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人民版必修3試題:專題四 20世紀以來中國重大思想理論成果4.1 Word版含解析》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高中歷史人民版必修3試題:專題四 20世紀以來中國重大思想理論成果4.1 Word版含解析(5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
專題四ZHUANTISI20世紀以來中國重大思想理論成果
一 孫中山的三民主義
課后篇鞏固探究
一、選擇題
1.1896年,孫中山說:“吾黨于是憮然長嘆,知和平之法無可復施。然望治之心愈堅,要求之念愈切,積漸而知和平之手段不得不稍易以強迫?!边@表明他( )
A.決心走和平發(fā)展的道路
B.對國家命運失去信心
C.堅定了革命救亡的理念
D.用三民主義指導革命
答案:C
2.孫中山提出:“凡為國民皆平等以有參政權。大總統(tǒng)由國民公舉。議會以國民公舉之議員構成之,制定中華民國憲法,人人共守?!边@一主張主要體現(xiàn)了( )
A.“驅(qū)除韃虜” B.民權主義
C.“恢復
2、中華” D.民生主義
答案:B
3.報刊的出現(xiàn)是近代中國社會進步的體現(xiàn)。有關下列報刊的說法正確的是( )
A.都創(chuàng)辦于19世紀末
B.都宣傳民主共和思想
C.都促進了近代中國人的思想解放
D.其創(chuàng)辦都與維新變法有關
答案:C
4.孫中山曾說:“中國亦素自尊大,目無他國,習慣自然,遂成為孤立之性。故從來若欲有改革,其采法惟有本國,其取資亦盡于本國而已,其外則無可取材借助之處也?!睂O中山這段話主要強調(diào)了( )
A.推翻傳統(tǒng)文化和舊社會制度是近代社會進步的前提
B.中國社會封閉保守,對西方文化的吸納和借鑒不足
C.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內(nèi)容豐富,應挖掘自身資源改良政治
D.中西
3、方文化實質(zhì)上多相通之處,應該吸取二者共性
解析:題干材料中孫中山認為中國的改革僅從中國的歷史上尋找依據(jù),不向西方學習,A、C、D三項在題干中沒有體現(xiàn),排除;題干材料強調(diào)的是中國社會封閉保守,不吸收外國的經(jīng)驗,故B項正確。
答案:B
5.胡繩在《從鴉片戰(zhàn)爭到五四運動》中寫道:“說明了同盟會的革命綱領之后,河南洛陽嵩縣的綠林好漢們議論開了,有的人說‘先殺洛陽知府,再殺河南巡撫,趕走北京皇帝,孫文坐了天下,我們都要當官,沒有人敢說我們是土匪啦’!”由此可見,基層同盟會員宣傳三民主義的突出重點和弱點分別是( )
A.民族主義和民權主義
B.民權主義和民族主義
C.民族主義和民生主義
D
4、.民權主義和民生主義
解析:根據(jù)題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學史實分析,“趕走北京皇帝”說明宣傳的重點是民族革命,即要推翻清政府的封建統(tǒng)治;“我們都要當官”實際上是民權主義的體現(xiàn),說明人們對政治革命目標——建立資產(chǎn)階級共和國的認識上存在錯誤。故選A項。
答案:A
6.王鴻生在《歷史的瀑布與峽谷》中認為近代的某一思想是“以民道代天道”,是“有民無天”的新道統(tǒng),是“翻天”,讓民“頂天立地”。這一思想應是( )
A.變法維新 B.三民主義
C.民主科學 D.社會主義
解析:“民道”指民主制度,“天道”指君主專制,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明確要求推翻封建君主專制,建立民主共和政體,與題干中的信息相符,故B
5、項正確;A、C、D三項與題意不符,故排除。
答案:B
7.1918年夏季,孫中山通過美洲華僑向列寧和蘇俄政府發(fā)去電報,表示他對列寧和蘇俄政府的祝賀。1923年8月,孫中山又派出“孫逸仙博士訪蘇代表團”赴蘇考察。這表明( )
A.中蘇兩國已達成革命共識
B.孫中山認同蘇俄革命道路
C.孫中山已產(chǎn)生聯(lián)俄的傾向
D.反帝反封建已成為時代潮流
解析:題干中孫中山“對列寧和蘇俄政府的祝賀”和派出“孫逸仙博士訪蘇代表團”赴蘇考察說明孫中山已產(chǎn)生聯(lián)俄的傾向,故C項正確;A、B、D三項均不是題干表達的意思,故排除。
答案:C
8.孫中山在《三民主義與中國前途》中指出:“所以倡導民生主義
6、,就是因貧富不均……聞得有人說,民生主義是……奪富人之田為己有,這是他未知其中道理,隨口說說,不必管他。……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價的法。”這表明當時孫中山的民生主義反對( )
A.奪取地主土地 B.收買地主土地
C.土地國有政策 D.國家核定地價
