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經濟學原理》讀書筆記五篇
《《政治經濟學原理》讀書筆記五篇》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政治經濟學原理》讀書筆記五篇(8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政治經濟學原理》讀書筆記五篇 大學生《政治經濟學原理》讀后感 好書是不怕反復讀的,怕就怕我們缺乏反復讀的決心。一些名作,雖然被各種各樣的文章反復推薦,卻總是缺乏閱讀的時間與機緣。李嘉圖的《政治經濟學賦稅原理》就是這么一本書。從在經濟學史的地位來看,它顯然比不上《國富論》、《原理》與《通論》的重要性,而且這本書與其他名著相比又太過單薄,很難讓人提起閱讀的興趣,因此我一直以來也就是對李嘉圖的這本書翻翻而已。直到形勢所迫,非逼得我要得認真閱讀其中某一段的時候,才突然發(fā)現經典文獻何以叫作經典。李嘉圖是個有商海實戰(zhàn)經驗的人,他的文章處處都表現出一股從某某商業(yè)重大戰(zhàn)役凱旋后的霸氣。雖然歷史已經發(fā)展了近200年,但他的經歷對我們來說仍是十分罕見。或許他從來沒有接受正式的大學教育,使得他形成了言簡意賅的文風,他所用寥寥幾語描述的問題看上去平淡無奇,但事實上卻涵蓋了極為豐富的內容。而如果我們對他同時期的重要學者的主張不甚了解,也會錯過思考李嘉圖的機會,自然也無法讀出**%的李嘉圖了。 《賦稅原理》屬于經濟學史第二批閱讀書目,這是毋庸置疑的。想要完整了解馬克思和馬歇爾,都需要對李嘉圖的思想有所掌握。之前因為我的興趣在1870年以后,對傳統(tǒng)政治經濟學有所忽略。為了研究國際貿易的理論,這個缺少的一環(huán)應該補上了。經濟思想史是條漫長的道路,需要長時間持續(xù)不斷的研究,從目前的狀況來看,“知其然”的目標應該是能夠達到的。 最后,說一下讀書的好處。一段文字,把它大聲朗讀出來與埋頭默讀相比,效果是明顯不同的。而許多人聚在一起再對討論一下,哪怕不是那么在點,也是比較大有裨益的。經濟學的經典文獻還有很多,完全是可以把朗讀方法復制到對它們的研讀之上的。 大學生《政治經濟學原理》讀后感 曼昆的《經濟學原理》是平民頂上的瑰寶,全書沒有復雜深奧的近代數學知識,也沒有晦澀難懂的抽象概念,這是一本適合平民大眾閱讀的作品,圖文并茂,深入淺出。另一方面,其內容是博大精深,返璞歸真,用平易的語言向讀者展現了現代經濟學的根基,原理清晰,分析透徹,在當今眾多的經濟學著作中璀璨而奪目。 什么叫經濟學?文中在前言中首先定義,經濟學是研究和處理社會中人一般生活事務的學科。該定義簡單而扼要,闡明了經濟學所研究和處理的對象是人類的一般生活事務,指出了經濟在人類一般事務中的基礎地位。據此,如果一個生活在當代的年輕人連一些基本的經濟學概念都不具備,全然無知,那么某種程度上,其可以形同于現代意義上的社會文盲。因此,曼昆在前言中所述,這是一本給下一代閱讀的書籍,作為留給下一代的另一種貢獻。 《經濟學原理》分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上下兩分冊,遵循了從微觀到宏觀的敘述線路,上冊為《微觀經濟學分冊》,下冊為《宏觀經濟學分冊》?!段⒂^經濟學分冊》中,文章從經濟學的十大原則入手,指出經濟的一切原理或推演均源于此。根據這些原則,講述了微觀經濟的幾大經濟理論基礎,包括供需理論、彈性分析、剩余福利等。從這些概念中,我們可以得到一些有意思的經濟學分析結論,如由于糧價的低彈性,科技進步帶來的農業(yè)發(fā)展往往卻犧牲了農民收益;又如,無論商品稅收是向消費者還是向生產者征收,其最終成本的轉嫁結果都是一樣的等等。 