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八年級物理下冊 8.1 牛頓第一定律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
《2019年八年級物理下冊 8.1 牛頓第一定律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9年八年級物理下冊 8.1 牛頓第一定律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4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2019年八年級物理下冊 8.1 牛頓第一定律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知道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 2.知道慣性的概念,會解釋簡單的慣性現(xiàn)象. 3.知道二力平衡,理解二力平衡的條件,會應用二力平衡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二、能力目標 l.探究摩擦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具有初步的觀察能力、邏輯推理能力和科學想象能力. 2.通過活動體驗任何物體都具有慣性.嘗試用已知的科學規(guī)律解釋具體問題,具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浯言表達能力. 三、德育目標 通過活動和閱讀感受科學就在身邊,體驗科學對人類生活的重要性.增強對科學的熱愛. 教學重點 牛頓第一定律及二力的平衡. 教學難點 慣性現(xiàn)象的解釋. 教學方法 探究法:通過學生的探究實驗,引導學生正確推理,概括出牛頓第一定律,總結出二力平衡的條件. 分析法:在學習掌握牛頓第一定律的基礎上,通過學生們的討論分析解釋生活中的現(xiàn)象,理解慣性的概念,學會分析問題的思路和方法. 教具準備 慣性小車、斜面、光滑木板、毛巾、棉布、棋子、直尺、長方木塊、兩個定滑輪、鉤碼若干、細繩、投影儀等.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收集與教材中內容相關的錄像資料讓學生觀看. [放錄像] 自行車比賽中沖過終點的自行車. 滑冰比賽中到達終點后的運動員. 被小朋友彈出去的琉璃球. [師]同學們在錄像中看到的這些現(xiàn)象,在日常生活中常會見到,你也一定有過這樣的體驗.運動的物體為什么會停下來呢?同學們看書P16內容,先了解古人的思辨. (學生看書,還會有小范圍的討論) [師]亞里士多德和伽利略都是偉大的科學家,到底哪個說法正確呢?光靠思辨不能回答,同學們可以自己探究,通過實驗來求證. 二、新課教學 1.牛頓第一定律 [探究]摩擦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 [師]同學們先看書P17探究的內容,觀察大家面前的實驗器材,說明觀察的內容是什么,實驗中相同的條件是什么,不同的條件是什么. [生]實驗中要觀察小車從斜面滑下后在平面上運動的距離. [生]實驗中相同的條件是:都讓小車從斜面的頂端滑下;不同的條件是:平面上三種表面的粗糙程度不同. [師]引導學生分析:讓小車從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是為了保證小車在三種表面上開始運動時的速度相同;三種表面的粗糙程度不同使小車在平面上受到的摩擦阻力不同. (同學們分組實驗,并將觀察到的現(xiàn)象填入設計的表格內) [師]同學們分析實驗的現(xiàn)象,能得出什么結論? [生]從實驗現(xiàn)象看表面越光滑.小車運動的距離越遠,這說明小車受到的摩擦力越小,速度減小得越慢. [師]引導學生推理:假如小車不受摩擦力,會怎樣運動? [生]假如小車不受摩擦力,速度就不會減小,小車將永遠運動下去. [投影] 伽利略的推理和笛卡兒的補充. 300多年前,意大利的科學家伽利略對類似的實驗進行了分析,并進一步通過推理得出:在理想情況下,如果表面絕對光滑、物體受到的阻力為零,它的速度將不會減慢,將以恒定不變的速度永遠運動下去.伽利略敢于糾正前人的理論,用豐富的想象和科學的推理建立了新的力和運動的關系. 法國科學家笛卡兒進一步補充了伽利略的推論:如果物體不受任何力的作用,不僅速度大小不變,而且運動方向也不變. [師]英國的科學家牛頓總結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了力和運動關系的一條重要規(guī)律,牛頓第一定律(Newton′sfirstlaw of motion):(同學們一起說)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時,總保持靜止狀態(tài)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 [師]牛頓第一定律的得出,對同學們有什么啟示嗎? [生]牛頓第一定律的產生經過了幾代人的努力,我們應該學習科學家們刻苦鉆研的精神,為科學的發(fā)展作出我們的努力. [師]牛頓第一定律能用實驗來驗證嗎? [生]牛頓第一定律說的是物體沒有受到力的作用時的情況,但我們周圍的物體都要受到力的作用,因此不能用實驗來直接驗證. [生]我們國家的"神舟"號飛船再大一些,在太空就可做驗證牛頓第一定律的實驗了. [師](教師積極肯定同學的想法)老師相信你的愿望一定能夠實現(xiàn).