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語文一輪復(fù)習(xí) 第三單元 古代議論散文 課本同步學(xué)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
《2019-2020年高考語文一輪復(fù)習(xí) 第三單元 古代議論散文 課本同步學(xué)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2019-2020年高考語文一輪復(fù)習(xí) 第三單元 古代議論散文 課本同步學(xué)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47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2019-2020年高考語文一輪復(fù)習(xí) 第三單元 古代議論散文 課本同步學(xué)案 新人教版必修3 古代議論散文 【單元解讀】 一. 高考目標(biāo) 1.識記 A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 2.理解 B (1)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2)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常見文言虛詞: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于、與、則、者、之。 ?。?)理解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成分省略和此類活用。 ?。?)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 3.分析綜合 C (1)篩選文中的信息;(2)歸納內(nèi)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 4.鑒賞評價 D (1)鑒賞文學(xué)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2)評價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 二、單元復(fù)習(xí) 《寡人之于國也》是記孟子答梁惠王問所講的幾段話,主要內(nèi)容是闡明王道政治的。先針對梁惠王的疑問,用比喻說明兇年移民移粟是小恩小惠,然后正面論證只有“行王道、施仁政”才能使天下之民歸順。孟子托言古制,提出“五畝之宅”、“百畝之田”的措施和要求,實際上是無法實現(xiàn)的,但主張減輕勞役、發(fā)展生產(chǎn)、興辦教育、利民保民,還是反映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積極思想。行文自然流暢,說理透辟,比喻鮮明,又善用排比、對偶,更增強了文章的氣勢和節(jié)奏感。本文論述“保民而王”的觀點非常透徹。首段先寫梁惠王質(zhì)疑,為答問作準(zhǔn)備。第二段針對疑問,巧用比喻釋疑,使惠王明白小恩小惠“無望民之多于鄰國”。第三、四段正面論述行“仁政”的措施和好處。末段巧用類比推理的方法,批駁人死罪歲,自然得出“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的結(jié)論。全文結(jié)構(gòu)嚴(yán)謹(jǐn)、層次分明,論證嚴(yán)密,說服力強,使惠王折服,充分顯示了孟子的論辯才能。 《勸學(xué)》節(jié)選自《荀子勸學(xué)》。《荀子》共二十卷,收文章32篇,《勸學(xué)》是第一篇。原文分兩部分,分別闡明學(xué)習(xí)的重要性和學(xué)習(xí)方法。這里節(jié)選的三段,在原文的第一部分中。文章以許多生動的比喻闡述了學(xué)習(xí)在增長知識、培養(yǎng)品德、發(fā)展才能方面的重要性,指出人生來并沒有什么不同,人的知識、才能、品德主要依賴于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以及后天的學(xué)習(xí)和教育,所以,任何人都應(yīng)該有步驟地不間斷地堅持努力學(xué)習(xí)。荀子強調(diào)教育的功能,學(xué)習(xí)的重要,是有積極意義的。在這篇文章里,說理是通過大量形象生動的比喻來進行的,這些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表達得具體生動,明白易懂,從而使文章更具有說服力。如文章的第二段,作者論證學(xué)習(xí)的作用時,先用“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xué)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來說明學(xué)習(xí)的作用,然后以四個同類事物:登高而招、順風(fēng)而呼、假輿馬、假舟楫設(shè)喻,來說明“善假于物”的重要性,從同一個角度,反復(fù)加以說明。這樣寫既強調(diào)了作者的觀點,同時,由于每個比喻的具體內(nèi)容各異,又使讀者不覺得繁復(fù),留下了比較新鮮、深刻的印象。再如第三段中作者論述學(xué)習(xí)貴在不舍時,也是接連以騏驥、駑馬、朽木、金石這樣兩組四個比喻來說明持之以恒的重要性。這四個比喻兩兩成組,在內(nèi)部條件上恰恰相反,但由于“舍”與“不舍”之別,條件好的不能取得好結(jié)果。比喻再加正反兩面的對比,作者雖然沒有專門去說理,道理卻已經(jīng)鮮明突出地擺在讀者面前了。文章通篇都有比喻,但運用的方式靈活多變,有時單用,有時連用;有時先說理,再設(shè)喻;有時先設(shè)喻而寓理于其中;有時連用幾個同類的比喻;有時又正反比較,搭配出現(xiàn),如此種種,不一而足。在作者巧妙的運用之下,文章顯得錯落有致,富于啟發(fā)性,使讀者沒有板滯的感覺。 《過秦論》選自《新書》,是古文中膾炙人口的名篇,大約寫于漢文帝元年(前179),作者賈誼時年僅21歲。本文通過對秦由盛至衰,由興到亡的歷史總結(jié),論述了它所犯的過失,揭示了導(dǎo)致其滅亡的原因,申述了作者關(guān)于治國應(yīng)施仁政的主張,并諷勸當(dāng)時的統(tǒng)治者必須以秦為鑒戒,施行仁義,以求長治久安。本文是一篇議論文,但敘事卻多于議論,議論又多寓于敘事之中。文章以敘事作為議論的依據(jù),故根據(jù)充足,議論就更有理有力;而敘事又因議論的闡發(fā),使其思想內(nèi)容得以深化和升華。這樣敘議結(jié)合,富于雄辯,文章有很強的說服力。同時,作者使用辭賦的藝術(shù)手段,鋪張、夸飾、排比、對偶,滿篇皆是,使得文勢充暢,波瀾層迭,議論風(fēng)發(fā),汪洋恣肆,主題突兀,不僅能夠以理服人,而且能夠以情感人。再加之全篇對比到底,縱比、橫比、連比、間比等多種對比方法相交織在一起,使得文章結(jié)構(gòu)奇特宏偉,氣勢雄闊磅礴,論述酣暢淋漓。 《師說》選自《昌黎先生集》,是韓愈的一篇著名短論。作者針對兩漢以來儒家經(jīng)師嚴(yán)守師法,故步自封,和魏晉以來士大夫中的“非師無學(xué)”、“恥學(xué)于師”,以及當(dāng)時社會上不重視求師學(xué)習(xí)的惡劣風(fēng)氣,于唐德宗貞元十八年(802)任國子監(jiān)四門博士時寫了此文。柳宗元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談到此事說:“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xué),作《師說》,因抗顏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表n愈的《師說》,曾被譽為膽識兼?zhèn)?,富有?chuàng)造精神的作品。