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語文 第三單元 歷史的濤聲 第9課《宋詞二首》知識要點與能力訓練 北師大版必修2.doc
《2019-2020年高中語文 第三單元 歷史的濤聲 第9課《宋詞二首》知識要點與能力訓練 北師大版必修2.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9-2020年高中語文 第三單元 歷史的濤聲 第9課《宋詞二首》知識要點與能力訓練 北師大版必修2.doc(16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2019-2020年高中語文 第三單元 歷史的濤聲 第9課《宋詞二首》知識要點與能力訓練 北師大版必修2 【背景知識】 1.蘇軾(1036—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縣)人。父親蘇洵,弟弟蘇轍都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世稱“三蘇”。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蘇軾中進士。蘇軾一生處于北宋新法與舊黨之間的斗爭、傾軋激烈時期。宋神宗時,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先后被貶官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后諫官彈劾他在詩文中有誹謗朝廷之語,被捕下獄,出獄調黃州團練副使。宋哲宗元祐年間,舊黨執(zhí)政,蘇軾曾調任翰林學士等職,又因與司馬光為首的舊黨發(fā)生一些政見分歧,再次貶謫杭州。后來新黨重新上臺,蘇軾受到更大打擊,遠調惠州(廣東省惠陽縣)、瓊州(今海南島),宋徽宗即位,大赦天下,在遇赦北還途中死于常州(今江蘇省武進縣)。 蘇軾政治上思想保守,反對新法,但后期態(tài)度有所轉變,和舊黨又產(chǎn)生了一定程度的矛盾,造成一生受排擠抑郁不得志,但在各地方官任上,他同情人民饑苦,辦了不少有益人民的事,在詩詞中也有所反映。蘇軾在文學藝術上是一位全才,不僅散文是北宋最杰出的大家,而且詩詞也有很高的造詣,開宋代“豪放派”詞風。 2.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宋朝歷城(現(xiàn)山東省歷城縣)人。他生活在宋金對立的時代,民族災難異常嚴重。他目睹了在女真貴族的統(tǒng)治下北方人民的苦難,毅然投身于抗金斗爭。他一生堅持抗金,恢復中原,但屢遭主和派的誹謗和打擊,連連被貶。 辛棄疾與蘇軾齊名,世稱蘇辛,被譽為南宋杰出的愛國詞人?,F(xiàn)存詞極為豐富,約620余首,其中抒寫愛國思想之作占有極為重要地位。他的詞亦有不同風格之作,如:溫柔婉約之作有之;恬靜、清新的田園風光、鄉(xiāng)居生活之作亦有之。其作品收入《稼軒長短句》(十二卷),《稼軒詞》(四卷)。辛棄疾的詞繼承并發(fā)展了蘇軾所開創(chuàng)的豪放詞派,沖破音律限制,大量吸收口語、古文語,并多用比興,進一步擴大了詞的表現(xiàn)力,推動了豪放派詞風的發(fā)展。 【閱讀指導】 (一) 這兩首詞分別是宋朝著名的豪放派詞人蘇軾、辛棄疾的代表作,可以說,它們不僅體現(xiàn)了兩位詞人個人在詞領域的最高水平,而且代表了宋代豪放派詞的最高水平。詞作均是作者在仕途失意、懷才不遇、宏偉志向不得施展、報國無門,情緒極度低沉的情況下寫就的。 《念奴嬌赤壁懷古》表現(xiàn)的是作者復雜矛盾的思想感情。他一方面尊主憂國,渴望建功立業(yè);一方面又酷愛陶潛、追慕老莊,能夠保持超然物外的曠達心態(tài)。這樣,在蘇軾的世界觀中既有積極進取的精神,又交織著“齊生死,等是非”的虛無態(tài)度。因此,在蘇軾詞中就具有了感奮和感傷的雙重色彩。但是,蘇軾的感傷是由于理想不能實現(xiàn)而萌發(fā)的,不是一般的傷感。“人生如夢”,卻反過來又可以激發(fā)我們對人生的追求,這正是本詞的理趣之所在。詞雖是蘇軾謫居黃州期間所作,但他畢竟是個曠達之人,從未對生活失去信心。詞中抒寫的是郁積在他胸中的塊壘,然而格調豪壯,跟失意文人同主題的作品顯然有別。豪壯情調表 現(xiàn)有二:一在對赤壁景物的描寫上,二在對周瑜形象的塑造上。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這首詞從某種意義說,等于是給韓侘胄的一封“諫書”。詞的上片借歌頌孫權、劉裕表明作者抗金救國的雄圖大略;下片以宋文帝劉義隆草率北伐而導致失敗的事實警告當權者不要急于用兵,顯示了作者對恢復大業(yè)的深謀遠慮。詞中多用典故,有人認為這是毛病,其實不然。詞里的典故,除廉頗一事外,都是有關鎮(zhèn)江的史實,是“京口懷古”應有的內容,況且這些典故都和詞的思想感情緊密聯(lián)系,這樣,作品的說服力和感染力就得到了加強。 (二) 清代詞論家徐 謂東坡詞“自有橫槊氣概,固是英雄本色”(《詞苑叢談》卷三)。在《東坡樂府》中,最具有這種英雄氣概的代表作,恐怕要首推這篇被譽為“千古絕唱”的《赤壁懷古》了。這篇詞是北宋詞壇上最引人注目的作品之一。它寫于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七月。當時,由于蘇軾詩文諷喻新法,為新派官僚羅織論罪貶謫到黃州,這首詞是他游賞黃岡城外的赤壁磯時寫下的。 此詞上闕,先即地寫景,為英雄人物出場鋪墊。開篇從滾滾東流的長江著筆,隨即用“浪淘盡”,把傾注不盡的大江與名高累世的歷史人物聯(lián)系起來,布置了一個極為廣闊而悠久的空間時間背景。它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洶涌奔騰,又使人想見風流人物的卓葷氣概,更可體味到作者兀立江岸憑吊勝地才人所誘發(fā)的起伏激蕩的心潮,氣魄極大,筆力非凡。