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生活》常用關鍵詞歸類總結》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哲學生活》常用關鍵詞歸類總結(10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哲學知識歸納
一、“地位”類
1、具體科學是哲學的基礎,哲學為具體科學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
2、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簡單地說,應是意識和物質的關系問題。
3、哲學的基本派別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
4、真正的哲學是自己時代的精神上的精華。
5、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階級基礎是無產階級的產生和發(fā)展。
6、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自然科學基礎是19世紀自然科學的發(fā)展。
7、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理論基礎是德國古典哲學。
8、實事求是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
9、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是貫穿毛澤東思想各個組成部分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是毛澤東思想的活的靈魂。
2、
10、鄧小平理論的主題是“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
11、“三個代表”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fā)展的最新成果。
12、“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質是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
13、“三個代表”是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zhí)政之基、力量之源。
14、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人生的根本指南,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基礎。
15、客觀實在性是物質的唯一特性。
16、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
17、一切物質都具有的反應特性是人類意識產生的物質基礎。
18、生物的反應形式是人類意識產生的生物學前提。
19、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物質決定意識。
20、人腦是意識活動的物質器官,是意識
3、產生的生理基礎。
21、一切從實際出發(fā)是我們做好各種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無產階級政黨制定和執(zhí)行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前提和依據(jù)。
22、改造自然的生產實踐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實踐是認識的基礎(來源、動力、標準、目的)
23、世界的物質統(tǒng)一性原理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也是我們黨的思想路線的理論基礎。
24、求真務實,正確認識和把握國情,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必須解決的首要問題。
25、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是實事求是的內在要求和前提,實事求是是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的目標和歸宿。
26、聯(lián)系、發(fā)展、矛盾是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觀點,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矛盾分析法是
4、我們認識問題的根本方法。
27、聯(lián)系、發(fā)展是唯物辯證法的兩個總特征,矛盾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
28、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
29、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是關于事物矛盾問題的精髓,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哲學基礎,是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依據(jù)。
30、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原則,是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
31、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我們正確認識事物的基礎。
32、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我們正確解決矛盾的關鍵。
33、辯證的否定是發(fā)展的環(huán)節(jié),是實現(xiàn)新事物產生和促使舊事物滅亡的根本途徑。
34、科學的本質就是創(chuàng)
5、新。
35、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fā)達的不竭動力,是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是時代的引擎,是社會發(fā)展的動力。
36、唯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對立的焦點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認矛盾,是否承認矛盾是事物發(fā)展的源泉和動力。
37、社會生活本質上是實踐的。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點是辯證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基本觀點。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它們之間是辯證統(tǒng)一的。歷史唯物主義的根本觀點是:承認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38、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fā)展的基礎,它決定著社會的性質和面貌,決定著社會形態(tài)的變革和更替。
39、在生產方式中,生產力是最革命、
6、最活躍的因素。
40、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是貫穿人類社會始終的基本矛盾。
41、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guī)律,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guī)律,是在任何社會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規(guī)律。
42、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發(fā)現(xiàn),使人類第一次解開了社會歷史領域的“斯芬克斯”之謎,使人類善于社會歷史的理論第一次真正成為科學。
43、階級斗爭是推動階級社會發(fā)展的直接動力。改革是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
44、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45、堅持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實現(xiàn)好、維護好、發(fā)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們一切工作