他關(guān)于教師的職能的提法,就有精辟獨到之處,以前從未有人提得這么明確;他主張以道為擇師的唯一標(biāo)準(zhǔn)和能者為師的觀點,更突破了封建觀念,針砭了當(dāng)時以門第相尚,不重真才實學(xué)的流弊;關(guān)于“人非生而知之”,有惑或從師的論斷,也是符合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值得肯定。至于教師職能這個命題,雖有借鑒的意義,但必須揚棄韓愈所指的具體內(nèi)容,而賦予新的意義。本文在寫作上也是非常成功的。整篇文章從立論、論證到結(jié)論,環(huán)環(huán)相套,緊扣中心,布局謀篇,頗具匠心。在論證的過程中,又有的放矢,有破有立,有褒有貶,有虛有實,有綜合有分析,理論聯(lián)系實際,極有說服力。對比手法和排偶句式的大量運用,正反兩面的反復(fù)論證,也使得文章的主題更為鮮明突出,氣勢更為順暢壯盛,不僅感情充溢,而且增強了論辯的邏輯力量。 三、 高考備考 理解常見實詞在文中的含義,是讀懂文言語段的前提。“常見實詞”明確了考查范圍,“在文中的含義”則強調(diào)了理解的方法,即必須聯(lián)系上下文做一個周密考慮,而不能斷章取義地解釋,片面孤立地看待。如何周密考慮呢?方法很多,現(xiàn)簡述一二。 一、語法分析法 任何句子都處在一個語法結(jié)構(gòu)之中,每個詞語都充當(dāng)句子的不同的成分,通過句子成分的分析,便可以推知詞語的詞義。比如“人懷異意,以沮新政”中的“沮”,用在連詞“以”之后,名詞“新政”之前,顯然不可能是形容詞,而只能是動詞,結(jié)合上下文,譯成“阻止”,字通句順。再如“宣子有環(huán),其一在鄭,宣子謁諸鄭伯”中的“謁”字的理解,“謁諸鄭伯”中的“諸 ”是兼詞,相當(dāng)于“之于”。“宣子”是主語,而謂語只能是動詞“謁”,“謁”的賓語不是“鄭伯”而是“之”所指代的內(nèi)容即上文的“環(huán)”。通過這樣分析就可確定“謁”的意項為“請求”,而不可能是其它。 二、結(jié)構(gòu)推斷法 古人講究音韻和諧,節(jié)奏鏗鏘,遣詞造句多使用對偶、排比句式,根據(jù)這一點,我們就可以由已知詞義推知未知詞義。比如“春省耕而補不足,秋省斂而助不給”一句講的“春”“秋”兩季之事,“春耕”對“秋斂”,由此可推出“斂”為“收割”之意;“補不足”與“助不給”相對,“助”即“補”,因而“給”亦為“足”,成語“家給人足”可作佐證。又如屈原《離騷》中的“與天地兮比壽,與日月兮齊光”中的“比”,“比”對應(yīng)“齊”,“齊”有“相同”之意,成語有“等量齊觀”,那么“比”也是“相同”,而非“比較”。一些并列的短語也可藉此來推斷。比如“文過飾非”,“過”與“非”詞義相同,那么“文”與“飾”也相同,“文”即為“掩飾”之意。又如“化險為夷”,即然是在互相轉(zhuǎn)化,那么“夷”也就為“不險”,即“平坦、平安”之意。 三、事理檢驗法 比如,《左傳》中說:“自是二年,孔子亡,又十一年,哀公竟逼于三子而孫于越,比之簡公,僅全其身耳?!本渲械摹皩O”若解釋為“孫子”,那么句子就應(yīng)譯為“哀公最終被三子所逼迫,到越國當(dāng)了孫子”,顯然不合情理。其實這里“孫”與“遜”通假,意思為“流亡”。又如《項脊軒志》“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一句,句中的“借”字,注釋解為“借閱”便說不通,借一本書尚可,豈能“借”滿架書?《孟子盡心上》言:“久假而不歸,惡知其非有也?”長期借用而不歸還,誰知道你是不是想據(jù)為已有呢?這一點歸有光不會不明白。況且聯(lián)系下文可知,歸有光的先人曾為朝廷命官,家中又為書香門第,即便敗落,也不致于落魄如此。故此處當(dāng)讀jī,是“堆疊”的意思。 四、褒貶調(diào)配法 “齊武成帝子瑯琊王,太子母弟也。生而聰慧,帝及后并篤愛之,衣服飲食與東宮相準(zhǔn)。帝每面稱之曰:‘此黠兒也,當(dāng)有所成?!本渲小镑铩弊骱谓忉??就現(xiàn)代漢語而言,它是貶義詞,是“狡猾”的意思。但在上文特定的語境里,卻不盡然?!吧敾?”“帝及后并篤愛之”“帝每面稱之”等句,無疑表明了帝的寵愛。由此可見,“黠”在此處應(yīng)為褒義,作“聰慧”解。xx年全國卷12題“而城中鼓噪從之”也可由此推斷?!肮脑搿?,現(xiàn)在泛指喧嚷,是貶義詞,如“鼓噪一時”。考慮到作者在文中所流露出的是對田單智慧的贊美與賞識,這樣翻譯顯然不妥,與語境不相諧調(diào),譯為“擂鼓吶喊”,則更切合文意。 五.字形推斷法 漢字屬于表意體系的文字,字形與字義之間,大都有密切的聯(lián)系。漢字中形聲字占90%以上。形聲字的“義符”給我們推斷詞義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如《念奴嬌?赤壁懷古》中“檣櫓灰飛煙滅”,“櫓”是常見字,是木制的船具,“檣”是冷字,但“檣”從木,與“櫓”聯(lián)合成詞,可知“檣”也是木制的船具,聯(lián)系本句,便可以局部代整體推出“檣櫓”是戰(zhàn)船。又如“道濟雖不克定河南,全軍而反,雄名大振,魏甚憚之,圖之以禳鬼”中的“禳”字,雖生僻,但只要我們意識到了“示”多與祭祀迷信有關(guān),便可推知此處是人們將他畫成圖以祛鬼避邪之意。 六.文中求注法 文中求注法,就是用文章中的詞語來解題。文章中的諸種因素存在著一種互相制約,互相闡釋的關(guān)系,這是考生解文的一種依據(jù),例如1994年試題,“尊老在東,不辦常得生米,何必獨饗白粲”。“白粲”即白米,因為上文有“月俸得白米”句。 七.成語求解法 成語源于古代典籍,其中保留了不少的文言詞語的特殊用法,如“不刊之論”中的“刊”,“文不加點”中的“點”,“不速之客”中的“速”,“不期而遇”中的“期”等等。推斷實詞詞義時,如果我們能夠恰當(dāng)?shù)亟栌贸烧Z,問題也可能就化難為易,比如“每責(zé)一頭,輒傾數(shù)家之產(chǎn)”中的“責(zé)”便可借助“求全責(zé)備”來推求,04年江蘇卷“今更五閏矣,未能成書”中的“更”便可參照“少不更事”來作判斷。 【基礎(chǔ)知識梳理】 一、 字音 1、《寡人之于國也》 數(shù)罟gǔ 洿池wū 魚鱉biē 河豚tn 狗彘zh 庠序xing 孝悌t餓莩pi?o 2、《勸學(xué)》 跬步kuǐ跂q金石可鏤lu中規(guī)zhng槁暴p 知明zh生非異也xng 3、《過秦論》 腴y 軫zhěn 鏃c 笞chī恬tin 藩fān甕wng牖yǒu召滑sho 孝公既沒m 俯首頸系x 踐華為城hu 勁弩jng不及中人zhōng 墨翟d 躡足行伍hng 將數(shù)百之眾jing 度長絜大du 比權(quán)量力ling萬乘之勢shng 朝同列cho 一夫作難nn 4、《師說》 句讀du 或不焉fǒu 經(jīng)傳zhun 從師cng 讀書d 傳道chun 從容cōng 聃dān 蟠pn 萇弘chng) 近諛y 貽y)冉rǎn 潘pān 長幼zhǎng須臾y 怡y 二、 文學(xué)常識 1、孟子(前372年~前289年),戰(zhàn)國時期魯國人,漢族。名軻,字子輿,又字子車、子居。父名激,母鄒氏。孟子遠祖是魯國貴族孟孫氏,后家道衰微,從魯國遷居鄒國。孟子三歲喪父,孟母艱辛地將他撫養(yǎng)成人,孟母管束甚嚴(yán),其“孟母三遷”、“孟母斷織”等故事,成為千古美談,是后世母教之典范。生于周烈王四年,死于周赧王二十六年。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戰(zhàn)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 《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匯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仁政、兼愛、非攻,主張和平,反對戰(zhàn)爭)和政治行動的儒家經(jīng)典著作。