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民間藝術.doc
《河南民間藝術.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河南民間藝術.doc(11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河南民間藝術 民間藝術是民間文化的一部分,河南有著豐富的民族民間文化遺產資源,它們鮮明地記載著中原文明的發(fā)展進程,真實地反映了中原大地民俗、民風、民情,是中原人民勤勞智慧的生動體現。但是由于各種復雜的社會因素,這些散存于民間的藝術瑰寶已在經歷著弱化和消亡的過程。我們要通過各種有效的辦法來保護河南地區(qū)的民間藝術,例如:通過政府扶植,旅游帶動發(fā)展,媒介的宣傳以及培養(yǎng)傳承人等,使其存活并更好的發(fā)展下去。 NO.1 朱仙鎮(zhèn)木版年畫 開封朱仙鎮(zhèn)木版年畫是中國木版年畫的鼻祖。主要分布在開封、朱仙鎮(zhèn)及其周邊地區(qū),另外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山東濰坊等地年畫都受其影響。它用色講究、色彩渾厚鮮艷、久不褪色、對比強烈、古拙粗獷、飽滿緊湊、概括性強等特征。以傳統(tǒng)技法構圖,畫面有主有次,對象明顯,情景人物安排巧妙,表現出勻實對稱的美感。 朱仙鎮(zhèn)在河南省開封市城南10公里,雖然是個小鎮(zhèn),在古代卻名列中國四大古鎮(zhèn)之一。特別是北宋末年岳飛曾率軍在這里大破兀術的金兵,朱仙鎮(zhèn)更為國人所知。為紀念岳家軍的功績,在朱仙鎮(zhèn)建有一座規(guī)模不小的岳王廟,而今朱仙鎮(zhèn)木版年畫社就設在這座古廟之中。北宋年間,每逢過年過節(jié),特別是過春節(jié)家家戶戶貼門神已成為一種風尚。以祈求人壽年豐、吉祥如意、招財進寶、鎮(zhèn)邪除妖。后來北宋沒落、滅亡,開卦幾經戰(zhàn)亂,木版年畫便衰落下來。到了明代,開封年畫雖然又獲復興,但已逐漸轉移到朱仙鎮(zhèn)。明朝末年洪水泛濫,開封被淹沒,百業(yè)俱廢,朱仙鎮(zhèn)便成了木版年畫的中心。明、清時期,朱仙鎮(zhèn)就有300多家木版年畫作坊,其作品暢銷各地,于是開封地區(qū)的年畫被統(tǒng)稱為“朱仙鎮(zhèn)木版年畫”,影響深遠。 朱仙鎮(zhèn)木版年畫有五大特點:一是線條粗獷,粗細相間;二是形象夸張,頭大身?。蝗菢媹D飽滿,左右對稱;四是色彩艷麗,對比強烈;五是門神神碼多,嚴肅端莊。朱仙鎮(zhèn)木版年畫中最多就是門神,門神中以秦瓊、尉遲敬德兩位武將為主。那些大大小小的門神畫中,兩位武將或衣著不同,或形態(tài)各異:步下鞭、馬上鞭、回頭馬鞭、抱鞭、豎刀、披袍等,不下20種樣式。除此之外,還有各種文武門神。文門神有五子、九蓮燈、福祿壽等;武門神常是戲曲中的忠臣義士和各類英雄好漢。不同人的房門常貼不同內容的門神:已婚子女輩房門貼天仙送子、連生貴子、三娘教子;中年人房門貼加官進祿、步步蓮生;老年人房門貼松鶴延年和壽星之類;少年兒童居室房門貼五子奪魁、劉海戲金蟾等。 我國中原地區(qū)的一種民間木刻畫。因產于河南朱仙鎮(zhèn)而得名?!稏|京夢華錄》載,北宋時期,汴京一帶木版年畫已相當繁盛,每逢歲節(jié),市井皆印賣灶馬、門神等。