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語文 4.2.2《鴻門宴》教案 蘇教版必修3(1).doc
《2019-2020年高中語文 4.2.2《鴻門宴》教案 蘇教版必修3(1).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2019-2020年高中語文 4.2.2《鴻門宴》教案 蘇教版必修3(1).doc(14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2019-2020年高中語文 4.2.2《鴻門宴》教案 蘇教版必修3(1) 教學(xué)目的 一、了解"鴻門宴"故事,認識這一斗爭的性質(zhì),正確評價有關(guān)人物。 二、學(xué)習(xí)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爭中,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展示人物個性特征的寫作方法。 三、了解課文中詞類活用、古今異義、成分省略等語言現(xiàn)象,掌握"舉"、"謝"、"為"、"斗"、"因"等古漢語詞,能夠翻譯全文。 教學(xué)設(shè)想 一、課文情節(jié)起伏,人物形象鮮明,擬作為敘事寫人的記敘文處理,以人物形象的刻畫為教學(xué)重點。 二、課文篇幅較長,閱讀有一定難度,采用講析與討論相結(jié)合的教學(xué)方法,并使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xué)。 課時安排 至少4課時 第一課時 一、課前預(yù)習(xí): 1.通讀課文,作必要的閱讀標記,查閱工具書,自行疏通課文。 2.查詢"楚漢相爭"的歷史,了解劉、項斗爭的經(jīng)過,了解項羽這一人物的歷史功過。二、導(dǎo)入新課: 1.板書或投影項羽的《垓下歌》,學(xué)生齊誦(盡量讀出這首楚歌慷慨悲涼的意味)。簡析《垓下歌》,播放屠洪剛《霸王別姬》歌曲作背景音樂。 2、介紹司馬遷、《史記》、時代背景,引入新課。要點: (1)項羽主要歷史功績:擊潰秦軍主力,是暴秦的主要掘墓人。 (2)項羽起兵反秦目的:取秦王而代之,重建楚王朝,與陳勝、吳廣揭竿而起有區(qū)別。 (3)他迷信武力,始終沒有(也不可能)認識自己敗亡的原因。他把一切歸結(jié)于"天意",是"時不利",自刎之前,他仰天長嘆:"此天亡我,非戰(zhàn)之罪也"。 (4)"鴻門宴"前,懷王與諸將有約:"先入關(guān)者王之"。 三、讀講課文一、二兩段: 第一段: 1.指名朗讀課文,正音: ①"王(wng)關(guān)中"②"說(shu)關(guān)羽"③"好(ho)美姬(jī)"④"為(w)擊破沛公軍" 2.解釋重點字詞,引導(dǎo)學(xué)生疏通課文: ①"軍霸上"、"王關(guān)中"(加點詞為名詞作動詞用,讀第四聲)。 ②"說項羽"可簡為"說羽"不可簡為"說項","說(shuō)項"意為替人講情、說好話。 ③"成五采"、"為(wi)龍虎","成"、"為"都有"變成"、"化作"的意思,"龍虎"是龍虎的形狀。 3.提問為主,引導(dǎo)學(xué)生了解課文: ①課文第一段記敘了哪幾件事?這些事件對情節(jié)展開起了什么作用? 提示:第一件事"曹無傷告密"。是故事"開端"。第二件事"范增進言",矛盾進一步激化,推波助瀾,情節(jié)迅速發(fā)展。 ②項羽接獲曹無傷的密報,當即"大怒",這一個"怒"字內(nèi)涵相當豐富。請說說其中包含了些什么?(學(xué)生自由發(fā)言) 提示:就矛盾的焦點而言,天下雖大,"王"只有一個,就力量對比而言,項羽占有絕對優(yōu)勢,何況秦軍主力是項羽消滅的,又是楚王后裔,一個"市井小人"居然"欲王關(guān)中",項羽豈能容忍?再說個性特征,此時此刻,項羽如若不"怒",他也就不是歷史上的那個項羽了,他本來就是那么一個火爆漢子! 第二段: 1.教師串講課文,引導(dǎo)學(xué)生留心課文中特殊的字詞與句式: ①古今歧義: "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盜",竊賊;"非常",指意外事故。 "公豈敢入乎?""敢",能夠。 固不如也。""固",本來。 ②通假: "具以事告。""具"通"俱",全部。 "要項伯"。"要"通"邀",約請。 "距關(guān),毋內(nèi)諸侯。""距",通"拒";"內(nèi)",通"納",接納,準于入內(nèi)。 "不敢倍德","倍"通"背",違反。 "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蚤",通"早"。 ③活用: "素善留侯張良","善",形容詞作動詞用,意為與……交好(友善)。 "臣活之","活",使動用法,使……活。 "吾得兄事之","兄",名詞作狀語,像對待兄長那樣。 "籍吏民,封府庫","籍",名詞作動詞用,編造名冊。 2.討論課文內(nèi)容,提問: ①課文第二段寫了哪幾件事?對故事的發(fā)展有什么作用? 提示:第一件事"項伯夜訪",一觸即發(fā)的矛盾出現(xiàn)了轉(zhuǎn)機。第二件事"張良獻策",這是情節(jié)變化的關(guān)鍵,劉邦逐步由被動轉(zhuǎn)為主動,項羽終于"放虎歸山",以致范增之謀難以實施等等,莫不由此而生。 ②張良說:"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項伯則說:"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請聯(lián)系課文說說古人心目中的"義"可作什么樣的解釋,我們應(yīng)當如何看待? 提示:古人認為"義",就是"宜"。《禮記中庸》說:"義者宜也。"韓愈在《原道》中則進一步解釋:"行而宜之謂之義。"也就是說,人的言行合符一定的道德規(guī)范就可稱為"義",反之則為"不義"。 課文中曹無傷背叛劉邦向項羽告密,項羽置懷王之約于不顧而欲"擊破沛公軍",范增以下犯上都可以說是"不義"。項伯給張良通風(fēng)報信,"常以身翼蔽沛公",樊噲闖帳護主等等,都可以稱之為"義"。項伯救護劉邦可以稱之為"義",這一行為卻違背了楚王的根本利益則又可以責之為"不義"??梢?義"是相對的,如同"骨氣"一樣,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道德標準不同,"義"的內(nèi)涵也不一樣,我們不能以抽象的"義"作為評判是非的尺度和立身處世的準則。 3.學(xué)生自讀課文一、二兩段,教師行間巡視,釋疑解難。 