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教學論文《語文課程標準》基本特點芻論-人教版新課標》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小學語文教學論文《語文課程標準》基本特點芻論-人教版新課標(8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小學語文教學論文 - 《語文課程標準》基本特點芻論人教版新課標
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追求一種全新的語文教育價值觀,反映了
面向 21 世紀世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體現(xiàn)了當代教育以 “學會認知、
學會做事、 學會合作、 學會生存” 為特征的時代精神, 與以往的 《語文教學大綱》
存在著本質性差別?!皹藴省钡男纬蛇€是近 20 年來語文教育改革與研究逐步深
入、 不斷發(fā)展的必然結果。 它充分吸收了當前語文教育大討論中涌現(xiàn)出來的重要
研究成果,體現(xiàn)了開放、務實、創(chuàng)新的精神。概括地講,“標準”的基本特點主
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 .由小教學論而大課程論:語文課程本體
2、意識的覺醒。
這次課程改革在理論上的一個重大突破就是對教學論與課程論之間的關系
給予了重新的界定和說明。 由于長期受蘇聯(lián)教育理論的影響, 我國向來重視教學
論而忽視課程論,甚至把課程問題納入到教學論中,以教學內容取代之。這樣,
課程問題便長期被懸置。 人們關注的焦點是如何進行教學, 而對于 “應教學什么
內容”、 “為什么教學這些內容”、 “教學內容的性質、價值、結構、功能如何”
等問題, 便較少顧及了。 因此, 我們傳統(tǒng)的課程體系往往是由 “教學計劃” 、 “教
學大綱”、 “教科書”構成,處處以教學為核心,基本上沒有課程意識。這次課
程改革打破并推翻了以教學為中心涵蓋課程的
3、傳統(tǒng)教學觀, 建構了以課程為中心
統(tǒng)攝教學過程的“大課程”觀。這是一種開放的、動態(tài)的、建構性的課程觀,它
把課程理解為一系列的事件和過程, 而不是一個個靜止的孤立的學科, 提倡課程
各環(huán)節(jié)的相互關聯(lián)和相互作用,反對把課程機械地分割成各個孤立的事件和部
分。 因此, 這種課程觀能較好地解決課程與教學相分裂的問題, 真正實現(xiàn)二者的
有機整合。
《語文課程標準》這一名稱的確立,體現(xiàn)了新的“大課程”觀。以“標準”
取代 “大綱” , 不僅是形式上的變化, 而且是實質性的變革。 筆者認為, “標準”
的形成標志著語文課程本體論意識的覺醒,它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從理論上看,它
4、使人們認識到語言教學的成敗得失不僅僅取決于教學過程本身,
而且還受到語文課程性質、 目標、 內容及評價方式等先決條件的制約和規(guī)定, 教
學過程是不可能孤立于課程設計的理念之外而獨立發(fā)揮作用的。從實踐上來看,
語文課程本體意識的覺醒, 意味著語文教學只有積極主動地適應漢語言文字教育
的特點, 才可能真正起到作用。 這一點是相當重要的, 然而長久以來我們卻忽視
了它。 “標準”的一個重要貢獻就是對漢語教育的特點給予了重視和確認,把它
概括為三個方面: 一是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和學生反映的多元性; 二是語文課程的
實踐性和學生語文能力的實踐性; 三是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和學生良好的語感與整
5、體把握能力。 深入理解并把握這三個特點, 是切實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有力保證。
2”由“惟工具”論而“工具——人文統(tǒng)一”論:語文課程性質的再定位。
語文教育 (學科、 課程) 性質的爭論由來已久, 尤其近年來關于 “工具性” 、
“人文性” 的爭論更具代表性和影響力。 爭論是正常的, 這反映了隨著時代的發(fā)
展和進步, 人們對語文教育的認識和期望也在發(fā)生相應的變化。 從歷史發(fā)展來看,
學界對語文教育人文性的認識與接納有一個過程, 這反映在歷次 “大綱” 的修訂
上。由“文化載體說”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說”,繼而“工具性與人文性統(tǒng)
一說”,這個過程說明“語文教育具有人文性”漸成為一種
6、社會共識。所謂“工
具性”,是指語文本身是表情達意、思維交際的工具,可以幫助學好其他學科;
同時,語文可以傳承文化,可以傳達社會價值觀,從而維系社會的正常運轉,故 《易經》中講“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所謂語文課程的人文性,是指語文學習
的過程是人實現(xiàn)自我成長的過程, 激發(fā)人創(chuàng)造力與生命力的過程。 語文教育活動
是在特定的時空中教師與學生雙向的積極的生命運動過程。 尊重人, 尊重具體的
人的生命價值,尊重具體人的文化及其多樣性,是語文課程的精神價值。因此,
語文教育是“人文化成”的過程。從“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tǒng)一的立場來理
解語文課程的性質,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xiàn)實意義。這一界定構
7、成了“標準”基本
理念的本體論基礎,成為統(tǒng)領語文課程改革各環(huán)節(jié)的基本指導思想。
3 .由被動接受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革命。
傳統(tǒng)的語文課堂是教師講學生聽、 教師問學生答, 基本上沒有擺脫機械灌輸
的陰影。 盡管新時期以來語文教學民主化思潮積極倡導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
新模式, 但收效甚微,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學生的學習方式并沒有發(fā)生實質性的變
化。 盡管教師上課使用啟發(fā)式教學方式, 設置大量的問題讓學生回答, 但往往陷
入教師為了問而問、 學生為了答而答的窘迫局面。 學生并沒有真正學會發(fā)現(xiàn)問題、
解決問題的方法,也很難養(yǎng)成合作與探究的學習習慣,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
8、
創(chuàng)造性也就常常淹沒在教師漫無邊際、甚至漫無目的的提問之中。 “標準”針對
這種語文教學現(xiàn)狀,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并提出了相應建
議: “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
教學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己學習的意識和習慣, 為學生創(chuàng)設
