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服飾變化與滿漢文化交融》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清代服飾變化與滿漢文化交融(5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清代服飾變化與滿漢文化交融
?
108?紡織科技進展2008年第6期
清代服飾變化與滿漢文化交融
王耘
(四川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藝術系,四川德陽618000)
摘要:清代是我國多民族國家的進一步鞏固和發(fā)展時期,清代服飾也發(fā)生了重大變異.介紹了滿族及其服飾的特
最,從清代服飾的變化形式入手,探討了滿漢服飾交融發(fā)展的原因.
關鍵詞:滿族;清代;服飾;變化
中圖分類號:TSg4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356(2O08)O6一O1O8一O2
1滿族及其服飾特點
滿族是我國一個歷史悠久的少數(shù)民族.王踵翰先生認為
“我國先秦古籍中所記載的肅慎人,就是今天滿族的
2、最早先民.
漢代以后,不同朝代的史書上記載的挹婁(后漢,二國),勿古(北
朝),棘(隋,庸),女真(遼,金,宋,元,明),都是肅慎的后裔,因而
也是滿族的先民”.[1]由此可見,從其先民算起,滿族的歷史可以
迫溯到2000多年以前,其直接先民是明代的女真人.從明萬歷
十一年(1538年)起至天命四年(1619年),努爾哈赤基本上完成
了統(tǒng)一女真的大業(yè),并于明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在赫圖阿拉
稱汗登位,建元”天命”,建立”金國”,史稱”后金”.后金政權的
建立對于滿族共同體的形成和發(fā)展至關重要.天命十一年
(1626年)皇太極即位,在其父所開創(chuàng)事業(yè)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
進取
3、,徹底改變了后金政權內(nèi)憂外患的局面.天聰十一年(1635
年),皇太極定族名為”滿洲”,標志滿民族這個共同體發(fā)展進入
了新階段.次年(1636年),皇太極在盛京(今沈陽)稱帝,改國
號為大清.崇德八年(1643年),福臨(順治帝)即位,順治元年
(1644年),在多爾袞等人的積極輔佐下,清朝最終定鼎北京,滿
族也成為中國歷史上繼元朝之后第二個建立起全國統(tǒng)一政權的
少數(shù)民族.
白然環(huán)境是決定服裝基本性格的因素.滿族先民生活在我
國的東北地區(qū),過著狩獵,采集和捕魚的生活.其服用材質多為
保暖的皮毛.進關之前,棉紡和絲織兒乎沒有,而后的”女工所
織”也”只有麻布”.因此,自然環(huán)境
4、也決定了滿族服飾以”旗袍”
的袍服形制出現(xiàn).”旗袍”最初為男女老少四季都可穿的服裝,
圓領,箭袖,捻襟,寬腰,結構簡單.男子穿的袍,長至腳面,下擺
肥大,束腰帶,窄袖,四面開衩,便于騎射,所以又稱”箭衣”.男
子的旗袍具有”馬蹄袖”,袖I:1狹窄,上長下短,袖I:1能覆蓋在手
背上,既保暖御寒又不影響拉弓射箭,故稱”箭袖”,又因形似馬
蹄,亦稱”馬蹄袖”.外出行獵時,男子旗袍外面還套圓領對襟緊
身短褂,衣長至臍,袖長及肘.這樣的袍服既能抵御嚴寒又便于
騎射狩獵,極具實用價值.旗袍以開衩袍為貴,作官服,禮服用.
也有不開衩的袍,俗稱”一裹圓”.女式袍比男式略小,起初為寬
袍大
5、袖,后來由肥變瘦,并有長,短袖之分.一般樣式為直領,窄
袖,左開大襟,釘扣絆,緊腰身,衣長至膝下,兩側開衩,不束腰
帶.入關后,隨著生活習慣的變化和受漢族服式的影響,旗袍就
僅為女子穿著.滿族男子的發(fā)式為”半去半留”,即把前額和周
圍頭發(fā)剃去,只留顱后發(fā),這種發(fā)式的形成,在于它便于騎射,習
收稿日期:2008-09—18;修回日期:2008—10—08
作者簡介:王耘(1966一).女,四川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藝術系講師,專業(yè)方
向:服裝學.
