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版統(tǒng)編教材高三語文第一輪總復習 第3章 第2課時(1)課件》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全國版統(tǒng)編教材高三語文第一輪總復習 第3章 第2課時(1)課件(40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第三章古代詩歌鑒賞第二課時第二課時 (1) 1. 答: (1) 想當年到而今 借代1. 答: (2)鐵騎滿郊畿,士兵“膏鋒鍔”,百姓“填溝壑”,千村寥落。1. 答: (3)由開頭對昔盛今衰的悲慨,對外敵入侵踐踏大好河山的憤恨,對統(tǒng)治階層奢侈誤國的隱隱痛心,對抗擊敵人收復失地的決心,轉到想象中“提銳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黃鶴樓的舒暢心情。 2. 答: (1) 詩的主旨在三、四兩句,表達戰(zhàn)馬渴望戰(zhàn)斗,希望馳騁于清秋原野之上,效命于萬里疆場的強烈愿望。這是詩人借馬以抒懷。從詩的構思的角度來說,這兩句用的是象征的手法。2. 答: (2) “踏”,奔騰。這個“踏”字,使人仿佛聽到馬蹄踏地奔騰的節(jié)奏,看到
2、戰(zhàn)馬風馳電掣的雄姿,感到它一往無前的氣勢和領略到戰(zhàn)士駕馭戰(zhàn)馬沖鋒陷陣的豪情。 3. 答: (1)暮春之月,春蘭剛剛發(fā)芽,芽兒尚短,但經(jīng)過春雨的滋潤,生長得快,蔓延得迅速,生機勃勃,所以用“浸溪”來描寫,特顯春蘭的活力。3. 答: (2) 這首詞表達了作者雖然身處逆境,仍然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 4. 答: (1)第二句中一個擬人化的“撩”字,極富情態(tài),既從側面烘托了南浦風光旖旎,又點明引發(fā)詩歌創(chuàng)作激情的原因,令人遐思。 4. 答: (2) 因風粼粼而起的是“鴨綠”色的“水光”;柔和的春日映照下“裊裊”而垂的當是“鵝黃”色的新柳?!傍喚G”與“鵝黃”用的都是借代手法。 5. 答: (1)詩歌描繪了一
3、幅江南水鄉(xiāng)清幽恬靜的畫面,寫了小橋、流水、村莊、綠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 5. 答: (2)觀點一:這種說法有道理。此詩贊譽石湖美景,也包含對石湖主人的歌頌?!叭恕笔侵竸堇∪?,這些人在范氏去職歸隱后不再與他來往,范氏卻不以為意,反而享受田園之樂,這與作者終生不仕的人生態(tài)度相契合。 (2)觀點二:這種說法不確切。此詩描繪了石湖清幽恬靜的美景,表現(xiàn)的是作者對石湖主人歸隱田園的贊賞之情。“人”只是泛指,無人相煩正是幽靜的要素,不是寫范氏失勢后的世態(tài)炎涼。 6. 答: (1)詩人說的“田家春”是田家所關注的農(nóng)事,是桑的吐芽、長葉,是麥的拔節(jié)、抽穗,是給他們的生計帶來希望的禾苗的生長。6.