小結(jié):課文一、二兩段記述了"鴻門宴"前發(fā)生的幾件事,由矛盾的挑起,形勢一觸即發(fā)到出現(xiàn)轉(zhuǎn)機,由項羽的"大怒"到項伯之言產(chǎn)生效果,故事情節(jié)逐步展開,井為后來事態(tài)的演變作了必要的鋪墊,留下了必要的伏筆。 四、布置預(yù)習(xí) 1.自讀課文三、四兩段,利用工具書自行疏通課文: 2.思考下列問題: ①項羽最大的弱點是什么?試從課文中舉例加以說明。 ②范增之謀為什么不能得逞,他在哪些方面不及張良? 第二課時 一、復(fù)習(xí)舊課,檢查預(yù)習(xí)情況: 1.提問:在楚王即將來犯萬分危急的形勢下,張良既不提議備戰(zhàn),更不主張退軍,卻只要劉邦"往見項伯,言沛公不敢背項王也",這是為什么?此處行文輕描淡寫有什么作用? 提示:"戰(zhàn)"必敗,"逃"必潰,兵力懸殊,土氣不同。張良過人之處在于確信項伯可以利用。他從項伯的通風(fēng)報信中看出這個人十分重"義",有恩必報,他也了解項伯與項羽的關(guān)系。由項伯必能獲得理想的效果,尤其是他看準了項羽的致命弱點,雙方矛盾的焦點,深信"言沛公不敢背項王"一句話就能解決問題。此處輕描淡寫更顯出張良的沉穩(wěn)機警,處變不驚。(也與劉邦大驚失色束手無策形成對照。) 2.指名認讀生字(見前課預(yù)習(xí)作業(yè)),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從百余騎(從:使……從;騎:一人一馬。) 數(shù)目項王(目:以眼示意,名詞作動詞用。) 且為所虜(且:將;為所:為……所,"為"后省略行為主動者。) 客何為者(何為:為何,干什么;者,代詞,"何為"前面省略了判斷詞。) 二、讀講課文第三段: 1、齊讀第三 2、先疏通第三段落,讓學(xué)生了解故事的發(fā)展,然后組織學(xué)習(xí)、討論。 三、指名講述第三段的內(nèi)容,要求明確交代本段記敘的事件。 提示:第一件事"劉邦謝罪",第二件事"項王設(shè)宴",第三件事"范增舉殃",第四件事"項莊舞劍"。(投影多媒體展示) 1.提問:劉邦謝罪是否誠心,何以見得? 提示:并不誠心。迫于形勢不得不如此。而且,言辭雖恭,以"將軍"稱項羽而以"臣"自稱,更強調(diào)自己"先入關(guān)破秦","得復(fù)見將軍"都出于"不自愿",僥幸而已,但卻絕不認錯,更把責任推給"小人"?。ㄟ@"小人"分明指曹無傷卻故意不予道破,裝出一副全然無知的樣子 2、提問:項羽"留沛公與飲",終于演出了"項莊舞劍"企圖"擊沛公于坐"這驚心動魄的一幕。"留沛公與飲"是精心策劃的陰謀嗎? 提示:不能認為這是精心策劃的陰謀。范增一再暗示項羽,要他下令除掉劉邦,項羽卻總是"默然不應(yīng)",可見并未經(jīng)過策劃。這一變故是范增一手導(dǎo)演的,雖然陰狠,卻并不示明,由于沒有得到項羽的支持,而項伯又出面援救,終于不了了之。 3.提問:"項莊舞劍"在情節(jié)展開上有什么作用?這一事件給后人留下了哪一個成語? 提示:"項王留沛公與飲",情節(jié)已趨緩和,"舞劍"事件發(fā)生,形勢再度緊張起來,從而引出了"樊噲闖帳",故事推向高潮。 成語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意思是人們表面上做某事心中卻另有所圖。 四、學(xué)生練習(xí): 1、 作業(yè)本 2、 課后習(xí)題 第三課時 一、復(fù)習(xí)導(dǎo)入: 1、齊讀第三段 2、學(xué)生復(fù)述第三段故事內(nèi)容 二、學(xué)習(xí)第四段: 1.指名試講課文,師生共同訂正。 2.分角色朗讀課文,力求充分表達人物的不同情感與心態(tài)。 3.提問:"樊噲闖帳"是故事的高潮。課文從哪幾方面刻畫樊噲這一人物?寫"樊噲闖帳"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喧賓奪主"? 提示:課文對樊噲這一形象的刻畫可謂濃墨重彩,形神兼?zhèn)? 語言描寫:"此迫矣!臣請入,與之同命"。語句短促急迫,緊張的形勢,急迫的心態(tài),忠勇的性格躍然紙上。 行動描寫:"帶劍擁盾入軍門","側(cè)其盾以撞,衛(wèi)士仆地","立而飲之","拔劍切而啖之",無所顧忌,無所畏懼,何等英武。 外貌描寫:"瞑目視項王",頭發(fā)上指,"目眥盡裂",著墨不多,卻極為傳神。 濃墨重彩寫樊噲,既襯托了項羽、劉邦,更突出了張良。 文章巧妙地把握人物關(guān)系,劉邦信而用之,項羽感其"義",贊其"勇",賜酒、賜彘、賜坐,張良則是"導(dǎo)演"兼"舞臺調(diào)度",一切全由張良策劃,讀來絕無喧賓奪主之感。 4.提問:有人認為樊噲在席上的講話跟劉邦一模一樣,"僅是語句上稍有變化而已",對不對?如有區(qū)別,區(qū)別在哪里?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區(qū)別? 提示:兩人講話中心大體一樣,但側(cè)重點不同。劉邦側(cè)重于辯解,強調(diào)的是自己"不敢倍德",樊噲則是理直氣壯責之以"義",首先申明自己"死且不避",繼而陳述秦王"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天下皆叛之",暗中已將項羽推向了審判臺。而后明確指出懷王有約在先,沛公雖然先入咸陽,卻又"還軍霸上,以待大王來",言沛公"勞苦功高",責項羽"聽細說欲誅有功之人",實為"亡秦之續(xù)"。 從策略上看,二者區(qū)別也明顯。劉邦之言屬于"以屈求伸",樊噲義責項羽已是"以攻為守"了。 二者有本質(zhì)區(qū)別,說話的語調(diào)語氣也自然大不一樣,朗讀課文要注意這一點。 三、小結(jié): 1、課文三、四兩段記述"鴻門宴"上劉、項雙方的激烈斗爭。劉邦謝罪,以屈求伸,矛盾緩解,范增舉塊,危機依然四伏,項莊舞劍,更是險象環(huán)生,樊唆闖帳,故事到達高潮。項羽唯恐擔當"不義"之名,損其"威",傷其"信",不用范增之計,終于讓劉邦借故脫逃,放虎歸山,鑄成大錯。 2、學(xué)生說說感想 四、課堂練習(xí):(隨機) 1.學(xué)生自由誦讀課文(或數(shù)人一組分角色表情朗讀三、四兩段)。 2.自學(xué),或根據(jù)學(xué)生反饋有針對性講析。 第四課時 一、 復(fù)習(xí)提問,導(dǎo)入新課: 二、 "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是什么意思?可用課文中哪一個字來概括?("忍") 范增對項莊說:"君王為人不忍",他內(nèi)心真的認為項羽是"為人不忍"嗎? "不忍",用今天的語匯表達,就是心慈手軟,也可以引申為缺少決斷。其實,范增內(nèi)心井不僅僅認為他是"為人不忍",公開場合只能這樣委婉地評論。 二、讀講課文五、六兩段: 1.