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社會學概論》形成性考核冊答案.doc
《2010年《社會學概論》形成性考核冊答案.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0年《社會學概論》形成性考核冊答案.doc(5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社會學概論作業(yè)1 社會學概論作業(yè)1 名詞解釋 1,社會學:是從變動著的社會系統整體出發(fā),通過人們的社會關系和社會行為,研究社會結構,功能,發(fā)生,發(fā)展規(guī)律的一門綜合性的社會科學. 2.優(yōu)勢需要:指人在同一狀態(tài)下可能會有多種需要,但其中只有一種需要占據主導地位,對人的行為起主導作用,我們把這種需要稱之為優(yōu)勢需要. 3.社會交往:指個人與個人,個人與團體,團體與團體之間為了滿足某種需要而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活動與過程.社會交往也稱社會相互作用或社會互動. 4.心理上的斷乳:是心理學家對人的青年期的一種比喻說法,也叫"第二次誕生".生理上的斷乳是指改變嬰兒生活習慣,是一次生理危機,而青年走入社會也是重大的轉變,又一次形成危機,可以認為是心理上的斷乳. 二,填空題 1,孔德 2,群學肆言 3,哲學基礎 4,普遍的社會現象 5,社會性 6,1943 7,情景主義 8,情感性 9,相互發(fā)展 10,條件反射學 三,選擇題 1,A 2,C 3,B 4,D 5,B 6,A 7,B 8,B 9,B 10,D 四,簡答題 1,馬克思主義著作里對社會的解釋主要分三點:他認為一是社會是人們交互作用的產物,是社會關系的總和;二是人類社會區(qū)別于動物社會的特征是勞動.人類通過生產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類的自身,創(chuàng)造了一定的社會關系和文化,組成了不同于其他動物靠本能而結合的社會;三是人類社會是長期發(fā)展的產物,是與自然界有重大區(qū)別的特殊領域. 2,社會需要在社會生活中處于非常關鍵的位置,表現在:一是需要是人的行為動力.人的行為追求一定的目的,包括物質利益,成長條件,社會關系和精神食糧,這些目的構成人們行為的動力,構成人們向自然和社會進取的,積極的動力源泉.二是社會需要是人們社會關系構成的基礎.三是社會需要與人的勞動,實踐相結合,相輔相成,推動著社會的發(fā)展. 3,社會交往的意義表現在:一是人類離不開交往.二是社會交往是個人成長的重要條件,個人通過社會交往習得知識,形成自我概念并認識自己.三是社會交往是文化傳播的手段,同代人交往可以擴大文化的享用范圍,不同世代間的交往可以傳遞社會文化.四是社會交往是社會構成與發(fā)展的基礎,人們通過交往而形成社會關系,進而形成社會.人們的共同活動或交往推動著社會的發(fā)展. 4,一是傳授生活技能.包括基本生活的各種動作技巧,社會交往技能,即學習語言和其他文化,謀求一定職業(yè)所需的專業(yè)知識技能.二是教導社會規(guī)范.社會規(guī)范是社會成員的行為準則,它約束人們的行為,調整人們的關系,維持整個社會的秩序,規(guī)范先于個人存在,一個人要參與社會生活必須學習這些規(guī)范,才能同他人交往共事.三是指點生活目標,生活目標即人生觀,一個人的人生觀對于他的一生有重大影響,如何通過社會化指點青年人生觀的健康發(fā)展, 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四是提供角色人選,通過人的社會化過程,其最終目的是向社會輸送合格的社會角色人選. 五,論述題 人的個性是個人社會化的產物,是隨著個人社會化進程而逐步發(fā)展和形成的.一個人的個性形成和發(fā)展,受以下條件的限制:一,個性的形成有其生理,心理基礎.先天的遺傳,人的身體方面的因素對個性形成是有影響的.二,一個人的個性形成和發(fā)展,既受自身生理和心理條件的制約,更受社會關系的制約.在人的個性的形成過程中,生理,心理因素都以社會因素為中介發(fā)揮作用.因此,人的個性是個人社會化的產物,是隨著個人社會化的進程而逐步形成和發(fā)展的. 社會學概論作業(yè)2 名詞解釋 1,也叫首屬社會群體,是由面對面的交往而形成的,具有親密的成員關系的社會群體.