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語文《石鐘山記》導讀說課稿 大綱人教版第三冊.doc
《2019-2020年高中語文《石鐘山記》導讀說課稿 大綱人教版第三冊.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9-2020年高中語文《石鐘山記》導讀說課稿 大綱人教版第三冊.doc(7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2019-2020年高中語文《石鐘山記》導讀說課稿 大綱人教版第三冊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高中語文第三冊第五單元編排了四篇宋代散文。教學重點有兩個:1閱讀重點——鑒賞宋代散文,感悟宋代散文的風格;2文言語法訓練的重點——結合語境揣摩詞類活用?!妒娚接洝肥潜締卧宰x課。就文章本身來說,有兩大特點:一是《石鐘山記》是一篇帶有考察性質的游記,緣事寓理,把記敘、議論、抒情、描寫融為一體,是宋代雜記的典范之作.。一是文章對石鐘山命名依據(jù)的探索體現(xiàn)出“目見耳聞”才能了解事物真相,做出正確結論的科學態(tài)度,閃現(xiàn)出不可輕信傳說或妄加臆斷的求實精神。就作為自讀課來說,《石鐘山記》的教學,應該承擔起整合本單元的知識,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拓展學生的知識面的責任。 2教學要求: 閱讀的直接目標是培養(yǎng)閱讀能力,間接目標是培養(yǎng)思維能力,潛在目標是陶冶情操,終極目標在于創(chuàng)造。從素質教育的目標出發(fā),從高中語文教學大綱、教材編排的意圖和文章本身的特點出發(fā),我把《石鐘山記》閱讀課的目標確定為兩個方面。 知識目標: ⑴借助注釋、工具書,盤活知識儲備讀懂文章 ⑵理解文章的表達方式,了解其因事說理,前后照應的寫法。 ⑶領會文中闡發(fā)的人生哲理。 能力方面: 學會積累點化舊知,溝通新知。 初步掌握通過類比觸類旁通,整合所學知識的學習方法。 在自主探究過程中,養(yǎng)成大膽質疑,勤于思考的良好學習品質;培養(yǎng)注重調查、反對臆斷的治學精神。 3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本文語言障礙不多,內容也不難理解,對詞類活用這一知識點,學生在閱讀理解課后知識短文的基礎上,借助文言知識儲備,通過課文自讀、就能解決,因而,我把這一目標安排在預習時以練習的形式完成。而結合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本文的特點及其作為自讀課編排體例特點,我把本節(jié)課的教學定位為把課文作為例子,導之以漁。把重點、難點確定為“一個中心,三個著力點”?!耙粋€中心”,就是以指導學生初步掌握自主閱讀的學習方法為中心。這是“教學生會學習”的現(xiàn)代教育理念的體現(xiàn),為今后閱讀實踐奠定基礎,是本節(jié)課的難點。 “三個著力點”:一是指導學生運用注釋、工具書,盤活知識儲備讀懂文章。二指導同學通過鑒賞、比較理解文章的表達技巧,了解其因事說理,前后照應的寫法特色。三是指導同學通過探究,感悟,體會文章體現(xiàn)的哲理。這是教學的重點。因為這是實現(xiàn)本節(jié)課能力目標的有效方式。 二、說教法: 首先,我遵循由淺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認識規(guī)律,在本節(jié)課中采用“不求甚解”—“含英咀華”—“觸類旁通”——“探究釋疑”的四段式導學法。 “不求甚解”,“含英咀華”立足于文本, “不求甚解”在于營造讀書的氛圍,讓學生誦讀文章,借助注釋,調動已有的知識積累讀通大概意思,引導學生在適度的不求甚解的狀況下,注重整體閱讀感悟,理清思路。目的在于鍛煉學生結合語境對所學知識進行聯(lián)系、比較的能力,使知識系統(tǒng)化、具體化;在于避免閱讀中把情文并茂的名篇佳作肢解為枯燥無味的語言零件,讓學生學會憑語感感悟,為后面的深入鑒賞作好鋪墊。 “含英咀華”是對重點段落的深入鑒賞。通過設置問題,指導學生品味文章的精彩部分,感悟本文記敘、議論、描寫、抒情相結合,緣事寓理,前后照應的寫法。目的是指導學生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由對文章的模糊的,概括的認識上升到多元的,明晰的、深刻的鑒賞,實現(xiàn)對文章的深層的把握。 “觸類旁通”與“探究釋疑”環(huán)節(jié)是閱讀鑒賞的深化。 “觸類旁通”指引導學生通過具體課文的比較分析,強化對宋散文的共性的認識,感悟不同散文的個性特征。 “探究釋疑”引導學生討論如何看待作者對石鐘山命名依據(jù)的探索的片面性這一事實和他主張“目見耳聞”的思想。在引導中讓學生暢所欲言,發(fā)展閱讀個性,學會自主探究。 以上四段式教學的設計,依照的是“因材施教”的原則。這“材” 指的是高二學生渴望求知,渴望表現(xiàn),富有探究精神的心理特征;指的是高二學生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都有較大發(fā)展,思維敏捷,世界觀、價值觀逐步形成的年齡特征;指的是高二學生已具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形成了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審美鑒賞能力的學習特征。同時,也體現(xiàn)自讀課體例特征和編排意圖。 其次,在導學過程中,我把自己定位為主導者、傾聽者的角色。這導主要體現(xiàn)在⑴導演:對課堂的環(huán)節(jié)、學習的目標、閱讀的情境、課堂的部分問題進行預設,并根據(jù)課堂的實際情況隨時適度調整。我想這將使本節(jié)課松弛有致,收放有度。⑵導師:在閱讀過程中采用“點撥法”指導。具體包括,學生在鑒賞思路阻塞時給予思維方法的點撥;再學生理解錯誤,認知不當時,給予知識性的點撥;在討論質疑等表達中信心不足、有畏難情緒時,給予心態(tài)上的點撥。這節(jié)課,更多的時間將是留給學生,讓學生閱讀,思考,討論,探究,甚至是爭吵。在這過程中,我將始終懷著滿腔的熱情傾聽,我想這將是激發(fā)學生自主探究積極性的最好的方法,也應該是當代教育理論中師生課堂關系和諧的極好體現(xiàn)。 多媒體是本節(jié)課的輔助手段,將用于展示石鐘山的相關圖片和示范誦讀和探究問題的設置。使學生對石鐘山有更感性的認識,從而激發(fā)其閱讀與探索的興趣。 三、說學法 教是為了不教,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是教育的啟發(fā)性原則。在這節(jié)課中我將學法確定為以下四種。 誦讀法。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依據(jù)文本自身的特點,和通過語感整體感知文章的閱讀規(guī)律,我將讓學生在反復的誦讀中,理解大意,體驗情感,感知思路,并逐漸形成語感。 問題探究法。主要運用于深入鑒賞《石鐘山記》環(huán)節(jié)。我將設置四個由淺到深的問題,帶著問題細致閱讀文章,大腦隨時處于興奮狀態(tài),在問題逐一解決的過程中,閱讀的期望逐一實現(xiàn),在獲得極大的滿足感同時閱讀興趣大增。 比較法。主要用于第三環(huán)節(jié)。比較《游褒禪山記》和《石鐘山記》內容,結構,寫法上異同。學生通過比較閱讀可更鮮明感知文章特征,使分散、模糊的認識逐漸集中、明晰。是閱讀深化極有效的方法。 討論法。我在這節(jié)課中我設計兩處討論。一是《游褒禪山記》和《石鐘山記》內容、結構、寫法上異同的討論,二是如何看待作者對石鐘山命名依據(jù)的探索的片面性的事實和他主張目見耳聞的思想的矛盾的討論。討論對于提高思辯能力,提升對文章的感知,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培養(yǎng)探索精神將是極有效的。 四、說教學程序: 1導入新課。 我將以抑揚頓挫的語調講述故事“蘇東坡‘負荊請罪’”:一天,蘇東坡到王安石府上拜訪,在書房看到一首題為《詠菊》的詩稿,上面只有“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遍地金”兩句詩。他認為有悖情理。因為在他看來菊花能傲霜,并不落瓣。于是續(xù)了兩句詩:“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币蛔吡酥:髞?,蘇東坡在黃州,連日大風后,與好友一道去后花園賞菊花,只見菊花棚下滿地遍灑黃燦燦的菊花,枝上全無一朵。蘇東坡目瞪口呆,后來,蘇東坡為亂改菊花詩的事,專程到京,向王安石“負荊請罪”,認錯道歉。故事引題增強課堂趣味性,引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故事體現(xiàn)了《石鐘山記》作者蘇軾的求實精神,扣緊文章的精神實質,使主題更鮮明。 2誦讀——不求甚解、理清思路。 這是閱讀的初步階段。 導入新課后,我首先要求學生自由閱讀文章,利用注釋、工具書,疏通文意。