7、的根本出發(fā)點。
46、群眾路線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
47、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
48、我們要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標準。
49、積極投身于為人民服務的實踐,是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擁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徑。
50、社會提供的客觀條件是人們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基礎。
二、“屬性(本質、實質)和特征”類
1、世界的本原(本質、源泉)是物質。客觀實在性是物質的唯一特性,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
2、規(guī)律具有客觀性和普遍性。
3、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意識活動具有主動創(chuàng)造性和自覺選擇性。
4、意識的本質是客觀存
8、在的主觀映象(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
5、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主觀能動性、社會歷史性。
6、真理最基本的屬性是客觀性,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
7、認識具有反復性、無限性、上升性。
8、聯(lián)系具有普遍性、客觀性、多樣性、條件性。
9、系統(tǒng)的基本特征是整體性、有序性和內部結構的優(yōu)化趨向。
10、發(fā)展的實質是事物的前進和上升,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
11、矛盾是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
12、矛盾的斗爭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兩種基本屬性。
13、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
14、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
15、改革是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和發(fā)展。
16、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具有
9、社會歷史性和階級性。
三、“統(tǒng)一”類
1、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tǒng)一
2、馬克思主義哲學第一次實現(xiàn)了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的有機統(tǒng)一,唯物辯證法的自然觀與唯物辯證的歷史觀的有機統(tǒng)一。實現(xiàn)了實踐基礎上的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統(tǒng)一。
3、物質世界是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的統(tǒng)一。
4、事物的發(fā)展途徑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tǒng)一。
5、事物的發(fā)展狀態(tài)是量變與質變的統(tǒng)一。
6、人生的價值是社會價值與自我價值的統(tǒng)一。
7、在個人與社會的統(tǒng)一中實現(xiàn)人生價值。
四、“關系”類
1、哲學與生活P4-6
2、哲學與世界觀P7
3、世界觀與方法論P8
4、哲學與具體科學P8-9
5、哲學與時代P16-17
10、6、物質與運動P31
7、運動與靜止P32
8、規(guī)律的客觀性與主觀能動性P33-34
9、物質與意識P37-40
10、實踐與認識P42-46
11、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與解放思想、與時俱進P51
12、整體與部分P57-58
13、系統(tǒng)與要素P58
14、變化與發(fā)展P63
15、量變與質變P65
16、矛盾的同一性與斗爭性P68
17、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P71
18、主次矛盾的辯證關系P72
19、矛盾的主次方面辯證關系P73
20、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P88
21、生產力與生產關系P89
22、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P89-90
23、個人利益也他人利益、
11、社會利益P102
24、個人與社會P105
25、質變與發(fā)展
26、一切從實際出發(fā)與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27、聯(lián)系、發(fā)展、矛盾之間的關系
五、“觀點”類
1、唯物主義的根本觀點:物質是世界的本原,先有物質后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
2、唯心主義的根本觀點:意識是世界的本原,物質依賴于意識,不是物質決定意識,而是意識決定物質。
3、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觀點:否認世界是神創(chuàng)造的,認為世界是物質的,把物質歸結為具體的物質形態(tài),如水、火、氣、土等。
4、近代形而上學的觀點:把物質歸結為自然科學意義上的原子,認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5、主觀唯心主義的觀點:把人的主觀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
12、感覺、經驗、心靈等)夸大為唯一的實在,當成第一性的東西,認為客觀事物以至整個世界,都依賴于人的主觀精神。
6、客觀唯心主義的觀點:把客觀精神(如上帝、理念、絕對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認為現(xiàn)實的物質世界只是這些客觀精神的外化和表現(xiàn)。
7、世界的物質統(tǒng)一性原理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
8、聯(lián)系、發(fā)展、矛盾的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觀點。矛盾的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根本觀點。
9、唯物辯證法的觀點:主張用聯(lián)系、發(fā)展、全面的觀點看問題。
10、形而上學的觀點:用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看問題。
11、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點是辯證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基本觀點。
12、群眾觀點的基本內容是:相
13、信人民群眾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
六、“作用”類
1、哲學對生活的作用
2、哲學對具體科學的作用
3、哲學對時代的作用
4、物質對意識的決定作用
5、意識對物質的能動的反作用(具有雙重性)
6、創(chuàng)新的作用
7、社會存在對社會意識的決定作用
8、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能動的反作用
9、生產力對生產關系的決定作用
10、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的反作用
11、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筑的決定作用
12、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
13、人民群眾的作用
14、價值觀的導向作用
15、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
16、認識對實踐的反作用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