武和行軍.為御寒,滿族人不分男女老少都有戴帽的習慣.滿
族人冬季普遍穿”縫皮為鞋,附以皮環(huán),紉以麻繩,最利跋涉”的
鞋【,很具地方特色.
6、可見,入關前的滿族服飾全面折射出白山
黑水的自然環(huán)境,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與實用功能,正所謂”衣
冠元語,演繹大千”.
2滿漢服飾的交融發(fā)展
2.1清代男裝的變化
順治元年(1644年)清軍入關,清朝開始了對全國的統(tǒng)治.
清室雖廢棄了明代服飾,堅守舊制,但在某些方面還是沿襲了漢
制.男式旗袍的形制,工藝有一定變化,與入關前的袍服有明顯
區(qū)別.從官服看,主要體現(xiàn)在十二章紋作袞服朝服上的紋飾,
“補子”的采用,”箭袖”的變化等.
清代皇帝穿的朝服,吉服為明黃色,繡龍紋,帶金鑲玉,胸前
掛念珠,腳下穿軟靴.這種服飾以滿族的旗服為主,結合漢制龍
紋而形成.在乾隆的朝服像中可以發(fā)現(xiàn)
7、漢族皇帝袞服中的十二
章紋樣的使用.乾隆雖然十分強調(diào)不改滿族遺風,然而他在紋
飾方面卻主張”潤色章身,即取其文”,繼承了漢族傳統(tǒng)的”十二
章紋”和補服紋飾.清朝的龍袍既延續(xù)了前朝的文飾,又比前朝
更顯得富麗堂皇,其中圖案所要表示的意義更加豐富.如胸前
繡~條正龍,龍身盤旋成團,具有穩(wěn)坐江山的象征意義.
補服始于明朝,是清代官服的一種.”補子”就是在外褂上
加的一塊紋飾的裝飾物,上飾各種鳥獸圖案做為官員品級的標
識.不同的是明代繡在常服上,而清代繡在補服上.清代的式
樣比明代略小,約30cm見方,貝子以下均為方形補子,由于滿
服是對襟式,所以前襟補子分成左右兩半.清朝《會典》
8、中具體
規(guī)定了補服圖案與相應官品的標準,大致與明代相仿.補子的
采用一方面體現(xiàn)_『清朝沿用明朝通過補子的紋樣區(qū)分官員品級
的做法,另一方面則是男子袍服裝飾性和標識性增強的有力證
明.
清朝人關之后,滿族由于生活環(huán)境的變化,騎射之風逐漸衰
微,袍服上的箭袖更多地起到裝飾作用,平時將袖頭挽起,遇到
行禮之時,迅速將”袖口”彈下行半禮或全禮.隨著騎射行獵活
動的減少,箭袖也有減少的趨勢,一般日常穿用的袍褂,不必再
鑲上箭袖而是著平袖即可.但在鄭重場合,則必須換上箭袖袍,
以示莊重,守禮儀.
清代男裝的變化,還體現(xiàn)在冠帽,旗鞋等上.順治二年
(1645年)清政權初步鞏固,隨即嚴
9、令漢族臣民依滿制剃發(fā)梳辮
易服,”衣冠悉遵本朝制度”.這一舉措激起了民族矛盾,遭到了
各地人民的強烈反抗.漢人內(nèi)心不服,曾有”留發(fā)不留頭,留頭
不留發(fā)”的口號.江陰十余萬人舉行示威活動,齊呼”頭可斷,發(fā)
決不可剃!”迫于壓力清統(tǒng)治者不得不尋求暫時的妥協(xié),采納了
明遺臣金之俊”十從十不從”的建議,即”男從女不從,生從死不
2008年第6期紡織科技避展?109?