指名試講課文,糾正誤讀誤釋: "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 "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何辭為?"疑問代詞賓語前置。) "道芷陽間行。"(間,從小路道,音jin) "沛公不勝柄杓。"("不勝梧杓",指酒醉,以"柄杓"借代酒水。 "再拜獻大王足下。"(再拜,兩次行禮,表示敬重;"足下",古代敬詞,用來指稱對方。) "豎子不足與謀。"("豎子",古代罵人的話,小子,沒出息的東西。) 2.提問:劉邦脫逃之前作了哪些布署?"置車騎"是什么意思?是幾個人一道走的?為什么這樣? 提示:一是留下張良代為辭謝,一是放棄車騎,只身獨騎,只帶四個親信隨從,一是叮囑張良,待其至軍中再入內(nèi)辭謝。這樣安排,目的在于盡快脫離虎口,擔心項羽反悔。(從小路走,目的也在此。 3.提問:張良獻禮,項羽、范增二人態(tài)度為何不同? 提示:項羽對劉邦借故脫逃仍然麻木不仁,根源在于他迷信武力:兵力單薄的劉邦不足為患;范增則深知放虎歸山,后患無窮,同時也為自己的意見未被采納,精心策劃的陰謀--破產(chǎn)而惱怒。不僅把玉斗"置之地",而且"拔劍撞而破之",更大罵"豎子不足與謀",可謂氣急敗壞。故事至此結(jié)束,"立誅殺曹無傷"則是對開頭"告密"的交代,是尾聲。 三、討論分析人物形象,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學(xué)習(xí)作者刻畫人物的方法: 1.張良、范增是兩個什么樣的人物?他們在"鴻門宴"中處于什么地位? 提示:張良是劉邦的主要謀士,他多謀善斷,精通韜略,臨變不驚,處事有方。是他為劉邦定下了"韜晦之計"(回顧《三國演義》曹操煮酒論英雄故事里的劉備行"韜晦之計"),以"不敢倍德"、無意于稱王蒙蔽項伯,欺騙楚王,終于化險為夷。是他為劉邦作了精心的部署,周密的準備,從而贏得了斗爭的勝利。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張良不像范增那樣妄自尊大。他認為劉邦稱王不是時候,很不策略,但并不明確否定,只是問了一句:"誰為大王為此計者?"他認為不可以武力與項羽相斗,也只是委婉地探詢:"料大王土卒足以當項王乎?"劉邦遠不像項羽那樣自信,張良卻仍然處處留心,始終把自己放在謀臣的位置上。這是劉邦對他絕對信任的關(guān)鍵。可以說張良是"鴻門宴"這一事件的總導(dǎo)演。范增是項羽的主要謀士,項羽稱為"亞父",可見其地位不同尋常。他的政治觀察力,他的才智謀略絕不遜于張良。但他對項羽尤其是對項羽的妄自尊大,并不完全了解,他以命令的口吻要項羽攻打劉邦:"急擊勿失",他在席上"數(shù)目項王,舉玉 以示之者三",要項羽"按既定方辦"。他擅自布置項莊舞劍,已經(jīng)造成欲取項羽而代之的客觀影響,但他既不知人,也不知己,這是范增的致命弱點。他與張良構(gòu)成了鮮明的對照。"鴻門宴"這場斗爭可以說是張良與范增的斗智。對整個事件的演變,兩人舉足輕重,可謂關(guān)鍵人物。但是,兩人畢竟只是謀臣,唱主角的是雙方的決策者,是項羽和劉邦。 2.項羽這個人物的致命弱點是什么?對他應(yīng)作如何評價? 提示:缺乏政治遠見,一味沽名釣譽是項羽的致命弱點。他欲得天下,又圖虛名,既準備推翻懷王之約,又害怕世人指責。他不用范增之計,反映了他的剛愎自用,迷信武力,而根本原因則在于心理上的脆弱。作為楚國貴族的后裔,項羽卻有許多缺點錯誤,甚至有不可饒恕之處,這是必然的。但他畢竟為推翻暴秦作出過一定的貢獻,他性格上也有某些閃光點,如不畏強暴,不用陰謀等等,應(yīng)當實事求是地給以肯定。 (討論分析人物,可引導(dǎo)學(xué)生爭論。不同意見應(yīng)允許保留。敢于提出不同意見是一種很可貴的品質(zhì),應(yīng)予鼓勵。) 四、談?wù)勛x后感:讓學(xué)生自由展開說說收獲或者啟示,不拘一格發(fā)表看法或意見。 引用一些對項羽的評價結(jié)束課文: 1、杜牧《題烏江亭》: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2、王安石《烏江亭》: 百戰(zhàn)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卷土來。 3、李清照《詠項羽》: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4.毛澤東對項羽的看法《人民解放軍占領(lǐng)南京》1949.4 鐘山風(fēng)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 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xué)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附譯文: 邦駐軍霸上,還沒有能和項羽相見,劉邦的左司馬曹無傷派人對項羽說:"劉邦想要在關(guān)中稱王,讓子嬰做相,珍寶全都占有了。"項羽大怒,說:"明天早晨犒勞士兵,給我打敗劉邦的軍隊!"這時候,項羽的軍隊40萬,駐在新豐鴻門;劉邦的軍隊10萬,駐在霸上。范增勸告項羽說:"沛公在山東的時候,貪戀錢財貨物,喜愛美女。現(xiàn)在進了關(guān),不掠取財物,不迷戀女色,這說明他的志向不在小處。我叫人觀望他那里的云氣,都是龍虎的形狀,呈現(xiàn)五彩的顏色,這是天子的云氣呀!趕快攻打,不要失去機會。" 楚國的左尹項伯,是項羽的叔父,一向同留侯張良友好。張良這個時候正跟隨著劉邦。項伯就連夜騎馬跑到劉邦的軍營,私下會見張良,把事情全告訴了他,想叫張良和他一起離開,說:"不要和劉邦他們死在一起。"張良說:"我為韓王送沛公,現(xiàn)在沛公遇到危急的事,逃走是不守信義的,不能不告訴他。"于是張良進去,全部告訴了劉邦。劉邦大驚,說:"這件事怎么辦?"張良說:"是誰給大王出這條計策的?"劉邦說:"一個見識短淺的小子勸我說:守住函谷關(guān),不要放諸侯進來,秦國的土地可以全部占領(lǐng)而稱王。所以就聽了他的話。"張良說:"估計大王的軍隊足以抵擋項王嗎?"劉邦沉默了一會兒,說:"當然不如啊。這將怎么辦呢?"張良說:"請讓我去告訴項伯,說沛公不敢背叛項王。"劉邦說:"你怎么和項伯有交情?"張良說:"秦朝時,他和我交往,項伯殺了人,我救活了他;現(xiàn)在事情危急,幸虧他來告訴我。"劉邦說:"跟你比,年齡誰大誰???"張良說:"比我大。"劉邦說:"你替我請他進來,我要像對待兄長一樣對待他。"張良出去,邀請項伯,項伯就進去見劉邦。劉邦捧上一杯酒祝項伯長壽,和項伯約定結(jié)為兒女親家,說:"我進入關(guān)中,一點東西都不敢據(jù)為己有,登記了官吏、百姓,封閉了倉庫,等待將軍到來。