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地球的圈層結構》教案4(人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地球的圈層結構》教案4(人教版必修1)》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高中地理《地球的圈層結構》教案4(人教版必修1)(8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11 《地球的圈層結構》 【設計思想】 本課設計通過創(chuàng)設一系列具有探索性的活動情境,讓學生主動地走進地理課堂,去探知未知的地理世界,感受地理價值。 背離現(xiàn)實生活的課堂只能讓學生索然無味。因此首先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入手,創(chuàng)設學生熟悉的“雞蛋剝殼”情境,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接著設置“地球內部究竟是由什么物質組成的?”這樣的問題情境,讓學生有了探究的動機,通過閱讀地理圖表,讓學生發(fā)現(xiàn)地震波波速在地球內部發(fā)生了突然變化,進而推知地球內部可以分成三個圈層,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拓展思維,提出“還有什么方法可以獲得地球內部的信息?”等問題,讓學生主動地探究。整節(jié)課學生不再是一個被動的接受者,而是一個充滿主動精神的探索主體,一個發(fā)現(xiàn)問題并嘗試解決問題的研究者。師生之間是合作關系,共同投身于問題的研究過程,共同享受成功的喜悅。 【教學目標】 知識和技能: 了解地球圈層結構及特點,并能概括出各圈層的主要特點; 嘗試根據(jù)地震波劃分地球內部圈層; 運用圖表了解地球表層的含義。 過程與方法目標: 能夠結合地球各圈層結構特點,分析實際生活中的地理現(xiàn)象; 用具體實例說明地球表層的特征。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學會從宏觀和微觀、從整體和局部把握解決問題的方法; 培養(yǎng)樹立熱愛地球和保護地球環(huán)境的意識。 【教材內容及分析】 課程標準對學習本章內容的要求:說出地球的圈層結構,概括各圈層的主要特點。 本節(jié)教材主要從兩個方面闡述課程標準:第一是地球的內部圈層,要求能夠說出地球內部圈層主要包括地殼、地幔和地核;第二是地球的外部圈層,包括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還有介于內部和外部圈層之間的一個圈層,包括地殼和上地幔頂部,即軟流層之上的固體巖石部分。本條標準有顯性和隱性兩方面的要求,顯性要求是從宏觀上了解地球結構的特點,隱性要求是了解自然環(huán)境的組成。 在宏觀了解地球圈層結構的基礎上認識自然環(huán)境的組成,即在空間范圍上把自然環(huán)境放在地球圈層結構中認識。但是對于各圈層不要求展開深入了解,而應抓其主要特點及與人類活動關系密切的內容。 在對這一部分自然環(huán)境學習的基礎上,可知人類通過長期活動創(chuàng)造了人文環(huán)境(也有稱社會環(huán)境),自然環(huán)境和人文環(huán)境共同組成地理環(huán)境。由此得出地理環(huán)境的空間范圍與自然環(huán)境是一致的結論。 【教學過程和教學策略】 一、走進生活,導入新課 師:大家在平時吃雞蛋的時候有沒有注意到雞蛋是分幾層? 生:略。 師:好,由此可見同學們平日里觀察生活還是非常的仔細的。那么有沒有哪位同學知道,我們的地球可以分幾層呢?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地球的圈層結構》的有關內容。 