4、 答: (2)這首詩主要運用了對比的方法。田家心目中的“春”是桑的吐芽,是麥的拔節(jié),是豐收在望的年景;美人心目中的“春”是花的艷麗、柳的妖嬈。兩相對比,寫出了階級社會里不同階級的人思想感情的不同。 7. 答: (1)作者為了恢復中原,多年顛沛流離,縱橫馳騁(“行遍天涯千萬里”),如今卻被迫蟄居鄉(xiāng)間,跟隨鄰舍父老學習種田,這其中包含的憤憤不平之氣而又無可奈何之情是不言而喻的。7. 答: (2)這首詩寫詩人被迫蟄居鄉(xiāng)間的生活,其中既有因回到平靜生活的幾分欣喜,又流露出不能參與國家大事的幾分不平。 8. 答: (1)詞的上闋描繪了初春時鄉(xiāng)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間桑樹萌發(fā)出新芽,東鄰家蠶卵已孵出幼蠶
5、;平緩的山坡上長著細嫩的青草,黃色的牛犢在那兒鳴叫;夕陽斜照著初春傍晚的樹林,晚歸的烏鴉散落在那兒棲息。 8. 答: (2)運用了對照(或對比)的寫作手法。作者將城里愁風畏雨的桃李,與鄉(xiāng)間溪頭迎春開放的薺菜花相對照,表達了他解官歸居后鄙棄城市官場,熱愛田園生活的感情。題為“代人賦”,實則為己賦,采用代人填詞的形式,以薺菜花自況,效果獨特。 9. 答: (1)這兩首詩同是懷人詩。不過上一首是寫游子懷念遠在故鄉(xiāng)的“同心”之人,下一首是寫在家的人思念遠在他鄉(xiāng)的游子。他們一個“采芳”,一個“折榮”,希望贈給遠方所思念的人,但都因路途遙遠而無法借此表達思念之情。它們都有所寄托,也都有遺憾。 9. 答:
6、(2)庭中有奇樹的最后兩句是說,這花本是區(qū)區(qū)微物,不值得獻給遠方的心上人,不過假若他果真得到了這一束“馨香盈懷袖”的花,不知該生出多少感觸:當年的情意,別后的思念;假若這束花送到他手里,它不就代替了說不盡的千言萬語嗎?所以“此物何足貴?但感別經(jīng)時”。 10. 答: (1)秦詩之理趣:作者闡述了季節(jié)更替、風物變化乃自然之理。認為春天固然美好,但“留春”的癡心兒女對春逝仍無需遺憾,因為夏天深幽的樹陰也足以怡人。 元詞之情趣:作者用“綠窗猶唱”“花落”“鶯無語”“煙中樹”“暮”“疏雨”“夢”等詞語刻意營造春逝之氛圍,用“留春”“問春”“尋春”等傳達出他對春逝的悵惘意緒。 10. 答: (2)語淡情濃
7、,表明作者不忍春逝,著意到夢中尋覓春天的蹤跡,正可見(現(xiàn)實世界中)春逝之無可挽回。起結回環(huán),結句更凸顯此詞蘊藉的特點。 1. 答:(2) 全詩從茅齋江燕著筆;三、四句是描寫燕子動作的景語,在“點污琴書”“打著人”的精彩描寫中,包蘊著詩人遠客孤居的諸多煩擾和心緒不寧的神情,體物緣情,神物妙合。詩人當時的遭遇多有不可人意,不可人意的心情,詩句中不著一字,卻全都在景物描繪中表現(xiàn)出來了。1. 答:(1) 這首詩寫頻頻飛入草堂書齋的燕子擾人的情景。 1. 解析:也可理解為:這些描寫既顯現(xiàn)了燕子的可愛之態(tài),又生動傳神地表現(xiàn)出燕子對草堂書齋的喜愛,以及對詩人的親昵。 全詩洋溢著濃厚的生活氣息,給人自然、親切
8、之感,同時也透露出詩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悅和悠閑之情。 2. 答:(2)寫人,直接描寫人物,通過肖像、行動和心理描寫,表現(xiàn)詞人得過且消磨時光而又無可奈何的抑郁之情 抑郁不得志2. 答:(1) 視覺 聽覺 嗅覺 動靜結合 有聲有色 2. 解析:(1)鷓鴣天林斷山明竹隱墻為東坡貶謫黃州時所作,是他當時鄉(xiāng)間幽居生活的寫照。詞中所表現(xiàn)的,是詞人雨后游賞的歡快、閑適心境。此題前三空填“遠眺”“近觀”“仰視”“俯視”也可。 2. 解析:(2)上闋寫景。開首“林斷山明竹隱墻,亂蟬衰草小池塘”。連用林、山、竹、墻、蟬、草、池塘七種典型意象描寫了夏日雨后的景物,給人以密不透風之感。最后以“翻空白鳥”與“照水紅蕖
