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九年級上冊:第4單元《自然界的水》單元測試題.doc
《2019-2020年九年級上冊:第4單元《自然界的水》單元測試題.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9-2020年九年級上冊:第4單元《自然界的水》單元測試題.doc(9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2019-2020年九年級上冊:第4單元《自然界的水》單元測試題 一 我會選擇(30分) 1 、下列過程發(fā)生了化學變化的是( ) A蒸餾 B電解水 C靜置沉淀 D冰融化成水 2 、生活中的下列物質屬于純凈物的是( ?。? A 牛奶 B蒸餾水 C 精制碘鹽 D 啤酒 3 、 我國“神舟5號”飛船成功上天,舉世矚目,在其升空過程中,為其助推的主要燃料是( ?。? A 汽油 B 航空煤油 C液氫 D太陽能電池 4、電解水時,正極和負極得到的氣體的體積比為( ) A 1∶2 B 1∶8 C 8∶1 D 2∶1 5、1995年3月20日早晨,日本東京多處地鐵車廂同時發(fā)生了一起“沙林”毒氣侵襲事件,導致5000多人中毒,這一事件說明了: A 分子在化學變化中可以再分 B 分子在不斷地運動 C 分子由原子構成 D 分子保持物質的化學性質 6、下列各物質前者屬于混合物,后者屬于化合物的是( ) A 水 空氣 B 自來水 氧氣 C 礦泉水 冰水混合體 D 高錳酸鉀 雙氧水 7、水有多種作用,例如:鎂與碘的化合反應十分緩慢,若滴入少量水,則立即劇烈反應,此時水作為( ) A 反應物 B 生成物 C 催化劑 D稀釋作用 8、在化學變化中( ?。? A 分子、原子都不變 B分子變、原子不變 C分子不變、原子變 D分子、原子都改變 9、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水由氫氣和氧氣組成 B水由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構成 C水由一個氫分子和一個氧原子構成 D一個水分子由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構成 10、下列凈水操作中,單一操作相對凈化程度最高的是( ) A 靜置沉淀 B 吸附沉淀 C 過濾 D 蒸餾 11、電解水的反應屬于下列哪種類型( ) A A+B→AB B AB→A+B C A+BC→B+AC D AB+CD→AD+CB 12、某地區(qū)居民得“結石”病患者比例明顯多于其它地區(qū),你認為這可能與他們生活的地區(qū) A 土壤土質有關 B 空氣污染有關 C 水源水質有關 D 居民體質有關 13、水是人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質,日常生活中有人喜歡喝純凈水,市售純凈水中有些是蒸餾水,有關這類純凈水的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它是純天然飲品,不含任何化學物質 B它含有人體所需的礦物質和多種微量元素 C它清潔、純凈,但長期飲用對健康無益 D用催化劑可將它轉變?yōu)橛? 14、下列現象不會造成水源污染的是( ?。? A造紙廠的廢水直接排入附近河流中 B農藥化肥的流失 C植物的蒸騰作用 D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15、下列工業(yè)、農業(yè)和日常生活中的用水方式不宜提倡的是( ?。? A 流水漂洗衣物 B農業(yè)上對農作物采用滴灌供水 C 工業(yè)用水循環(huán)使用 D打掃教室時,先噴灑水后掃地 二、我會填空(每空1分,共30分) 16、世界上的物質都是由相應的微粒構成的,有些物質是由 構成的,如 ??;有些是由 構成的,如 。 17、通電分解水的變化過程中 分解成 和 ,它們再通過 分別構成 和 ,這其實反映了化學變化的實質,通過這個變化能說明的問題有 ① ?、凇 ? 18、100ml水和100ml酒精混合,所得總體積 ?。ㄌ睢按笥凇薄埃健薄靶∮凇保?00ml,這說明了 ,生活中還能說明這一結論的例子有(舉一例) 。 19、張老師在化學實驗操作臺上擺放了如下一些物質:①銅片②蒸餾水③石灰水④硫粉⑤大理石⑥氧氣⑦雙氧水⑧空氣⑨高錳酸鉀?,F請你將這些物質按如下表分類擺放(填序號) 單質 純凈物 物質 化合物 混合物 20、小冬同學制作的簡易凈水器如右圖所示: ⑴ 小卵石,石英沙和膨松棉的作用是 、活性炭的作用是 。 ⑵ 凈化后是硬水還是軟水?我認為可用 來檢驗。 ⑶ 長期飲用硬水對人體不利,要降低水的硬度,我采用 的方法。 ⑷ 小冬以為軟水可以洗凈餐具上的油污,但效果不好。我加入洗潔精后,去污效果很好,這是因為洗潔精具有 的功能。 21、三峽工程二期工程已于2003年6月1日開始蓄水。