多媒體顯示課題。 (從學生熟知的生活實例入手,親切自然,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 二、讀圖比較,啟發(fā)探討 師:由于我們平時都吃過雞蛋,所以同學們都能記得雞蛋的分層。但是,我們的地球呢?有沒有哪位同學曾經到地球每個圈層去旅游過?還是我們哪天也把地球剝開來看過到底有幾層? 生:都沒有。 師:既然都沒有,那我們是怎樣知道地球內部的圈層結構的呢? 閱讀課本的相關內容,要求明確以下地理概念。 [地震波、橫波、縱波、不連續(xù)面] 生1:當?shù)卣鸢l(fā)生時,地下巖石受到強烈沖擊,產生彈性震動,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傳播。這種彈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有縱波(P)和橫波(S)之分。 師:兩種地震波的傳播速度是否一樣呢? 生:縱波的傳播速度較快,橫波的傳播速度較慢。 問:傳播速度快慢的原因是什么? 生:縱波和橫波的傳播速度隨著所通過物質的性質變化而變化。縱波可以通過固體、液體、氣體,而橫波只能通過固體。 師:對于這句話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假如一條柏油公路一端連接石子路,另一端連接高速公路,當汽車從柏油公路開往高速公路時,當汽車進入高速公路的瞬間,速度開始逐漸變快,也就是可以把柏油公路和高速公路相連接的地方看作是汽車速度發(fā)生變化的界面;同理,當汽車從柏油公路進入石子路時,柏油公路和石子路相連接的地方也可以看作是汽車速度發(fā)生變化界面。其實我們同樣可以根據(jù)地震波傳播速度的突然變化,來推知傳播介質的變化。 師:什么又叫不連續(xù)面呢? 生2:從地球內部的地震波曲線圖上,可以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發(fā)生突然變化,這種波速發(fā)生突然變化的面叫不連續(xù)面。 師:在地球內部圈層中傳播的地震波是否也存在相同的問題呢? 閱讀“地震波的傳播速度圖”,學生觀察。 師:在地球內部地震波發(fā)生著怎樣的變化? 學生討論后回答:略。 師:在地球內部存在著哪幾個不連續(xù)面呢?請找出界面的名稱以及它們所處的位置。 生:存在著兩個不連續(xù)面,其中莫霍界面位于大陸部分地下33千米處;古登堡界面位于地下2900千米處。在莫霍界面下,縱波和橫波的傳播速度都有明顯增加;而在古登堡界面下,縱波的傳播速度突然下降,而橫波完全消失。 師:既然如此,你能對地球內部進行分層嗎? 學生嘗試自己劃分地球內部圈層。 教師將學生繪制的地圖和“地球的圈層結構”進行比較,師生共同評價。 (通過觀察、分析、繪圖、比較等一系列活動,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能力。) 三、聯(lián)系實際,拓展延伸 師: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地震波波速的突然變化說明了什么問題?地幔和地核的物質狀態(tài)可能是什么? 學生討論。 教師歸納:略。 拓展延伸:當?shù)卣鸢l(fā)生時,地面上的人首先感覺到的是左右搖晃還是上下?lián)u晃呢?如果地震發(fā)生時你在船上,又會有什么樣的感覺呢?為什么? 生:回答略。 師:根據(jù)這兩個界面,我們可以把地球分為三層,即地殼、地幔和地核;但上地幔的頂部(軟流層以上)和地殼都是由堅硬的巖石組成的,合稱為巖石圈。 (結合生活實際,運用已學的地理知識解決地理問題。) 進一步拓展:想一想我們還可以通過哪些方法獲取地球內部信息? 學生討論。 師生共同歸納:除了地震波以外,還可以從火山噴發(fā)出來的物質、鉆探得到的巖芯等,來了解地球內部的信息。 (設計開放性的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 承轉:我們了解了地球的內部圈層結構,相比較而言,與我們人類的生產生活聯(lián)系的更緊密的應該是地球外部圈層!現(xiàn)在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地球外部可以分成哪些圈層。 閱讀“地球外部圈層示意圖”思考:地球外部的圈層分為哪幾個部分? 生:略。 師:請你比較“地殼和巖石圈”和“范圍和界面”各有什么區(qū)別? 學生討論。 師生共同歸納。 教師明確:地球的外部圈層是以地心為中心的同心圈層。 (通過學生分組討論,培養(yǎng)了學生的合作意識。) 閱讀資料: [資料一]包圍地球的空氣稱為大氣。像魚類生活在水中一樣,我們人類生活在地球大氣的底部,并且一刻也離不開大氣。大氣為地球生命的繁衍和人類的發(fā)展提供了理想的環(huán)境。它的狀態(tài)和變化,時時處處影響到人類的活動與生存。大氣科學是研究大氣圈層的一門科學。它研究大氣的具體情況,包括組成大氣的成分、這些成分的分布和變化、大氣的結構、大氣的基本性質和主導狀態(tài)的運動規(guī)律。 大氣的運動變化是由大氣中熱能的交換引起的,熱能主要來源于太陽,熱能交換使得大氣的溫度有升有降。空氣的運動和氣壓系統(tǒng)的變化活動,使地球上海陸之間、南北之間、地面和高空之間的能量和物質不斷交換,生成復雜的氣象變化和氣候變化。大氣科學將從氣壓的變化、氣壓分布不均形成的氣壓場和氣壓系統(tǒng)、各層大氣中空氣運動的各種情況、風的現(xiàn)象和性質等方面,深入研究大氣中各種環(huán)流系統(tǒng)、天氣系統(tǒng),以及基于流體力學、熱力學研究大氣運動的本質和現(xiàn)象。天氣,從現(xiàn)象上來講,絕大部分是大氣中水分變化的結果。在太陽輻射、下墊面強迫作用和大氣環(huán)流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天氣的長期綜合情況稱為氣候。大氣科學將研究氣候的成因,不同區(qū)域的氣候狀況,氣候變遷以及人類活動對氣候的影響等問題。 [資料二]水對我們的生命起著重要的作用,它是生命的源泉,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fā)展不可缺少的最重要的物質資源之一。人的生命一刻也離不開水,水是人生命中需要最重要的物質。 在地球上,哪里有水,哪里就有生命。一切生命活動都是起源于水的。人體內的水分,大約占到體重的65%。其中,腦髓含水75%,血液含水83%,肌肉含水76%,連堅硬的骨胳里也含水22%!沒有水,食物中的養(yǎng)料不能被吸收,廢物不能排出體外,藥物不能到達起作用的部位。人體一旦缺水,后果是很嚴重的。缺水1%-2%,感到渴;缺水5%,口干舌燥,皮膚起皺,意識不清,甚至幻視;缺水15%,往往甚于饑餓。沒有食物,人可以活較長時間(有人估計為兩個月),如果連水也沒有,頂多能活一周左右。也許有人會說,水是生命之源,而大多工業(yè)生產的是沒有生命的產品,為什么工業(yè)也離不開水呢?在這里,水參加了工礦企業(yè)生產的一系列重要環(huán)節(jié),在制造、加工、冷卻、凈化、空調、洗滌等方面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被譽為工業(yè)的血液。例如,在鋼鐵廠,靠水降溫保證生產;鋼錠軋制成鋼材,要用水冷卻;高爐轉爐的部分煙塵要靠水來收集;鍋爐里更是離不了水,制造1噸鋼,大約需用25噸水。水在造紙廠是紙漿原料的疏解劑、解釋劑、洗滌運輸介質和藥物的溶劑,制造1噸紙需用450噸水。火力發(fā)電廠冷卻用水量十分巨大,同時,也消耗部分水。食品廠的和面、蒸餾、煮沸、腌制、發(fā)酵都離不了水,醬油、醋、汽水、啤酒等,干脆就是水的化身。 在現(xiàn)代工業(yè)中,沒有一個工業(yè)部門是不用水的。也沒有一項工業(yè)不和水直接或間接發(fā)生關系。更多的工業(yè)是利用水來冷卻設備或產品,例如鋼鐵廠等。