孟子師承孔伋(孔子之孫一般來說是師承自孔伋的學(xué)生),繼承并發(fā)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圣”之稱,與孔子并稱為“孔孟”。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lǐng)門徒游說各國。但不被當(dāng)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弟子一起著書。有《孟子》七篇傳世:《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其學(xué)說出發(fā)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xué)》、《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nèi)容。孟子的文章說理暢達,氣勢充沛并長于論辯。孟子在人性問題上提出性善論。注意是人性向善,不是人性本善。 2、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名況,字卿,因“荀”與“孫”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稱孫卿。中國戰(zhàn)國時期趙國猗氏(今山西安澤)人,漢族。著名思想家、文學(xué)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時人尊稱“荀卿”。曾三次出齊國稷下學(xué)宮的祭酒,后為楚蘭陵(今山東蘭陵)令。荀子對儒家思想有所發(fā)展,提倡性惡論,常被與孟子的性善論比較。對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當(dāng)?shù)呢暙I。 《荀子》的文章論題鮮明,結(jié)構(gòu)嚴(yán)謹(jǐn),說理透徹,有很強的邏輯性。語言豐富多彩,善于比喻,排比偶句很多,有他特有的風(fēng)格,對后世說理文章有一定影響。《荀子》中的五篇短賦,開創(chuàng)了以賦為名的文學(xué)體裁;他采用當(dāng)時民歌形式寫的《成相篇》,文字通俗易懂,運用說唱形式來表達自己的政治、學(xué)術(shù)思想,對后世也有一定影響。荀況不愧為我國古代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學(xué)家、教育家。賈誼(前200~前168年),又稱賈太傅、賈長沙、賈生。西漢洛陽(今河南洛陽市東)人,漢族。西漢初年著名的政治家、文學(xué)家。18歲即有才名,年輕時由河南郡守吳公推薦,20余歲被文帝召為博士。不到一年被破格提為太中大夫。但是在23歲時,因遭群臣忌恨,被貶為長沙王的太傅。后被召回長安,為梁懷王太傅。梁懷王墜馬而死后,賈誼深自歉疚,直至33歲憂傷而死。其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辭賦兩類。散文如《過秦論》、《論積貯疏》、《陳政事疏》(一稱《治安策》)等都很有名;辭賦以《吊屈原賦》、《鵩鳥賦》最著。 3、賈誼(公元前201—前169年)幾乎已成為中國歷史上的傳奇人物,他在歷史上儼然是其美德在當(dāng)時未得到賞識的政治家的典型。他的文章和詩被人們稱頌,其中有的留傳至今;他極力提倡許多被認為是孔子的倫理思想和社會觀念;他的最著名的論文之一論述了秦朝的缺點。因此,他通常被人列為儒家。 4、韓愈,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學(xué)家、哲學(xué)家。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列唐宋八大散文家之首,唐宋八大散文家為韓愈、柳宗元、歐陽修、王安石、曾鞏、蘇洵、蘇軾、蘇轍。韓愈是古文運動的倡導(dǎo)者,在文學(xué)史上,“古文”的概念是韓愈提出來的,是一種與內(nèi)容空洞、重視詞藻、堆砌典故、講究對偶的駢文相對立的散文。它以儒家思想為基本內(nèi)容,取法先秦兩漢散文文法。 《師說》嚴(yán)正地批判了兩漢以來儒家經(jīng)師嚴(yán)守師法,故步自封,和魏晉以來士大夫中的“非師無學(xué)”、“恥學(xué)于師”,以及當(dāng)時社會上不重視求師學(xué)習(xí)的惡劣風(fēng)氣,提出了三點嶄新的、進步的“師道”思想:師是“傳道受業(yè)解惑”的人;人人都可以為師,只要具有那樣的能力;師和弟子的關(guān)系是相對的,某一方面比我好,在這一方面他就是我的師。這些思想是具有解放精神、具有深刻的人民性的思想。寫作上的特點是運用對比的方法,反復(fù)論證,并輔之以感嘆句來加強說服力。 5、“說”是古文中的一種文體,屬議論文范圍,一般為陳述自己對某種事物的見解。如《馬說》、《捕蛇者說》、《愛蓮說》、《師說》等都屬于這一種文體。 三、 名句名篇 1、《寡人之于國也》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nèi)兇,則移其民于河?xùn)|,移其粟于河內(nèi)。河?xùn)|兇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對曰:“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數(shù)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jǐn)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呛萎愑诖倘硕鴼⒅?,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2、《勸學(xué)》 君子曰:學(xué)不可以已。 青, 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有槁暴,不復(fù)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xué)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fēng)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wù)哒?。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積土成山,風(fēng)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3、《過秦論》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御宇內(nèi),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zhí)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jù)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guān)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yè)也。 始皇既沒,余威震于殊俗。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頓之富;躡足行伍之間,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將數(shù)百之眾,轉(zhuǎn)而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云集響應(yīng),贏糧而景從。