接著“故壘”兩句,點出這里是傳說中的古代赤壁戰(zhàn)場。在蘇軾寫此詞的一百七十多年前,東吳名將周瑜曾在長江南岸,指揮了以弱勝強的赤壁之戰(zhàn)。當年的戰(zhàn)場究竟在哪兒,向來眾說紛紜。東坡在此不過是聊借懷古以抒感,讀者不必刻舟求劍?!叭说朗恰?,下字極有分寸。“周郎赤壁”,既是拍合詞題,又是為下闕緬懷公瑾預伏一筆。以下“亂石”三句,集中描寫赤壁雄奇壯闊的景物:陡峭的山崖散亂地高插云霄,洶涌的駭浪猛烈地搏擊著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萬堆澎湃的雪浪。這種從不同角度而又訴諸不同感覺的濃墨健筆的生動描寫,一掃平庸萎靡的氣氛,把讀者頓時帶進一個奔馬轟雷、驚心動魄的奇險境界,使人心胸為之開闊,精神為之振奮!煞拍二句,總束上文,帶起下片?!敖饺绠嫛?,這明白精切、脫口而出的贊美,應是作者和讀者從以上藝術地提供的大自然的雄偉畫卷中自然而然地得出的結論?!暗仂`人杰”,錦繡山河,必然產(chǎn)生、哺育和吸引無數(shù)出色的英雄,三國正是人才輩出的時代:橫槊賦詩的曹操,馳馬射虎的孫權,隆中定策的諸葛,足智多謀的公瑾……真可說是“一時多少豪杰”。 上片重在寫景,將時間與空間的距離緊縮集中到三國時代的風云人物身上。但蘇軾在眾多的三國人物中,尤其向往那智破強敵的周瑜,故下片由“遙想”領起五句,集中腕力塑造青年將領周瑜的形象。作者在歷史事實的基礎上挑選足以表現(xiàn)人物個性的素材,經(jīng)過藝術提煉和加工,從幾個方面把人物刻畫得栩栩如生。據(jù)史載,建安三年東吳孫策親自迎請二十四歲的周瑜,授予他“建威中郎將”的職銜,并同他一齊攻取皖城。周瑜娶小喬,正在皖城戰(zhàn)役勝利之時,而后十年他才指揮了有名的赤壁之戰(zhàn)。此處把十年間的事集中到一起,在寫赤壁之戰(zhàn)前,忽插入“小喬初嫁了”這一生活細節(jié),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見出周瑜的豐姿瀟灑、韶華似錦、年輕有為,足以令人艷羨。同時也使人聯(lián)想到:贏得這次抗曹戰(zhàn)爭的勝利,乃是使東吳據(jù)有江東、發(fā)展勝利形勢的保證,否則難免出現(xiàn)如杜牧《赤壁》詩中所寫的“銅雀春深鎖二喬”的嚴重后果。這可使人意識到這次戰(zhàn)爭的重要意義?!靶圩擞l(fā),羽扇綸巾”,是從肖像儀態(tài)上描寫周喻束裝儒雅,風度翩翩。綸巾,青絲帶頭巾,“葛巾毛扇”,是三國以來儒將常有的打扮,著力刻畫其儀容裝束,正反映出作為指揮官的周瑜臨戰(zhàn)瀟灑從容,說明他對這次戰(zhàn)爭早已成竹在胸,穩(wěn)操勝券?!罢勑﹂g,檣櫓灰飛煙滅”,抓住了火攻水戰(zhàn)的特點,精切地概括了整個戰(zhàn)爭的勝利場景。據(jù)《三國志》引《江表傳》,當時周瑜指揮吳軍用輕便戰(zhàn)艦,裝滿燥荻枯柴,浸以魚油,詐稱請降,駛向曹軍,一時間“火烈風猛,往船如箭,飛埃絕爛,燒盡北船”。詞中只用“灰飛煙滅”四字,就將曹軍的慘敗情景形容殆盡。試看,在滾滾奔流的大江之上,一位卓異不凡的青年將軍周瑜,談笑自若地指揮水軍,抗御橫江而來不可一世的強敵,使對方的萬艘舳艫,頓時化為灰燼,這是何等的氣勢!蘇軾為什么如此向慕周瑜?這是因為他覺察到北宋國力的軟弱和遼夏軍事政權的嚴重威脅,他時刻關心邊庭戰(zhàn)事,有著一腔報國疆場的熱忱。面對邊疆危機的加深,目睹宋廷的萎靡慵懦,他是多么渴望有如三國那樣稱雄一時的豪杰人物,來扭轉這很不景氣的現(xiàn)狀??!這正是作者所以要緬懷赤壁之戰(zhàn),并精心塑造導演這一戰(zhàn)爭話劇的中心人物周瑜的思想契機。 然而,眼前的政治現(xiàn)實和詞人被貶黃州的坎坷處境,卻同他振興王朝的祈望和有志報國的壯懷大相抵牾,所以當詞人一旦從“神游故國”跌入現(xiàn)實,就不免思緒深沉,頓生感慨,而情不自禁地發(fā)出自笑多情、光陰虛擲的嘆惋了。仕路蹭蹬,壯懷莫酬,使詞人過早地自感蒼老,這同年華方盛即卓有建樹的周瑜適成對照。然而人生幾何,何苦讓種種“閑愁”縈回我心,還是放眼大江舉酒賞月吧!“一尊還酹江月”,玩味著這言近意遠的詩句,一位襟懷超曠、識度明達、善于自解自慰的詩人,仿佛就浮現(xiàn)在我們眼前。詞的收尾,感情激流忽作一跌宕,猶如在高原闊野中奔涌的江水,偶遇坎谷,略作回旋,隨即繼續(xù)流向曠遠的前方。這是歷史與現(xiàn)狀,理想與實際經(jīng)過尖銳的沖突之后在作者心理上的一種反映,這種感情跌宕,更使讀者感到真實,從某種意義上說,更能引起讀者的思考。 這首詞從總的方面來看,氣勢磅礴,格調雄渾,高唱入云,其境界之宏大,是前所未有的。通篇大筆揮灑,卻也襯以諧婉之句,英俊將軍與妙齡美人相映生輝,昂奮豪情與感慨超曠的思緒迭相遞轉,做到了莊中含諧,直中有曲。特別是它第一次以空前的氣魄和藝術力量塑造了一個英氣勃發(fā)的人物形象,透露了作者有志報國、壯懷難酬的感慨,為用詞體表達重大的社會題材,開拓了新的道路,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據(jù)俞文豹《吹劍錄》記載,當時有人認為此詞須關西大漢手持銅琵琶、鐵綽板進行演唱,雖然他們囿于傳統(tǒng)觀念,對東坡詞新風不免微帶譏誚,但也從另一方面說明,這首詞的出現(xiàn),對于仍然盛行纏綿悱惻之調的北宋詞壇,確有振聾發(fā)聵的作用。 (劉乃昌/文 選自《唐宋詞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xx年版) 【難點講解】 一、體會《念奴嬌》一詞精煉、形象的語言特點。 《念奴嬌》一詞把寫景、詠史、議論、抒情融為一體,氣勢奔放,一瀉千里。語言精練、形象,如“亂石”三句,寫盡大江奔流的氣魄和赤壁的雄奇;“遙想”六句,寫盡周瑜的風采才華。交錯使用倒裝句(“多情應笑我”“故國神游”),句式顯得靈活多變。 全詞的語言形象,如“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同“幾千年來一些英雄人物都死完了”相比,要形象得多了。