派遣將領(lǐng)把守函谷關(guān),是為了防備其他盜賊的出入和意外的變故。我日夜盼望將軍到來,怎么敢反叛呢?希望您把我不敢忘恩負義的情況,都告訴項王。"項伯答應(yīng)了,告訴劉邦說:"明天早晨不能不早些親自來向項王道歉。"劉邦說:"好。"于是項伯又連夜離去,回到軍營里,把劉邦的話報告了項羽,趁機說:"沛公不先攻破關(guān)中,你怎么敢進關(guān)來呢?現(xiàn)在人家有了大功,卻要攻打他,這不合道義。不如趁此好好對待他。"項羽答應(yīng)了。 第二天早晨劉邦帶著一百多人馬來見項王,到了鴻門,向項王謝罪說:"我和將軍并力攻打秦國,將軍在黃河以北作戰(zhàn),我在黃河以南作戰(zhàn),但是我自己沒有料到能先進入關(guān)中,滅掉秦朝,能夠在這里又見到將軍。現(xiàn)在有小人的謠言,使您和我發(fā)生誤會。"項王說:"這是沛公的左司馬曹無傷說的,不如此,我怎么會這樣?"項王當天就留下劉邦,和他飲酒。項王、項伯朝東坐,亞父朝南坐。亞父就是范增。劉邦朝北坐,張良朝西陪侍。范增多次向項王使眼色,再三舉起他佩帶的玉暗示項王,項王沉默著沒有反應(yīng)。范增起身,出去召來項莊,說:"君王為人心地不狠。你進去上前敬酒,敬完酒,請求舞劍,趁機把沛公殺死在座位上。否則,你們都將被他俘虜!"項莊就進去敬酒。敬完酒,說:"君王和沛公飲酒,軍營里沒有什么可以用來作為娛樂的,請讓我舞劍。"項王說:"好。"項莊拔劍起舞,項伯也拔劍起舞,常常用身體像鳥張開翅膀那樣掩護劉邦,項莊無法刺殺。 于是張良到軍營門口找樊噲。樊噲問:"今天的事情怎么樣?"張良說:"很危急!現(xiàn)在項莊拔劍起舞,他的意圖常在沛公身上啊!"樊噲說:"這太危急了,請讓我進去,跟他同生死。"于是樊噲拿著劍,持著盾牌,沖入軍門。持戟交叉守衛(wèi)軍門的衛(wèi)士想阻止他進去,樊噲側(cè)過盾牌撞去,衛(wèi)士跌倒在地上,樊噲就進去了,掀開帷帳朝西站著,瞪著眼睛看著項王,頭發(fā)直豎起來,眼角都裂開了。項王握著劍挺起身問:"客人是干什么的?"張良說:"是沛公的參乘樊噲。"項王說:"壯士!賞他一杯酒。"左右就遞給他一大杯酒,樊噲拜謝后,起身,站著把酒喝了。項王又說:"賞他一條豬腿。"左右就給了他一條不熟的豬腿。樊噲把他的盾牌扣在地上,把豬腿放在盾牌上,拔出劍來切著吃。項王說:"壯士!還能喝酒嗎?"樊噲說:"我死都不怕,一杯酒有什么可推辭的?秦王有虎狼一樣的心腸,殺人惟恐不能殺盡,懲罰人惟恐不能用盡酷刑,所以天下人都背叛他。懷王曾和諸將約定:先打敗秦軍進入咸陽的人封作王?,F(xiàn)在沛公先打敗秦軍進了咸陽,一點兒東西都不敢動用,封閉了宮室,軍隊退回到霸上,等待大王到來。特意派遣將領(lǐng)把守函谷關(guān)的原因,是為了防備其他盜賊的出入和意外的變故。這樣勞苦功高,沒有得到封侯的賞賜,反而聽信小人的讒言,想殺有功的人,這只是滅亡了的秦朝的繼續(xù)罷了。我以為大王不應(yīng)該采取這種做法。"項王沒有話回答,說:"坐。"樊噲挨著張良坐下。坐了一會兒,劉邦起身上廁所,乘機把樊噲叫了出來。 劉邦出去后,項王派都尉陳平去叫劉邦。劉邦說:"現(xiàn)在出來,還沒有告辭,這該怎么辦?"樊噲說:"做大事不必顧及小節(jié),講大禮不必計較小的謙讓?,F(xiàn)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們則好比是魚肉,告辭干什么呢?"于是就決定離去。劉邦就讓張良留下來道歉。張良問:"大王來時帶了什么東西?"劉邦說:"我?guī)Я艘粚τ耔?,想獻給項王;一雙玉斗,想送給亞父。正碰上他們發(fā)怒,不敢奉獻。你替我把它們獻上吧。"張良說:"好。"這時候,項王的軍隊駐在鴻門,劉邦的軍隊駐在霸上,相距四十里。劉邦就留下車輛和隨從人馬,獨自騎馬脫身,和樊噲、夏侯嬰、靳強、紀信等四人拿著劍和盾牌徒步逃走,從酈山腳下,取道芷陽,抄小路走。劉邦對張良說:"從這條路到我們軍營,不過二十里罷了,估計我回到軍營里,你再進去。" 劉邦離去后,從小路回到軍營里。張良進去道歉,說:"沛公禁受不起酒力,不能當面告辭。讓我奉上白璧一雙,再拜敬獻給大王;玉斗一雙,再拜獻給大將軍。"項王說:"沛公在哪里?"張良說:"聽說大王有意要責備他,脫身獨自離開,已經(jīng)回到軍營了。"項王就接受了玉璧,把它放在座位上。亞父接過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劍來擊碎了它,說:"唉!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謀大事!奪項王天下的人一定是沛公。我們都要被他俘虜了!" 劉邦回到軍中,立刻殺掉了曹無傷。 介紹15種虛詞的用法: 一、之 1.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稱。譯為"他"(他們)、"它"(它們)。作賓語或兼語,不作主語。 例如: 作《師說》以貽之。(《師說》,代人,作賓語。) 輮使之然也。(《勸學(xué)》,代物,作兼語。) 人非生而知之者。(《師說》,代事理,作賓語。) (二)指示代詞,表近指。可譯為"這",通常作復(fù)指性定語。如: 均之二策。(《廉頗藺相如列傳》) 2.用作助詞,也分幾種情況: (一)結(jié)構(gòu)助詞,定語的標志。用在定語和中心語(名詞)之間,可譯為"的",有的可不譯。如: 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赤壁之戰(zhàn)》)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師說》) (二)結(jié)構(gòu)助詞,補語的標志。用在中心語(動詞、形容詞)和補語之間,可譯為"得"。如: 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 (三)結(jié)構(gòu)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用在被提前的賓語之后,動詞謂語或介詞之前,譯時應(yīng)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輸》,即"宋有何罪") (四)結(jié)構(gòu)助詞。當主謂短語在句中作為主語、賓語或一個分句時,"之"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可不譯。譯時也可省去。如: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ā稁熣f》) 悍吏之來吾鄉(xiāng),叫囂乎東西。(《捕蛇者說》) 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隆中對》) (五)音節(jié)助詞。