它反映了人們最簡單,最初步的社會關系. 是韋伯提出的行政管理模型,它是組織內部職位分層,權力分等,分科設層,各司其職的組織結構形式及管理方式. 是聚居在一定的地域內,相互關聯的人群形成的生活共同體,即地域性社會生活共同體. 按照一定的標準將人們區(qū)分為高低不同的等級序列. 二,填空題 1,初級社會群體 2,四 3,泰勒 4,社會人 5,人性的角度 6,滕尼斯 7,吳文藻 8,社區(qū)分析 9,等級論 10,剝削 三,選擇題 1,B 2,A 3,A 4,B 5,D 6,A 7,B 8,C 9,D 10,C 四,簡答題 1,形成條件:保持較小的規(guī)模,進行直接地面對面地互動,保持相互持久的互動關系. 功能:一人的社會化的基本場所.人的社會化的初始是在初級社會群體中進行的,為人進一步社會化奠定了基礎,而且對個人的成長影響深遠.二能夠滿足人們多方面的需要,人們?yōu)榱诵枰Y成群體,但不同的群體滿足成員需要的程度不同.三人們走向社會的橋梁.人們在初級群體中學習基本生活技能,掌握必要的謀生手段,學會待人處世的行為規(guī)范,以很快適應更大范圍的社會生活.人們經過初級群體這個橋梁溝通與社會的聯系,并跨越這道橋梁走向社會.四初級群體有助于實現社會控制,人們對初級社會群體的認同感和責任感,使他們愿意自我約束,不做有損于本社會群體的事,這就在客觀上維持了社會秩序. 2,特征:一是社會組織是有目的組織起來的群體;二是社會組織的目標簡單,明確;三是成員間的關系不那么親密;四是成員的關系,行為常由事本主義,對事不對人的規(guī)則指導和調節(jié);五是成員的可替代性強. 3,構成社區(qū)的要素:一是以一定的社會關系為基礎組織起來的,進行共同的社會生活的人群.相當數量的具有相互聯系的人群是社區(qū)的存在的首要條件.二是一定的有界線的地域.包括土地及地域中所能提供的資源,這是人們活動的志氣是人們進行共同生活的依據.三是共同的社會生活.這是社區(qū)的本質特征.四有自己的社區(qū)文化.表現為社區(qū)風俗和基本相同的價值觀念.不同的社區(qū)其文化不同.五是社區(qū)居民在情感及心理上對自己所屬的社區(qū)有歸屬感和認同感. 4,從人類歷史的發(fā)展來看,社會分工造成了社會的大分化.歷史上三次大分工,使畜牧業(yè),手工業(yè),商業(yè)從農業(yè)中分化出來,三次大分工,促進了生產力的發(fā)展,又形成了不同的階級,因而一般說來社會分工引起社會分化,社會分工越精細,社會分化就越復雜;但我們也要看到社會分化并不一定都是由社會分工造成的,因為同一職業(yè)的內部也有分化.社會分化是指社會中的個人或群體之間產生的,被社會認可了的區(qū)別. 五,論述題 馬克思認為,階級的產生是由于社會剩余產品的出現和生產資料私人占有制的建立而出現的.階級的存在僅僅同生產發(fā)展的一定歷史階段相聯系,剩余產品的出現就導致了生產資料的私人占有,生產資料的私人占有導致了剝削階級與被剝削階級的出現. 馬克思主義揭示了階級的本質是剝削,列寧指出,階級就是這樣一些集團,由于它們在一定的社會經濟結構中所處的地位不同,它們對生產資料的關系不同.在社會勞動組織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領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會財富的方式和多少也不同,由于以上不同,其中一個集團占有另一個集團的勞動,階級的本質是剝削,階級必然隨著私有制的消滅現時消滅. 社會學概論作業(yè)3 一,名詞解釋 是指當社會中有幾種社會規(guī)范發(fā)生沖突時,有一種比較定規(guī)的社會規(guī)范占優(yōu)先地位. 是運用社會力量對人們的行為進行制約和限制,使之與既定的社會規(guī)范保持一致的過程.狹義的社會控制是指對越軌行為的約束. 是由于人與環(huán)境的關系或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失調,影響了廣大社會成員的正常生活和社會進步,需要運用社會力量加以解決的問題. 從文化的角度解釋貧窮現象的理論,該理論認為人之所以長期和世代貧窮,是因為他們擁有特有的貧窮文化. 