明代中期到清初,朱仙鎮(zhèn)有木版年畫作坊三百多家,生產門神、紅紙等。風格粗獷渾厚、構圖飽滿、色彩鮮麗、造型夸張。品種有武門神、文門神、神像圖、戲出和掛箋等。武門神又分將軍、武財神、勇士型等;文門神又分祈福、童子和辟邪型等。印制手法主要是雕版水色套印,一般為六版一套,有的多至九版。色彩以暖色為主。多數人物臉部采用白臉、紅眼皮,這是它特有的裝飾手法。在印刷時采用透明水色,套版印刷后,色彩中微顯木紋,突出了木版年畫的藝術特點。現在朱仙鎮(zhèn)已成立了木版年畫社。 NO.2 黃河澄泥硯 中國四大名硯之一,顧名思義,澄泥硯為泥所制,而且是燒制。 澄泥硯用特種膠泥加工燒制而成因燒過程及時間不同,可以是多種顏色,有的一硯多色,尤其講究雕刻技術,有浮雕、半起胎、立體、過通等品種。硯體形有圓、橢圓、半圓、正方、長方、隨意形的。雕式有號、耳瓶、二龜坐浪、海獸哮月、八怪斗水、仿古石渠閣瓦等立體硯。平面雕刻有山水人物、草樹花卉、走獸飛禽;又有犀牛望月、臺山白塔、嫦娥奔月等。這些雕硯刀筆凝練,技藝精湛,狀物摹態(tài),形象畢肖,靈通活脫,逗人情思。置于桌畔案頭,既是文房中實用的四寶之一,又是供觀賞的藝術珍品,產地卻莫衷一是,有河南虢州說、山西絳州說、山東青州說,雖各有說法,但都沒有離江河太遠,古人說取河泥澄而制硯不假。只是這個制法卻頗費周折,光是淘洗澄結便要一二年,出泥后“令其干,人黃丹團和搜如面,作二模如造茶者,以物擊之,令其堅。以竹刀刻作硯之狀,大小隨意。微陰干,然后以利刀刻削如法,曝過,間空垛于地,厚以稻糠并黃牛糞攪之,而燒一伏時,”然后再用黑蠟、米醋相參蒸多次。如此繁復的工序,使硯臺堅如鐵石。今日所見古澄泥硯極為稀少,上品更是難求,其原因之一,恐怕就在于制作工藝繁復而產量甚低了。加上石硯中的佳硯理當比泥硯更勝一籌,流傳久遠者當然比泥硯更多。到清代,澄泥硯已經沒落衰微,偶有較好的,也多是世俗之品。 NO.3 汴京燈籠張 “燈彩”傳說始于公元前二世紀的秦代。在漢代,每逢上元夕夜,已有燃燈祭祀道教太乙真神的習俗。自唐代以來,逐漸形成上元節(jié)觀燈賞夜的民間習俗。宋代的元宵觀燈的習俗,已蔚為壯觀,發(fā)展到頂峰。這一民俗盛事,在《東京夢華錄?元宵》、《武林舊事?燈品》等許多宋人雜記中均有詳盡記載和描述,此俗延續(xù)到明清及近代不衰?!伴_封燈籠”為藝人張金漢的祖?zhèn)鹘^技,據《開封縣志》記載始傳于清末,家族傳承譜系清晰、準確,目前已傳至第七代(張金漢之子)。 張氏彩燈的制燈技藝均源于開封當地民間傳承的彩燈造型,內容多為民間傳統(tǒng)的吉祥文化,如“龍鳳呈祥燈”、“蓮生貴子燈”、“牡丹富貴燈”、“吉祥高照燈”等。張金漢本人對開封地域民俗文化及傳統(tǒng)制燈技藝有較深的藝術素養(yǎng)和造詣,并在河南彩燈界和民間藝人中有一定影響和知名度,目前,本人正在撰寫《中國燈籠史》。 NO.4 鎮(zhèn)平玉雕 鎮(zhèn)平縣石佛寺玉雕文化歷史悠久,據 《縣志》記載,石佛寺玉雕工藝始于碗湯,興于宋元,盛于當代。民國初,石佛寺鎮(zhèn)大仵營村民間藝人仵永甲,制作的玉雕工藝由南陽鎮(zhèn)守使吳慶桐呈送袁世凱后,曾參加巴拿馬萬國博覽會,蜚聲中外。 玉石雕刻是民間工藝藝術的一個類別,它的每件成品都有一定的文化和藝術含量。因玉雕工藝傳統(tǒng)悠久,聞名遐邇,這里早就形成獨具特色的玉文化體系。石佛寺玉雕工藝的風格,充分展示出特有的文化魅力。