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心理學的派別及理論PPT課件
《社會心理學的派別及理論PPT課件》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社會心理學的派別及理論PPT課件(50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2018/7/26,1,社會心理學的派別及理論,本章重點思考題:1、行為主義學派的社會心理學觀及其新理論2、認知學派的社會心理學觀及其新理論3、精神分析學派的社會心理學觀及其新理論4、符號相互作用學派及其新理論,2018/7/26,2,掌握理論的意義,1、對具體項目的研究成果有更深入的理解;2、對后繼研究或行為起定向或參照作用;3、推動理論的更新和發(fā)展。,2018/7/26,3,一、行為學派(刺激-反應理論;模仿論;社會學習理論;社會交換理論)二、認知學派(格式塔學派理論;場論和群體動力學理論;認知相符理論和一致理論)三、精神分析學派(精神分析理論;精神分析理論中的社會學派;人際行為三維理論)四、符號相互作用學派(角色理論;參照群體理論),2018/7/26,4,2018/7/26,5,1、代表人物:巴甫洛夫的經典條件反射華生的行為主義桑代克的S-R理論斯金納的操作行為主義多拉德和米德的模仿論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霍夫曼的社會交換理論,行為主義學派,2018/7/26,6,2、核心概念:聯(lián)結(association)強化(reinforcement)模仿(imitation),2018/7/26,7,一、行為主義學派,1、刺激-反應理論 代表人物 :桑代克(E.L.Thorndike,1874-1949)、斯金納(B.F.Skinner,1904-1990)等 理論觀點:1.動物與人的大部分行為都是后天學習的結果。(強調刺激和反應質檢的聯(lián)結,故稱聯(lián)結理論。)2.刺激-反應之間的聯(lián)結,因為強化作用而得到加強。(故稱強化理論),2018/7/26,8,桑代克:餓貓?zhí)映雒曰\尋找食物,實驗結果:試誤說;動物學習的三大定律:練習律,效果律,準備律。,2018/7/26,9,斯金納:餓白鼠在迷籠中尋找食物,實驗結果:操作性條件反射,強化,強化的不同方式。,2018/7/26,10,2、模仿論 模仿:是個體在社會生活中主動仿效他人言行的社會心理現象。代表人物:米勒和多拉德(N.E.Miller & J.Dollard,1941),他們在《社會學習和模仿》中提出。理論觀點:模仿可以通過延伸刺激-反應關系與強化的概念來加以理解。應用:態(tài)度的形成與改變,挫折-侵犯,助人等親社會行為。,11,2018/7/26,12,3、社會學習理論 代表人物:班杜拉和沃爾特斯(A.Bandura & R.H.Walters,1963)等提出。理論觀點:1.人的一切社會行為都是在社會環(huán)境影響下,通過對示范行為的觀察學習而得以形成、提高或加以改變的。觀察學習的過程:注意過程——保持過程——動作復制過程——動機過程2.環(huán)境(E)、人(P)和行為(B)三者之間是交互決定的,B = f (P,E)。應用:討論與解決電視等媒體的消極影響。,http://v.youku.com/v_show/id_XNzI0ODcxMDg=.html(將愛心傳遞下去),2018/7/26,13,三元交互決定論模型,2018/7/26,14,班杜拉(1965)實驗,兒童攻擊性行為的形成,第一階段:讓4歲兒童單獨觀看一部電影獎勵攻擊組:成人對主人公進行表揚和獎勵。懲罰攻擊組:成人對主人公進行責罵??刂平M:成人對主人公既沒獎勵,也沒懲罰。