二,填空題 1,家庭制度 2,象征性設備 3,制度改革 4,羅斯 5,社會行為規(guī)范6,環(huán)境壓力 7,社會結構 8,人與環(huán)境關系 9,物質資料再生產 10,勞動資源 三,選擇題 1,C 2,C 3,C 4,A 5,C 6,C 7,D 8,B 9,C 10,A 四,簡答題 1,社會制度是一個系統,它是由各種不同的要素組成的綜合體.社會制度的構成要素包括以下四個方面:概念系統,它是說明該社會制度存在的理由,及它所起的作用的一套理論.這些理論支持和維護該社會制度的存在.它包括社會學說,社會理論,社會價值觀等.規(guī)則系統是一整套用來指導人們行為的規(guī)則.作為人們以往活動經驗結晶,它指出在既定情況下人們該如何行動以保證更有效地達到自己的目標. 2,一是維持社會秩序,保持社會正常運行.秩序是社會存在和發(fā)展的基本前提,為保持社會安定,統治階級或社會利益的代表力量就要對越軌行為進行控制.二是維持正常生活.為了維持正常的生活秩序,就要用社會控制手段對破壞生活秩序者以約束制裁,缺乏這種控制會影響社會秩序的安定.三是促進社會發(fā)展.沒有社會穩(wěn)定和社會秩序,社會就不能順利發(fā)展,社會的正常發(fā)展,生活質量的提高是在社會秩序的基礎上實現的,社會在運行過程中的有序是依靠社會控制來達到和保障的.四是社會控制的反功能:不合理的社會控制不能維護大多數人的利益.另外,僵硬而有力的社會控制不利于人們對合理目標的追求.社會控制所維護的社會規(guī)范體系是在一定的條件下建立的,而創(chuàng)新行為,改革則以原規(guī)范的破壞為前提,僵硬的社會控制所起的作用是維持原體系,阻止創(chuàng)新行為,僵硬的社會控制常常會積累矛盾,釀成更嚴重的社會沖突,沖擊社會的正常秩序. 3,道德與法律在產生的時間,形成的方式上都有不同.道德產生的時間早于法律,并且貫穿人類社會的始終,是自發(fā)形成的,而法律在人類社會中不是永恒的.具體說來區(qū)別在于:一,二者作用的范圍不同.道德比法律作用的范圍要廣泛得多,不道德行為不一定是違法行為,而法律只干涉破壞它所維護的社會秩序,觸犯法律的那些行為,違法行為一定是違反道德的行為.二,二者被支持的力量不同.法律是靠強制的力量來支持的而道德靠社會輿論的力量來支持的.三,二者的作用的性質和控制的強度不同.法律的作用主要表現為對人們一定行為的限制和禁止,違法者就要被處罰,甚至剝奪生命,而道德則表現為對人們行為的示范和勸阻,違反道德的人僅受到社會輿論的攻擊. 4,一是人與環(huán)境關系失調表現在兩個方面:原生環(huán)境問題,即自然界本身存在的因素對人類生存和生產帶來的不利影響以至威脅.次生環(huán)境問題,即被人類改變了的自然環(huán)境反過來對人類造成威脅,另外,人類對環(huán)境壓力過大,環(huán)境資源難以承載這種壓力.二是社會關系失調,人們之間關系不協調狀態(tài)主要表現在:群體利益的沖突以致對立,群體間價值觀念的沖突,社會結構失調,社會解組. 五,論述題 勞動就業(yè)問題是指在勞動年齡內有勞動能力的人未能從事勞動或有效勞動,而產生的不利于個人生存和社會發(fā)展的狀況.其實質是勞動力資源同生產資料不能合理配置.我國面臨的就業(yè)問題主要來自新增勞動力的就業(yè),解決隱性失業(yè)和體制改革造成的失業(yè)問題.解決就業(yè)問題的途徑:發(fā)展生產,創(chuàng)造更多的就業(yè)崗位.廣開就業(yè)渠道.繼續(xù)控制人口增長.建立待業(yè),失業(yè)保險制度. 社會學概論作業(yè)4 一,名詞解釋 也叫社會安全,是國家和社會依照法律對因不能參加正常勞動或遭受意外而不能維持基本生活的社會成員提供最低限度的經濟援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是指一個社會中,社會結構方面發(fā)生的社會制度和人們的生活方式,社會角色模式的變動過程. 是指在一定的社會群體中,人們生活表現的類型化了的活動形式與特征. 是把全球看成一個整體,提出了各種全球性問題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全球系統觀點.全球發(fā)展理論的一個突出的研究機構是羅馬俱樂部. 二,填空題 1,國民收入 2,社區(qū)工作 3,農村社會保障 4,五行相勝 5,索羅金 6,柏雷托 7,家庭流動 8,第三次浪潮 9,羅馬俱樂部學派 10,人民的物質和文化 三,選擇題 1,B 2,A 3,A 4,C 5,A 6,A 7,C 8,B 9,A 10,D 四,簡答題 1,一是解決實際困難,保障個人生活.