從,陽從陰不從,官從隸不從,老從少不從”等.這種說法雖沒見
之于明文規(guī)定,但清代服飾確有這樣的情形,男子發(fā)式一直都是
剃發(fā)梳辮,女子發(fā)型滿式,漢式均有.從冠帽的變化來看,帽子
的種類有了明顯增加,分禮帽,氈帽,暖帽,涼
10、帽等,并且出現(xiàn)了
一
種既能區(qū)分官員品級又能起裝飾作用的帽飾一冠頂,即頂
戴花翎.頂珠即帽頂最高處綴有的不同顏色的寶石珍珠.皇上
穿朝服時戴東珠寶石頂,穿便服時戴紅絨結頂.大臣們不分文
官武將,按九等品級戴用,無項珠者無品級.對頂珠的規(guī)定各時
期略有更改,但按品級戴用之宗旨始終如一.花翎即冠上向下
垂拖著的一根孑L雀尾的翎羽,也叫孔雀翎.有花翎和藍翎之分,
藍翎用鵑羽制成,無眼;花翎用孔雀尾毛制成,有一眼,二眼,三
眼之分,以三眼為最貴,眼就是孔雀尾毛上的彩色圓斑.花翎的
作用是昭明等級和賞賜軍功,從內(nèi)容到形式上加強封建專制權
威.冠頂?shù)某霈F(xiàn)更增加了滿服的觀賞性和標識性,
11、它與補服一
起充分體現(xiàn)了滿族服飾中官服的等級差別.人關前的滿族男子
多穿鞋,之后細化為靴,鞋兩種,一般身著官服穿靴,身著便服穿
鞋.不再用野獸皮做靴,改用緞,絨,布等各種質料,鞋的款式也
呈現(xiàn)多樣化.
清代男子普通著裝分袍,褂,襖,衫,褲,坎肩等,禮服以袍褂
為主,前朝的寬衣大袖逐漸變?yōu)檎渫采?清代男裝是滿人人
關后對男子進行強制性改裝的結果,清朝近三百年男子服裝以
滿服為基本模式.
2.2清代女裝的變化
清代婦女服裝在”男從女不從”的規(guī)范下,基本上保持了滿
漢兩民族原來的形制.漢女為上衣下裳,而滿女則穿不分衣裳
的長袍.漢女平時穿衫襖,下裙,褲子,披風等.
與漢女
12、服飾相比,滿女裝更具有民族特色.人關后隨著生
活環(huán)境的變化和受漢族服式的影響,旗袍僅為女子穿著.清初
旗女之袍基本上繼承了人關前簡約,實用,樸素的特點,輪廓呈
長方形,圓領口,窄袖,有扣襻,顏色較素,衣領和袖口開始鑲邊.
清中葉旗袍的樣式除圓領外,又出現(xiàn)了狹窄的立領,袍身和袍袖
也比清初時寬大.到清后期,旗女所穿長袍最大的特點是袍身
更為寬博,肥袖過肘,扣襻右側,下擺開衩,造型線條平直硬朗,
外形以直線為主.領高可碰到耳垂的”元寶領”十分普遍.”喇
叭袖”大量出現(xiàn),喇叭袖包括”大挽袖”和”套花袖”.”火挽袖”袖
筒寬尺余,長過手半尺左右,袖里精繡各式花卉,花色與袖面迥
然相
13、異.穿時將袖挽起與袍身形成鮮明對比,以示其別致和美
觀.”套花袖”則是在袖FI處再接出一層或幾層不同顏色的假衣
袖.假袖FI不僅用料考究,裝飾布局也追求與旗袍相同,由此更
增加了整體服飾華麗的效果與層次感.許多正式禮服上還有接
袖和箭袖,整只袖被分為數(shù)段,每一段的圖案風格,色彩和面料
截然不同.后妃貴婦的旗袍多使用龍,蟒,鳳,蝶等紋樣.旗袍
的領,袖以及門襟邊多用鑲滾裝飾,而且越來越講究,花邊越來
越寬,從三鑲三滾,五鑲五滾發(fā)展至”十八鑲滾”.還有的在衣襟
及下擺處用各種的珠寶盤制成各式花朵,或挖空花邊,鏤出各種
圖案L4].由于裝飾過甚,幾乎看不清原來服裝的質地.旗袍是
14、與坎肩,大拉翅或二把頭,花盆底鞋一起搭配穿著的.可見,這
時的旗女之袍無論從制式上還是工藝上都更為繁復,裝飾性,審
美性進一步加強.