9、”相對,一個訴諸視覺,“時時見”,一個訴諸嗅覺,“細細香”,充滿了詩情畫意。 下闋寫散步。江村小景繪好之后,視角則陡然一轉,步入畫中:“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轉斜陽。”通過詞人的外部形象顯示其內心世界。最后兩句乃點睛之筆,“殷勤”二字是擬人化手法,含有自嘲的辛酸和詞人的感慨?!坝值酶∩蝗諞觥眲t又更進一層,超出世表。 這首詞先寫作者游賞時所見村景,接著才點明詞中所寫之游賞和游賞所見均因昨夜之雨而引起,抒發(fā)自己雨后得新涼的喜悅。這種寫法,避免了平鋪直敘,讀來婉轉蘊藉,回味無窮。 3.答:(1)“窮巷牛羊歸”的“歸”是放牧回來,被趕回來的意思?!肮妈]歸”的“歸”是返回、到達的意思。 王詩描繪
10、了一幅恬然自樂的田家晚歸圖,核心是一個“歸”字,牛羊徐徐歸村巷,老人拄杖等候牧童歸,雉雞鳴叫歸巢,蠶兒吐絲作繭,農(nóng)夫荷鋤歸來,萬物皆有所歸??吹饺f物皆有所歸,唯獨自己卻彷徨中路,既羨慕又惆悵,吟詠式微,以表歸隱田園的心情。 “潘詩寫自己客居他鄉(xiāng),奔波勞碌,異常孤獨,終于得以異地歸家,一路所見景物,無不表現(xiàn)急切的思歸心情。 3. 答:(2)“王詩屬田園詩,牛羊、雉雞、桑蠶是村落中典型的充滿濃郁鄉(xiāng)間氣息的意象,詩人以它們的自然、親切、樸素表現(xiàn)萬物皆有所歸的安詳、恬靜、閑逸,反襯自己混跡官場、歸隱太遲的孤單、惆悵,寄托歸隱田園的志趣。潘詩是羈旅詩,以“雁”為意象表現(xiàn)詩人羈旅漂泊思歸的情感。 3. 解
11、析:渭川田家大意:村莊處處披滿夕陽余暉,牛羊沿著深巷紛紛回歸。老叟惦念著放牧的孫兒,拄杖等候在自家的柴扉。雉雞鳴叫麥兒即將抽穗,蠶兒成眠桑葉已經(jīng)稀薄。農(nóng)夫們扛著鋤頭回到了村里,相見歡聲笑語戀戀依依。如此安逸怎不叫我羨慕?我不禁悵然地吟起式微。 夕陽西下、夜幕降臨之際,詩人面對一幅恬然自樂的田家晚歸圖,油然而生羨慕之情,詩的核心是一個“歸”字。詩人一開頭,首先描寫夕陽斜照村落的景象,渲染暮色蒼茫的濃烈氣氛,作為總背景,統(tǒng)攝全篇。接著,詩人一筆就落到“歸”字上,描繪了牛羊徐徐歸村的情景,使人很自然地聯(lián)想起詩經(jīng)里的幾句詩:“雞棲于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詩人癡情地目送牛羊歸村
12、,直至沒入深巷。 就在這時,詩人看到了更為動人的情景:柴門外,一位慈祥的老人拄著拐杖,正迎候著放牧歸來的小孩。這種樸素的散發(fā)著泥土芬芳的深情,感染了詩人,他似乎也分享到了牧童歸家的樂趣。頓時,他感到這田野上的一切生命,在這黃昏時節(jié),似乎都在思歸。不是嗎?麥地里的野雞叫得多動情啊,那是在呼喚自己的配偶呢;桑林里的桑葉已所剩無幾,蠶兒開始吐絲作繭,營就自己的安樂窩,找到自己的歸宿了。 田野上,農(nóng)夫們三三兩兩,扛著鋤頭歸來,在田間小道上偶然相遇,親切絮語,簡直有點樂而忘歸呢。詩人目睹這一切,聯(lián)想到自己的處境和身世,十分感慨。自開元二十五年(737)宰相張九齡被排擠出朝廷之后,王維深感政治上失去依傍,
13、進退兩難。在這種心緒下他來到原野,看到人皆有所歸,唯獨自己尚彷徨中路,怎能不既羨慕又惆悵?所以詩人感慨地說:“即此羨閑逸,悵然吟式微。”其實,農(nóng)夫們并不閑逸。 但詩人覺得和自己擔驚受怕的官場生活相比,農(nóng)夫們安然得多,自在得多,故有閑逸之感。式微是詩經(jīng)邶風中的一篇,詩中反復詠嘆:“式微,式微,胡不歸?”詩人借以抒發(fā)自己急欲歸隱田園的心情,不僅在意境上與首句“斜光照墟落”相照映,而且在內容上也落在“歸”字上,使寫景與抒情契合無間,渾然一體,畫龍點睛式地揭示了主題。 讀完這最后一句,讀者才恍然大悟:前面寫了那么多的“歸”,實際上都是反襯,以人皆有所歸,反襯自己獨無所歸;以人皆歸得及時、親切、愜意,反