用在形容詞、副詞或某些動詞的末尾,或用在三個字之間,使之湊成四個字,只起調(diào)整音節(jié)的作用,無義,譯時應(yīng)省去。如: 頃之,煙炎張?zhí)?。(《赤壁之?zhàn)》)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毛遂自薦》) 二、其 1.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 (一)第三人稱代詞??纱?、代事物,有在名詞之前,作領(lǐng)屬性定語,可譯為"他的","它的"(包括復(fù)數(shù))。例如: 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廉頗藺相如列傳》) (二)第三人稱代詞。一般代人,用在動詞或形容詞之前,作主謂短語中的小主語(整個主謂短語,在句中作主語或賓語修飾語)應(yīng)譯為"他""它"不能加"的"。如: 秦王恐其破壁。(《廉頗藺相如列傳》"其破壁"作賓語。)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其聞道"作主語。)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芙蕖》"其可目"作賓語。) (三)活用為第一人稱。可用作定語或小主語,視句意譯為"我的"或"我(自己)"。如: 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xiāng)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赤壁之戰(zhàn)》) 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 (四)指示代詞,表遠指??勺g為"那""那個""那些""那里"。如: 則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禪山記》) 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戰(zhàn)》) (五)指示代詞,表示"其中的",后面多為數(shù)詞。如: 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石鐘山記》) 2.用作副詞。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測度、反詰、婉商、期望等語氣,常和放在句末的語氣助詞配合,視情況可譯為"大概""難道""還是""可要"等,或省去。例如: 其皆出于此乎?(《師說》表測度。) 其孰能譏之乎?(《游褒禪山記》表反詰。) 汝其勿悲?。ā杜c妻書》表婉商。) 爾其無忘乃父之志?。ā读婀賯餍颉繁砥谕#?3.用作連詞。作連詞用時,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設(shè),可譯為"如果";或表選擇,可譯為"還是"。例如: 其業(yè)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zhì)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故哉?(《送東陽馬生序》表假設(shè)。) 三、而 1.用作連詞。可連接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guān)系。 (一)表示并列關(guān)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勸學(xué)》) (二)表示遞進關(guān)系??勺g為"并且"或"而且"。如: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勸學(xué)》) (三)表示承接關(guān)系??勺g為"就""接著",或不譯。如: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fā)于水上。(《石鐘山記》) (四)表示轉(zhuǎn)折關(guān)系??勺g為"但是""卻"。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勸學(xué)》) (五)表示假設(shè)關(guān)系??勺g為"如果""假如"。如: 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 (六)表示修飾關(guān)系,即連接狀語??刹蛔g。如: 吾嘗終日而思矣……(《勸學(xué)》)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說》) 2.用作代詞。只用作第二人稱,一般作定語,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例如: 而翁長銓,遷我京職,則汝朝夕侍母。(《記王忠肅公翱事》) 3.復(fù)音虛詞"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于"罷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口技》) 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 四、則 1.用作連詞,可表示多種關(guān)系。 (一)表示承接關(guān)系。一般用來連接兩個分句或緊縮復(fù)句中的前后兩層意思,表示兩件事情在時間上、事理上的緊密聯(lián)系??勺g為"就""便",或譯為"原來是""已經(jīng)是"。例如: 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則與斗卮酒。(《鴻門宴》) 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勸學(xué)》) 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石鐘山記》) 子燦寐而醒,客則鼾睡炕上矣。(《大鐵椎傳》) (二)表示假設(shè)關(guān)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設(shè)的情況,相當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設(shè)或推斷的結(jié)果,相當于"那么""就"。