長期以來,石佛寺玉雕工藝靠著生生不息的文化積淀,造就了一代代大師級重量任務。 近年來,由于青年一代玉雕藝人為了片面追求速度和效益,使用及其加工,傳統(tǒng)工藝面臨挑戰(zhàn),造成了工藝粗糙、產品結構單一、藝術價值降低,若不采取保護措施,與文化的精湛藝術將面臨失傳。 NO.5 中州大鼓 中州大鼓自明朝萬歷年間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是新鄉(xiāng)縣獨特的民間藝術文化形式。它由單一的鼓到鼓鐃、镲、鑼結合,使鼓音好聽,舞好看,更具有觀賞性。在全國鼓類當中,舞镲為中州大鼓所獨有的,是由當地打鼓人自己摸索而來。中州大鼓內有拉簧,敲打后發(fā)出的金屬聲十分悅耳。鼓譜分為 “大忽雷炮”“小忽雷炮”兩種?!按蠛隼着凇惫恼{厚重沉穩(wěn),節(jié)奏緩慢,鼓調復雜;“小忽雷炮”鼓調歡快,流暢,給人一種激情向上的感覺。逢年過節(jié)和重大慶典時,成了人們不可缺少的文化生活,素有“無酒不成宴,無鼓不算會”的說法。 NO.6 汴繡 汴繡又稱宋繡,與蘇繡、蜀繡、湘繡、粵繡并稱我國五大名繡。它從“宋繡”發(fā)展而來,歷史悠久。制作時,首先選擇畫稿及所需底部材料,并依畫稿搭配各色繡線;布料上蹦,在上面繪輪廓圖;然后施繡、整理而成。圖案題材多為花鳥、山水,尤善摹制古代名畫,所用針法達幾十種,已發(fā)展成為雙面異色繡及雙面三異繡。產品純樸自然,富麗明快,艷而不俗,針線細密,不露邊縫,形態(tài)逼真。 “清明上河圖”介紹 “清明上河圖”是宋人張擇端的名畫,將畫中的813個任務、94頭牲畜、100多座房屋與橋梁、179棵樹木、20多艘船只……搬上錦緞并非易事。汴繡人大膽嘗試,積極創(chuàng)新,用滾針繡水紋、練針繡船錨繩、別針繡棚席、反吃繡屋瓦、發(fā)針繡人物、蒙針繡柳樹等,使畫卷上的人物栩栩如生,背景逼真?zhèn)魃瘢浞职l(fā)揮汴繡“細、密、活、順、光、亮”的特點。無怪乎中外名人、收藏愛好者看了開封汴繡繡制的“清明上河圖”后,稱贊它“如意刺意,妙技如神” NO.7 扁擔戲 扁擔戲是一種小型的木偶戲。一根扁擔可以挑起全部家當:樂器、影人、道具、小型舞臺等,演出時,小型舞臺也是依靠一根扁擔支撐,所以被稱為扁擔戲。扁擔戲曾經是在全省流行相當廣泛的藝術形式。后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這種藝術形式漸漸被其他更現代的藝術取代,而新蔡縣楊莊戶鄉(xiāng)的孫莊尚有人堅持演出到上個世紀的80年代,至今仍有自娛自樂演出。楊莊戶鄉(xiāng)位于河南、安徽交界處,地理位置相對封閉,傳統(tǒng)藝術容易在這里保存。扁擔戲演出的形式較小,但內容豐富,集戲曲、曲藝、口技、民間工藝于一體,技術性很強。一人口含篾子說唱,五個手指控制五個人物表演和道具的運用,腳踏鑼鼓,手腳并用。主要演出小型劇目,如《王二賣豆腐》、《王老五》、《武松打虎》、《東郭先生》、《孫悟空》等。扁擔戲具有很強的民間性,一人一臺戲,靈活方便,適用于民間演出;扁擔戲具有綜合性,集民間藝術之大成,戲曲、曲藝、雕刻、泥塑、彩繪等等應有盡有;扁擔戲具有兒童性,口含篾子說唱,音色變形,影人形象夸張變形,劇目情節(jié)簡單短小,很符合兒童心理,具有較高的文化價值。目前扁擔戲的傳人已78歲,急需搶救扶植。 NO.8 ??h泥咕咕 ??h是我國歷史名城,文化積淀豐富。