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 2 故都的秋教案3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語文 2 故都的秋教案3 新人教版必修1》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高中語文 2 故都的秋教案3 新人教版必修1(5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故都的秋 (授課日期: 年 月 日 星期 班級 班 ) 故都的秋 三維目標 1、學習作者普通中見奇特,平凡中顯絕妙,以普通而又富有代表性的景物表達絕妙情感的方法。 2、知人論世,較深層次分析作者文章中寄寓的情感。 3、通過文字,去觸摸一個“文學的城市”。 授課題目 故都的秋 擬 3 課時 第 課時 明確目標 1、學習作者匠心獨具的不尋秋而秋味雋永的高超寫作技巧。2、解讀作者文字中寄寓的獨特情感。 重點難點 課型 □講授 □習題 □復習 □討論 □其它 教 學 內 容 與 教 師 活 動 設 計 學生活動設計 一、導入新課 一縷清風,一片悠云,一份隨意,感受夢里水鄉(xiāng)的風姿綽綽;一杯香茗,一窗碎月,一份閑心,細讀江南文化的古韻悠悠。 江南、水鄉(xiāng),對我輩生活于北方的人來說是一種誘惑,是一種吸引。那北方、古都對于南方人呢?無庸置疑,同樣是一種誘惑,同樣是一種吸引。 一庭院落,一碗濃茶,幾句閑聊,點畫出故都的市井情韻;一樹槐蕊,幾聲鴿鳴,數(shù)點秋涼,體味出故都秋天的特有況味。 今天,就讓我們跟隨郁達夫走進《故都的秋》,感受那份“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的故都的秋味。 二、自主朗讀,探究破題 1、自主朗讀 學生自主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并附帶完成正音、積累的任務。 混混(hn)沌沌(dn) 廿(nin)四橋 一葉知秋:比喻通過個別的細微的跡象,可以看到整個形勢的發(fā)展趨向與結果。 2、探究破題 問題:本文的題目是《故都的秋》,通過閱讀大家知道故都指的就是北平,那么將題目改為《北平的秋》或《北國的秋》好不好,為什么? 明確:北平,雖是北方地標性的城市,但太具象。北國,又太寬泛。二者都缺乏想象空間。還是《故都的秋》好?!肮省?,使人能想到故人、故園、故交、故鄉(xiāng)等,覺得親切,有一種濃濃的眷戀情,深深的向往感寄寓其中?!岸肌保幸环N歷史滄桑感,有厚重的文化底蘊。以《故都的秋》為題,將自然景物的描寫附著在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上,這種“奇妙的化學反應”,令人期待,容易引起讀者閱讀的興趣。(一見如故) 三、探究研析<問題追問式> 1、嘗秋味 問題1:作者郁達夫“不逢北國之秋,已將近十余年了?!痹谀戏矫磕甑搅饲锾欤髡叨紩氲焦识寄男┐硇缘那锞?? 明確:“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 問題2:作者“不遠千里,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青島趕上北平”來飽嘗故都的秋味,卻沒有去陶然亭、釣魚臺、西山、玉泉、潭柘寺尋秋,為什么? 明確:因為“在北平即使不出門”“在皇城人海中”“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泡一碗濃茶”看看“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再看看從槐樹葉縫中漏下的陽光,看看牽牛花,看看“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便可“感覺到十分的秋意”。 問題3:作者這樣寫作意在突出什么? 明確:突出不用去陶然亭、釣魚臺、西山、玉泉、潭柘寺刻意尋秋,在故都任一地方都可感受到十足的秋味,因為故都的任一地方都“浸”在秋中。 問題4:作者還寫了故都秋那些代表性的景物? 明確:秋槐、落蕊、秋蟬、秋雨、秋風、秋果。 問題5:寫這些景物,作者切入的角度分別是什么? 明確:寫秋槐,突出其能使人聯(lián)想起秋的點綴;寫落蕊,突出無聲音,無氣味,腳踏上去感到微細柔軟,并且感慨“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的遙想,大約也就在這些深沉的地方”;還寫到了北國的特產——秋蟬的衰弱的殘聲,突出不用刻意上郊外或山上去聽,在任何地方都聽得見它們的啼唱,而作者更感慨“秋蟬簡直像是家家戶戶都養(yǎng)在家里的家蟲”,說明秋蟬悲啼,極具代表性,能夠很好的體現(xiàn)故都秋的秋聲;寫秋雨,突出奇,有味,更像樣。 問題6:接下來,文章寫到了人,寫到了人的對話。寫到了什么人,對話的內容是什么? 明確:寫到了著著很厚的青布單衣或夾襖的都市閑人。