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謳歌風土人情(一)匯編》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新版謳歌風土人情(一)匯編(8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
新版謳歌風土人情(一)匯編
主題闡述
風土人情是一個地方特有的自然環(huán)境和風俗、氣候、禮節(jié)、習慣等的總稱。記得有首歌唱道:“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中國的民族是繁榮的,風土人情更是絢麗多姿的。蘇軾說:“人之壽夭在元氣,國之長短在風俗。”風土人情是一個民族或群體生活方式和文化傳統(tǒng)的集中體現(xiàn)。中華民族源遠流長,豐富深厚的民族文化始終與民族繁衍相伴隨,百代不絕。北京的景泰藍,天津的泥人張,河南的剪紙,山東的風箏……玉林舞獅,龍川雜技,魯西斗雞,長沙皮影……秦、晉傳來的秦腔晉調(diào),粵地楚國飄忽的鼓韻琴魂……各地豐富多彩的風土人情繪成了中華民族文化生動
2、的畫卷,風土人情的涓涓細流匯聚成博大精深的中華民族文化海洋。
風土人情是語文學習資源的海洋,它在中考試卷中有著重要的地位,風格獨特的湘西吊腳樓,氣勢磅礴的安塞腰鼓,萬家團圓的除夕夜,北京胡同的四合院,讓人垂涎欲滴的風味小吃,被稱為“東方明珠,華夏一絕”的土圓樓……透過考卷的窗口,我們可以從中體驗獨特的民族風情,品味民族文化的精華,感受民族文化的內(nèi)涵。風土人情試題是命題者通過精心策劃提供給考生的文化大餐,它讓我們飽餐山河秀色,讓我們吮吸文化乳汁,讓我們沐浴思想光芒。
原題回放
鄉(xiāng)間的廟會
林 莽
在華北農(nóng)村,有一種傳統(tǒng)的習俗,每個村子每
3、年都有定時的廟會。相鄰的村子不會同時舉行,在相對的農(nóng)閑時節(jié),它們各有自己的節(jié)日。
每逢廟會時節(jié),村里張燈結(jié)彩,空地上用葦席搭起了戲臺,臺口用彩綢裝飾,大紅大綠的別有一番情趣。上世紀五十年代的鄉(xiāng)村還沒有電燈,幾只比馬燈大許多的汽燈掛在戲臺上,把鄉(xiāng)村里平淡的日子都照亮了。
廟會一般是三兩天,每家都有親友從四面八方的村子里趕來,他們套了牛車或牽了毛驢兒,穿上節(jié)日里的衣裳,籃子里的餑餑是點了紅點的。這種走親家,人們稱它為“上廟”。穿了新裝的孩子們把村子裝點得鮮活了起來。商家和小販們也趕了來,為鄉(xiāng)村里的節(jié)日增加了另一種氛圍。廟會上有賣藝的,有賣衣服和布匹的,還有賣居家用品和各種農(nóng)
4、具的。我記憶最深的是吹糖人,還有賣芝麻糖和甘蔗的。廟會要比人們重視的春節(jié)、八月十五等傳統(tǒng)的節(jié)日更具交往性和商業(yè)性。
在鄉(xiāng)村的那幾年,我和大人們趕過幾次廟會。一早起就等著來接的車了。在鄉(xiāng)間的土路上,木輪的大車上鋪了葦席和棉被,女人和孩子們搖晃在上面,聽著木軸發(fā)出的吱呀聲和車把式悅耳的吆喝聲。車把式們抱了結(jié)著紅纓子的鞭子,有的跟車走在路邊上,有的坐在車轅上。拉車的牲口也在腦門上結(jié)了紅瓔珞。人們相互應答著。這是鄉(xiāng)村里一年一度的節(jié)日,它點綴著質(zhì)樸而平和的鄉(xiāng)村生活。
五歲那年家鄉(xiāng)的廟會在我記憶里留下了終生難忘的兩件事:一件是自己買了第一本書;另一件是第一次看了“鬼戲”。
5、 那是一本薄薄的小人書,一毛二分錢。書中講的是戰(zhàn)國時的故事,書名叫《一鼓作氣》。我被封面上的戰(zhàn)旗和戰(zhàn)車吸引,天天拿著從廟會上買的木刀木槍,編撰著從戲臺上看來的故事。那是我的第一本書,我把它保存了許多年。