形象則使人聯(lián)想,從中有所悟。又如“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如果說“周瑜當年還很年輕”,就沒有了風趣了。再如,上闋提到赤壁,下闋就形象而又具體地寫出此地景觀:“亂石穿空,驚濤拍岸”,上闋提到“浪”,后邊就形象寫道:“卷起千堆雪”。這些形象具體的描寫,不僅表現(xiàn)出了氣勢磅礴,同時也賦予它深刻的寓意,即所謂“詩意”。 全詞的語言精煉,還以“亂石……千堆雪”為例,“亂石穿空,驚濤拍岸”,這是極為工整的對仗,非常雄壯。一個“卷”字,描寫出波浪的最美形態(tài),“激”、“濺”都不能與之相比。唯有“卷”字才能形象地表現(xiàn)出江水的力量和壯美。作者僅僅用三句話就寫出了赤壁戰(zhàn)場的雄奇景象;僅用六句話就塑造了一個“雄姿英發(fā)”的英雄人物。這一切都足以說明了語言精煉到無以挑剔的地步。 二、賞析《永遇樂》一詞,理解其多個典故的運用。 《永遇樂》這首詞分上下兩闋。上闋又分兩層?!扒Ч沤?,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边@是第一層。作者懷念三國時的孫權,感嘆當朝無人,正是對孫權固守祖業(yè)、獨霸江東的稱贊,也是對南宋朝廷丟下祖宗開創(chuàng)的江山,偏安江南的諷刺。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這里,作者由固守祖業(yè)的孫權聯(lián)想到南朝開國皇帝劉裕。意思是丟了國土,能致力北伐也行啊。劉裕當年不是屢次北伐,收復了中原大片國土嗎?可是,南宋朝廷茍安江南,不思統(tǒng)一,真是令人憤慨。作者對劉裕的贊揚,也就是對南宋朝廷的諷刺。這是第二層。 下闋分三層: 首先,作者認為,北伐應該是有充分準備的。否則,后果將不堪設想?!霸尾莶?,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這里引用劉裕的兒子劉義隆草率北伐招致慘敗的史實,正是針對南宋當權者韓侂胄急功近利貿(mào)然北伐的警告。這是第一層。 然而,北伐金兵,收復中原,又是不宜久拖,而應積極著手準備的。你看,“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煽盎厥祝鹭傡粝?,一片神鴉社鼓!”光陰荏苒,一晃四十三年過去了。當年抗金斗爭生涯,記憶猶新。但國家呢?寸土未復。尤其令人憂心的是,那淪陷區(qū)的百姓,在異族多年的統(tǒng)治下,居然忘掉了國恥家仇,安居若素了。北伐、北伐,是多么急迫的要務啊。這是第二層。 第三,在北伐的諸項準備工作中,選拔將帥又是最重要的??墒悄纤纬⒂质窃鯓訉Υ倚膱髧?、胸懷韜略的抗金志士的呢?“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這句詩,向人們揭露了一個現(xiàn)實,南宋朝廷對堅決抗金的愛國志士,不予問津,不肯重用。表達了作者對南宋朝廷不重用抗金志士的憤慨,和作者年事雖高,卻渴望為國馳軀的熱切愿望。這是第三層。 【課外拓展】 (一)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人間如夢①,一尊還酹江月。 注:① “人間如夢”一般作“人生如夢”。 這首詞雖然用了許多篇幅去寫赤壁的景色和周瑜的氣概,但主旨并不在于追述赤壁之戰(zhàn)的歷史,而是借古人古事抒發(fā)自己的感情。正如《蓼園詞選》所說:“題是懷古,意是謂自己消磨壯心殆盡也。……題是赤壁,心實為己而發(fā)。周郎是賓,自己是主,借賓定主,寓主于賓,是主是賓,離奇變幻,細思方得其主意處。” 詞從赤壁之下的長江寫起:“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這幾句怎么講?難道江浪真的像淘沙一樣,淘洗著風流人物,而且把他們都淘凈洗盡嗎?我們當然不能照字面呆板地理解。這東去的大江和滾滾的江浪,既是眼前的景色,又是一種暗喻,喻指時光的流逝。逝者如斯,不舍晝夜,孔子早已有這樣的感慨。蘇軾登赤壁臨長江,自然會由滾滾東去的江水想到不斷流逝的時光。無情的逝水流光,淹沒了古代多少顯赫一時的風流人物。在歷史的長河里,他們漸漸銷聲匿跡,不復有當年的光彩,真正能經(jīng)得起歷史考驗的又有幾個呢?但是這樣的人還是有的,周瑜就是一個,這幾句為下文贊美周瑜做了準備。詞一開始就不同凡響:一派江水,千古風流,無窮感慨,和那種模山范水的詩句迥然不同。讓人感到詞人是站在歷史的制高點上,看得遠,想得深?!袄颂员M”,據(jù)《容齋隨筆》所記黃山谷書寫的《念奴嬌》墨跡,作“浪聲沉”。文字雖不同,意思卻是一樣的。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边@幾句由大江引出赤壁,由千古風流人物引出周郎。據(jù)考證,赤壁之戰(zhàn)的戰(zhàn)場在今湖北蒲圻縣西北三十六公里,長江南岸。蘇軾寫這首詞時正謫居黃州,他所游的赤壁在今湖北黃岡縣城西門外,原名赤鼻,亦稱赤鼻磯,斷崖臨江,截然如壁,色呈赭赤,形如懸鼻。詞人用了“人道是”三字,可見他知道這并不是赤壁之戰(zhàn)的那個赤壁,但當?shù)丶热粋髡f是周郎赤壁,寫詞的時候也就不妨把它當成真的赤壁,用以寄托自己的懷古之情。“人道是”三字既有存疑的意味,又有確信的意味,前人說值得反復體會,確實如此。但我看“周郎赤壁”四字更耐人尋味。“周郎”指周瑜,字公瑾,二十四歲就當了建威中郎將,“吳中皆呼為周郎”。這是一個帶有親切意味的美稱。赤壁就是赤壁,原不屬哪一個人所有,而在詞里卻讓它歸了周郎,稱之曰“周郎赤壁”。赤壁因周郎而著稱,周郎亦借赤壁而揚名,一場確立了三分局面的大戰(zhàn),把周郎與赤壁密不可分地聯(lián)在一起。有的版本作“孫吳赤壁”,便顯得呆板。因為“孫吳赤壁”不過是說出了赤壁的地理位置而已,遠不如“周郎赤壁”之活脫、含蓄。 