例如: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捕蛇者說》) (三)表示并列關(guān)系。這種用法都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則"連用,每個"則"字都用在意思相對、結(jié)構(gòu)相似的一個分句里,表示兩個(或兩個以上)分句之間是并列關(guān)系(不是表示兩個詞之間)。可譯為"就",或不譯。例如: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師說》) 入則孝,出則弟。(《論語學(xué)而》) (四)表示轉(zhuǎn)折、讓步關(guān)系。表示意思有轉(zhuǎn)折時,"則"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譯為"可是""卻";表示姑且承認一件事,預(yù)備下句轉(zhuǎn)入正意時,"則"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譯為"雖然""倒是"。例如: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師說》) 其室則邇,其人甚遠。(《詩經(jīng)東門之》) 2.用作副詞。用在判斷句中,起強調(diào)和確認作用,可譯作"是""就是"。例如: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非死則徙爾。(《捕蛇者說》) 五、以 1.用作介詞。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視情況譯為"用""拿""憑借""依據(jù)""按照""用(憑)什么身份"等。例如: 以故法為其國與此同。(《察今》) 愿以十五城請易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乃入見。問:"何以戰(zhàn)?"(《曹劌論戰(zhàn)》) 余船以次俱進。(《赤壁之戰(zhàn)》) 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記》) (二)起提賓作用,可譯為"把"。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三)表示動作、行為產(chǎn)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由于"。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廉頗藺相如列傳》) 時操軍兼以饑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戰(zhàn)》) (四)引進動作、行為發(fā)生的時間和處所,用法同"于",可譯為"在""從"。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fēng)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記》) 今以長沙豫章往,水道多絕,難行。(《漢書西南夷傳》) (五)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用法同"與",可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lǐng)""帶領(lǐng)"。例如: 天下有變,王割漢中以楚和。(《戰(zhàn)國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信陵君竊符救趙》) 2.用作連詞。用法和"而"有較多的相同點,只是不能用于轉(zhuǎn)折關(guān)系。 (一)表示并列或遞進關(guān)系,常用來連接動詞、形容詞(包括以動詞、形容詞為中心的短語),可譯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則游者眾……(《游褒禪山記》) (二)表示承接關(guān)系,"以"前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后一動作行為的手段或方式。可譯為"而"或省去。例如: 余與四人擁火以入……(《游褒禪山記》) (三)表示目的關(guān)系,"以"后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前一動作行為的目的或結(jié)果??勺g"而""來""用來""以致"等。例如: 作《師說》以貽之。(《師說》) 劍貲財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記》)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諫之路也。(《出師表》) (四)表示因果關(guān)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例如: 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余年。(《信陵君竊符救趙》)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 (五)表示修飾關(guān)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語,可譯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陶淵明《歸去來辭》) 3.復(fù)音虛詞"以是""是以",相當"因此",引出事理發(fā)展或推斷的結(jié)果。例如: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送東陽馬生序》) 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鐘山記》)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庖丁解?!罚?六、于 "于"是介詞,總是跟名詞、代詞或短語結(jié)合,構(gòu)成介賓短語去修飾動詞、形容詞,表示多種組合關(guān)系。 1.引進動作的時間、處所、范圍、對象、方面、原因等,視情況可譯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從""跟""同""對""對于""給""由于"等。例如: 得復(fù)見將軍于此。