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九年級物理 第八章 歐姆定律復習教案 魯教版五四制.doc
《2019-2020年九年級物理 第八章 歐姆定律復習教案 魯教版五四制.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9-2020年九年級物理 第八章 歐姆定律復習教案 魯教版五四制.doc(7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2019-2020年九年級物理 第八章 歐姆定律復習教案 魯教版五四制 第 周 星期 第 節(jié) 年 月 日 課題 第一節(jié) 電流跟電壓、電阻的關系 執(zhí)教 教學 目標 1知道研究電流跟電壓關系的實驗方法和實驗電路圖。 2知道研究電流跟電阻關系的實驗方法和實驗電路圖。 3在R一定,導體中的電流跟這段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 4在U一定,導體中的電流跟導體的電阻成反比。 重點 通過實驗得出I與U的關系和I與R的關系。 難點 理解I、U、R的比例關系。 教具 演示 電池,小燈泡(2.5V 和3.8V),導線 學生 電流表,電壓表各一個,電池組,定值電阻5歐、10歐、15歐各一個,開關等 主 要 教 學 過 程 學生活動 教學過程設計 一.復習提問 二.演示實驗,引入新課。 (1)用同一個小燈泡分別用二節(jié)干電池和一節(jié)供電,為什么用二節(jié)時較亮?當電阻一定,電流跟電壓之間有怎樣的定量關系呢? (2)用同一節(jié)電池分別對2.5V和3.8V小燈泡供電,為什么2.5V小燈泡較亮,當電壓一定,電流跟電阻之間有怎樣的定量關系呢? 用實驗來研究U、I、R的關系。 A V R=10Ω 三.新課講授。 1.電路設計:(如右圖) 2.實驗研究(學生實驗) (1)R一定(R=10Ω)I跟U的關系。記錄,分析數據。 電壓(V) 1 2 3 電流(A) 0.1 0.2 0.3 結論:在電阻一定的情況下,導體中的電流跟這段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 (2)U一定(U=2V),I跟R的關系。記錄,分析數據。 電阻(Ω) 5 10 15 電流(A) 0.4 0.2 0.13 結論:在電壓不變的情況下,導體中的電流跟導體的電阻成反比。 3.小結。 4.練習 (1)一個電阻兩端的電壓為3V時通過的電流為0.3A,當電壓增大到6V,那么它的電流為 ;如果要使電流為0.1A,那么電壓為 。 (2)當電源電壓不變的情況下,接上5Ω的電阻時通過的電流為0.6A,那么把電阻改為15Ω,則通過的電流為 。 5.布置作業(yè) 觀察演示 學生實驗 分析數據 得出結論 完成練習 第 周 星期 第 節(jié) 年 月 日 課題 第二節(jié) 歐姆定律 執(zhí)教 教學 目標 1.掌握歐姆定律,能熟練地運用歐姆定律計算有關電壓、電流和電阻的簡單問題。 2.培養(yǎng)學生解答電學問題的良好習慣。 重點 理解掌握歐姆定律的內容和表達式。 難點 運用歐姆定律計算進行的簡單計算。 教具 演示 書寫有問題和例題的投影幻燈片 學生 主 要 教 學 過 程 學生活動 教學過程設計 一.復習提問 表1: 表2: R(Ω) U(V) I(A) U(V) R(Ω) I(A) 5 1.5 0.3 1.5 5 0.3 0.6 10 4.5 0.1 二.引入新課: 由實驗我們已知道了在電阻一定時,導體中的電流跟這段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在電壓不變的情況下,導體中的電流跟導體的電阻成反比。