在課堂巡視中,即時幫助學生解決疑難字詞。讀懂文章內容是鑒賞的基礎。經過高一一年的知識儲備,學生應該能較順利地完成。在此之后,由同學誦讀,在適度的“不求甚解”的讀書氛圍中,理清思路。通過誦讀同學可明顯地看出文章采用的議敘議的三段式結構,是一篇帶有駁論文特點的考察性游記。這一環(huán)節(jié)中,自主、寬松的學習氛圍逐步形成,學生思路將開始活躍起來。 3研讀——含英咀華、學其寫法 這是閱讀的深入階段。 在理清思路的基礎上,我運用多媒體讓學生欣賞課文配音朗讀,接著展示四個問題。(⑴第二段中哪些語句最能體現(xiàn)游記特點的?⑵這些句子,所體現(xiàn)的石鐘山的哪些特點?⑶這部分如何同第三段照應?⑷本文多種表現(xiàn)手法如何結合?)心理學認為思維是從疑問和好奇開始的,這些問題的設計,無疑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思維興趣和參與熱情。我將關注學生思考過程中出現(xiàn)的新情況,及時疏通學生思考過程中出現(xiàn)的疑難點,鼓勵學生表達獨特的見解,使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充分的發(fā)揮。當學生細品文章記敘、議論、描寫、抒情相結合,緣事寓理,前后照應的寫作特色后,對宋代散文的感悟也更清晰了。 4比較——觸類旁通,感知特色, 這是閱讀的橫向拓展階段。 適時地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將使學生的思維出現(xiàn)質的飛躍。當學生對文章有了比較全面的感悟后,我以疑惑的語氣提出了一個問題:《游褒禪山記》、《石鐘山記》同為游記。兩篇文章在內容,結構,寫法上有什么異同。這一問題無疑激起學生思維的浪花。三個比較點的確立使學生思維有了明確的方向,降低了探究的難度,也增強了自主探究的信心。 5討論——探究釋疑,理解哲理 這是閱讀的縱向延伸階段。 在學生的主體得到充分發(fā)展時,我抓住時機推波助瀾。運用多媒體展示在水位下降與上升不同時期石鐘山的圖像,拋出這樣一個問題:由于種種原因,蘇軾的考察結論并不完全正確,后人的考察認為,石鐘山是由于山下面有石鐘洞洞型如覆鐘而得名。而今人經考察又認為石鐘山是因為形狀像鐘,聲如洪鐘兩方面的原因而得名。那么,你如何看待蘇軾的見解呢?對這問題的探討正是體現(xiàn)了“提高學生審美能力,影響學生的價值取向”大綱的要求。 6小結 這節(jié)閱讀課,我通過四個閱讀環(huán)節(jié)的設置,引導學生自主讀懂了《石鐘山記》,鞏固了對宋散文特色的感悟,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習點化舊知,溝通新知。初步掌握通過類比觸類旁通,整合所學知識的學習方法。逐步養(yǎng)成大膽質疑,勤于思考的良好學習品質;培養(yǎng)注重調查、反對臆斷的治學精神。 根據(jù)閱讀終極目標和學以致用的原則,要求學生聯(lián)系實際,圍繞“注重調查,反對臆斷”的求實精神寫篇讀后感。 五、說板書 板書以四個導學內容為核心,體現(xiàn)導學的重點:板書1為理清思路;板書2鑒賞寫法,突出文章的敘、議、描寫相結合和前后照應;板書3感悟宋散文共性與個性。本節(jié)課的難點在導學的過程中將逐步得以解決。 附:板書1:理思路 質疑——釋疑——結論: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 板書2:明寫法 描寫 (描寫議論結合,前后照應) 議論 山石陰森奇險 棲鶻驚起冷清 士大夫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 鸛鶴怪異令人心悸 石穴涵淡澎湃,石竅 坎鏜 殆與余同,而言之不詳 板書3:品個性 同: 以記游說理,敘議結合,前后照應。 異: 《游褒禪山記》 《 石鐘山記》 內容 記游,從游未盡興生發(fā)感受, 考察性記游,記考察 談人生哲理和治學態(tài)度。 所得,提倡實地考察, 反對主觀臆斷。 結構 記敘——議論 議論——記敘——議論 寫法 敘議結合 敘、議、描寫相結合-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石鐘山記 2019-2020年高中語文石鐘山記導讀說課稿 大綱人教版第三冊 2019 2020 年高 語文 鐘山 導讀 說課稿 大綱 人教版 第三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www.hcyjhs8.com/p-27806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