接下來描寫赤壁景色:“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前一句把視線引向天空,后兩句把視線引向腳下,這三句簡直是一幅具有立體感的圖畫?!敖饺绠?,一時多少豪杰?!币痪涑猩细爬L景,一句啟下引出周瑜,這兩句很有力地收束了上闋。詞的開頭說“千古風流人物”,著眼于廣闊的歷史背景。這里說“一時多少豪杰”,縮小范圍單就赤壁而言,在這個舞臺上有多少豪杰共同演出了雄壯的戲劇,而周瑜就是其中的一個主角。 下闋著重寫赤壁之戰(zhàn)中作為主帥的周瑜。“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薄爱斈辍笔钦斈甑囊馑迹@里是指周瑜指揮赤壁之戰(zhàn)的時候正青春年少、意氣風發(fā)。緊跟著又補充一句,說那時他剛剛結婚,娶了一個絕代的美人。但據(jù)《三國志吳志周瑜傳》記載:周瑜納小喬是在建安三年或四年,周瑜二十四五歲。而赤壁之戰(zhàn)在建安十三年,周瑜三十四歲,這時距納小喬已有十年之久。那么詞里說“小喬初嫁了”,不是違背了歷史的真實嗎?我想,藝術的真實并不完全等同于生活的真實,尤其是這類帶有浪漫主義色彩的抒情詩,原來就不以再現(xiàn)細節(jié)真實為目標,我們當然也就不必處處以生活的細節(jié)去衡量它。蘇軾寫詞的時候,興之所至揮筆立就,不一定去考證周瑜和小喬結婚的時間,讀者當然也就不必過于拘泥,周瑜結婚早幾年晚幾年在詞里關系并不大。其實這幾句的意味全在“小喬初嫁了”的穿插,本來寫的是赤壁之戰(zhàn)這樣的大事,周瑜作為戰(zhàn)爭一方的主帥,有許多事可寫。詞人偏偏要花費筆墨去渲染他的婚姻,說有一個國色天香的美人剛剛嫁給了他。這一句看似閑筆,其實不閑。詞人有意用小喬這位美人去襯托周瑜這位英雄,使下面那句“雄姿英發(fā)”成為有血有肉的豐富飽滿的藝術形象。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薄坝鹕取笔怯螟B羽所制的扇,漢末盛行于江東?!熬]巾”是用青絲帶編織的頭巾,漢末名士多服此。“羽扇綸巾”并不是諸葛亮專用的,這里當然也就不一定要講成是指諸葛亮。從“遙想公瑾當年”到“檣櫓灰飛煙滅”,一氣呵成,只寫了一個人,就是周瑜,寫他風雅閑散,談笑自若,運籌于帷幄之中,很容易地就挫敗了敵人?!皺{櫓灰飛煙滅”是指曹軍的戰(zhàn)船被焚毀?!皺{櫓”一作“強虜”,即強敵。我覺得“檣櫓”更形象,也更能扣緊赤壁之戰(zhàn)的特點,遠比“強虜”為好。 “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這幾句的主語是誰?誰在“神游”?誰在“笑我”?這是個疑點。不少注本說主語是蘇軾,大概是考慮到詞的題目叫《赤壁懷古》,懷古的既然是蘇軾,遂以為神游故國的人也是蘇軾。“神游”的主語既是蘇軾,“笑我”的主語當然也是蘇軾,“多情應笑我”便被解釋為蘇軾自己應笑自己多情。還有進而把“多情”講成“自作多情”或“多情善感”的。這樣講雖然不能說不通,但畢竟顯得勉強。我以為這幾句的主語仍然是上文所寫的周瑜?!吧裼巍钡囊馑际巧砦赐?,而精神魂魄往游。蘇軾既已身在赤壁,怎么能說是“神游”呢?如果硬要說是神游三國當時的赤壁,那也未免太迂曲了。還有“故國”,它的意思是古國、祖國或故鄉(xiāng)。赤壁是誰的故國呢?當然講成是周瑜的故國才順暢。赤壁是周瑜當年建立功勛的地方,又是東吳的故土。詞人想像,周瑜身已殞亡而心戀故地,神游故國,和自己相遇,將會笑我事業(yè)未就華發(fā)早生。周瑜那么年輕就完成了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yè),顯示了非凡的才能。自己雖然也有抱負和才能,卻未能施展。歲月蹉跎,華發(fā)早生,如今又被貶謫到黃州,在英雄們叱咤風云的古戰(zhàn)場上空自憑吊,多情的周瑜真該笑我了!這個“笑”字意味豐富,這是善意的笑,同情的笑;不是嘲弄,也不是揶揄。首先是蘇軾自己覺得自己的處境可笑,進而想像周瑜也會笑自己。這“笑”里飽含著詞人對自己身世的深沉感慨,也帶有一種自我解嘲的意味。蘇軾是把周瑜當成知己的朋友看待的,他對周瑜的贊美使人感到是對朋友的親切的贊美,而周瑜笑他也是一種朋友之間的親切的體貼的笑。這就是“多情”二字的含義。 詞的開頭寫“千古風流人物”,上闋末尾縮小到“一時多少豪杰”,下闋又專寫周瑜這一位英雄,層次脈絡十分清楚,都屬于懷古的范圍。出人意料的是,在寫周瑜的時候突然把筆鋒一轉,引出詞人自己,也就是那個早生華發(fā)的“我”。于是,千古風流,一時豪杰,以及小喬初嫁的周瑜一下子都退居于陪襯的地位,而“我”則被突出了。贊美周瑜的“雄姿英發(fā)”,原來是為了對比自己的“早生華發(fā)”。大開大闔,大起大伏,顯示了蘇軾雄奇的氣魄和筆力。 詞的末尾是兩句無可奈何的排遣之辭:“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边@兩句又回到了開頭的意思,并加深了開頭的意思。“人間如夢”一作“人生如夢”,意思相近,都是感嘆人生短促、虛幻。和江水、江月相比,和永恒的大自然相比,尤其會有這種感喟。正如蘇軾在《前赤壁賦》中所說:“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倍嗌亠L流人物尚且經(jīng)不住流光的淘洗,何況自己呢?人生本來就很短促,自己又虛度了年華,等待著自己的將會是什么?蘇軾之所以發(fā)出“人間如夢”的感慨,恰恰是因為他想抓緊時間把握現(xiàn)實有所作為以期不朽,但客觀的條件不允許他這樣。一個才情奔放而壯志消磨殆盡的人發(fā)出這樣的感慨,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一尊還酹江月”,是向江月灑酒表示祭奠。其中既有哀悼千古風流人物的意思,也有引江月為知己、向江月尋求安慰的意思。蘇軾在《水調歌頭》里說想要乘風飛向明月。