《原理》的一個重要特色是,其非常注重讀者分析能力的培養(yǎng),闡述了經濟現象分析的一般步驟,并以案例分析的方式拓寬讀者的思路,激發(fā)讀者聯系實際分析問題的興趣,進而從分析中形成觀點。在分析完市場失靈下政府的作用后,書籍循序漸進,水到渠成,重點介紹了企業(yè)的微觀組織行為,分別對完全競爭、壟斷、寡頭和壟斷競爭四類市場環(huán)境下企業(yè)產品的供需關系和企業(yè)運作行為作了詳盡的理論剖析,這部分內容非常精彩,前面章節(jié)的鋪墊終于滋育出了豐碩的果實,使讀者大飽口福,受益匪淺。 在全書微觀經濟理論體系構建中,曼昆顯然覺得還有必要對生產要素市場展開一些闡釋,進而向讀者展示了重要的勞動力價格原理:一個競爭的、利潤最大企業(yè)雇用的工人數要達到勞動的邊際產量值等于工資的那一點,邊際產量曲線即為勞動需求曲線。至此,《微觀經濟學分冊》似乎可以劃上了句號。但著者顯然不滿足于此,在書籍的最后還拋出了不對稱信息、消費偏好、政治經濟和行為學等現代經濟的一些基本思想,為有興趣的讀者提供了一個今后學習的更加廣闊的空間。 聯系《微觀經濟學分冊》的學習,結合國內的企業(yè)及行業(yè)現狀,無法回避的嚴肅思考是,對于廣為詬病、舉步維艱的國內壟斷行業(yè)的改革,我們究竟應該是何去何從?在下一篇文章中,筆者將對國內壟斷行業(yè)改革的破冰之旅展開一些個人的探討。 大學生《政治經濟學原理》讀后感 今天讀了一本書《經濟學原理》的第一章,雖然還沒有完全讀完,但是還是從這里面學到一些誒東西。在這里,真想向很多有機會讀書的人讀一下,這本書看似非常深刻,作者卻用了非常通俗易懂的方式講述很多社會上我們習以為常而一旦問起來卻很難以回答的問題,想為什么裝牛奶的容器多是方的,而那些裝軟飲料的容器多是圓的的原因,想為什么硬幣上的頭像多是側面而紙幣上的頭像多是正面的原因等等,這些看似很平凡不過的事情,真正解釋起來還真是很有意思。所以很高興讀到這么一本非常感興趣的書。盡管是美國作家所著,有很多的 文化差異和社會差異,但是作為經濟學的原理都是一致的,這是偉大的經濟學家馬歇爾所著,真的很好,希望和我一樣對經濟學感興趣的人讀一下。 現在就像用這種機會成本的原理來解釋一種比較常見的社會現象:為什么國內瘋狂追星的多是女歌迷,而極少數是男歌迷?首先,i從機會成本的定義來看,如果女孩子一旦喜歡上了某個明星,她們會花費很多的時間在上面,而男孩子則沒有這么夸張,從這個程度上來講,女孩子如果明明知道明星就在附近還是堅持工作的話她們肯定會心不在焉,還不如直接去關注,而男孩子則會比較理智比較容易去控制,這大概是為什么那么多接機的都是女孩子而很少看到男孩子的原因吧;另外,在我們中國這個相對比較傳統(tǒng)的社會,對于女孩子來說,人生很有可能在結婚這件事情上有一個很大的突變,而男孩子可能性則很小,像時下的什么鳳凰男和麻雀女的故事一樣這很容易成為悲劇,還有就是這個社會大男子主義還是非常常見的,所以男性更加務實,更傾向與和與自己情況相似或差的女孩子結為伴侶,而明星給我們的感覺是高高在上,收入頗豐,每天光鮮亮麗,這些讓女孩子更加瘋狂,讓男孩子更加辛苦的工作,因為對于他們而言這才是最經濟的最現實的。 大學生《政治經濟學原理》讀后感 《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一書第一章“論價值”開篇即說,“一件商品的價值或用它交換的其他任何商品的數量取決于生產它所必須的相對勞動量,而不是取決于支付這種勞動的報酬多少”。在承認亞當斯密區(qū)分商品關于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的前提下,李嘉圖對價值有了更深刻層次地認識。