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
式。 ” 這種學習方式意味教師角色的轉變, 由一個單純的知識傳授者成為學習活
動的積極的旁觀者、有效的組織者和理智的引導者。
4 .由課堂中心而走向社會生活: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激活。
新時期以來, 許多語文教育實驗均是
9、以課堂教學為中心展開的, 重點在提高
課堂教學效率與教學效果。 后來隨著改革逐步深入, 人們對語文課堂教學的局限
性有了較清醒的認識, 即語文學習從根本上是與生活相聯(lián)系的, 語文學習的外延
就是生活的外延, 把語文學習僅封閉在課堂內, 切斷它與廣闊的社會生活、 學校
生活、 家庭生活的聯(lián)系是不可取的, 也是不可能的。 以此為基點, 大語文教育觀、
語文能力課內外銜接訓練實驗相繼出臺, 語文教學與生活相聯(lián)系已深入人心, 在
實踐中也取得了可喜成果。 “標準”深刻地體現(xiàn)了語文教學生活化的思想,無論
是對語文課程的特點、 語文教學過程建議的論述。 還是對語文課程開發(fā)與建設的
說明,
10、都體現(xiàn)了對社會生活所蘊涵的語文教育價值的關注, 對學生生活經驗的重
視。如,在解釋語文教育特點時,“標準”說:“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
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 無時不有。 因而, 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
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guī)律?!痹趯虒W過程的建議中, “標
準”指出: “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區(qū)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
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痹诮滩木帉懡?
議中指出: “教材應符合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適應學生的認知水平,密切聯(lián)系
學生的經驗世界和想象世界,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chuàng)新精神。”
5 .
11、由知識中心論而重視語文實踐:語文教學重心的轉移。
受前蘇聯(lián)凱洛夫教育學把教學過程的本質界定為特殊的認識過程理論的影
響, 我國語文教育界長期以來也把認識過程作為語文教學過程的本質, 這樣一來,
知識中心、 智育至上, 就成為語文教育的普遍信條, 造成了在教學過程中重分析、 概括、 綜合等認知能力的發(fā)展, 而忽視了以口語交際、 日常寫作等為主要內容的
實際語文運用能力的發(fā)展, 導致學生語文能力發(fā)展的畸變與失衡。 語文能力本質
上是實踐性的, 而不是認識性的。 脫離開語言交際的實際情境, 脫離開語言運用
的實踐活動,語文能力的發(fā)展就會喪失最基本的動力和內容。因此, “標準”把
“實踐
12、性”作為語文教育的重要特點,指出: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
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 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重要途徑也應是實踐, 不宜刻意
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tǒng)和完整?!?
6 .由語言分析本位而重視語感積累:語文教學觀念的轉變。
在新時期, 對語文本體的認識有一個重大突破, 那就是打破了傳統(tǒng)語言學的
藩籬,從言語的角度解讀語文的本體論意義。這樣,強調語文的具體語境、語言
的具體運用及重視語文學習的心理意義、 言語理解的相對性、 私人性等問題, 就
成為語文教育界所關注的一個新問題。 與言語緊密相連的是語感問題, 語感問題
在新時期被重新提起并日益受到重視。 把語文學習看作學生
13、語感的養(yǎng)成與積累過
程, 這對于鏟除單純的認識論對語文學習觀的惡劣影響, 凸顯語文學習的文化內
涵、審美意蘊、人文情趣的價值取向具有重要作用。 “標準”在課程總目標中規(guī)
定: “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 注重情感體驗, 有較豐富的積累, 形成良好的語感。 ”
在閱讀教學中, “標準”指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
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陶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要珍視學生的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边@是對語感培養(yǎng)過程的精彩說明。
7 .由定量標準化而定性記錄評定:語文教學評價觀的改變。
課程評價是課程改革的核心, 是課程改革中最為敏感, 也
14、是最為困難的環(huán)節(jié)。
針對傳統(tǒng)語文教學評價重選拔、輕發(fā)展,重知識、輕能力,重書本、輕實踐,重
課內、 輕課外, 重筆試、 輕口試, 重量評、 輕質評, 重結果、 輕過程的弊端, “標
準”明確指出: “課程評價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考察學生達到學習目標的程度,更
是為了檢驗和改進學生的語文學習和教師的教學, 改善課程設計, 完善教學過程,
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fā)展。 不應過分強調評價的甄別和選拔功能。 ” 這段話說
明“標準”主張發(fā)展性評價觀,體現(xiàn)了質性評價的基本理念。 “標準”從四個方
面來闡釋這一發(fā)展性評價原理。 其一, 突出語文課程評價的整體性和綜合性, 全
面考察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15、; 其二, 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 加強形成性評
價;其三,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相結合,加強定性評價;其四,教師評價、學生
的自我評價與學生間的互相評價相結合, 加強學生的自評和互評, 吸收家長參與
評價??偟膩砜?,語文課程評價重整體輕局部,重過程輕結果,重定性輕定量,
重自評輕他評,這充分體現(xiàn)了評價的發(fā)展性目標。
-可編輯修改 -
THANKS !!!
-可編輯修改-
致力為企業(yè)和個人提供合同協(xié)議, 策劃案計劃書,
學習課件等等
打造全網一站式需求
歡迎您的下載,資料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