在《前赤壁賦》里說:“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盡,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笨梢院汀耙蛔疬€酹江月”互相參看。 登山臨水,探幽訪勝,客觀的景物,觸動詩人的情懷,往往能釀成醇美的詩篇。如果詩人足之所至是一處古跡,則能在優(yōu)游山水之際,發(fā)思古之幽情,撫今追昔,縱論千古,寫出容量更大、感慨更深的作品,這就是懷古詩。懷古,是從唐代才興盛起來的一種新的詩歌題材。唐代以前多的是詠史詩,《文選》中就只有詠史而沒有懷古。詠史詩大多是讀史書有感而發(fā),運用史家的筆法,將敘事、議論和寄托三者融為一體。懷古詩則是作者親臨古跡,引起對古人古事的懷念而發(fā)為吟詠,偏重于山川景物的描寫、環(huán)境氣氛的烘托,和撫今追昔的感嘆。在懷古詩里景物與感情相融合,歷史感與現(xiàn)實感相融合,更能施展詩人的藝術才能。在晚唐五代,一種新的詩歌體裁即詞興盛起來,詞人們向尊前花間、小樓深院尋找靈感,那種深邃闊大的懷古之情裝不進詞的形式之中。到北宋后期,蘇軾以其不羈之才情步入詞壇,打破傳統(tǒng),以詩為詞,把詩的題材和感情引入詞中,才寫出了《念奴嬌赤壁懷古》這樣的不朽之作。此詞一出在當時的詞壇上會引起怎樣的震動是不難想像的。宋俞文豹《吹劍續(xù)錄》說:“東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謳,因問:‘我詞比柳詞何如?對曰:‘柳郎中詞,只合十七八女孩兒,執(zhí)紅牙拍板,唱“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執(zhí)鐵板,唱“大江東去”。公為之絕倒?!边@段故事常被人用來論說蘇柳詞風的不同。但是除此以外,不也說明了世俗對東坡懷古詞的陌生與驚訝嗎? (袁行霈/文 摘自《中華詩詞網(wǎng)》) (二) 此詞(指《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編者注)作于開禧元年(1205年)。當時,韓侘胄正準備北伐。閑廢已久的辛棄疾于前一年被起用為浙東安撫使,這年春初,又受命知鎮(zhèn)江府,出鎮(zhèn)江防要地京口(今江蘇鎮(zhèn)江)。從表面看來,朝廷對他似乎很重視,然而實際上只不過是利用他那主戰(zhàn)派元老的招牌作為號召而已。辛棄疾到任后,一方面積極布置軍事進攻的準備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識到政治斗爭的險惡,自身處境的孤危,深感很難有所作為。在一片緊鑼密鼓的北伐聲中,當然能喚起他恢復中原的豪情壯志,但是對獨攬朝政的韓侘胄輕敵冒進,又感到憂心忡忡。這種老成謀國、憂深思遠的情懷交織矛盾復雜的心理狀態(tài),在這首篇幅不大的作品里充分地表現(xiàn)出來,成為傳誦千古的名篇,而被后人推為壓卷之作(見楊慎《詞品》)。這當然首先決定于作品深厚的思想內容,但同時也因為它代表辛詞在語言藝術上特殊的成就,典故運用得非常成功;通過一連串典故的暗示和啟發(fā)作用,豐富了作品的形象,深化了作品的主題思想。 詞以“京口北固亭懷古”為題。京口是三國時吳大帝孫權設置的重鎮(zhèn),并一度為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劉裕生長的地方。面對雄偉江山,緬懷歷史上的英雄人物,正是像辛棄疾這樣的英雄志士登臨應有之情,題中應有之意,詞正是從這里著筆的。 孫權以區(qū)區(qū)江東之地,抗衡曹魏,拓宇開疆,造成了三國鼎峙的局面。盡管物換星移,滄桑屢變,歌臺舞榭,遺跡淪湮,然而他的英雄業(yè)績則是和千古江山相輝映的。劉裕崛起孤寒,以京口為基地,削平了內亂,取代了東晉政權。他曾兩度揮戈北伐,收復了黃河以南大片故土。這些振奮人心的歷史事實,被形象地概括在“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三句話里。英雄人物留給后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因而“斜陌草樹,尋常巷陌”,傳說中他的故居遺跡,還能引起人們的瞻慕追懷。在這里,作者發(fā)的是思古之幽情,寫的是現(xiàn)實的感慨,無論是孫權或劉裕,都是從百戰(zhàn)中開創(chuàng)基業(yè),建國東南的。這和南宋統(tǒng)治者偷安江左、忍恥忘仇的懦怯表現(xiàn),是多么鮮明的對照! 如果說,詞的上片借古意以抒今情,還比較軒豁呈露,那么,在下片里,作者通過典故所揭示的歷史意義和現(xiàn)實感慨,就更加意深而味隱了。 這首詞的下片共十二句,有三層意思。層層轉折,愈轉愈深。被組織在詞中的歷史人物和事件,血脈動蕩,和詞人的思想感情融成一片,給作品造成了沉郁頓挫的風格,深宏博大的意境。 “元嘉草草”三句,用古事影射現(xiàn)實,尖銳地提出一個歷史教訓。這是第一層。史稱南朝宋文帝劉義隆“自踐位以來,有恢復河南之志”(見《資治通鑒宋紀》)。他曾三次北伐,都沒有成功,特別是元嘉二十七年(450年)最后一次,失敗得更慘。用兵之前,他聽取彭城太守王玄謨陳北伐之策,非常激動,說:“聞玄謨陳說,使人有封狼居胥意。”(見《宋書王玄謨傳》)《史記衛(wèi)將軍驃騎列傳》載,衛(wèi)青、霍去病各統(tǒng)大軍分道出塞與匈奴戰(zhàn),皆大勝,霍去病于是“封狼居胥山,禪于姑衍”。封、禪,謂積土為壇于山上,祭天曰封,祭地曰禪,報天地之功,為戰(zhàn)勝也?!坝蟹饫蔷玉阋狻敝^有北伐必勝的信心。當時分據(jù)在北中國的元魏,并非無隙可乘;南北軍事實力的對比,北方也并不占優(yōu)勢。倘能妥為籌劃,慮而后動,雖未必能成混一之功,然而收復一部分河南舊地,則是完全可能的。無如宋文帝急于事功,頭腦發(fā)熱,聽不進老臣宿將的意見,輕啟兵端。結果不僅沒有得到預期的勝利,反而招致元魏拓跋燾大舉南侵,弄得兩淮殘破,胡馬飲江,國勢一蹶而不振了。