把以上實驗結果綜合起來得出結論,即歐姆定律。 三.新課講授。 1.歐姆定律 (1)內容:導體中的電流跟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跟導體的電阻成反比 (2)公式: I = U/R。 公式中I、U、R的單位分別是安、伏和歐。 (3)公式的物理意義:當導體的電阻R一定時,導體兩端的電壓增加幾倍,通過這段導體的電流就增加幾倍。這反映導體的電阻一定時,導體中的電流跟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例關系(I∝U)。當電壓一定時,導體的電阻增加到原來的幾倍,則導體中的電流就減小為原來的幾分之一。反映了電壓一定時,導體中的電流跟導體的電阻成反比例的關系(I∝U/R)。公式I=U/R完整地表達了歐姆定律的內容。 說明: 歐姆定律中的電流、電壓和電阻這三個量是對同一段導體而言的。 2.應用歐姆定律計算有關電流、電壓和電阻的簡單問題。 課本中例題1、例題2、例題3 (使用投影片) 要求:畫好電路圖(如課本中的圖8-2)。說明某導體兩端所加電壓的圖示法。在圖上標明已知量的符號、數值和未知量的符號。 組織全體學生討論、分析正誤。教師小結。 ①電路圖及解題過程是否符合規(guī)范要求。 ②答題敘述要完整。本題答:要使小燈泡正常發(fā)光,在它兩端應加2.8伏的電壓。 ③解釋R=U/I的意義:導體的電阻在數值上等于導體兩端的電壓跟通過導體電流的比值。不能認為"電阻跟電壓成正比,跟電流成反比?!耙驗殡娮璧拇笮≈慌c電阻的材料、長度、橫截面積和溫度有關,與電壓和電流無關”。 ④介紹伏安法測電阻 3.布置作業(yè):想想議議P106:2、3 完成表格 第 周 星期 第 節(jié) 年 月 日 課題 第三節(jié) 用電壓表和電流表測電阻 執(zhí)教 教學 目標 1. 會用伏安法測電阻,理解伏安法測電阻的原理 2. 培養(yǎng)學生嚴肅、認真、實事求是做好實驗的科學態(tài)度。 重點 理解伏安法測電阻的原理 難點 按電路圖連接實驗電路。 教具 演示 學生 干電池2節(jié),滑動變阻器、電流表、電壓表各1只,定值電阻1個 主 要 教 學 過 程 學生活動 教學過程設計 一. 復習提問: 1. 歐姆定律的內容及表達式? 2. 已知電壓和電流怎樣求電阻呢? 二. 引入新課:給你一個電阻,你怎樣才能知道它的電阻有多大呢?----答:實驗測量。 A V Rx 1. 實驗目的:學習用伏安法測電阻 2. 實驗原理:據歐姆定律公式I=U/R得R=U/I來測量。 3. 實驗電路(讓學生自己設計,如右圖) 4. 實驗器材:干電池2節(jié),滑動變阻器、電流表、電壓表各1只,定值電阻1個。 5. 實驗步驟: 啟發(fā):伏安法測電阻需測出哪些物理量?這些物理量用什么儀器測量?連接電路時應注意什么問題? 歸納:(1)測Rx兩端電壓U和通過電流I, (2)I用電流表測,U用電壓表測 (3)連接時開關是斷開的,滑動變阻器滑片要移到阻值最大處,電流表和電壓表的“+”“-”接線柱要連接正確,電壓表用0~3V,電流表用0~0.6A量程。 (4)閉合開關,觀察電壓表,電流表讀數,填入表中 (5)調節(jié)滑動變阻器,改變加在Rx兩端的電壓,再記下兩組對應的電流值和電壓值。 (6)利用公式:R=U/I求出RX的電阻,再取三次平均值 注意:改變加在電阻兩端電壓時,要考慮電表的量程是否恰當。 6. 問題討論:給你這個實驗的器材中,如果沒有電壓表,但有一個已知阻值的電阻,你有辦法測出這個未阻值電阻是多大嗎?如果沒有電流表又怎辦? 7. 