看完電影后,將兒童立即帶到一間有與電影中同樣的充氣娃娃的游戲室里,實驗者透過單向鏡對兒童進行觀察。結果發(fā)現,看到榜樣受到懲罰的孩子表現出的攻擊行為明顯少于另外兩組,而另外兩組則沒有差別。第二階段,讓孩子回到房間,告訴他們如果能將榜樣的行為模仿出來,就可得到橘子水和一張精美的圖片。結果發(fā)現,三組孩子(包括懲罰攻擊組的孩子)模仿的內容是一樣的。說明替代性懲罰抑制的僅僅是對新反應的表現,而不是獲得,即兒童已學習了攻擊的行為,只不過看到榜樣受罰,而沒有表現出來而已。,2018/7/26,15,觀察學習的后果,2018/7/26,16,四、社會交換理論 代表人物:霍曼斯(G.C.Homans,1985)等提出,用經濟學概念來解釋社會行為有賴與相互強化而得以持續(xù)。理論觀點:1.人的交往的本質是“收益”與“代價”的“社會交換”,人們在交往時,盡量擴大收益,縮小代價;擴大滿意度,縮小不滿意度。 收益、報酬(reward)—代價(cost)=后果(outcome)2.收益和代價需要維持平衡與合理,公平和互惠方能是相互作用長期保存。,2018/7/26,17,R/C=R’/C’,實現了公平分配,心理比較平衡,交往繼續(xù);R/CR’/C’,內疚感,想方設法采取補償行為;R/CR’/C’,抱怨和憤怒等消極情緒,并會采取行動(減少投入)或中斷交往。,,2018/7/26,18,你看到了什么?,2018/7/26,19,社會認知學派,1、核心觀點:用人的認知過程解釋人的社會行為;人的行為取決于人對社會情境的知覺和加工過程;社會認知過程:產生社會知覺-形成社會印象-進行社會判斷。,2018/7/26,20,2、社會認知心理過程的解釋:社會知覺解釋歸因解釋圖式解釋,2018/7/26,21,二、認知學派,1、格式塔學派的理論 代表人物:韋特海默(M.Wertheimer,1880-1943)、苛勒(W.Kohler,1887-1967)和考夫卡(K.Koffka,1886-1941)等,1912年于德國問世,強調從整體和關系的角度研究心理與行為。理論觀點:個人的行為不是對外界刺激一種孤立的,簡單的反應,也不是許多反射弧機械的總和,他是通過心理物理場,特別是認知活動的整合而作出的。最初側重與研究知覺現象(對象與背景,知覺的整體性等)。,2018/7/26,22,苛勒猩猩實驗:“接竿問題”和“疊箱問題”,2018/7/26,23,苛勒:頓悟說,2018/7/26,24,2、場論和群體動力學理論 代表人物:勒溫(K.Lewin,1980-1947)理論觀點: 1.心理生活空間,這個空間是一個心理動力場(Psychodynamics field) 。心理生活空間(Psychological life space,簡稱LSP),包括三個部分:心理環(huán)境(E,由準物理、準社會和準概念的事實組成)、內部個人區(qū)域(P,由需要、欲望與意圖等組成,I-P)和知覺運動區(qū)域(P-M)。(p44) 公式:B=f(P,E)=(LSP),E,2018/7/26,25,2.群體動力學,個人在群體中的行為,不僅取決與個人的生活空間,而且也受到群體心理動力場(如人際關系、群體決策、輿論、氣氛等)的制約。整體比部分重要,引起群體變化而改變個體的觀念或行為習慣比直接一個個地去改變個體要容易得多。案例:餓了,有生理需求,尋找食物,從而達到相對的平衡;孤獨,有交往需求,尋找朋友,從而達到相對平衡。,2018/7/26,26,3、認知相符理論和一致理論 認知 行為認知 認知認知 情感,,,,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將地球挪動。——阿基米德,2018/7/26,27,3、認知相符理論和一致理論 ①認知相符理論 代表人物:麥克蓋爾(W.J.McGuire,1960),費斯廷格(L.Festinger,1957)等,以認知趨向一致的狀態(tài)或傾向性來解釋個人心理活動和外部行為變化。