這一歷史事實,對當時現(xiàn)實所提供的歷史鑒戒,是發(fā)人深省的。稼軒是在語重心長地告誡南宋朝廷:要慎重?。∧憧?,元嘉北伐,由于草草從事,“封狼居胥”的壯舉,只落得“倉皇北顧”的哀愁。 想到這里,稼軒不禁撫今追昔,感慨系之。隨著作者思緒的劇烈波動,詞意不斷深化,而轉入了第二層。 稼軒是四十三年前,即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率眾南歸的。正如他在《鷓鴣天》一詞中所說的那樣:“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燕兵夜娖銀胡 ,漢箭朝飛金仆姑?!蹦欠序v的戰(zhàn)斗歲月,是他英雄事業(yè)的發(fā)韌之始。當時,宋軍在采石磯擊破南犯的金兵,完顏亮為部下所殺,人心振奮,北方義軍紛起,動搖了女真貴族在中原的統(tǒng)治,形勢是大有可為的。剛即位的宋孝宗也頗有恢復之志,起用主戰(zhàn)派首領張浚,積極進行北伐。可是符離潰退后,他就堅持不下去了,于是主和派重新得勢,再一次與金國通便議和。從此,南北分裂就進入了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狀態(tài),而稼軒的生平抱負也就無從施展,“只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出處同上詞)了。時機是難得而易失的。四十三年后,重新經(jīng)營恢復中原的事業(yè),民心士氣都和四十三年前有所不同,當然要困難得多?!胺榛饟P州”和“佛貍祠下”的今昔對照所展示的歷史圖景,正唱出了稼軒四顧蒼茫,百端交集,不堪回首憶當年的感慨心聲。 “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兩句用意是什么呢?佛貍祠在長江北岸今江蘇六合縣東南的瓜步山上。永嘉二十七年,元魏太武帝拓跋燾南侵時,曾在瓜步山上建行宮,后來成為一座廟宇。拓跋燾小字佛貍,當時流傳有“虜馬飲江水,佛貍明年死”的童謠,所以民間把它叫做佛貍祠。這所廟宇,南宋時猶存。詞中提到佛貍祠,似乎和元魏南侵有關,所以引起了理解上的種種歧異。其實這里的“神鴉社鼓”,也就是東坡《浣溪沙》詞里所描繪的“老幼扶攜收麥社,烏鳶翔舞賽神村”的情景,是一幅迎神賽會的生活畫面。在古代,迎神賽會,是普遍流行的民間風俗,和農(nóng)村生產(chǎn)勞動是緊密聯(lián)系著的。在終年辛勤勞動中,農(nóng)民祈晴祈雨,以及種種生活愿望的祈禱,都離不開神。利用社日的迎神賽會,歌舞作樂,一方面酬神娛神,一方面大家歡聚一番。在農(nóng)民看來,只要是神,就會管生產(chǎn)和生活中的事,就會給他們以福佑。有廟宇的地方,就會有“神鴉社鼓”的祭祖活動。至于這一座廟宇供奉的是什么神,對農(nóng)民說來,是無關宏旨的。佛貍祠下迎神賽會的人們也是一樣,他們只把佛貍當做一位神祇來奉祖,而決不會審查這神的來歷,更不會把一千多年前的元魏入侵者和當前金人的入侵聯(lián)系起來。因而,“神鴉社鼓”所揭示的客觀意義,只不過是農(nóng)村生活的一種環(huán)境氣氛而已,正不必鑿之使深。然而稼軒在詞里攝取佛貍祠這一特寫鏡頭,則是有其深刻寓意;它和上文的“烽火揚州”有著內在的聯(lián)系,都是從“可堪回首”這句話里生發(fā)出來的。43年前,完顏亮發(fā)動南侵,曾以揚州作為渡江基地,而且也曾駐扎在佛貍祠所在的瓜步山上,嚴督金兵搶渡長江。以古喻今,佛貍很自然地就成了完顏亮的影子。稼軒曾不止一次地以佛貍影射完顏亮。例如在《水調歌頭》詞中說:“落日塞塵起,胡騎獵清秋。漢家組練十萬,列艦聳層樓。誰道投鞭飛渡,憶昔鳴髇血污,風雨佛貍愁?!痹~中的佛貍,就是指完顏亮,正好作為此詞的注腳。佛貍祠在這里是象征南侵者所留下的痕跡。43年過去了,當年揚州一帶烽火漫天,瓜步山也留下了南侵者的足跡,這一切記憶猶新,而今佛貍祠下卻是神鴉社鼓,一片和平景象,全無戰(zhàn)斗氣氛。稼軒感到不堪回首的是,隆興和議以來,朝廷茍且偷安,放棄了多少北伐抗金的好時機,使得自己南歸四十多年,而恢復中原的壯志無從實現(xiàn)。在這里,深沉的時代悲哀和個人身世的感慨交織在一起。 那么,稼軒是不是認為時機已失,事情就不可為呢?當然不是這樣。對于這次北伐,他是贊成的,但認為必須做好準備工作;而準備是否充分,關鍵在于舉措是否得宜,在于任用什么樣的人主持其事,他曾向朝廷建議,應當把用兵大計委托給元老重臣,隱然以此自任,準備以垂暮之年,挑起這副重擔;然而事情并不是他所想像的那樣,于是他就發(fā)出“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慨嘆,詞意轉入了最后一層。 只要讀過《史記廉頗列傳》的人,都會很自然地把“一飯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馬”的老將廉頗,和“精神此老健如虎,紅頰白須雙眼青”(劉過《呈稼軒》詩中語)的辛稼軒聯(lián)系起來,感到他借古人為自己寫照,形象是多么飽滿,鮮明,比擬是多么貼切,逼真!不僅如此,稼軒選用這二典故還有更深刻的用意,這就是他把個人的政治遭遇放在當時宋金民族矛盾以及南宋統(tǒng)治集團的內部矛盾的焦點上來抒寫自己的感慨,賦予詞中的形象以更豐富的內涵,從而深化了詞的主題。這可以從下列兩方面來體會。 首先,廉頗在趙國,不僅是一位“以勇氣聞于諸侯”的猛將,而且在秦趙長期相持的斗爭中,他是一位能攻能守、猛勇而不孟浪、持重而非畏縮、為秦國所懼服的老臣宿將。趙王之所以“思復得廉頗”,也是因為“數(shù)困于秦兵”,謀求抗擊強秦的情況下,才這樣做的。因而廉頗的用舍行藏關系到趙秦抗爭的局勢、趙國國運的興衰,而不僅僅是廉頗個人的升沉得失問題。其次,廉頗此次之所以終于沒有被趙王起用,則是由于他的仇人郭開搞陰謀詭計,蒙蔽了趙王。廉頗個人的遭遇,正反映了當時趙國統(tǒng)治集團內部的矛盾和斗爭。