小結 回答問題 思考 設計電路 第 周 星期 第 節(jié) 年 月 日 課題 第四節(jié) 電阻的串聯 執(zhí)教 教學 目標 1.通過實驗和推導使學生理解串聯電路的等效電阻和計算公式。 2.復習鞏固串聯電路電流和電壓的特點。 3.會利用串聯電路特點的知識,解答和計算簡單的電路問題。 重點 理解串聯電路的等效電阻和計算公式。 難點 利用串聯電路特點的知識,解答和計算簡單的電路問題。 教具 每組配備干電池三節(jié),電流表、電壓表、滑動變阻器和開關各一只,定值電阻(2歐、4歐、5歐各一只)三個,導線若干 主 要 教 學 過 程 學生活動 教學過程設計 1 進行新課 (1)實驗:測R1和R2(R3)串聯的總電阻。 問:實驗的方法和原理是什么? 答:用伏安法測電阻。只要用電壓表測出R1和R2串聯電阻兩端的總電壓放用電流表測出通過串聯電阻的電流,就可以根據歐姆定律逄出R1和R2串聯后的總電阻。 要求學生設計一個測兩個定值電阻(R1 = 2歐、R2 = 4歐)串聯總電阻的實驗電路。如課本圖8-5所示。 進行實驗: ①按伏安法測電阻的要求進行實驗。 ②測出R1 (2歐)和R2(4歐)串聯后的總電阻R。 ③將R1和R3串聯,測出串聯后的總電阻R′。將實驗結果填在課文中的結論處。 討論實驗數據,得出:R = R1 + R2, R′= R1 + R3。實驗表明:串聯電路的總電阻,等于各串聯電阻之和。 (2)理論推導串聯電路總電阻計算公式。 上述實驗結論也可以利用歐姆定律和串聯電路的特點,從理論上推導得出。 結合R1、R2的串聯電路圖(課本圖8-6)講解。 請學生敘述R = R1 + R2的物理意義。 解答本節(jié)課文前問號中提出的問題。 指出:把幾個導體串聯起來,相當于增加了導體的長度,所以總電阻比任何一個導體的電阻都大,總電阻也叫串聯電路的等效電阻。 板書:〈3.串聯電路的總電阻,等于各串聯電阻之和。R = R1 + R2?!? 例題1: 出示課本中的例題1投影幻燈片(或小黑板)。學生讀題并根據題意畫出電路圖(如課本圖8-7)。標出已知量的符號和數值以及未知量的符號。請一名學生板演,教師講評。 討論解題思路,鼓勵學生積極回答。 小結:注意審題,弄清已知和所求。明確電路特點,利用歐姆定律和串聯電路的特點求解。本題R1、R2串聯,所以I = I1 = I2。因U1、U2不知,故不能求出I1或I2。但串聯電路的總電壓知道,總電阻R可由R1+R2求出,根據歐姆定律I = U/R可求出電流I。 例題2: 觀察實驗 分析數據 得出結論 主 要 教 學 過 程 學生活動 教學過程設計 出示課本中例題2的投影片,學生讀題,畫電路圖(要求同例題1)。 討論解題思路,鼓勵學生積極參與。 ①問:此題中要使小燈泡正常發(fā)光,串聯一個適當電阻的意義是什么? 答:小燈泡正常發(fā)光的電壓是2.5伏,如果將其直接連到6伏的電源上,小燈泡中電流過大,燈絲將被燒毀。給小燈泡串聯一個適當電阻R2,由于串聯電路的總電壓等于各部分電路電壓之和,即U = U1 + U2。串聯的電阻R2可分去一部分電壓。R2阻值只要選取合適,就可使小燈泡兩端的電壓為2.5伏,正常發(fā)光。 ②串聯的電阻R2,其阻值如何計算? 教師引導,學生敘述,分步板書(參見課本例題2的解)。 本題另解: 板書:〈R1和R2串聯,由于:I1 = I2, 所以根據歐姆定律得:U1/ R1 = U2/ R2, 整理為U1/ U2 = R1/ R2。〉 3.小結 串聯電路中電流、電壓和電阻的特點。 4.布置作業(yè) 本節(jié)后的練習:1、2、3。 第 周 星期 第 節(jié) 年 月 日 課題 第五節(jié) 電阻的并聯 執(zhí)教 教學 目標 1.使學生知道幾個電阻并聯后的總電阻比其中任何一個電阻的阻值都小。 