解析:根據(jù)所學知識,可知孫中山的民生主義主張核定全國地價,現(xiàn)有地價歸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會進步所增漲的地價歸國家所有,沒有觸及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所以選A項。
答案:A
9.1920年11月,孫中山指出:“有人說推翻清室后,民族主義可以不要了,這話實在錯了,即如我們住的租界,外國就要用治外法權來壓制中國人,這還是前清造成的惡果,現(xiàn)在清廷雖
7、然不能壓制我們,但各國還是壓制的……所以我們還是三民主義缺一不可的?!边@番話表明孫中山( )
A.仍堅持原來的三民主義
B.在民族主義問題上有了新的認識
C.在反帝問題上模糊不清
D.仍不敢提出反對帝國主義
解析:本題的解題關鍵是把握題干中“清廷雖然不能壓制我們,但各國還是壓制的”這一關鍵信息,這反映了孫中山的思想已發(fā)生轉(zhuǎn)變,題干中孫中山反對“租界,外國……壓制中國人”,說明他在民族主義問題上有了新的認識。故選B項。
答案:B
10.“其所恃為后盾者實為多數(shù)之民眾,若知識階級、若農(nóng)夫、若工人、若商人是已。蓋民族主義對于任何階級,其意義皆不外免除帝國主義之侵略?!边@表明孫中山晚年
8、對中國革命的認識發(fā)生了重大變化,這種變化是指 ( )
A.革命的領導權和目標
B.革命的進程和對象
C.革命的指導思想和道路
D.革命的依靠力量和對象
解析:題中所指為新三民主義中的民族主義,與舊三民主義中的民族主義相比,它增加了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內(nèi)容;同時,革命所依賴的力量也由最初的民族資產(chǎn)階級發(fā)展到全體民眾。故D項為正確答案。
答案:D
11.導學號95954024孫中山曾說過“共產(chǎn)主義是三民主義的好朋友”。毛澤東在1940年的《新民主主義論》中說“三民主義為中國今日之必需,本黨愿為其徹底實現(xiàn)而奮斗”。其共同目的是( )
A.推翻北洋軍閥統(tǒng)治
B.實行全民族抗戰(zhàn)
C
9、.完成民主革命任務
D.宣傳新三民主義
解析:毛澤東發(fā)表《新民主主義論》時,北洋軍閥統(tǒng)治已被推翻,故A項錯誤;孫中山時期,日軍還沒有大規(guī)模侵華,沒有實現(xiàn)全民族抗戰(zhàn),故B項錯誤;孫中山與毛澤東所說的言論都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其目的就是完成民主革命任務,這也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任務,故C項正確;孫中山的言論是宣傳新三民主義,新三民主義是資產(chǎn)階級綱領,毛澤東代表無產(chǎn)階級,其言論不是宣傳新三民主義,故D項錯誤。
答案:C
12.1925年,《紐約時報》特派記者警告說,“激進黨”(指國民黨)決心廢除“所有外國特殊地位、特權和治外法權”。據(jù)此可知,當時國民黨“激進”的表現(xiàn)是( )
A.重新解釋
10、民族主義 B.推翻北洋軍閥統(tǒng)治
C.徹底實現(xiàn)民生主義 D.極力破壞國共合作
解析:D項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廢除‘所有外國特殊地位、特權和治外法權’”,反映了國民黨有明確的反帝主張,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孫中山在1924年將三民主義在民族主義方面發(fā)展為新三民主義,明確提出了反帝的主張,故A項正確。
答案:A
二、非選擇題
1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們革命的目的,是為中國謀幸福,因不愿少數(shù)滿洲人專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專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數(shù)富人專制,故要社會革命。這三樣有一樣做不到,也不是我們的本意。達到了這三樣目的之后,我們的中國當成為至完美的國家。
11、——孫中山《民報》創(chuàng)刊周年紀念會的演說
材料二 我同盟會所主張者,有三民主義:一民族主義,二民權主義,三民生主義。今民族民權已達目的,惟民生問題尚待解決。
——孫中山《在國民黨成立大會上的演說》
材料三 (一)民族主義:……有兩方面之含義,一則中國民族自求解放;二則中國境內(nèi)各民族一律平等……(二)民權主義:……詳言之,則凡真正反對帝國主義之個人及團體,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權利。(三)民生主義:……其最重要之原則不外二者,一曰平均地權,二曰節(jié)制資本。
——《國民黨一大宣言》
(1)根據(jù)材料一,概括孫中山所謂的“三樣目的”要達到什么目標。所謂“至完美的國家”是什么含義?