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陳涉之位,非尊于齊、楚、燕、趙、韓、魏、宋、衛(wèi)、中山之君也;鋤耰棘矜,非铦于鉤戟長鎩也;謫戍之眾,非抗于九國之師也;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向時之士也。然而成敗異變,功業(yè)相反也。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比權(quán)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然秦以區(qū)區(qū)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4、《師說》 古之學(xué)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xué)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xí)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xué)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眴韬簦煹乐粡?fù),可知矣。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圣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聘。郯子之陡,其賢不及孔子??鬃釉唬喝诵?,則必有我?gu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xí)之,不拘于時,學(xué)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四、通假字 1、《寡人之于國也》 (1)、棄甲曳(y)兵 (2)、申之以孝t(悌)之義 有餓piǎo (莩) (3)、雞豚(tn)狗彘(zh)之畜(x) (4)、數(shù)(c)罟(gǔ)不入wū (洿)池 (5)、謹(jǐn)庠(xing)序之教 (6)、頒(bān通假字,同“斑”)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7)、涂(t通假字同“途) 2、《勸學(xué)》 (1). “輮”通“煣”,用火熨木使彎曲。 (2).“有”通“又”,“暴”通“曝” (3).“知”通“智” (4).“生”通“性” 3、《過秦論》 約從離衡(通“橫”) 合從締交(通“縱”) 制其弊(通“敝”) 陳利兵而誰何(通“呵”) 倔起阡陌之中(通“崛”) 贏糧而景從(通“影”) 百有余年(通“又”)。 4、《師說》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受"通“授” 傳授 或師焉,或不焉 “不”通“否” 不,沒有 五、詞類活用 1、《寡人之于國也》 (1)王無罪歲 “罪”是名詞作動詞,歸罪。 (2)七十者衣帛食肉“衣”“食”名詞作動詞,分別是穿、吃的意思。 (3)“填然鼓之”中“鼓”是名詞用作動詞,敲鼓。《曹劌論戰(zhàn)》中“一鼓作氣”用法與此相同 2、《勸學(xué)》 (1).“日”名詞作狀語,每日。 (2)“上”“下”都是名詞作狀語,表動作行為的方向,向上,向下。 (3)“水”名詞作動詞,游水。 (4)“輮”,使動用法,使彎曲。 (5)“利”形容詞使動用法,使走得快。 (6)“輮”動詞作名詞,輮這種方法。 (7)“一”數(shù)詞作形容詞,專一。 (8)“十步”,名詞作動詞,跨十步。 (9)“曲”形容詞作名詞,彎曲的弧度。 3、《過秦論》 (1)、名詞的活用 席卷、包舉、囊括 名詞作狀語 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樣 天下云集響應(yīng) 同上 像云一樣、像聲音一樣 贏糧而景從 同上 像影子一樣 內(nèi)立法度,南取漢中 同上 在國內(nèi)、向南 序八州而朝同列 名詞動用 招致 履至尊而制六合 同上 登上 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 同上 用破甕作 用草繩系 (2)、動詞的活用 追亡逐北 動詞作名詞 逃走的人 卻匈奴七百余里 使動用法 使……退卻 約從離衡 使動用法 使……離散 序八州而朝同列 使動用法 使……朝拜 外連橫而斗諸侯 使動用法 使……爭斗 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使動用法 使……滅亡 (3)、形容詞活用 會盟而謀弱秦 形容詞使動 使……弱 以弱天下之民 形容詞使動 使……弱,削弱 以愚黔首 形容詞使動 使……愚蠢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形容詞動用 變小,變?nèi)? 4、《師說》 吾從而師之 以……為師,意動用法 而恥學(xué)于師 以……為恥,意動用法 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 以……為師,意動用法 是故,圣益圣,愚愈愚?! ∈ッ鳌 ∶~活用為形容詞 六、句式 1、《寡人之于國也》 (1)、或……或……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有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來,有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來。 (2)、直……耳,是……也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只不過沒有跑上一百步罷了,那也是逃跑啊。 (3)、是何異于…… 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 這種說法和拿刀子刺人,把人殺死后,說“殺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 (4)、未之有也 未之有也 不曾有的事情。(賓語前置句) 2、《勸學(xué)》 (1)、狀語后置 于藍取之 于藍青、于水寒 乎己參省 乎己參省 (2)、定語后置句 利之爪牙,強之筋骨。 (3)、省略句 不能(躍)十步 蟹(有)六跪而二螯。 3、《過秦論》 (1)、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判斷句 (2)、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被動句 (3)、陳利兵而誰何。賓語前置句 (4)、謫戌之眾,非抗于九國之師也。