從這一故事所揭示的歷史意義,結合稼軒四十三年來的身世遭遇,特別是從不久后他又被韓侘胄一腳踢開,落職南歸時所發(fā)出的“鄭賈正應求死鼠,葉公豈是好真龍”(《瑞鷓鴣乙丑奉祠舟次馀杭作》)的慨嘆,再回過頭來體會他作此詞時的處境和心情,就會更深刻地理解他的憂憤之深廣,也會驚嘆于他用典的出神入化了。 岳珂在《桯史稼軒論詞》條說:他提出《永遇樂》一詞“覺用事多”之后,稼軒大喜,“酌酒而謂坐中曰:‘夫君實中余痼。乃味改其語,日數(shù)十易,累月猶未竟?!比藗兺鶑倪@一段記載引出這樣一條結論:稼軒詞用典多,是個缺點,但他能虛心聽取別人意見,創(chuàng)作態(tài)度可謂嚴肅認真。而這條材料所透露的另一條重要消息卻被人們所忽視:以稼軒這樣一位語言藝術大師,為什么會“味改其語,日數(shù)十易,累月猶未竟”,想改而終于改動不了呢?這不恰恰說明,在這首詞中,用典雖多,然而這些典故卻用得天造地設,它們所起的作用,在語言藝術上的能量,不是直接敘述和描寫所能代替的。就這首詞而論,用典多并不是稼軒的缺點,而正體現(xiàn)了他在語言藝術上的特殊成就。 (馬群/文 選自《唐宋詞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xx年版) 【能力訓練】 一、基礎知識及其運用。 1.給下列各字注音。 綸( )酹( )陌( )胥( ) 2.下面語句中加點字含義相同的一項是( ) 3.下列加線詞語所用修辭全是借代的一項是( ) ①卷起千堆雪 ②驚濤拍岸?、蹤{櫓灰飛煙滅 ④舞榭歌臺,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⑤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⑥江州司馬青衫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⑤⑥ D.③④⑥ 4.判斷下面正誤,對的畫√,錯的畫。 A.詞有詞牌,詞牌是指詞的題目。一般來說,一首詞為一闕,“闕”在文字上,指詞的分段。( ) B.詞牌是指詞的曲調名稱。詞的題目指填詞用的題目,詞的分段為上片、下片,或稱上闕、下闕,因為一曲便是一闕。( ) C.詞牌指填詞用的曲牌名,“念奴嬌”、“永遇樂”之類便是;它們又是詞的題目,而“赤壁懷古”、“京口北固亭懷古”之類只不過是副標題。一曲為一闕,闕在文字上指詞的曲調。( ) D.詞,是歌詞,是一種按照樂譜的曲調和節(jié)拍來填寫,歌唱的文學作品,它和音樂有密切的關系。所以,詞的種種特點,大都是由它的性質所規(guī)定的。( ) 5.“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這句譯文正確的一項是( ) A.四十三年間,在望中還記得,揚州路上的戰(zhàn)火。 B.四十三年,還記得,瞭望時看見揚州戰(zhàn)火的情景。 C.四十三年過去了,如今瞭望長江北岸,還記得揚州路上的戰(zhàn)火。 D.四十三年過去了,如今瞭望長江北岸,還記得當年揚州一帶戰(zhàn)火連天的情景。 6.試分析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的用典。 (1)用孫權、劉裕典故的意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劉義隆典故的意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佛猩祠典故的意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廉頗典故的意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閱讀。 (一) 閱讀下列詞句,完成7~9題。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7.對開頭3句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是虛寫?!按蠼瓥|去”,比喻千古歷史,如同水里淘金一樣,最后積淀出歷史人物。 B.是實寫。寫出東去的長江,波濤沖刷,不見一絲舊跡,只有一些優(yōu)秀人物還留在人們的傳說中。 C.從大處著筆,虛實結合,不僅給人以極佳視聽效果,寫盡雄偉壯麗的長江氣勢,而且化空間為時間,從長江之景,寫到歷史長河,從對自然偉力驚贊轉到對歷史英雄的贊嘆。 D.概括長江的總體氣象,用比喻概括整個人類歷史。 8.對寫景3句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A.一個“穿”字,突破了山崖“刺破青天鍔未殘”的氣勢。 B.“卷”字用擬人手法,展現(xiàn)波濤翻卷動蕩之貌,寫出浪花激濺之狀。 C.“拍”不僅給人大浪撞擊大石的視覺效果,還給人以撞擊聲。 D.“驚”字,既寫出濤之氣勢,更寫出浪濤給人的感受。 9.作者正面描寫赤壁景象,起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閱讀下面這首元曲,完成10~12題。 道南宅豈識樓桑。何許英雄,驚倒孫郎。漢鼎三分,流延晉宋,彈指蕭梁。昭代①車書四方②,北溟魚③浮海吞江。臨眺蒼茫。醉倚歌鬟,吟斷寒窗。 [注]①昭代:清明年代。②車書四方:指秦始皇車同軌,書同文。③北溟魚:語出《莊子逍遙游》,喻懷有雄才大略的人。 10.“何許英雄,驚倒孫郎”中的英雄指的是( ) A.劉備 B.曹操 C.周瑜 D.諸葛亮 11.下面對作品文句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漢鼎三分,流延晉宋,彈指蕭梁”,概括了從統(tǒng)一走向分裂并頻頻改朝換代的急遽變化過程。 B.“昭代車書四方,北溟魚浮海吞江”,意思是在清明時代,有多少胸懷大志者被歷史的大潮所吞沒。 C.最后兩句作者將目光轉回蒼茫大地,內心的憂憤化做無語凝噎。一個富于進取精神的歷史主題,最后被悲痛難訴的凄惋色彩所籠罩。 D.