廟會上最吸引人的是唱戲了,河北梆子那嘹亮的唱腔和急促的伴奏聲劃過夜空,老遠就能聽見了。無論春夏秋冬,臺下總是熙熙攘攘地擠滿了人。孩子們?yōu)榱丝吹们宄茉缇陀脳l凳占上了地方。開場鑼鼓響過三遍,戲才真的開始了。往往開頭總是一兩段折子戲,然后才是正戲。最吸引孩子們的不是戲的內(nèi)容,而是那些奇異的戲劇服飾,武將的靠背旗和長長的雉雞翎,花旦的鳳冠,還有丑角的花臉。許多戲的內(nèi)容都已經(jīng)忘光了,
6、唯有一場鬼戲至今還深深地印在腦海中。那戲的名字叫《獅子樓》,講的是《水滸傳》中的故事。戲臺上的汽燈都調(diào)得很暗,臺上用酒點上了幾簇鬼火,那藍色的火焰后面不時地閃出武大郎青色的臉。我至今還記得,因為恐怖我緊緊抓住了大人的手,那幾簇藍色的火焰跳動得幾乎讓靈魂進入了另一個世界。
鄉(xiāng)村的生活在孩子們的心中是平靜的,它那明媚的陽光,質(zhì)樸的土地與炊煙讓孩子們無所牽掛。白天和夜晚把孩子們的心截然地分開,那是不同的兩個世界,在我們的想象中,夜將神秘的事物掩蓋起來,那些黑暗中大地的絮語,那些閃動的遙遠的星星,使我們總是充滿了幻想。
不知為什么,在鄉(xiāng)村的記憶中,我總有一股無名的哀傷,即使在高
7、亢的戲劇唱腔中,我也能聽到它的存在。它幽幽地飄蕩在大地上,或許,這就是華北原野上的“燕趙悲歌”,它神秘地在人們心中無盡地盤桓,已有幾千年。
(選自“中華文史網(wǎng)”,有刪節(jié))
1.本文寫的是鄉(xiāng)間廟會,請簡要說出全文圍繞“廟會”行文的思路。(每項須有“廟會”二字)
題型解析:此題考查的是考生對文章思路的把握和概括能力。解題時需反復閱讀全文,從整體上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答題時還要注意括號內(nèi)的要求,每空都須有“廟會”二字,不能無謂失分。
失誤分析:審題不清,考生回答時易把“思路”理解成“線索”,直接答成了鄉(xiāng)間廟會。有的考生沒有看清括號內(nèi)的要求,歸納時缺少“
8、廟會”二字。
參考答案:介紹鄉(xiāng)間廟會、回憶兒時趕廟會的經(jīng)歷、由廟會引發(fā)的思考。
2.第四段對“路上”景象的描寫生動形象,富有情趣,試舉一例進行分析。
題型解析:此題考查考生對語言特點的認識。一般考查語言特點的題多為賞析句子,要求考生從賞析中體會語言的特點。這道題先指出文章“描寫生動形象,富有情趣”,再要求從文中舉一例進行分析。答題時首先要看清范圍,僅限選取描寫“路上”情景的句子,而不是全文。再次要找準目標,不是隨意舉一句就行,而是要抓住“生動形象,富有情趣”的特點,分析時也要緊扣這兩點。
失誤分析:此題分析時,考生易忽略“生動形象,富有情趣”這兩
9、點。
參考答案:示例:女人和孩子們在大車上面“搖晃”,而且是聽著“悅耳的吆喝聲”“搖晃”。這樣,不僅寫出了他們因路不平坐不穩(wěn)而“搖晃”的情形,還寫出了他們?nèi)ペs廟會時的愉悅心情。
3.從文中看,廟會以哪些主要內(nèi)容“點綴”了“質(zhì)樸而平和的鄉(xiāng)村生活”?你怎樣理解作者現(xiàn)在對“廟會”的認識。(不超過150個字)
題型解析:此題考查考生對文意的把握和對信息的篩選能力。回答第一問時要迅速定位,找到“質(zhì)樸而平和的鄉(xiāng)村生活”這句話在文中的位置,然后確定答題的范圍是在第三、四段,再反復閱讀,尋找突破點。第二問要在整體把握文意的基礎(chǔ)上回答,不能以偏概全。另外還要注意字數(shù)的要求,“
10、不超過150個字”,回答時不要超過這個范圍,當然也不能太少。語言表達要簡明,連貫,得體。
失誤分析:第一問考生容易找不全面,第二問則不能正確理解文意,回答時字數(shù)偏少。