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狀語后置) 4、《師說》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判斷句 (2)、不拘于時 被動句 (3)、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倒裝句 賓語前置 七、一詞多義 1、《寡人之于國也》 (1)、數(shù) 愿得補黑衣之?dāng)?shù) 《觸龍說趙太后》 數(shù)目、數(shù)量 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 《寡人之于國也》 幾、若干 則勝負之?dāng)?shù),存亡之理,當(dāng)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六國論》 命運 扶蘇以數(shù)諫故,上使外將兵 《陳涉世家》 shu 屢次 數(shù)罟不入洿池 《寡人之于國也》 c 密、細密 蒙沖斗艦?zāi)艘郧?shù) 《赤壁之戰(zhàn)》 shǔ計算 (2)、直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愛蓮說》 與“曲”相對,不彎曲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于國也》 僅、只 系向牛頭充炭直 《賣炭翁》 價值 予自度不得脫,則直前詬虜帥失信 《〈指南錄〉后序》 徑直、直接 (3)、發(fā) 百發(fā)百中 成語 發(fā)射 發(fā)閭左謫戌漁陽九百人 《陳涉世家》 征發(fā)、派遣 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 《寡人之于國也》 打開 野花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 《醉翁亭記》 花開 主人忘歸客不發(fā) 《琵琶行》 出發(fā) 大閹亦逡巡畏義,非常之謀難以猝發(fā) 《五人墓碑記》 發(fā)出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發(fā)其志士之悲哉 《五人墓碑記》 發(fā)出、抒發(fā) (4)、兵 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國也》 兵器 窮兵黷武 成語 戰(zhàn)爭 必以長安君為質(zhì),兵乃出 《觸龍說趙太后》 軍隊 草木皆兵 成語 士兵 (5)、勝 驢不勝怒,蹄之 《黔之驢》 承受 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 《寡人之于國也》 盡 此所謂戰(zhàn)勝于朝廷 《鄒忌諷齊王納諫》 勝利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憶江南》 超過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 《岳陽樓記》 優(yōu)美的 (6)、加 鄰國之民不加少 更加 欲加之罪,何患無詞 施加 樊噲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 放上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更 犧牲玉帛,弗敢加也 夸大 (7)、兇 河內(nèi)兇 莊稼收成不好 兇多吉少 不吉利的事 漢初匈奴兇黠 兇惡,殘暴 甫聞兇訊 不幸,多指喪事 緝拿元兇 殺人的人 (8)、于 寡人之于國也 對于 移其民于河?xùn)| 到 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比 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在 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 跟、與 (9)、以 申之以孝悌之義 把,介詞 斧斤以時入山林 按照,介詞 以五十步笑百步 因為 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 用 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 來,表目的 田家候之,以興農(nóng)事 根據(jù) 固以怪之矣 通“已”,已經(jīng) 2、《過秦論》 (1)、制 一日不再食則饑,終歲不制衣則寒 《齊桓晉文之事》 制作、縫制 其牙機巧制,皆隱在尊中 《后漢書張衡傳》 制造、制作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 《赤壁之戰(zhàn)》 壓制、控制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過秦論》 制服 王寥、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 《過秦論》 統(tǒng)率、指揮 是故明君制民之產(chǎn),必使養(yǎng)足以事父母 《齊桓晉文之事》 規(guī)定、制定 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 《岳陽樓記》 規(guī)模 (2)、亡 從徑道亡,歸璧于趙 《廉頗藺相如列傳》 逃跑、逃脫 秦?zé)o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 《過秦論》 丟失、失去 燕雖小國而后亡 《六國論》 滅亡、消亡 今劉表新亡,二子不協(xié) 《赤壁之戰(zhàn)》 死亡 追亡逐北,伏尸百萬 《過秦論》 逃兵、逃亡的人 河曲智叟亡以應(yīng) 《愚公移山》 通“無”,沒有 吞二周而亡諸侯 《過秦論》 使動用法,使……滅亡 (3)、固 臨不測之淵以為固 《過秦論》 牢固、堅固(的地勢)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孟子》 鞏固 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固請 《廉頗藺相如列傳》 堅持、堅決 且遷我如振落葉耳,而固吝者何 《王忠肅公翱事》 一定、必 吾固知公子之還也 《信陵君竊符救趙》 本來、原來 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 《陳涉世家》 既、已 獨夫之心,日益驕固 《阿房宮賦》 固執(zhí)、頑固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報任安書》 固然、誠然 (4)、利 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勸學(xué)》 銳利、鋒利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勸學(xué)》 快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孫丑》 有利、條件好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過秦論》 有利的形勢 有蔣士者,專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說》 利益、好處 商人重利輕別離 《琵琶行》 利潤 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孫子謀攻》 勝利 火器利襲遠,技擊利巷戰(zhàn) 《馮婉貞》 有利于 (5)、遺 秦?zé)o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候已困矣 《過秦論》 丟失 夜不閉戶,路不拾遺 《封神演義》 丟失的東西 小學(xué)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師說》 遺漏、忽略 此三者,吾遺恨也 《伶官傳序》 死去的人遺留下來的 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出師表》 給予 (6)、度 寧信度,無自信也 《韓非子》 尺碼、尺度 生之有時,而用之無度,則物力必屈 《論積貯疏》 程度、限度 內(nèi)立法度,務(wù)耕織,修守戰(zhàn)之具 《過秦論》 規(guī)章、制度 卒起不意,盡失其度 《荊軻刺秦王》 風(fēng)度、常態(tài) 一年一度秋風(fēng)勁 《采桑子重陽》次、回、量詞 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揚州慢》 譜寫、創(chuàng)制 生無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 《(指南錄)后序》 考慮、思慮 試使山東諸國與陳涉度長絜大 《過秦論》 量、計算 理有未安,妄以臆度 《問說》 推測、猜測 萬里赴戎機,關(guān)山度若飛 《木蘭詩》 通“渡”,過 3、《師說》 (1)、 惑: 傳道、授業(yè)、解惑 名詞 疑惑 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名詞 疑惑 惑之不解 名詞 疑惑 孰能無惑 疑難問題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 形容詞 糊涂 (2)、師: 古之學(xué)者必有師 老師 吾從而師之 以...