水還常常用來作為洗滌劑,如漂洗原料或產品,清洗設備或地面,每個工廠都要利用水的各種作用來維護正常生產,幾乎每一個生產環(huán)節(jié)都有水的參與。所以,水作為大自然賦予人類的寶貴財富,早就被人們關注。但是人們經常使用“水資源”一詞,卻是近一二十年的事。關于水資源的定義,有幾十種之多,較普遍的說法是指“可以供人們經常取用、逐年可以恢復的水量”。也就是通常所指的淡水資源。這樣,苦咸的的海水就不算在內,連千年難化的冰川、不易取用的一部分地下水也排除在外了。水資源是人類調查了解得最清楚的資源,決不會像煤、鐵、石油等資源那樣有新的大發(fā)現(xiàn)而改變數(shù)量結構和分布。水資源的價值在于,滿足地球生命的需求、為人類服務包括水所具有的發(fā)電、航運、養(yǎng)殖、環(huán)境等方面的能力。 [資料三]地理學家認為,人類生活的地球表層是巖石圈、大氣圈、生物圈、水圈等共同作用的界面。它具有三個特點:第一,它是一個開放的系統(tǒng),與系統(tǒng)外的宇宙空間和地球內部始終保持著物質和能量的聯(lián)系;第二,它是一個不均一的界面,存在著明顯的地域分異;第三,它在不斷地變化著。請根據(jù)這段話回答下列問題: (1)你是如何理解上述材料的?試選擇其中的一點加以解釋。 (2)你認為要真正認識人類生活的地球表層,需要了解哪些方面的知識,把它們列出來。 學生討論回答。 教師小結:我們通過“走進地球”的活動,了解了地球的圈層結構,包括內部結構(地殼、地幔、地核)、外部結構(大氣圈、水圈、生物圈),以及這些結構和圈層所組成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與人類生產生活的關系。通過身臨其境的感受和與地球之間的親密接觸,讓我們了解到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園,我們必須自覺地保護它、愛護它、珍惜它。 (通過閱讀材料,培養(yǎng)學生提取、分析信息并運用信息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同時適時進行情感滲透。) 【素材推薦】 請以小組為單位,選擇完成下列調查題之一: 課外學習大比拼: 走訪當?shù)赜嘘P部門,或者訪問長輩、相關市民: 1.了解地球哪些圈層與我們溧陽人民的生產和生活有關系?哪個因素起主導作用? 2.通過上網(wǎng)、閱讀科普等方法,多了解一些有關地球和月亮的信息,把你找到的信息(用圖或文字表達出來)做成小卡片,比一比誰找的信息多。 資料一:月球是地球的唯一天然衛(wèi)星,它與地球有著密切的演化聯(lián)系。根據(jù)對建立在月球上的阿波羅11號和12號月震臺記錄資料的分析,以及對月球表面和月巖的研究,可知現(xiàn)今的月球內部也有圈層結構,但與地球內部的圈層結構并不完全相同。月球表面有一層幾米至數(shù)十米厚的月球土壤。整個月球可以認為由月球巖石圈(0~1000千米)、軟流圈(1000~1600千米)和月球核(1600~1738千米)組成。月球巖石圈又可進一步分為四層,即月殼(0~60千米)、上月幔(60~300千米)、中月幔(300~800千米)和月震帶(800~1000千米)。軟流圈又稱為下月幔。在月殼的10千米、25千米和60千米深處,均存在月震波速的急劇變化,表明在這些深度處存在顯著的不連續(xù)性。月球表面至25千米深處為玄武巖組成的月殼第一層次,25千米~60千米之間為月殼的第二層,由輝長巖和鈣長巖組成。上月幔由富鎂的橄欖石組成,中月幔和下月幔由基性巖組成。月球震源的位置位于600~1000千米的深度之間,平均月球震源深度為800千米。由于月球表面巖石的密度并不比整個月球的平均密度小很多,因此,可以認為月球核不會是較重的鐵鎳等元素組成,它可能呈塑性或部分熔融狀。在月球1000千米深處,月幔溫度不會高于1000C。根據(jù)對月球內部狀況的了解,固體部分圈層結構并不是地球本身所特有的。