他認為使用價值對交換價值來說是絕對不可缺少的,但它并不能成為交換價值的尺度。一種商品如果全然沒有用處,無法滿足人們的要求,那么不管它多么珍貴,生產和獲取它需要付出多少勞動,它也絕對不會具有交換價值。 更進一步地,李嘉圖認為具有效用的商品獲得交換價值的有2個途徑:一是稀少性;二是獲取它時付出的勞動量。李嘉圖認為,亞當斯密準確說明了交換價值的最初來源,所有物品的價值與生產它們所耗費的勞動量是成比例的。但斯密并未單獨以勞動量來衡量物品的價值,而是又設立了另一重標準,他認為物品價值的大小是隨著交換衡量標準的變化而變化的。亞當斯密曾說,“在任何時間和任何地點,只有自身價值永不變化的勞動才能當作評定和比較所有商品價值的最后標準和真正標準”。李嘉圖認為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他認為,勞動所生產的商品數量決定著商品過去或現在的相對價值,而不是由為了交換工人勞動二給予工人的商品相對數量決定的。一件商品的價值是僅由生產這件商品所需要的勞動時間決定的(他有意忽略了古董或者收藏品)。通過計算生產商品所需勞動量的變化,可以肯定商品價值的變化,在書中,大衛(wèi)李嘉圖列舉了許多例子來論證這一觀點。 這里淺談一下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個例子。假設谷物的價格是每夸特80先令時,勞動者勞動一周得到的報酬是一蒲式耳谷物,因此當報酬下跌至40先令時,他得到的報酬是1.25蒲式耳谷物。再假如,一周內,一家人消費了半蒲式耳谷物,剩余的用來交換諸如燃料、肥料、蠟燭、茶、糖、鹽等商品;如果在一種情況下,剩余的四分之三蒲式耳谷物所能購得的商品沒有在另一種情況中半蒲式耳所購買的商品多,那么在這種情況下,勞動的價值是升值了還是下跌了呢?亞當斯密一定會說升值了,因為他的衡量標準是谷物,這時勞動者勞動一周得到得谷物增多了。同樣是亞當斯密,他還會說下跌了,因為一件商品的價值取決于因占有該物品而能購買其他商品的能力,在此基礎之上,勞動相對于其他此類商品的購買能力下降了。這個假設之所以給我留下十分深刻地印象,是因為它站在亞當斯密對價值認識的角度上,對問題進行了思考和分析,并由此導出了兩個截然不同的結論。這也就從側面論證了亞當斯密關于價值的雙重標準是有缺陷的。 并且,李嘉圖對于斯密的“商品的價值只取決于直接勞動,與間接勞動無關”有相反看法。他采用了亞當斯密的一個例子來解釋他的勞動價值理論:在原始社會中,捕獵一只海貍所需要的時間是捕獵一頭鹿所需要的時間的兩倍。因此海貍的價值是鹿的兩倍。李嘉圖把這個簡單的模型進行了擴展,他考慮到生產捕獵工具需要的時間的因素,并把捕獵工具或生產工具的磨損計算在內。用一件捕獵工具(機器)捕獵的動物(產品)越多,這一捕獵工具所分攤到每一只動物上的價值就越小。這樣李嘉圖就率先提出了工業(yè)中大批量生產的決定性的成本因素考慮問題。李嘉圖認為,獵獲的獵物的價值是根據捕獵活動所需要的所有勞動的總量而確定的,那么這同樣意味著,這一勞動總量的價值即使在供應過剩,交換價值下降時仍是不變的。在他的模型中,下降導致資本所有者利潤的下降,因為他們的投入是不變的。同時,李嘉圖還意識到了新價值的創(chuàng)造與舊價值的轉移問題; 個別勞動時間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之間的區(qū)別。 大學生《政治經濟學原理》讀后感 大衛(wèi)李嘉圖以其在對外貿易方面的觀點與他的時代的普遍觀點進行了斗爭。當他的祖國用關稅手段來保護自己的經濟時,他提倡自由貿易。