理論觀點:1.人是理智人,當人的信念、觀點或態(tài)度如果與其他觀點或行為有矛盾,并且自己意識到時,他就會自發(fā)地去調整,而使之相符、一致。2.它是一系列理論的統(tǒng)稱,“認知失調理論”,“平衡理論”,“歸因理論”,“一致性理論”,“認知-感情相符理論”。案例:費斯廷格的從眾的力量的實驗。,2018/7/26,28,②一致性理論(和諧理論) 代表人物:奧斯古德和坦南鮑姆(C.E.Osgood & P.H.Tennenbaum,1955)提出,是探討與預測人在接受新信息后為保持內部一致性而調整原有的態(tài)度的一種理論。案例:我敬佩我的老師和我喜歡打扮?!畔⒃蠢蠋煴硎举澇苫蚍磳Υ虬??!畔ο笮畔⒃春托畔ο笾g存在一致信息源和信息對象之間存在不一致,2018/7/26,29,③認知-感情相符理論 代表人物:羅森伯格(M.J.Rosenberg,1960),人們總是試圖使其認知與其感想相符?!爸?,愛之切”案例:酸葡萄心理(追不到漂亮女孩,就說女孩的不足,),甜檸檬心理(情人眼里出西施).認知上改變了,感情的變化也與之相適應。羅森伯格的實驗,人對態(tài)度對象在感情上發(fā)生了變化也會引起認知上的改變。P49,,2018/7/26,30,三、精神分析學派,1、精神分析理論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S.Freud,1856-1939),阿德勒(A.Adler,1870-1937),榮格(C.G.Jung,1875-1961)等。①弗洛伊德 理論觀點:1.早期理論認為,人的一切行為動機,都和性本能沖動有關。后期理論(1920年后)認為,人有指向生命的生長和增進的性本能和自我本能,即生存本能,同時也有表現為求殺欲望的死亡本能。(泛性論),2018/7/26,31,2.人格結構:自我,本我和超我。本我:小鬼 快樂原則 本能 生物性欲望自我:行政主管 現實原則(心理防御機制)超我:判官 理想原則 理想、道德、價值觀 社會性約束3.意識結構:潛意識,前意識和意識(潛意識和前意識稱為無意識)。,2018/7/26,32,②阿德勒(個別心理學) 理論觀點:支配人的行為的并非都是性驅力,更主要是一種生而有的“追求優(yōu)越”的內驅力。追求優(yōu)越是一種求全求美的心態(tài),無法實現時(遇到困難),就容易形成“自卑感”。自卑感的產生后,個體就會尋求平衡,從而克服自卑感的痛苦,即“補償作用”。補償不當,難免形成“自卑情結”(退縮反應和過度補償);補償適當,就會克服困難,形成健康心理。,2018/7/26,33,全國自強模范——田子君,2018/7/26,34,自卑感,補償作用,適度補償,補償不當,退縮反應,過度補償,,克服,心理健康,自卑情結,,,,,,,自卑感,,補償作用,自卑感,,,補償作用,自卑感,,,,補償作用,自卑感,,適度補償,,,補償作用,自卑感,,補償不當,適度補償,,,補償作用,自卑感,,,補償不當,適度補償,,,補償作用,自卑感,,,,補償不當,適度補償,,,補償作用,自卑感,,自卑情結,,,補償不當,適度補償,,,補償作用,自卑感,,克服,心理健康,自卑情結,,,補償不當,適度補償,,,補償作用,自卑感,,,克服,心理健康,自卑情結,,,補償不當,適度補償,,,補償作用,自卑感,,,,克服,心理健康,自卑情結,,,補償不當,適度補償,,,補償作用,自卑感,,退縮反應,,,克服,心理健康,自卑情結,,,補償不當,適度補償,,,補償作用,自卑感,,分析:邁克·杰克遜的整容。(鼻子等),2018/7/26,35,③榮格(分析心理學) 理論觀點:1.自我的功能。自我不是從原始性的本我中分化出來的,也不是夾在本我與超我之間發(fā)生中介作用的,它有其獨立性、連續(xù)性和統(tǒng)合性,自我之內有意識和無意識之分;2.