一練第1題。根據(jù)前面題的結果,很快寫出后面題的得數(shù)??凑l算得又對又快。
教師巡視,個別指導。
交流計算的過程和結果,重點說一說是怎樣想的。
2.練一練第2題。先由學生獨立完成再交流判斷的理由。
師:看教材第2題,判斷各題是否正確并說明理由。
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再全班交流。
學生根據(jù)積的變化規(guī)律判斷,說對意思即可。
3.練一練第3題。由學生獨立完成全班交流。
師:同學們讀一讀第3題。
學生讀題后,指名回答,重點說一說題(2)是怎樣想的。
學生可能會說:
●21030=7(分),小明每分鐘走210米,他走路的速度不變,要走420米,比210米擴大了2倍,需要的時間也要擴大2倍。
72=14(分)
●速度不變,路程擴大2倍,時間也要擴大2倍。
五、拓展練習
1.讓學生讀數(shù)學沖浪中的題并說一說題中數(shù)據(jù)的特點,然后自己試著寫出結果,并用計算器驗證說否正確。
師:打開書第29頁,看數(shù)學沖浪的題,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生:第一個因數(shù)沒變,都是1234567。
生:第一個算式的積是9個1。
師:利用積不變的規(guī)律自己試著寫出數(shù)學沖浪中算式的積。并用計算器驗證一下。
交流時,說一說是怎樣算的。
學生完成后,交流學生寫出的結果,并說一說是怎樣想的。
2.練一練第4題
(1)指名讀一讀。先討論題中什么沒變,什么變了,然后鼓勵學生列出表格并計算結果。
師:誰來說一說第4題。
指名讀題。
師:在這道題中,什么沒變?什么變化了?
生:貨物總質量數(shù)沒變,每包的質量變化了。
師:貨物的總重量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貨物的總質量是4800千克,根據(jù)每包重40千克,一輛卡車最多可拉120包計算出來的。
師:那么,如果改為沒高20千克或每包10千克,這批貨物有多少包呢?請同學們列出表格,并計算出結果。同學可以商量。
學生獨立計算。教師巡視,對有困難的學生進行指導。
(2)交流學生列出的表格和計算的結果。讓學生充分展示不同形式的表格。
師:誰愿意把你列的表格和計算的結果告訴大家?
學生可能出現(xiàn)不同的表格。如:
每包重
包數(shù)
總質量
40千克
120包
4800千克
20千克
240包
4800千克
10千克
480包
4800千克
(2)
總質量
每包重
包數(shù)
4800千克
40千克
120包
4800千克
20千克
240包
4800千克
10千克
480包
(3)讓學生觀察表中的數(shù)據(jù),討論“在貨物總質量不變的情況下,每包的質量和包數(shù)是怎樣變化的”問題。
師:觀察表(2)中的數(shù)據(jù),說一說在貨物總重量不變的情況下,每包的質量和包數(shù)是怎樣變化的。
學生可能回答:
●貨物總質量不變,每包質量由40千克改為20千克,縮小了2倍,而包數(shù)由120包變?yōu)?40包,擴大了2倍。
●每包質量由40千克改為10千克,縮小了4倍,包數(shù)卻由120變成了480,擴大了4倍。
……
師:從上面的例子中,我們發(fā)現(xiàn)一個因數(shù)擴大若干倍,另一個因數(shù)縮小相同的倍數(shù),它們的積不變。
教學隨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