為師 意動用法 孔子師郯子 以...為師 意動用法 吾師道也 學(xué)習(xí) 動詞 不恥相師 學(xué)習(xí) 動詞 師道之不復(fù),可知矣 (3)、無: 圣人無常師 沒有 無長無少,無貴無賤- 無論 (4).所以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用來做....的手段 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 表原因 (5).之 人非生而知之者 代指知識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取消句子獨立性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取消句子獨立性 古之學(xué)者,必有師 的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賓語前置標(biāo)志 八、古今異義 1、《勸學(xué)》 (1)、假(古)憑借(今)與“真”相對 (2)、跪(古)腿或腳(今)跪下 (3)、金(古)金屬制品(今)黃金 (4)、就(古)靠近(今)副詞 (5)、參(古)檢查(今)加入,參加 (6)、博學(xué)(古)廣博地學(xué)習(xí)(今)知識、學(xué)識的淵博 (7)、寄托(古)寄放,托身(今)付托,寄寓 (8)、用心(古)因為思想(今)讀書用功或?qū)δ呈驴蟿幽X筋 (9)、爪牙(古)爪子和牙齒,喻帝王得力的助手(今)壞人的黨羽。幫兇 (10)、以為(古)以(之)為,把(它)做成(今)用于對人或事物作出判斷 2、《師說》 (1)、古之學(xué)者必有師 古義:學(xué)習(xí)的人。今義:在學(xué)術(shù)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吾從而師之 古義:動詞“從”與連詞“而”。今義:連詞,表示目的或者結(jié)果。 (3)、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 古義:一般人。今義:大家,許多人。 (4)、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 古義:不一定。今義:沒有必要。 九、實詞、虛詞 絕(橫渡,隔絕,終止,到了極點,非常) 強(強健,有力的弓,有余,勉強) 假(借助,借,寬容,如果,與“真”相對) 望(向遠處看,盼望,名望,農(nóng)歷每月的十五日) 用(因,用途,物資財用,采用,任用) 聞(聽到,知識,聲譽) 一(專一,數(shù)詞,一概,統(tǒng)一,一旦) 焉(語氣助詞,哪里,于此,它) 于(從、比,在,和,對,表對象不譯) 而 猶且從師而問焉 連詞,表順承 授之書而習(xí)其句讀者 連詞,表并列 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 連詞,表遞進 其 其皆出于此乎? 副詞,表揣測語氣 其可怪也歟? 副詞,表感嘆語氣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朔Q代詞,他 吾未見其明也。 人稱代詞,他的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副詞,竟然 竟 乃 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副詞,才 則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 ∵B詞,表轉(zhuǎn)折 卻 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B詞,表承接 就 便 乎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介詞,相當(dāng)"于" 其皆出于此乎? 語氣助詞,表揣測 吧 之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 圣人之所以為圣 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賓語前置的標(biāo)志 【精題精練】 1.(10湖北高考)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題。 原 弊 [宋] 歐陽修 農(nóng)者,天下之本也,而王政所由起也。古之為國者未嘗敢忽,而今之為吏者不然,薄書聽斷而已矣,聞有道農(nóng)之事,則相與笑之曰:鄙。夫知賦斂移用之為急,不知務(wù)農(nóng)為先者,是未原為政之本末也。知務(wù)農(nóng)而不知節(jié)用以愛農(nóng),是未盡務(wù)農(nóng)之方也。 古之為政者,上下相移用以濟。下之用力者甚勤,上之用物者有節(jié),民無遺力,國不過費,上愛其下,下給其上,使不相困。一夫之力,督之必盡其所任;一日之用,節(jié)之必量其所入。一歲之耕,供公與民食,皆出其間而常有余。故三年而余一年之備。今乃不然,耕者,不復(fù)督其力;用者,不復(fù)計其出入。一歲之耕供公僅足,而民食不過數(shù)月。甚者,場功甫畢,簸糠麩而食秕稗,或采橡實、畜菜根以延冬春。不幸一水旱,則相枕為餓殍。此甚可嘆也! 國家罷兵, 三十三歲矣,兵嘗經(jīng)用者老死今盡,而后來者未嘗聞金鼓、識戰(zhàn)陣也。生于無事而飽于衣食也,其勢不得不驕惰。今衛(wèi)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給糧,不自荷而雇人荷之。其驕如此,況肯冒辛苦以戰(zhàn)斗乎?就使兵耐辛苦而能斗戰(zhàn),雖耗農(nóng)民,為之可也。奈何有為兵之虛名,而其實驕惰無用之人也。 古之凡民長大壯健者皆在南畝,農(nóng)隙則教之以戰(zhàn),今乃大異,一遇兇歲,則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長大而試其壯健者,招之去為禁兵;其次不及尺度而稍怯弱者,籍之以為廂兵。吏招人多者有賞,而民方窮時爭投之。故一經(jīng)兇荒,則所留在南畝者,惟老弱也。而吏方曰:不收為兵,則恐為盜。噫!茍知一時之不為盜,而不知終身驕惰而竊食也。古之長大壯健者任耕,而老弱者游惰;今之長大壯健者游惰,而老弱者留耕也。何相反之甚邪!然民盡力乎南畝者,或不免乎狗彘之食,而一去為僧、兵,則終身安佚而享豐腴,則南畝之民不得不日減也。故曰有誘民之弊者,謂此也。 (選自《歐陽文忠公集》,有刪改) 10.對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則相與笑之曰:鄙 鄙:卑鄙 B.場功甫畢 甫:剛剛 C.或采橡實、畜菜根以延冬春 畜:通“蓄” D.籍之以為廂兵 籍:登記 【參考答案】A 【試題分析】鄙,見識淺薄。 【高考考點】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 【易錯提醒】考查重點實詞“鄙”,一定在原文中理解。 