自我潛意識。包括兩個本源,個人潛意識(情結)和集體意識(原始心像與觀念,即原型);3.人格由很多兩極相對的內動力所形成(如內向和外向)。,2018/7/26,36,2、新精神分析中的社會學派別 代表人物:沙利文(H.S.Sullivan,1892-1949),霍妮(K.Horney,1885-1952),弗洛姆(E.Fromm,1900-1980),埃里克森(E.Erikson,1902-)等。 他們開始否定弗洛伊德的本能論、泛性論和人格結構說,強調文化、社會條件和人際關系等因素對人的心理和行為的影響,強調家庭環(huán)境和童年經驗對人格形成與發(fā)展的作用,重視自我的整合與調節(jié)作用。,2018/7/26,37,①卡倫·霍妮的“文化因素”說 理論觀點:1.人的行為與人格的發(fā)展的主要動力不是本能驅力,而是人在充滿敵對的社會環(huán)境中尋求安全的需要,個人行為僅僅是對引起他恐懼的環(huán)境的一種反應。2.家庭環(huán)境與教育對社會行為方式與人格發(fā)展有著決定作用。3.男女差異由文化因素決定。4.核心的觀念是“焦慮”,重視家庭環(huán)境和教育,對失常行為治療充滿樂觀的態(tài)度,但僅僅看到社會敵對性,忽視了人類互助合作等。,2018/7/26,38,家庭,和諧、友愛,正常發(fā)展,缺乏愛,焦慮,神經性焦慮,防 御,趨向他人(討好),避開他人(退縮),反對他人(猜忌),重復、固定下來,人格的一部分(精神病式的防御需要),,,,,,持續(xù),,,,,,家庭,,,家庭,,,,家庭,,,,家庭,,,缺乏愛,,家庭,,,,缺乏愛,,家庭,,,和諧、友愛,,缺乏愛,,家庭,,,正常發(fā)展,和諧、友愛,,缺乏愛,,家庭,,,焦慮,正常發(fā)展,和諧、友愛,,缺乏愛,,家庭,,,,焦慮,正常發(fā)展,和諧、友愛,,缺乏愛,,家庭,,,持續(xù),,焦慮,正常發(fā)展,和諧、友愛,,缺乏愛,,家庭,,,神經性焦慮,持續(xù),,焦慮,正常發(fā)展,和諧、友愛,,缺乏愛,,家庭,,,,神經性焦慮,持續(xù),,焦慮,正常發(fā)展,和諧、友愛,,缺乏愛,,家庭,,,防 御,,神經性焦慮,持續(xù),,焦慮,正常發(fā)展,和諧、友愛,,缺乏愛,,家庭,,,,防 御,,神經性焦慮,持續(xù),,焦慮,正常發(fā)展,和諧、友愛,,缺乏愛,,家庭,,,,,防 御,,神經性焦慮,持續(xù),,焦慮,正常發(fā)展,和諧、友愛,,缺乏愛,,家庭,,,,,,防 御,,神經性焦慮,持續(xù),,焦慮,正常發(fā)展,和諧、友愛,,缺乏愛,,家庭,,,反對他人(猜忌),,,,防 御,,神經性焦慮,持續(xù),,焦慮,正常發(fā)展,和諧、友愛,,缺乏愛,,家庭,,,避開他人(退縮),反對他人(猜忌),,,,防 御,,神經性焦慮,持續(xù),,焦慮,正常發(fā)展,和諧、友愛,,缺乏愛,,家庭,,,趨向他人(討好),避開他人(退縮),反對他人(猜忌),,,,防 御,,神經性焦慮,持續(xù),,焦慮,正常發(fā)展,和諧、友愛,,缺乏愛,,家庭,,,,趨向他人(討好),避開他人(退縮),反對他人(猜忌),,,,防 御,,神經性焦慮,持續(xù),,焦慮,正常發(fā)展,和諧、友愛,,缺乏愛,,家庭,,,重復、固定下來,,趨向他人(討好),避開他人(退縮),反對他人(猜忌),,,,防 御,,神經性焦慮,持續(xù),,焦慮,正常發(fā)展,和諧、友愛,,缺乏愛,,家庭,,,2018/7/26,39,②埃里克森的“人格發(fā)展八階段論” 理論觀點:人的本性最初無所謂好壞,但有向任一方面發(fā)展的可能。人格的發(fā)展是一個有階段的過程,每一階段都需要完成一個特定的受社會文化制約的任務。這一任務包括一對矛盾,發(fā)展順利就會形成健康而成熟的品格,否則就會產生心理-社會危機。