作者在這首元曲中表露出來的是不滿現(xiàn)實卻又無力改變現(xiàn)實的心態(tài),只得飲酒作樂,尋求解脫,曲調是低沉的。 12.本首元曲是追念三國英雄的懷古之作,與此題材不一致的一項是( ) A.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B.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 C.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D.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 (三) 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完成13-15題。 聲聲慢 李清照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13.詞中主要是通過寫_______、______、______、梧桐、細雨等深秋景物來渲染愁情的。 14. 為什么詞人見到“雁過”就“傷心”? 15.這首詞在語言上有什么特點?請舉例說明。 (四) 閱讀下面一首詩,完成16-18題。 商山早行 溫庭筠 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xiāng)。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墻。 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16.全詩唯一一個明確表示詩人主觀感情傾向的詞是_______,時令是________。 17.次聯(lián)是全詩的靈魂、支柱和精華,全聯(lián)僅十個字,寫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種意象。 18.試分析一下本詩的思想內容。 (五) 閱讀下面一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 浣溪沙 晏殊 小閣重簾有燕過,晚花紅片落庭莎。曲欄于影入涼波。 一霎好風生翠幕,風回疏雨滴圓荷。酒醒人散得愁多。 19.前人在評論這首詞時曾說,“酒醒人散得愁多”一句是理解全詞思想感情的關鍵。詞中“愁”的具體內容是什么?你是否同意“關鍵”之說?為什么?請結合全詞簡要賞析。 (六) 閱讀下面一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 秋夜 朱淑真 夜久無眠秋氣清,燭花頻剪欲三更。 鋪床涼滿梧桐月,月在梧桐缺處明。 20.此詩無一“情”字,而無處不含“情”。請從三、四句中找出最能體現(xiàn)詩人感情的一個字,并在對全詩整體感悟的基礎上,簡要分析詩人在這兩句詩中是如何營造意境的。 【參考答案】 1. 2.C 3.D 4. A() B(√) C(√) D(√) 5.D 6.①借贊孫、劉英雄壯舉與業(yè)績,表達了對南宋統(tǒng)治者屈辱求和的不滿,也表達了自己抗金主張和恢復中原的愿望。②借譴責劉義的冒險北伐,好大喜功,警誡南宋當權者接受歷史教訓,不要草率從事,也表達了自己的抗金主張。③借佛貍祠的一片神鴉聲和祭祠的鼓聲,揭露南宋王朝腐敗無能。④借廉頗的故事,說明自己壯志未已,抒發(fā)自己不被朝廷重用的憤慨。 (一) 7.C 8.B 9.寫赤壁雄奇驚駭之景,在于襯托當年古戰(zhàn)場戰(zhàn)斗之激烈,而這又是為了襯托英雄人物。 (二) 10.A 11.B 12.B (三) 13.晚風 過雁 黃花 14.因為大雁是候鳥,看到大雁從北方來,勾起詞人對故國、故鄉(xiāng)和往昔生活的無限向往;這追懷與眼下的孤苦處境相對照,不能不“傷心”。 15.運用了“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點點滴滴”等疊詞,富有創(chuàng)造精神;采用了“將息”“怎生”“次第”“了得”等不少口語,樸素淺近而又真切自然。 (四) 16.悲 初春之日 17.雞聲 茅店 月 人跡 板橋 霜 18.作者于初春之日旅于商山道中,夜來宿于驛站,做夢思家,清晨早早起身趕路,所見景物無非凄清荒涼,一路行去,思鄉(xiāng)情不覺更加難以排遣。 (五) 19.“愁”在詞中是富貴者嘆息時光易逝,盛筵不再,美景難留的淡淡閑愁。同意“關鍵”之說。本詞前面的詞句描寫了極富情感的景物:“重簾燕過、紅花落庭、影入涼波、翠幕風生、雨滴圓荷”,“酒醒”句實屬點睛之筆。(本詞從寫景入手,上片寫簾外之景,從視覺所及落筆,下片由簾外轉入簾內,從聽覺著墨,寫閣中人的感受,以情語作結,極有跌宕之致。) (六) 20.解析:本題考查鑒賞詩歌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思想內容的能力。解答本題,要從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思想內涵入手,再結合詩題進行分析?;卮饡r還要注意“涼”字的表層含義和深層含義。 答案: “涼”?!皼觥弊旨葘懱鞗?,又寫心境的孤寂(或心涼)。由床上之月寫到天上之月,過渡(頂針)巧妙;愁情、涼床、月影和梧桐,共同營造出孤寂(離愁別怨)的意境。(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宋詞二首 2019-2020年高中語文 第三單元 歷史的濤聲 第9課宋詞二首知識要點與能力訓練 北師大版必修2 2019 2020 年高 語文 第三 單元 歷史 濤聲 宋詞 知識 要點 能力 訓練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www.hcyjhs8.com/p-31500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