(《鴻門宴》在) 荊國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輸》在……方面) 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出師表》在……中) 請奉命求救于孫將軍。(《赤壁之戰(zhàn)》向) 權(quán)起更衣,肅追于宇下。(《赤壁之戰(zhàn)》到) 謂獄中語乃親得之于史公元。(《左忠毅公逸事》從、自) 故燕王欲結(jié)于君。(《廉頗藺相如列傳》跟、同)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師說》對、對于) 昔先皇頒僧保所貨西洋珠于侍臣……(《記王忠肅公翱事》給) 2.放在形容詞之后,表示比較,一般可譯為"比",有時可譯為"勝過"。例如: 良曰:"長于臣。"(《鴻門宴》) 冰,水為之,而寒于水。(《勸學(xué)》) 有時則只是表示對象的性質(zhì)和狀態(tài),可不譯。例如: 非常之謀難于猝發(fā)……(《五人墓碑記》) 3.放在動詞之后,引進行為的主動者,可譯為"被",有時動詞前還有"見""受"等字和它相應(yīng)。例如: 或脫身以逃,不能容于遠近……(《五人墓碑記》) 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戰(zhàn)》) 4.復(fù)音虛詞"于是",用法與現(xiàn)代漢語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一)放在句子開頭,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關(guān)系,與現(xiàn)在的承接連詞或因果連詞相同。現(xiàn)代漢語也這樣用。 于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缻。(《廉頗藺相如列傳》) 吳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厲聲以呵,則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記》) (二)放在謂語之前或謂語之后,"于是"屬介賓短語作狀語或補語??筛鶕?jù)"于"的不同用法,分別相當于"在這""從這"等。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這職業(yè)上"《捕蛇者說》) 七、為 "為"在文言中經(jīng)常用作動詞和介詞,也可以用作助詞。用作動詞,意思是"做"。還可作判斷詞"是"用。這些都屬于實詞范圍。下文介紹作虛詞用的幾種用法。 1.用作介詞。除表被動外,一般讀去聲。 (一)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勺g為"向""對"等。例如: 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二)表示動作、行為的替代??勺g為"替""給"等。例如: 當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赤壁之戰(zhàn)》) 公為我獻之。(《鴻門宴》) (三)表示動作、行為的時間??勺g為"當""等到"等。例如: 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晏子使楚》) (四)表示動作、行為的目的??勺g為"為著"、"為了"。例如: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史記貨殖列傳序》) (五)表示動作、行為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于"。例如: 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庖丁解?!罚?(六)表示被動關(guān)系。讀陽平聲,可譯為"被"。"為"所引進的是動作行為的主動者;有時亦可不出現(xiàn)主動者;有時跟"所"結(jié)合,構(gòu)成"為所"或"為……所"。例如:有決瀆于殷周之世者,必為湯武笑矣。(《五蠹》)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ā而欓T宴》) 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赤壁之戰(zhàn)》) 2.用作助詞。讀陽平聲,放在疑問句之末,表示詰問,前面有疑問代詞跟它呼應(yīng)??勺g為"呢"?例如: 如今人方為刀俎……何辭為?(《鴻門宴》) 八、因 1.用作介詞。介紹動作、行為發(fā)生的原因、依據(jù)、方式,可分別譯為"因為""由于","趁著""憑借","經(jīng)過""通過"。例如: 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后漢書張衡傳》) 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廉頗藺相如列傳》) 2.用作連詞。表示順接上文,可譯為"于是""便"。例如: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戰(zhàn)》) 相如因持璧卻立……(《廉頗藺相如列傳》) 九、所 1.用作助詞。 經(jīng)常放在動詞前,同動詞結(jié)合,組成"所"字結(jié)構(gòu)。"所"字結(jié)構(gòu)是名詞性短語,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況"等。如: 于眾人廣坐之中,不宜有所過,今公子故過之。(《信陵君竊符救趙》) 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送東陽馬生序》) 余在患難中,間以詩記所遭。(《〈指南錄〉后序》) "所"和動詞結(jié)合,后面再有名詞性結(jié)構(gòu),則所字結(jié)構(gòu)起定語的作用。如: 夜則以兵圍所寓舍。(《〈指南錄〉后序》) 臣所過屠者朱亥,此子賢者,世莫能知,故隱屠間耳。(《信陵君竊符救趙》) 2.在有些句子中,"為"和"所"呼應(yīng),組成"為……所……"的格式,表示被動。如: 賈家莊幾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錄〉后序》) 嬴聞如姬父為人所殺。(《信陵君竊符救趙》) 3.復(fù)音虛詞"所以"。"所"和"以"連用,文言中也常見。用法主要有兩種:一種表示原因,一種表示手段和目的。