人生八個發(fā)展階段,2018/7/26,40,2018/7/26,41,③人際行為三維理論 代表人物:舒茨(W.Schutz,1958年)提出,以人際需要理論為基礎闡述人際關系的形成、取向類型以及群體聚散過程的理論。理論設想:1.每個人有三種基本人際需要: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感情需要。包容需要(表現為希望和他人交往、交際,有與人建立并維持良好的人際關系的愿望)支配需要(表現為在權利上有要求控制別人的愿望)感情需要(表現為在愛情和友誼上同別人建立并維持良好關系的愿望。),2018/7/26,42,2.人依據三種需要的相對強度和表達的主動表現和被動期待,可以分為六種基本人際關系取向:(主動/被動包容型,主動/被動支配型,主動/被動情感型),,行為表現,需要性質,2018/7/26,43,2018/7/26,44,四、符號相互作用學派,1、符號相互作用理論的基本思想 代表人物:米德,他在《心智、自我和社會》(“mind ,self and society”)一書中,明確提出符號(特別是語言)是三者形成、變化及相互作用的工具。理論觀點:1.心智、自我、社會是密切關聯(lián)的三種結構和現象。2.人的心智活動是人在社會相互作用過程中掌握與運用符號并通過符號相互作用而產生與發(fā)展起來的。3.自我是主我與客我的相互作用。4.社會是人際相互作用的組織與結構。刺激 符號的意義 反應,,,2018/7/26,45,符號:就是一種刺激物,代表著一定的事、物或人。符號包括兩類,分別是:具體的自然的符號(聲音、光源、顏色、姿勢、表情等)抽象的人為的符號(語言、文字、音樂、圖案、文化等),2018/7/26,46,2018/7/26,47,二、角色理論 代表人物:莫雷諾(J.L.Moreno,1934)、林頓、紐康姆(T.Newcomb,1950)、薩賓(T.R.Sarbin,1954)和戈夫曼等。理論觀點:人的態(tài)度與行為是受個人在社會中的角色地位及社會角色期望所影響的。相關概念:角色:指個人或人們在群體及社會中由于占據一定的地位而顯示的態(tài)度與行為模式的總和,或所應履行的職責。角色期望:每個人在社會關系系統(tǒng)中處于一定的角色,周圍的人按照社會角色的一般模式對他的態(tài)度、行為提出的種種合乎他身份的要求和期望。角色采擇:或角色獲得,指采取別人角色的地位和立場來對待事物。角色扮演,角色沖突,角色扮演技術(莫雷諾,1960年創(chuàng)建)。,48,2018/7/26,49,三、參照群體理論 代表人物:海曼、紐科姆、謝里夫(M.Sherif,1948)、凱利(H.H.Kelly,1952)等。理論觀點:人的社會心理態(tài)度和行為受其從屬的或追求的群體參照力所影響。參照群體:是指個體從心理上把自己列入、與之對照、并在評價、態(tài)度、行為上和在規(guī)范與價值觀形成上接受其影響的群體。參照群體的分類:1.現實的參照群體和思想上的參照群體;2.會員群體和外部群體;3.大的參照群體小的參照群體;4.肯定性參照群體和否定性參照群體。參照群體的作用:規(guī)范作用和比較評價作用。,2018/7/26,50,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內外,-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社會心理學 派別 理論 PPT 課件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www.hcyjhs8.com/p-397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