14、襯自己歸隱太遲以及自己混跡官場的孤單、苦悶。這最后一句是全詩的重心和靈魂。 歲暮自桐廬歸錢塘大意:長久在外客居,頭發(fā)已經(jīng)白了,獨自一個人坐船從桐廬回到錢塘。東方的一輪新月還很暗淡,那是因為西面的落日的余暉還沒有完全褪去。錢塘江上強勁的風使江面波浪很急,遠處龍山腳下人家的炊煙只能隱約看到。時不時還能聽見沙洲上的飛雁,一只一只鳴叫著匆匆往南飛去。 潘詩是羈旅詩,寫自己客居他鄉(xiāng),奔波勞碌,異常孤獨,終于得以異地歸家,一路所見景物,無不表現(xiàn)急切的思歸心情。最后一句以“雁”為意象表現(xiàn)詩人羈旅漂泊思歸的情感。 4. 答: 運用借景抒情和擬人手法,借煙樹朦朧、水月相融之景,抒發(fā)因不見梅花的冰姿雪容的掃興、無
15、奈之情;運用擬人手法,把梅花比作以心相許的少女,不僅使“我”因相思而好夢難成,就連無情的東風也因梅花清雅的幽香而多情起來,早被那竹外的梅花留住,表達了詞人對梅花相愛之深、相思之切。 4. 解析:上闋寫溪上月下賞梅情景。詞人自號梅溪,作詞一卷也以梅溪二字命名,愛梅之情可見一直很深。他曾往好友張镃(功甫)南湖園中賞梅,醉公子詠梅寄南湖先生云:“秀骨依依,誤向山中,得與相識。溪岸側。今后夢魂隔。相思暗驚清吟客。想玉照堂前、樹三百?!痹V說與梅花溪畔相識,鐘愛情深,別后夢魂相隔,相思暗驚,弄得多情鬢白,剪愁不斷,沾恨淚新。 這首留春令在詞意和感情上與此極為相似,由詞意可知詞人大約是在春天的一個傍晚來到梅
16、花溪的。此時太陽落山,月亮在浩空升起,但見那梅樹在明月清光的映照下,銀光素輝,清奇幽絕,分外動人??墒牵敲窐渖翌^卻因暮色尚未散盡,而月色又不明朗,朦朦朧朧,看不清梅花的冰姿雪容。 這情景對一心賞梅、愛之情深的詞人來說,自然是很掃興的,心中不覺浮起難以抑制的怨愁,顯出百般無奈的神情,因而以清空騷雅之筆寫出兩句奇妙的詞句:“掛愁無奈,煙梢月樹?!鼻熬鋵懬?,后句寫景,情由景生,妙合交融。 其中“掛愁”很是形象,也是詞人愛用的字眼。“春月”,用月字,既寫月光月色,又映帶出水光水色,水月相融的清美含蓄意境宛然可見。句中的“點”字形象地寫出月光映澈溪水,點破黃昏,消去暮色的明秀清幽景象。而且春月點破黃昏
17、又富有一種動態(tài)感,化靜為動,饒有情趣。 下闋寫月下的回憶和遐想。第一句“曾把芳心深相許”,上承“相思”二字,用擬人化手法敘說梅花相愛情深,曾兩情相悅,至今猶沉浸在昔日歡愛的回憶中,梅花本來無情,而詞人以情觀花,故而花著我之色彩而亦有情。但“相思一度,秾愁一度”,美好的時光已經(jīng)逝去了,往事猶記,舊情依然,魂牽夢隨,柔情似水,滿腹衷腸,急切欲訴,卻又思緒紛亂,欲說又不知從何說起,于是悲戚戚地吐出一句:“故夢勞詩苦?!?這個“苦”字,是相思之苦、想說而說不出的苦,感情分量很重,著力表達了詞人對梅花相愛之深、相思之切的感情。當他無計可訴相思的時候,驀然想起東風或能傳達相思之苦,是它最先把春的信息帶給梅花。所以殷切地盼望這多情的使者能把刻骨的相思帶給梅花??墒牵犝f多情的東風早被那竹外的梅花留住,迷戀著梅花沁人的幽香,難以拿它作使者了。 因而詞人無限哀怨地說出末尾兩句:“聞說東風亦多情,被竹外、香留住?!睂懙竭@里,詞人的心頭更加沉重了。雖然梅留東風只是“聞說”,未必是真,但在詞人想來,疑慮難釋。只能失望地將之當真。怨恨、痛苦、失望、悲傷的復雜感情一齊涌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