參考答案:主要內(nèi)容:走親家、做買賣、看戲。理解(要點):現(xiàn)在作者對廟會的認識比兒時對廟會的認識更加深入,作者為多少年來農(nóng)民生活的貧乏而感到哀傷,表現(xiàn)了作者對農(nóng)民生活現(xiàn)狀的關(guān)注與同情。(言之有理即可)
名篇賞析
元宵獅舞
無歌
有一種美,總在徐徐綻放。它是隱在內(nèi)心深處的煙花,像拂之不去的紅塵,給回憶穿上了幾件情愛般的喜氣衣裳。我記得了,它的名字,叫做:元宵獅舞
11、。
正月似乎比其他的月份都走得快,一轉(zhuǎn)眼,除夕過了,新年來了,初三溜了,初十到了,元宵在望了。它招手,在十五的日子里,繞著貼滿春聯(lián)的村莊游走,或者倚著大紅燈籠高高掛的門楣吟唱:“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那時候,在我和伙伴們吃膩了平日難得一見的糖果米粑,并狠狠地玩耍了一通之后,我的父輩祖父輩,將在這一天把“年”味推向高潮——舉行聲勢浩大的“獅舞”。盡管窮,歲月艱難,但又有什么能阻攔住鄉(xiāng)村祈福人的心愿呢?挨不到天黑,我們一群小伙伴就早早趕到了生產(chǎn)隊倉庫。威風凜凜的獅子,暫時靜默的鑼鼓,竹馬,魚燈,龍燈,象燈,走馬燈,金童玉女,它們團團聚在幾張方桌上,像一家子人
12、,焦灼地等待那幸福莊重的時刻來臨。幾位晚間要舞獅子的大爺大叔,正細心擦拭著,一點點,一寸寸,也不放過。有膽大調(diào)皮的伢子,趁著大人高興,就拍拍獅子呀竹馬呀金童玉女呀,突然模仿成人的口氣,一聲吆喝,黃梅小調(diào)奪腔而出,旋而纏纏綿綿:“正月里來是新春,我和妹妹哎去看花燈。人來又人往啊,我的妹子哎,你我快快地行啊,去晚了看不成……”惹得大人和小孩笑得淚花子都綻出來了。
慢慢地,家家戶戶的燈籠亮起來了,夜色上襲。隨著村子西頭的鑼鼓“鏘”“嗵”一敲,大地歡騰,遠山喧響,鞭炮齊鳴,戲獅活動粉墨登場了。
我們老家的獅舞兼有南北兩派的特色。影響最大的是南派的劉河獅舞和北派的東坪獅舞。于我,
13、最難忘的卻是一場劉河獅舞。他們疊起32張方桌,人穿套于腳,獅肚扎以布帶,顯得小巧玲瓏,利索輕便。只見綢獅翻翻滾滾在呈寶塔形疊起的方桌上,一會兒顯威、尋巢、巢中思伴,一會兒大過五關(guān)、上泰山、翻江倒海、仙人打坐,不久,雄偉的獅子“高山跳架”“榮登大寶”,似喜鵲登枝、黃鶯別樹、果老騎驢,方桌的狹小隙地,表演卻從容不迫,一系列高難度套路一氣呵成,直看得人眼花繚亂,心跳不止。
這時候鑼鼓敲得震天響,高臺雄獅在幾丈高的方桌上連連表演巨蟒翻身、望樓臺、美女梳頭、太公釣魚、天鵝孵蛋、獅子打浴,最后,一個鯉魚打挺,舞獅人齊刷刷落于地上,紋絲不動,引得全場一陣陣爆彩。
現(xiàn)在回到鄉(xiāng)間,舞獅也
14、和其他民間藝術(shù)一樣,日漸式微。偶爾見到一兩個白胡子的舞獅老人,他們無可奈何地嘆息,手藝沒有誰愿意傳承下去。曾紅遍古典中國,“傾座東風百媚生,萬紅無語笑逢迎,紅妝起睡蠟煙輕”的元宵獅舞,怕已是一種美好的夢想吧。
(選自《新民晚報》)
特色賞析
這篇文章著力回憶了元宵節(jié)劉河獅舞壯觀熱烈的場面,具有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文章場面描寫極為精彩,正面描寫與側(cè)面烘托相結(jié)合,動作描寫與外貌、神態(tài)描寫相結(jié)合,使讀者如臨其境、如睹其人、如悅其情,獲得美的享受。當你欣賞著這演繹著民族風情的民間藝術(shù),品咂著其中蘊涵的傳統(tǒng)文化的韻味,感受著鄉(xiāng)土情結(jié)的縈回時,你是否會有一種血脈賁張、意氣昂揚的沖動呢?是否也為這種藝術(shù)如今的日漸式微而感到惋惜與心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