表示原因的,如: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出師表》) 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表示手段或憑借的如: 吾所以待侯生者備矣,……(《信陵君竊符救趙》)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師說》) 十、者 助詞,主要有兩種用法。一種是附在別的詞或短語之后,組成名詞性短語。如: 將藏之于家,使來者讀之,悲予志焉。 (《〈指南錄〉后序》) 用葉者取葉初長足時,用芽者自從本說,用花者取花初敷時,用實者成實時采。(《采草藥》) "者"的另一種用法是放在一個詞或一組詞后邊,起提頓作用:先用"……者 "提出要說明的事物,稍微停頓一下,然后說明或論斷。如: 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五人墓碑記》) 古之讓天之者,是去監(jiān)門之養(yǎng)而離臣虜之勞也。(《五蠹》) "者"有時放在時間詞之后,起語助作用,可不譯。如: 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鴻門宴》) "者"有時放在數(shù)詞后邊,可譯為"個""樣"之類。如: 此數(shù)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戰(zhàn)》) 十一、且 1.用作連詞。 且表示遞進關(guān)系、并列關(guān)系。 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已久疲……(《赤壁之戰(zhàn)》) 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赤壁之戰(zhàn)》) 河水清且漣漪。(《伐檀》) 有時相當于"尚且",先讓步,后推進一層。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ā而欓T宴》) 古之圣人,……猶且從師而問焉……(《師說》) 2.用作副詞。 相當于"將""將要","暫且""姑且"。 不出,火且盡。(《游褒禪山記》) 驢一鳴,虎大駭,遠遁;以為且噬已也,甚恐。(《黔之驢》)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石壕吏》) 卿但暫還家,吾今且報府。(《孔雀東南飛》) 十二、也 語氣助詞。經(jīng)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種語氣。 1.表示判斷語氣的,如: 死生,晝夜事也。(《〈指南錄〉》后序》) 吾師肺肝,皆鐵石所鑄造業(yè)。(《左忠毅歸逸事》) 2.表示肯定語氣的,如: 昔人云:"將以有為也。"(《〈指南錄〉后序》 吾上恐負朝廷,下恐愧吾師也。(《左忠毅公逸事》) 就是有否定詞的句子,仍然是一種表否定的肯定。如: 眾曰:"若所為誠快,然使君冤未白,猶無益也。"(《書博雞者事》) 3.表示疑問語氣的,如: 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莊暴見孟子》)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4.表示感嘆語氣的,如: 吾王之好田獵,夫何使我至于此極也!(《莊暴見孟子》)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ā多u忌諷齊王納諫》) "也"表示疑問語氣和感嘆語氣,句中一般要用疑問代詞。 5.用在句中,表示停頓,以舒緩語氣。如: 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東陽馬生序》)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說》) 十三、焉 語氣助詞。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譯出。 于是余有嘆焉。(《游褒禪山記》) 有時用于反詰語氣,可譯為"呢"。 萬鐘于我何加焉?。ā遏~我所欲也》) 十四、乎 1.用作語氣助詞。 (一)表疑問語氣??勺g為"嗎""呢"。 幾寒乎?欲食乎?(《項脊軒志》) 豈有相公此時出見客乎?(《報劉一丈書》) 欲安所歸乎?(《赤壁之戰(zhàn)》) (二)表測度語氣,可譯為"吧"。 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莊暴見孟子》) (三)用于感嘆句,可譯為"啊""呀"等。 嗚呼!熟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ā恫渡哒哒f》) (四)用在句中的停頓處。 胡為乎遑遑何之?(《歸去來辭》) 2.用作介詞 相當于"于"。 生乎吾前……(《師說》) 此外,可作詞尾。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罚?十五、與 1. 作虛詞用。 (一)解釋為:和、跟、同。例如: 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愚公移山》) 日與子弟角,無不勝。(《促織》) (二)句末語氣詞,表示疑問或感嘆。后寫作"歟"。 2.作實詞用,可解釋為"給予、給","結(jié)交、交好"。例句略- 1.請仔細閱讀文檔,確保文檔完整性,對于不預(yù)覽、不比對內(nèi)容而直接下載帶來的問題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載的文檔,不會出現(xiàn)我們的網(wǎng)址水印。
- 3、該文檔所得收入(下載+內(nèi)容+預(yù)覽)歸上傳者、原創(chuàng)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檔原作者,請點此認領(lǐng)!既往收益都歸您。
下載文檔到電腦,查找使用更方便
9.9 積分
下載 |
-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shè)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quán)。
- 關(guān) 鍵 詞:
- 鴻門宴 2019-2020年高中語文 4.2.2鴻門宴教案 蘇教版必修31 2019 2020 年高 語文 4.2 教案 蘇教版 必修
鏈接地址:http://www.hcyjhs8.com/p-26338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