【備考提示】要分析形旁,推求字義。從字音相同推測通假字。通過語法特征推斷出詞性。用互文見義對照解釋前后詞。用成語比較推導(dǎo)詞義。聯(lián)系上下文,前后照應(yīng),保持一致。一定要把對實詞的解釋帶入到原句原文中,看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語言環(huán)境。 11.下列各組語句中,全都表明不重視農(nóng)業(yè)所造成的惡果的一組是 ①一歲之耕供公僅足,而民食不過數(shù)月 ②不幸一水旱,則相枕為餓殍 ③生于無事而飽于衣食也,其勢不得不驕惰 ④一遇兇歲,則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長大而試其壯健者 ⑤則南畝之民不得不日減也 ⑥故曰有誘民之弊者,謂此也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參考答案】A 【試題分析】③是說后來的士兵;④是說饑荒時選廂兵的標(biāo)準(zhǔn),⑥是作者的結(jié)論。 【高考考點】篩選文中的信息。 【易錯提醒】④是說饑荒時選廂兵的標(biāo)準(zhǔn)。 【備考提示】要看清題目要求,一字一詞地琢磨。選出一兩句不相符的,排除部分選項。要注意從離中心最遠的開始排除。必須注意每一個句子和題干規(guī)定的中心要形成因果或解證關(guān)系。照應(yīng)上下文,一般作者評論性的話不能作為選項,別人贊譽的話可考慮。 要注意題干的要求,注意主人公、關(guān)鍵詞、“正面”、“側(cè)面”等詞語。 12.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認為農(nóng)業(yè)是天下之本,當(dāng)政者只知使用民力而不知愛惜民力是不可取的。 B.作者通過古今施政的對比,揭示了宋朝農(nóng)民在利益被嚴(yán)重侵害下的悲慘遭遇。 C.作者認為,休戰(zhàn)以來的士卒已經(jīng)老邁,因此背軍糧的任務(wù)只好雇請他人來做。 D.作者指出,高大健壯的不種田,年老體弱的卻在田地勞作,有時吃的是豬狗食。 【參考答案】C 【試題分析】文中說:“國家罷兵, 三十三歲矣,兵嘗經(jīng)用者老死今盡,而后來者……其勢不得不驕惰……禁兵給糧,不自荷而雇人荷之?!弊髡哒J為,休戰(zhàn)以來的士卒已經(jīng)老邁逝世已經(jīng)都沒有了,后來的人未曾經(jīng)歷戰(zhàn)爭,士兵驕惰,禁軍背軍糧的任務(wù)自己不做,雇請他人來做。 【高考考點】歸納內(nèi)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 【易錯提醒】認真將題肢與原文對照,注意時間的前后順序。 【備考提示】要找出文段中與選項解釋相對應(yīng)的語句,一一對應(yīng)。中心、主旨重點分析議論的語句??傮w把握文意。敘述或分析的錯誤只在某一小點,主要是順序的顛倒、無中生有等。注意人物的事跡是否張冠李戴,事件的時間是否準(zhǔn)確,人物性格陳述是否恰當(dāng)。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和選項相關(guān)的句子,仔細地進行對照,找出其中的差異。 有個別選項是對原文中的某一句中的一個詞翻譯得不對。 13.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線的語句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而今之為吏者不然,簿書聽斷而已矣。(3分) (2)耕者,不復(fù)督其力;用者,不復(fù)計其出入。(3分) (3)茍知一時之不為盜,而不知終身驕惰而竊食也。(3分) 【參考答案】(1)但是如今當(dāng)官的不是這樣,只是處理公文、辦理政務(wù)罷了。 (2)耕種的人不再督責(zé)盡力耕種,消費者不再更具收入確定支出。 (3)只知道他們一時不去做盜賊,卻不知道他們一生都在驕橫懶惰竊取衣食。 【試題分析】(1)為吏、然、簿書聽斷;(2)督、用者、計其出入;(3)茍知、而、竊食 【高考考點】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 【易錯提醒】簿書聽斷,詞類活用。 【備考提示】文言文翻譯要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傾向性。詳知譯句上下文的含義。審視句子特點,逐字對應(yīng)翻譯,做好換、留、刪、補、調(diào)。抓住句子中關(guān)鍵字詞翻譯,要與上下文對應(yīng),這些字詞是得分點。由現(xiàn)代詞、成語推導(dǎo)詞語在文中的含義。注意詞類活用、倒裝、通假、偏義復(fù)詞。復(fù)雜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干,注意句間關(guān)系。意譯詞語根據(jù)上下文推導(dǎo),不拘泥于原文結(jié)構(gòu),由實到虛。組合成句子,前后通順。 【參考譯文】 農(nóng)業(yè)是天下的根本,也是國家制訂統(tǒng)治措施的起源。古代治理國家的人不曾敢輕視疏忽,但是如今當(dāng)官的不是這樣,只是處理公文、辦理政務(wù)罷了。聽見有人說起農(nóng)業(yè)之事,就相互笑他說:(這是)低賤的事情。他們知道通過賦稅將農(nóng)業(yè)物資移用到自己身上是緊急的事情,不懂得致力于農(nóng)業(yè)是首先要考慮的,這是沒有弄清統(tǒng)治措施的根本啊。懂得致力于農(nóng)業(yè)而不懂得節(jié)約用度來愛護農(nóng)民,這是沒有盡到致力于農(nóng)業(yè)的辦法啊。 古代治理國家的人,統(tǒng)治者和百姓相互移用來互相補充。處于下位的百姓盡力很勤勉,處于上位的統(tǒng)治者使用物資有節(jié)制,百姓不保留自己的氣力,國家不過分浪費,統(tǒng)治者愛護他們的百姓,百姓提供物資給統(tǒng)治者,使得上下都不相困擾。一位男子的力氣(官府)督促他一定要盡力完成自己的職責(zé),一天的用度(官府)約束他一定要衡量自己的收入,一年種出的莊稼供給官府和百姓,食物都從這里面出來,因而常常有富余的,所以三年便能余下一年的儲備?,F(xiàn)在卻不是這樣,耕種的人不再督責(zé)盡力耕種,消費者不再更具收入確定支出。農(nóng)民一年耕種打下的糧食供給官府才剛剛夠,而農(nóng)民自己的食物卻不超過幾個月。嚴(yán)重的,收獲的事情剛剛結(jié)束,農(nóng)民只能將簸出來的糠麩或秕稗作為食物,或者采摘橡樹的種子、存儲菜根來勉強度過冬春的饑荒時節(jié)。如果遭受不幸遇到水災(zāi)旱災(zāi),就會紛紛倒下成為餓殍。這樣的情況很是可悲可嘆啊! 國家停止用兵已經(jīng)33年了,士兵中那些身經(jīng)百戰(zhàn)的人有的老的老死的死現(xiàn)在幾乎都沒有了,而后來當(dāng)兵的人不曾聽見過戰(zhàn)鼓。懂得戰(zhàn)陣。生活在沒有戰(zhàn)事的時代而衣食不缺,那情勢不能不驕傲懶惰?,F(xiàn)在士兵進入兵營,不自己抱著自己東西而讓別人抱著;禁兵領(lǐng)取糧食,不自己挑著而雇人挑著。他們的驕縱懶惰就是這樣,又怎么愿意冒著辛苦而參加戰(zhàn)斗呢?如果能讓士兵能承受辛苦而能夠戰(zhàn)斗,即使損耗農(nóng)民的利益,這樣做也是可以的。但奈何他們只有當(dāng)兵的虛名,而實際上是一群驕縱懶惰的無用之人啊。 古代大凡身材高大身體健壯的人都在田間勞作,農(nóng)閑的時候就將作戰(zhàn)的技能教給他們,現(xiàn)在卻完全不同,一旦遇到災(zāi)年,那么各州郡的冠巖就用尺子度量百姓中身材高大身體健壯的人,招他們?nèi)プ鼋?,稍差一點低于尺度且稍微有些瘦弱的,登記在冊作為廂兵。官員招人多的有賞賜,而百姓正處于窮困之時爭相投軍。所以,一遇上兇年荒災(zāi),那么留在田地的,只有老弱之人了。