雖然現(xiàn)在我們還不能親自用實驗驗證牛頓第一定律,但從定律得出的一切推論,都經受住了實踐的檢驗.因此,現(xiàn)在是大家公認的力學基本定律之一.那么,我們如何理解牛頓第一定律呢? [生]牛頓第一定律是對一切物體而言,條件是:沒有受到力的作用.結論是:原來靜止的物體要保持靜止狀態(tài),原來運動的物體要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 [生]牛頓第一定律還說明了物體的運動不需要靠力來維持,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原因. 2.慣性 [師]同學們已經理解了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現(xiàn)在請同學們一起來完成下面的實驗. [想想做做] 1.把你的橡皮(或者書本)豎直向上拋出,還會落回手中嗎? 2.將一條小紙條放在水平的課桌上,紙條一端懸在桌邊.將鋼筆(或脫下筆帽)直立在紙條另一端,從桌邊的一端迅速抽出紙條,鋼筆會怎樣?(部分同學按書P18圖8.1-3,擊打金屬片) [生]橡皮拋出去,還會落回手中,抽出紙條(擊打最下面一個棋子),鋼筆還會停在原來的地方(上面小球會落到原來的地方). [師]我們坐在地球上和地球在一起運動,為什么拋到空中的橡皮落下來還在你的手上,打飛了下面的金屬片,上面的小球沒有一起運動而是落下來?同學們能說說原因嗎? [生]這是由于慣性. [師]什么是慣性呢?教師引導同學們分析:牛頓第一定律告訴我們,物體不受外力時,原來靜止的物體將保持靜止,原來運動的物體將以原有的速度運動下去,這表明無論靜止的物體還是運動的物體,都有保持原來運動狀態(tài)不變的特性,即慣性.所以牛頓第一定律也叫慣性定律. [演示] 小車突然運動和突然停下來時表現(xiàn)出的慣性現(xiàn)象,. [師]為什么突然拉動小車時,木塊向后倒;而小車突然停止時,木塊向前倒?根據木塊的運動能不能解釋汽車在突然啟動和急剎車時乘客表現(xiàn)出的狀態(tài)? [生]木塊向后倒或向前倒,是因為木塊上部和下部的運動狀態(tài)不一樣.當小車突然啟動時,木塊下部隨小車一起運動,而木塊的上部由于慣性還要保持靜止狀態(tài),于是木塊向后倒,當運動的小車突然停下時,木塊的上部由于慣性還要保持向前運動的狀態(tài),而下部由于和小車間的摩擦使木塊下部隨小車靜止,于是木塊向前倒. [生]汽車在突然啟動和剎車時,車內的乘客會后仰和前傾,其道理和木塊的翻倒是完全一樣的. [師]了解了上面的內容,請同學們再來看汽車安全帶的作用. [科學世界]汽車安全帶和安全氣囊. [生]汽車安全帶主要是為了防止汽車突然剎車時由于慣性對人體造成的傷害. [師]請同學們說說你還知道有哪些生產和生活中的慣性現(xiàn)象. [生]踢球、用鐵鍬鏟雪、潑水、滑冰. [生]燒鍋爐時用鐵鍬往爐膛內添煤、跳遠運動員起跳前的助跑、還有用手可以拍掉身上的灰塵. [生]跑步的人當腳碰到障礙物時,總是會向前摔倒;撞擊錘柄,可以使錘頭緊緊套在錘柄上;騎自行車太快容易發(fā)生事故...... [師]從同學們舉出的這些例子中,我們能夠看到人們可以利用慣性給我們的生活和生產帶來許多的方便,同時也有慣性給我們帶來的危害.因此,我們在利用慣性的同時還要注意防止慣性對我們造成傷害. 三、小結 1.牛頓第一定律: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時,總保持靜止狀態(tài)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牛頓第一定律也叫慣性定律. 2.慣性:一切物體都有保持原有運動狀態(tài)的特性. 四、動手動腦學物理 1.他們的說法都不對。根據牛頓第一定律,一切物體在不受力作用是總保持靜止狀態(tài)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 2.被敲打的棋子原來處于靜止狀態(tài),該棋子被敲打時受到力的作用由靜止變?yōu)檫\動被敲出去,上面的棋子由于慣性保持原來的靜止狀態(tài) ,所以落回原來的位置。 3.(1)窗簾受力由靜止變?yōu)檫\動,灰塵由于慣性保持靜止狀態(tài)。 (2)標槍之前和運動員之前一起運動,出手后由于慣性保持運動狀態(tài),會向前飛行一段距離。 4.會。該同學起跳前和火車一起運動,起跳后由于慣性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tài),繼續(xù)以和火車相同的速度、方向一起運動。所以落地后落回原地。 五、板書設計 實驗現(xiàn)象 發(fā)展歷程 伽利略的推理及笛卡兒的補充 牛頓第一定律 內容: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時,總保持靜止狀態(tài)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 意義:力學基本定律之一 定義:物體保持運動狀態(tài)不變的特征 現(xiàn)象: 解釋:-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2019年八年級物理下冊 8.1 牛頓第一定律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2019 年級 物理 下冊 牛頓第一定律 教案 新版 新人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www.hcyjhs8.com/p-33518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