(2)分析材料二
12、,你認為“今民族民權已達目的”的說法正確嗎?為什么?
(3)材料三反映出的孫中山的主張,有哪些新的發(fā)展?原因是什么?
參考答案:(1)目標:推翻清王朝的反動統(tǒng)治。含義:資產(chǎn)階級共和國。
(2)不正確。因為他主張的民族主義只是推翻清王朝的封建專制統(tǒng)治,不包括打倒帝國主義,取消帝國主義在華特權和不平等條約;他主張的民權主義只反對封建帝制,只能是有民國之名,無民國之實。
(3)把三民主義發(fā)展為新三民主義,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新內(nèi)容。原因:孫中山總結了革命失敗的教訓,接受了中國共產(chǎn)黨和共產(chǎn)國際的建議。
1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中國的民族主義是在空前的變局之下,因受外力刺激而
13、迅速發(fā)展起來。一方面,在具有高度文化的“西夷”面前,不得不放棄古代的華夷觀念。一方面,在“西夷”的侵略面前,為謀自救而激活民族意識。此民族意識已逐漸擺脫古代的華夷觀念,而導向建立獨立的近代民族國家的目標。建立近代民族國家,是近代民族主義的核心內(nèi)容。梁啟超是中國揭示和宣傳近代民族主義的第一人。
——《近代思想史上的民族主義》
材料二 孫中山的民族主義對中國的國家認同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孫中山早期的民族主義口號“驅(qū)除韃虜”,是漢族的民族主義,辛亥革命后提出了“五族共和”,1924年提出了“中華民族”的概念,主張把各族融合成一個“中華民族”,包括兩方面的意義,“一則中國民族自求解放,二則中國境內(nèi)各
14、民族一律平等”。
——摘編自欒錦紅《孫中山研究的新臺階——“中山學”》
材料三 在巴爾干戰(zhàn)云密布、大戰(zhàn)一觸即發(fā)之際,孫中山指出,“戰(zhàn)爭為人類之惡性”“近百年來白種之物質(zhì)進化,實超前古,而其心性進化尚未離乎野蠻,故戰(zhàn)爭之禍于今尤烈”?!拔抑腥A為世界獨存之古國,開化最早,蠻風久泯,人好和平,不尚爭斗。乃忽逢此白禍滔天之會,有亡國滅種之虞,此志士仁人欲為人道作干城,為進化除障礙,有不得不以戰(zhàn)止戰(zhàn)者也?!薄屠韬蜁髮O中山更清楚地認識到“國際戰(zhàn)爭者,無他,純?nèi)灰缓喼庇薪M織之大張盜行為耳”。
——摘編自段云章《孫中山與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
(1)根據(jù)材料一,分析梁啟超提出“中華民族”“民族國家”等
15、概念的原因。
(2)根據(jù)材料二,指出孫中山的民族主義思想有何發(fā)展變化,并分析這些思想對其領導的中國革命有何影響。
(3)根據(jù)材料三,概括孫中山關于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主要觀點。(不得摘抄原文)
參考答案:(1)19世紀末,民族危機加深,舊的民族觀念被打破,新的民族意識正在形成;救亡圖存,建立近代民族國家成為民族主義的核心內(nèi)容。
(2)轉(zhuǎn)變:由“驅(qū)除韃虜”到五族共和再到對外反帝。影響:辛亥革命中,“驅(qū)除韃虜”思想有利于民主革命思想的傳播,推動了辛亥革命的爆發(fā),對推翻清王朝的統(tǒng)治產(chǎn)生了積極影響;但沒有認清帝國主義的本質(zhì),導致了辛亥革命的失敗;1924年明確提出反對帝國主義的要求,促進了國共合作的實現(xiàn),推動了國民大革命的興起。
(3)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是列強瓜分世界的戰(zhàn)爭,是人類“惡性”的體現(xiàn);戰(zhàn)爭的破壞性越來越大,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將使中國面臨亡國滅種的危機;革命志士應加強備戰(zhàn),準備進行反侵略戰(zhàn)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