而官方這時也說:如果不將他們收留當(dāng)兵,那么恐怕就會做強盜。唉!只是知道他們某段時間不做強盜,卻不知道他們一生驕縱蘭度而竊取食物啊。古代那些身材高大身體健壯的人承擔(dān)種田的工作,而年老體弱的游玩;現(xiàn)在身材高大身體健壯的人游玩,而老弱之人卻留守在田地間。為什么相反到了這么嚴(yán)重的程度呢?然而百姓在田間盡力耕作的,有時不免于吃豬狗之食,而一旦離開田地做僧人或士兵,就終身安樂舒適而享有豐美的食物,那么種田的農(nóng)民不能不一天天減少啊。所以說有引誘農(nóng)民離開田地的弊端,說得就是這種情況。 2.(09浙江高考)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題。(18分) 寶繪堂記 ?。ㄋ危┨K軾 ①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雖微物足以為樂,雖尤物不足以為病。留意于物,雖微物足以為病,雖尤物不足以為樂。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fā)狂?!比皇ト宋磭L廢此四者,亦聊以寓意焉耳。劉備之雄才也,而好結(jié)髦。嵇康之達也,而好鍛煉①。阮孚之放也,而好蠟屐。此豈有聲色臭味也哉,而樂之終身不厭。 ②凡物之可喜,足以悅?cè)硕蛔阋砸迫苏?,莫若書與畫。然至其留意而不釋,則其禍有不可勝言者。鐘繇至以此嘔血發(fā)冢,宋孝武、王僧虔至以此相忌,……皆以兒戲害其國,兇其身。此留意之禍也。 ③始吾少時,嘗好此二者,家之所有,惟恐其失之;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既而自笑曰:吾薄富貴而厚于書,輕死生而重于畫,豈不顛倒錯繆失其本心也哉?自是不復(fù)好。見可喜者雖時復(fù)蓄之,然為人取去,亦不復(fù)惜也。譬之煙云之過眼,百鳥之感耳,豈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復(fù)念也。于是乎二物者常為吾樂,而不能為吾病。 ④駙馬都尉晉卿雖在戚里,而其被服禮義,學(xué)問詩書,常與寒士角。平居攘去膏粱,屏遠聲色,而從事于書畫。作寶繪堂于私第之東,以蓄其所有,而求文以為記??制洳恍叶愇嵘贂r之所好,故以是告之,庶幾全其樂而遠其病也。熙寧十年七月二十二日記。 (本文有刪節(jié)) [注] ①鍛煉:打鐵。 17.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雖尤物不足以為病 ?。旱満Α? B.然去而不復(fù)念也 去:歸去。 C.常與寒士角 角:較量。 D.以蓄其所有 蓄:收藏。 【答案】B 【考點】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實詞的含義,能力層級為B級。 【解析】信息源在第三段:“見可喜者雖時復(fù)蓄之,然為人取去,亦不復(fù)惜也。譬之煙云之過眼,百鳥之感耳,豈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復(fù)念也?!边@兩句的大意是用過眼云煙比喻喜愛的書畫被人取走后也就不再想念了。因此,“去”解釋為“歸去”不當(dāng),應(yīng)解釋為“離開”,引申為“消失”。 【思路分析】要注意結(jié)合上下文推斷詞義,這些詩詞,使用頻率高,古今詞義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包括通假字、偏義復(fù)詞、一詞多義、古今異義四種情況。要做好此類題目,一是靠平時多積累,二是要學(xué)會借助上下文語言環(huán)境進行推斷,兩者結(jié)合,則問題迎刃而解。 18. 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同的一組是 A.皆以兒戲害其國 幾以捕系死 B.輕死生而重于畫 不患貧而患不安 C.然為人取去 君為我呼入 D.譬之煙云之過眼 不知東方之既白 【答案】C項第一個“為”作介詞用,表被動關(guān)系,可譯為“被”;第二個“為”作介詞用,可譯為“替”。 【考點】考查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能力層級為B級。 【解析】A.介詞,“因為”;B.連詞,表轉(zhuǎn)折關(guān)系;D.助詞,無實意,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思路分析】《考試大綱》中列舉了應(yīng)掌握的18個文言虛詞,應(yīng)熟練掌握??捎靡阎ㄋ膫€對照句分別出自課文《指南錄后序》《季氏將伐顓臾》《鴻門宴》《赤壁賦》)詞代入未知句中,聯(lián)系上下文具體語境看意思是否一致。有時可通過虛詞在句中的具體位置來判斷。 19. 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用法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 A.足以悅?cè)硕蛔阋砸迫苏? B.兇其身 C.吾薄富貴而厚于書 D.庶幾全其樂而遠其病也 【答案】C 【考點】考查詞類活用的判斷,能力層級為B級。 【解析】C項屬于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其余三項均為形容詞用作動詞。 【思路分析】要熟悉詞語的各種活用類型:名詞、動詞、形容詞、數(shù)量詞的活用及其規(guī)律和翻譯的方式、方法。如果對此不太熟悉,也可根據(jù)上下文的意思推斷。 20、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文構(gòu)思極具特色。作為記文,作者不從寶繪堂的建筑、景物著眼,而先以論點開篇,直到文末交代為寶繪堂作記之事,可謂別開生面。 B.本文層次清晰,論證嚴(yán)密。先講道理,再引歷史人物正反論證,后又以個人經(jīng)歷佐證,緊扣可“寓意于物”而不可“留意于物”這個中心展開論述。 C.本文以散句為主,兼用對偶、排比句式,整散交錯,頗具氣勢;而比喻、用典等方法的運用,使文章言簡意豐,文采斐然。 D.本文用老子之言,說明五色、五音、五味、田獵等可使人得到感官上的享受,但不能沉溺其中。圣- 1.請仔細閱讀文檔,確保文檔完整性,對于不預(yù)覽、不比對內(nèi)容而直接下載帶來的問題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載的文檔,不會出現(xiàn)我們的網(wǎng)址水印。
- 3、該文檔所得收入(下載+內(nèi)容+預(yù)覽)歸上傳者、原創(chuàng)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檔原作者,請點此認領(lǐng)!既往收益都歸您。
下載文檔到電腦,查找使用更方便
9.9 積分
下載 |
-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biāo),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biāo)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shè)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quán)。
- 關(guān) 鍵 詞:
- 2019-2020年高考語文一輪復(fù)習(xí) 第三單元 古代議論散文 課本同步學(xué)案 新人教版必修3 2019 2020 年高 語文 一輪 復(fù)習(xí) 第三 單元 古代 議論 散文 課本 同步 新人 必修
鏈接地址:http://www.hcyjhs8.com/p-24086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