2.復習鞏固并聯電路電流、電壓的特點。 3.會利用并聯電路的特點,解答和計算簡單的電路問題 4.理解并聯電路總電阻公式的推導過程 重點 用實驗和推理得出1/R=1/R1+1/R2 難點 會利用并聯電路的特點,解答和計算簡單的電路問題 教具 每組配備干電池二節(jié),電壓表、電流表、滑動變阻器和開關各一只,定值電阻2只(5歐和10歐各一只),導線若干條。 主 要 教 學 過 程 學生活動 教學過程設計 1復習 2 進行新課 (1)實驗: 明確如何測R1=5歐和R2=10歐并聯后的總電阻,然后用伏安法測出R1、R2并聯后的總電阻R,并將這個阻值與R1、R2進行比較。 學生實驗,教師指導。實驗完畢,整理好儀器。 報告實驗結果,討論實驗結論:實驗表明,幾個電阻并聯后的總電阻比其中任何一個電阻都小。 板書:〈3.幾個電阻并聯后的總電阻比其中任何一個電阻都小?!? 問:10歐和1歐的兩個電阻并聯的電阻小于多少歐?(答:小于1歐。) (2)推導并聯電路總電阻跟各并聯電阻的定量關系。(以下內容教師邊講邊板書) 板書:〈設:支路電阻分別是R1、R2;R1、R2并聯的總電阻是R。 根據歐姆定律:I1 = U1/ R1, I2 = U2/ R2, I = U/ R, 由于:I = I1 + I2, 因此:U/R = U1/ R1+ U2 / R2。 又因為并聯電路各支路兩端的電壓相等,即:U = U1 = U2, 可得:1/R = 1/ R1 + 1 / R2。 表明:并聯電路的總電阻的倒數,等于各并聯電阻的倒數之和?!? 練習:計算本節(jié)實驗中的兩個電阻(R1 = 5歐,R2 =10歐)并聯后的總電阻。 學生演練,一名學生板演,教師講評,指出理論計算與實驗結果一致。 幾個電阻并聯起來,總電阻比任何一個電阻都小,這是因為把導體并聯起來,相當于增加了導體橫截面積。 例題1:請學生回答本節(jié)課文前問號中提出的問題。(回答略) 簡介:當n個相同阻值的電阻并聯時總電阻的計算式:R = R/n。例題1中:R′=10千歐,n = 2,所以:R = 10千歐/2 = 5千歐。 例題2.在圖8-1所示電路中,電源的電壓是36伏,燈泡L1的電阻是20歐,L2的電阻是60歐,求兩個燈泡同時工作時,電路的總電阻和干路里的電流。(出示投影幻燈片或小黑板) 學生讀題,討論此題解法,教師板書: 主 要 教 學 過 程 學生活動 教學過程設計 認請此題中燈泡L1和L2是并聯的。(解答電路問題,首先要認清電路的連接情況)。在電路圖中標明已知量的符號和數值以及未知量的符號。解題要寫出已知、求、解和答。 問:串聯電路有分壓作用,且U1/ U2 = R1 / R2。在并聯電路中,干路中電流在分流點分成兩部分,電流的分配跟電阻的關系是什么?此題中,L1、L2中電流之比是多少? 板書:〈在并聯電路中,電流的分配跟電阻成反比,即:I1/ I2 =R2 / R1?!? 4.小結 并聯電跟中電流、電壓、電阻的特點。 幾個電阻并聯起來,總電阻比任何一個電阻都小。 5.布置作業(yè) 課本本節(jié)末練習1、2;本章末習題9、10。 參看課本本章的"學到了什么?,根據知識結構圖寫出方框內的知識內容。-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2019-2020年九年級物理 第八章 歐姆定律復習教案 魯教版五四制 2019 2020 九年級 物理 第八 歐姆定律 復習 教案 魯教版 五四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www.hcyjhs8.com/p-3278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