清初漢,滿婦女的服飾有顯著的區(qū)別.清中期有滿漢相互
仿效的現(xiàn)象,曾有”大半旗裝改漢裝,宮袍截作衣裳”的描述.滿
女仿效漢裝曾遭到清廷的禁止.盡管滿漢兩族間仿效者為少
數(shù),但還是反映出滿漢服裝間存在著相互影響.
3清代滿漢服飾交融發(fā)展的原因
3.1順應自然環(huán)境變化是服裝維持人體生存的基本條件
人關前的滿族服裝基本是順應自然環(huán)境,自然而然形成并
延伸下去的,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與實用性.人關后,生產(chǎn),生
活環(huán)境變化很大.以前大量使用的保暖性強的動
15、物毛皮等服用
材料被緞,綢,布,麻等取代;服裝形制從以往的注重實用功能
性,變?yōu)樽⒅胤b的審美性,標識性,禮儀性;在形態(tài)上也從簡樸
向復雜,厚重,端莊,尊嚴,禮用等方向發(fā)展變化.這也符合小川
安朗的服裝”形式升級規(guī)律”l_5].
3.2統(tǒng)治民族成為引導服飾的主導力量
人關后,滿族成為統(tǒng)治民族,占有集團勢力的優(yōu)勢.他們對
于支配下的漢民族積極強制性地推行滿人風俗,成為引導清代
服飾流變的主導力量.雖然一般來說人類文化是從高文化集團
向低文化集團傳播,但是集團勢力的優(yōu)劣有時比文化高低對服
飾的傳播更有影響力,這符合小川1安朗的服裝”優(yōu)勢支配規(guī)
律”l_5_.因此清代服飾風格,
16、服裝形制集中體現(xiàn)了滿族的習俗特
性.客觀地看,傳統(tǒng)漢服在清代的變革,是通過武力強制,法律
禁令而實現(xiàn)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滿漢兩族人民產(chǎn)生了前所
未有的聯(lián)系和交往,滿族服飾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漢族服飾的影
響.滿文化在不失其內(nèi)在傳統(tǒng)的前提下,吸收了大量漢文化,充
實了自己正在發(fā)展中的服飾文化.而漢文化在其早已成熟定型
多個朝代的情況下融進了嶄新的因素,出現(xiàn)了新的演變,這是不
同文化碰撞,融合的結果.
3.3服飾是文化和政治認同的符號表現(xiàn)形式
清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最后一個王朝,多民族國家得到進
一
步鞏固和發(fā)展.服飾是文化和政治認同的符號表現(xiàn)形式.清
朝使歷時數(shù)千年的漢族傳統(tǒng)
17、服飾產(chǎn)生變革,確立了肅穆的滿族
旗裝的統(tǒng)治地位.清代服飾既表現(xiàn)了滿族的服飾風格,服裝形
制,又保留了漢族服制中的封建等級內(nèi)容.它既符合服裝隨環(huán)
境變化發(fā)展的規(guī)律,又吻合中華民族文化共存,共享,共榮的文
化發(fā)展特點,更體現(xiàn)了滿漢文化的交融特征.
參考文獻:
[1]王踵翰.清史新考[M].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7.
[2]中國近代史編寫組.中國近代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9.
[3]李澍田.吉林紀事詩[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
[4]徐海燕.滿族服飾I-M].沈陽:沈陽出版社,2004.
[5]李當岐.服裝學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18、.
ChangeofgarmentandornamentinChing
dynastyandculturemingleofManchuandHan
WANGYurl
(ArtDepartment,SichuanEngineeringTechnicalCollege,Deyang618000,China)
Abstract:ChingdynastyisaperiodthatChina’smulti--ethnicwasfurtherconsolidatedanddeveloped.GarmentandornamentinChingwasgreatly
changed.ItintroducesthecharacterofManchuanditsgarmentandornament.FromthechangeformofgarmentandornamentinChing,itdiscusses
aboutthereasonsofculturemingleofManchuandHan.
Keywords:Manchu;Chingdynasty;garmentandornament;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