民間手工技藝歷史悠久。泥咕咕,產生于隋朝末年,且與國內瓦崗軍傳說有關。其基本內容有人物、動物、飛禽三大門類,100多個品種,栩栩如生,絢麗多姿。技藝手法多變,造型夸張,以黑色為主,對比強烈,有很強的視覺沖擊力,巧妙的形態(tài),吹時可發(fā)生“咕咕”天籟之音。泥咕咕,具有濃厚的中原民間特色,是歷史的活化石。有學術研究、藝術把玩的價值,也有一定的經濟文化價值??纱蛟斐赏婢咂放?,營造成文化產業(yè)。 NO.9 麒麟舞 “麒麟”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神獸,似鹿非鹿、似牛非牛,頭頂生角,遍體鱗甲,尾端毛長,形狀奇異,在民間有驅邪避鬼之說,歷代人民群眾都把它當作祥瑞的象征?!镑梓胛琛笔侵袊钤绲臄M獸類舞蹈,是現今稀有的、產生于春秋戰(zhàn)國之前遠古的漢民族圖騰舞種,具有珍貴的民間舞蹈史研究價值。它和龍舞一樣,承載著漢民族的精神、信仰、價值取向和審美情趣,在民族學、民俗學、宗教學的研究上有著特殊的意義。 在1984年開始的全國《民舞集成》工作中,曾經普查統(tǒng)計全省共有14個麒麟舞表演隊(班),時隔20多年,現今仍存活在豫東地區(qū)的開封蘭考、商丘睢縣一帶,僅蘭考就有7個班。從古至今,同樣生活在中原大地的蘭考人卻沒有玩“龍”舞“獅”的習俗,麒麟舞一直是他們的最愛,并保留著非常傳統(tǒng)的表演形式和內容,地方文化特色非常鮮明。 麒麟舞的師承關系特殊,以家族式傳承為主,吸收本村有武術功底的親眷,在選拔青年演員時條件相當嚴格,世代延續(xù)。商丘睢縣大劉寨的《馮氏家譜》和《杞縣志》記錄了麒麟舞最早的傳承人是馮瑋(1623—1711),目前從馮氏家族起源的麒麟舞已傳了15代,傳承脈絡清晰,具有很好的社會基礎,是當地民間文化藝術的代表和瑰寶。 NO.10 鑼鼓書 鑼鼓書因演唱時有鑼鼓擊節(jié)而得名,流行于豫西陜縣、靈寶、盧氏、欒川、澠池,以及山西、陜西的部分地區(qū)。從其藝術特點和行藝特點看,鑼鼓書應是三弦書流行豫西之后,受當地民間音樂和蒲劇的影響而逐步形成。從靈寶藝人周建西、蘇萬宰等人的師承上溯可以推知,鑼鼓書大約在清代初年已在靈寶一帶流行。早期的鑼鼓書多是一人演唱,清嘉慶年間藝人開始了組班演唱。清末民初普遍組成三至七人的書班,像戲曲那樣分腳色行當演唱是其一大特點。多唱愿書,民間祭祀、敬神求雨經常邀請鑼鼓書班演出,在豫西十分盛行。鑼鼓書藝術特色鮮明,文化內涵豐厚,它以唱為主,說白較少,善于敘事,常用方言俚語,鄉(xiāng)土氣息濃郁,是研究民俗活動和藝術民俗的有價值的資料。盡管鑼鼓書在豫西流行廣泛,很受民眾喜愛。近些年來亦存在嚴重危機,老藝人相繼謝世,年輕人卻缺乏對民族文化強烈的認同感,演出隊伍青黃不接,演出市場萎縮,演出書目丟失嚴重,亟待扶植與保護 作業(yè)要求: 1, 開本(大?。┳远? 2, 每個小標題下的正文100字左右,圖片2-5張。如材料文字較多,請自己提煉到100字左右,如圖片不夠,請在網站收集。-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河南 民間藝術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www.hcyjhs8.com/p-6677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