這些都市閑人用緩慢悠閑的聲音微嘆著互答著的說:“唉,天可真涼了——”、“可不是嗎?一層秋雨一層涼啦!” 明確:都市閑人屬市井民眾,對話又平平仄仄,極具京腔京韻,說的又都是民間俗語,這就在寫秋景的基礎上突出了文化的特色和地域的特色。 小結:整合起來看,上面寫景的段落,作者繪秋景,譜秋聲,描秋色,讓我們體味到的十足的故都秋味,并且作者高明就高明在并沒有刻意去尋找秋,但又不露痕跡地將讀者“浸”在了秋味之中,讓讀者感到不用尋秋,而秋味自雋永的愜意。這得益于郁達夫選擇了極富代表性的景、人、話,能夠很好地體現(xiàn)出故都秋的特質。 2、體秋情 問題1:郁達夫將故都的秋的秋味寫得如此雋永,那故都秋總的特點是什么? 明確: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 問題2:那江南秋的特點呢? 明確:草木凋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時常多雨少風,并且色彩不濃,回味不永。 問題3:文章開頭與結尾兩次提到南國的秋,目的在于? 明確:通過襯托突出故都秋的特點。 問題4: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那么,本文通過故都的秋“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的景語傳達出怎樣的情語? 明確:眷戀、落寞,悲涼。 問題5:眷戀之情不難理解,從題目就可看出。那落寞、悲涼之情是如何在文中流露的? 明確:寫秋槐落蕊時提到“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潛意識下并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睂懬锕麜r提到“有情趣的人類,對于秋,總是一樣的能特別引起深沉,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來的?!? 問題6:那如此理解這種落寞、悲涼的情語? 明確:秋天,本身就能引起一部分人的悲涼之感,再加上郁達夫本身的性格就屬于憂郁型的。 補充簡介作者: 郁達夫三歲喪父,兩次婚變,兩次喪子,這些人生巨變造就了郁達夫憂郁的性格,這種憂郁的性格又潛在地影響著他的寫作。郁達夫是1945年被日本憲兵殺害的,抗戰(zhàn)爆發(fā)后,郁達夫來到新加坡,后又輾轉來到蘇門答臘,郁達夫利用職務之便,暗中保護和營救了不少印尼群眾和華僑,后郁達夫替一被日本兵暴打的人交涉,被日本兵逮捕。紀實影片《郁達夫先生》,影片末尾,當侵華日軍知道他們隨手抓來的翻譯竟是郁達夫先生時,他們吃了一驚。但當時日本已經戰(zhàn)敗,于是他們很委婉地對郁達夫說:最好是隨他們回日本,他們并不想傷害郁達夫——因為郁達夫是名人,而且也在日本生活了好多年,應該對大日本帝國有感情……郁達夫聽后未發(fā)一言,只冷冷地搖了搖頭。日寇在勸說無果的情況下端起了槍,郁達夫的臉上未顯出絲毫的驚慌。他淡淡地一笑,神情瀟灑而自然,他的目光越過了眼前的高山大河,他的正前方是他的祖國,是生他養(yǎng)他的富春江?!? 郁達夫的好友劉海粟先生的忘年交關山笛在郁達夫被害十周年時寫下了詩歌紀念,稱贊的正是郁達夫的愛國情懷和赤子之心。 斑白猶存稚子心,人間名利一塵輕。今朝痛覺詩人夢,血奠神州頭作樽。 除了自然季節(jié)、性格特質對作者文中流露的情感有影響外,社會原因也會影響到作者的寫作。如朱自清寫的《荷塘月色》。 問題7:是什么社會原因使郁達夫產生了落寞悲涼之感呢? 明確:上個世紀30年代,中國社會連年戰(zhàn)亂,民生凋敝,讀書人也衣食無所安,居無定所。為了躲避國民黨的白色恐怖威脅,郁達夫從上海遷居杭州,思想苦悶,創(chuàng)作枯竭。后又不得不輾轉千里,顛沛流離,飽受人生愁苦與哀痛??梢哉f《故都的秋》中的那種落寞、悲涼之情也是社會生活在郁達夫心中投影的折射。用王國維《人間詞話》中的話來說就是“以我觀物,物皆著我之色彩”。 小結:這種通過作者的生平、寫作時的背景了解文章情感、主旨的方法就是古人說的知人論世。 四、課堂小結 我們跟隨著郁達夫先生,通過文字充分體味了故都的秋味,部分的觸摸到了“文學的北平”的秋季。通過細觀察、巧剪裁可以將普通平凡的景物、人情點化成絕妙佳文,這是本文教給我們的最好的寫作方法。知人論世,是學習本文后獲取得解讀此類文章的一把金鑰匙。但愿大家能夠用好這一個寫作方法,一把解讀作品的金鑰匙。 五、板書設計 普通景 景語——嘗秋味 平凡人 信手拈來 故都的秋 世俗話 妙筆生花 情語——體秋情 眷戀 落寞 知人 悲涼 論世 因材施教: 教學后記:-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高中語文 故都的秋教案3 新人教版必修1 故都 教案 新人 必修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www.hcyjhs8.com/p-13094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