社會工作是針對遇有特殊困難的個人或群體的.通過向受助者提供物質的,精神的,社會的幫助,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保障他們的生活.二是挖掘潛能,促進其發(fā)展.注重調動受助者的潛能,促進其發(fā)展.三是發(fā)揚互助精神,促進社會整合.四是化解社會問題,維持社會穩(wěn)定. 2,社會保障是國家和社會依照法律對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予以保障的制度.社會保障的特點:一是經濟保障.社會保障主要是經濟上的保障.二是社會性.在現代社會里,社會保障是一種全民性保障,國家對其所有公民都負有進行基本生活保障的義務.三是合法性.近現代的社會保障都是依法進行的.四人道主義.人道主義是人們對其同類所抱有的同情,愛護的感情與理性,是社會保障的哲學,倫理學基礎. 社會工作是指幫助社會生活上處于不利地位的個人,群體和社區(qū),解決困難,預防問題的發(fā)生,恢復,改善和發(fā)展自己的功能,以適應和進行正常的社會生活的服務活動.社會工作的助人性質及其涉及領域的廣泛,決定了社會工作類型的多樣化. 3,社會流動的類型分為一是按照流動的主體劃分,有個人流動,家庭流動,群體流動;二是按流動方向劃分,有水平流動和垂直流動;三按流動參照物來劃分,有代際流動和代內流動.意義:社會流動可以有廣義,狹義兩方面的涵義.從廣義上講是個人,家庭以及其他社會群體在不同的社會部門間的運動.狹義的社會流動一般是指個人社會地位的變化.社會流動是普遍存在的一種社會現象. 4,依附理論是發(fā)展中國家的學者是用來解釋不發(fā)達國家發(fā)展不起來之原因理論.理論的思想基礎是阿根廷經濟學家,社會學家普雷畢什提出的核心與邊陲國家不平等理論.這種上理論認為,世界經濟是一個體系,這個體系由核心和邊陲構成(即由西方發(fā)達國家和非西方不發(fā)達國家構成).核心和邊陲之間的經濟關系是不平等關系,西方發(fā)達國家通過不平等貿易剝削不發(fā)達國家,從而導致后者不發(fā)達.本理論基礎的另一代表人物弗蘭克引申了"核心——邊陲"的概念認為"核心"也可稱為"宗主"."邊陲"也可稱為"衛(wèi)星",宗主與衛(wèi)星的關系,不僅存在于發(fā)達國家與不發(fā)達國家,而且還存在于衛(wèi)星國之內的不同地域,后者是前者的翻版.結論是不發(fā)達國家必須割斷同發(fā)達國家的聯系,自力更生,才能擺脫不發(fā)達的境地.這一理論看到了不發(fā)達國家落后的重要原因,對要擺脫傳統社會到達現代社會只有走西方現代化模式的理論給予了嚴厲的批評,對不發(fā)達國家如何走正確的發(fā)展道路,顯然是一個拳的分析觀點.另外其割斷同發(fā)達國家的聯系的設想很難做到. 五,論述題 馬克思主義的社會變遷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中主要論題之一.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變遷的經典理論主要有如下幾點: 一是社會的變遷,歸根到底是由社會的經濟基礎發(fā)生變動而引起的. 二是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筑或快或慢地要發(fā)生變革. 三是隨著生產力的獲得,人們改變自己的生產方式:隨著生產方式的改變,也改變著生活方式,也就改變自己的一切社會關系. 四是當社會的上層建筑所維護的是先進的經濟基礎或所瓦解的是腐朽的經濟基礎時,它對社會起推動作用;相反,當它所維護的是腐朽的經濟基礎或破壞的是先進的經濟基礎時,它對社會發(fā)展就起著阻滯的作用.這就是社會的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的作用概括的結論. 5-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社會學概論 2010 社會學 概論 形成 考核 答案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www.hcyjhs8.com/p-7956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