為防止三峽庫區(qū)水源污染,應采取的措施是(填序號) ①清理蓄水庫庫底固體廢物; ②防止船舶污染; ③整治相關河流污染;④治理庫區(qū)和上游區(qū)工業(yè)污染。 22、按要求書寫化學反應文字表達式: ① 有水參加的分解反應 ; ② 有水生成的分解反應 ; ③ 有水生成的化合反應 。 23、氫氣是一種理想的燃料,它具有①資源豐富②產熱高③燃燒產物是水,不污染環(huán)境這三大優(yōu)點,從社會進步和發(fā)展要求的角度,你認為它作為一種能源和現有其它能源物質比較,最大的一條優(yōu)點是 (填序號)。目前,世界各國科學家正致力于研發(fā)氫氣的獲得技術,我們知道電解水可產生氫氣,但此法不宜大面積使用,理由是 ,你認為科學家們目前主要研究點在哪里? 。 三 我會分析(15分) 24、請觀察如下標志徽記,你認為它是什么徽記?(1分)其含義是什么?(1分)結合生活實際,談談你曾經污染或浪費水的事例(舉一具體事例,50字內)(1分);再請你提出兩條保護水源、凈化水源的建議或措施。(2分) 25、小雨同學發(fā)現生活中鐵在干燥的環(huán)境下很難生銹,而在潮濕的環(huán)境中卻較易生銹,于是他認為有水鐵就生銹,無水鐵不生銹。為了證明自己結論的正確性,他設計了實驗來驗證。如圖,他在A試管中盛市售新制蒸餾水,并將嶄新鐵片浸沒于水中,上面滴入一層植物油;他將B試管烘干,放入同樣鐵片,并用橡皮塞封住管口。 分析:小雨在A試管中加入植物油的目的是 ;放置一周后,結果他發(fā)現兩只試管中鐵片均未生銹,于是經過重新思考他改變了先前的觀點,又得出了新結論 ; 為了驗證這個結論的正確性,他又增添了一套實驗裝置C,請你幫他畫出此裝置簡圖: 又放置一周后,明顯地觀察到了鐵銹,小雨終于得出了鐵生銹的條件是 。通過該實驗探究,小雨同學獲得了許多啟示(請你寫出一條) 。 四 我會探究(15分) 26、“比較出真知”,比較是科學實驗中常用的一種方法。小剛同學利用比較的方法探究得出了分子在不停地運動的結論。下面是他設計的實驗:在第一步中他所觀察到的現象是 ;得出的結論是 。 第一步: 第二步: 酚酞試液 蒸餾水A 濃氨水B 他用上套裝置進行實驗,還應用到的一種儀器名稱是 ,他在濾紙上每間隔一段距離滴加的物質是 ;棉花上滴加的物質是 ;放置一段時間后,他觀察到的現象是 ,由此說明了氨分子在不停地運動。 27、請你用實驗鑒別蒸餾水與自來水,按照方法、現象、結論的順序填表: 物質 實驗方法 實驗現象 實驗結論 蒸餾水 自來水 五 我會設計(10分) 28、某學?;瘜W興趣小組同學在學習了制取氧氣這一節(jié)內容后,發(fā)現在實驗室里用5%H2O2溶液加熱制O2,用帶火星的木條檢驗,木條很難復燃。同學們經過認真觀察,猜想其可能原因是 。為了驗證此猜想是否正確,興趣小組的同學經過熱烈討論,制定了實驗方案并進行了實驗。 第一組同學采取增大H2O2溶液濃度的方法,用10%的H2O2溶液加熱,結果一段時間后,用帶火星的木條檢驗,木條復燃; 第二組的同學在5%的H2O2溶液中加入2滴新制氫氧化鈉溶液,加熱一段時間后,用帶火星木條檢驗,木條復燃;第三組同學從實驗裝置上進行了改進,效果很好(見圖): 在實驗基礎上,同學們經過交流討論,得出了一些結論 ①由第一組同學的實驗可得出:影響H2O2分解產生O2的量的多少及分解快慢的因素之一是 ; ②由第二組同學的實驗可分析得出氫氧化鈉所起的作用可能是 ; ③第三組同學的實驗驗證了實驗前同學們猜想的正確 性,其中,濃硫酸的作用是 ; ④小三同學認真觀察了第三組同學的實驗裝置,結合O2的物理性質,提出了一種更簡單的改進裝置,經現場實驗,效果很好,請你畫出他的實驗裝置簡圖。 參考答案 一、我會選擇 ⒈ B⒉ B⒊ C⒋ A⒌ B⒍ C⒎ C⒏ B⒐ D⒑ D⒒ B⒓ C⒔ C⒕ C⒖ A 二、我會填空 16.分子 氧氣 原子 鐵 17.水分子 氫原子 氧原子 重新組合 氫分組、分子 氧分子 原子是化學變化中最小的微粒②在化學變化中分子可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正確合理的結論均算對) 18.小于 分子間有間隙 舉例(任意合理舉例均可得分) 19.單質①④⑥ 化合物②⑦⑨ 混合物③⑤⑧ 四 我會探究 26.B燒杯中液體變紅色 酚酞試液遇氨水變紅色 滴管 酚酞試液 濃氨水 濾紙上酚酞試液由外向里逐漸變紅色 27. 物質 實驗方法 實驗現象 實驗結論 蒸餾水 用兩只試管各取少許加熱蒸發(fā) 一只試管有殘留物另一只試管無 有殘留物者為自來水,無則為蒸餾水 自來水 五 我會設計 28.可能原因是生成的大量水蒸氣對實驗造成了干擾 ①H2O2溶液濃度的大小 ② 促進H2O2分解,減少水分蒸發(fā) ③干燥吸水 ④(圖如下)-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自然界的水 2019 2020 九年級 上冊 單元 自然界 單元測試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www.hcyjhs8.com/p-26972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