月球的上述圈層結構,也是月球的演化過程中整個月球物質圈層分化的結果。 資料二:月面上山嶺起伏,峰巒密布,沒有水,大氣極其稀薄,大氣密度不到地球海平面大氣密度的一萬億分之一。沒有火山活動,也沒有生命,是一個平靜的世界。已經知道月海有22個,總面積500萬平方千米。從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表面,較大的月海有10個:位于東部的是風暴洋、雨海、云海、濕海和汽海,位于西部的是危海、澄海、靜海、豐富海和酒海。這些月海都為月球內部噴發(fā)出來的大量熔巖所充填,某些月海盆地中的環(huán)形山,也被噴發(fā)的熔巖所覆蓋,形成了規(guī)模宏大的暗色熔巖平原。因此,月海盆地的形成以及繼之而來的熔巖噴發(fā),構成了月球演化史上最主要的事件之一。 月球上的隕擊坑通常又稱為環(huán)形山,它是月面上最明顯的特征。環(huán)形山(crater),希臘文的意思是“碗”,所以又稱為碗狀凹坑結構。環(huán)形山的形成可能有兩個原因,一是隕星撞擊的結果,二是火山活動;但是大多數(shù)的環(huán)形結構均屬于隕星的撞擊結果。1924年,吉福德(A.C.Gifford)曾把月坑同地球上的隕石坑作了比較,證實了月坑是隕星撞擊形成的。因此,隕擊作用是形成現(xiàn)今月球表面形態(tài)的主要作用之一。許多大型環(huán)形山都具有向四周延伸的輻射狀條紋,并由較高反射率的物質組成,形成波狀起伏的地形,向外延伸可達數(shù)百千米。環(huán)形山周圍有濺射出來的物質形成的覆蓋層;濺射的大塊巖石又撞擊月球表面,形成次生隕擊坑。由于反復的隕星撞擊與巖塊濺落,以及月球內部噴出的熔巖大規(guī)模泛濫,使得許多隕擊坑模糊不清,或只有隕擊坑中央的尖峰露出覆蓋熔巖的表面。 從疊加在月海上的隕擊坑的狀況判斷,以及從月球上帶回樣品的放射性年齡測定表明,月海物質大致是與隕擊坑同時期形成的。月海年齡大都在35億年左右,而月陸高地的形成至少在月海熔巖噴發(fā)之前10億多年已經存在,因此原始月殼是更為早期形成的,并且是大量熔巖的不斷噴發(fā),月球物質長期圈層分化的結果。研究表明,月球的圈層結構是繼大約46億年前它所經歷的一個漫長的天文演化階段之后,又一個持續(xù)了約10億年之久的一個圈層分化過程。月球上大型環(huán)形山多以古代和近代天文學者的名字命名,如哥白尼、開普勒、埃拉托塞尼、托勒密、第谷等。月球表面隕擊坑的直徑大的有近百千米,小的不過10厘米,直徑大于1千米的環(huán)形山總數(shù)多達33000個,占月球表面積的7~10%,最大的月球坑為直徑235千米。在月球背向地球的一面,布滿了密集的隕擊坑,而月海所占面積較少,月殼的厚度也比正面厚,最厚處達150千米,正面的月殼厚度為60千米左右。由于月球表面之上缺乏大氣圈和水圈,所以月球早期的熔巖噴發(fā)和隕星撞擊形成的月球表面形態(tài)特征能夠得到長期的保存。自1969年以來,宇航員已從月球表面取回數(shù)百公斤的月巖樣品,經過對這些月巖樣品的研究分析得出結論,這些月巖曾熔化過,月球表層物質主要是巖漿巖組成。月球的年齡至少已有46億年。 資料三:地球與月球構成了一個天體系統(tǒng),稱為地月系。在地月系中,地球是中心天體,因此一般把地月系的運動描述為月球對于地球的繞轉運動。然而,地月系的實際運動,是地球與月球對于它們的公共質心的繞轉運動。地球與月球繞它們的公共質心旋轉一周的時間為27天7小時43分11.6秒,也就是27.32166天,公共質心的位置在離地心約4671千米的地球體內。 111-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地球的圈層結構 高中地理 地球 結構 教案 人教版 必修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www.hcyjhs8.com/p-83770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