他對此給出的理由是他的“成本比較法則”理論。他的中心論據是:只有當一個國家生產的所有商品的成本都比另一個國家低的時候,兩個國家之間的商品貿易才有必要。李嘉圖舉了英國和葡萄牙兩國之間的貿易以及它們的產品:紡織品和酒的例子來說明自己的理論。他把情況最大程度地簡化,假設兩國每次只提供一種產品,工業(yè)國家英國從農業(yè)國葡萄牙進口酒,并把自己生產的紡織品出口到那里。李嘉圖認為這一貿易對于兩國都有好處,盡管葡萄牙生產兩種產品的成本(用勞動時間衡量)都比英國低。 葡萄牙人生產酒的優(yōu)勢比生產紡織品的優(yōu)勢更大一些。這樣對于葡萄牙來講,如果它專注于酒的生產,不再自己生產紡織品,而是在與英國的貿易中用酒來交換紡織品,那么對于它自身是有力的,因為葡萄牙所需要的生產用于出口的酒的勞動時間比它生產自己所需的紡織品需要的時間要短。相應的,英國的相對成本優(yōu)勢在于紡織品的生產:他們生產用于出口的紡織品所需要的勞動投入比自己生產酒所需要的勞動投入少。英國可以把節(jié)省下來的勞動力投入其他工業(yè)部門以獲取利潤。李嘉圖的結論是:如果每個國家都集中力量生產自己成本比較低的產品沒那么在兩個國家中財富都會增長。 李嘉圖認為資本積累有兩種方式:一是增加收入(利潤),二是降低消費。他一直認為,只有工資的下降才能提高利潤率,以及只有通過工資購買的生活必需品的價格持續(xù)下跌,工資才可以持續(xù)下降。因此,如果對外貿易的擴張、機器設備的引進是的可以以低價將生活必需品和食物運送到市場,利潤就會增加。李嘉圖的結論是,對外貿易有利于國家的發(fā)展,因為它可以增加收入所購買的商品數量和種類,因為商品豐富且價格低廉,從而刺激了儲蓄,也促進了資本積累。但是,除非進口的商品屬于勞動者用工資購買的商品種類,否者對外貿易就不會呈現出提高資本利潤的趨勢。根據發(fā)展成熟的自由貿易體制,各國自然會把其擁有的資本和勞動用于最有利于本國發(fā)展的行業(yè)。這樣,個人利益的追求就很好的與整個社會的普遍利益結合在了一起。通過激勵人們勤奮勞動、尊重人們的獨創(chuàng)性以及通過最有效的運用自然界風雨的特殊力量,勞動得到最有效、最合理的分配。于此同時,通過提高產品總量,使利益惠及廣大國民,通過利益和彼此間的交往這一共同紐帶把文明世界的各國聯系在一起,形成一個大同社會。 李嘉圖的理論構成了19實際中占據主導地位的關于自由貿易和保護關稅的討論的基礎,這一討論1846年在英國關于取消糧食關稅的討論中達到了頂峰。如于1915年實施的英國《谷物法》:當國內谷物低于1夸特80先令時,禁止進口。谷物的出口補貼往往會降低外國消費者的購買價格,但是并不會對國內市場價格產生長期影響。谷物需求的擴大會對國外市場產生影響,也會降低谷物進口國的谷物價格,從而使出口商的利潤局限在進行該貿易所能得到的最低利潤水平上。對工業(yè)制品和谷物進口征收的高額稅收或給予出口補貼產生的唯一下過就是把一部分資本轉向了在正常情況下不會投入的行業(yè)。這會引起社會總資金的不均衡分配——它會誘使制造商開始或繼續(xù)從事利潤較低的行業(yè)。這是一種最失敗的課稅,因為它并沒有把從本國抽取的所有資本補貼給外國進口國家,這筆算是的差額是由總資本的不均分配造成的。-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政治經濟學原理 政治 經濟學原理 讀書筆記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www.hcyjhs8.com/p-12846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