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腦血管病的診斷ppt課件
《常見腦血管病的診斷ppt課件》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常見腦血管病的診斷ppt課件(126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常見腦血管病的診斷和治療,1,制定建議的原因和目的,原因 復雜性 病因、發(fā)生機制、病理類型、臨床征象 方法或藥物眾多 觀點未一致,目的 制定符合客觀實際的綜合診治方案 力求在臨床上有普遍的指導意義 起到規(guī)范作用,2,常見CVD診斷依據(jù)(1),病史 臨床癥狀和體征 輔檢 一般輔檢 影像檢查 特殊檢查 其他,3,常見CVD診斷依據(jù)(2),4,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TIA)的診治建議,5,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是由顱內血管病變引起的一過性或短暫性、局灶性腦或視網膜功能障礙 臨床癥狀一般持續(xù)10~15分鐘,多在1小 時內,不超過24小時 不遺留神經功能缺損癥狀和體征 結構性(CT、MRI)檢查無責任病灶,6,需重視TIA的診治,TIA發(fā)生卒中的機率明顯高于一般人群 一次TIA后1個月內發(fā)生卒中約4%~8% 1年內約12%~13%,較一般人群高13~16倍 5年內則達24%~29% ,高達7倍之多,7,TIA的發(fā)病機制,1.血流動力學改變:在顱內動脈有嚴重狹窄的情況下, 血壓的波動可使原來靠側支循環(huán)維持供血的腦區(qū)發(fā)生 一過性缺血; 2.微栓子學說; 3.血液黏度增高等血液成分改變; 4.椎動脈-鎖骨下動脈盜血也可引發(fā)TIA。,8,TIA的診斷,臨床特點 年齡、性別:好發(fā)于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 TIA的臨床特征 發(fā)病突然; 局灶性腦或視網膜功能障礙的癥狀; 持續(xù)時間短暫,一般10~15分鐘,多在1小時內, 最長不超過24小時; 恢復完全,不遺留神經功能缺損體征; 多有反復發(fā)作的病史。 TIA的癥狀 是多種多樣的,取決于受累血管的分布,9,TIA的臨床癥狀,頸內動脈系統(tǒng)的TIA 多表現(xiàn)為單眼(同側)或大腦半球癥狀 視覺癥狀表現(xiàn)為一過性黑矇、霧視、視野中有黑點、或有時眼前有陰影搖晃光線減少 大腦半球癥狀多為一側面部或肢體的無力或麻木,可以出現(xiàn)言語困難(失語)和認知及行為功能的改變,椎-基底動脈系統(tǒng)的TIA 常表現(xiàn)為眩暈、頭暈、構音障礙、跌到發(fā)作、共濟失調、異常的眼球運動、復視、交叉性運動或感覺障礙、偏盲或雙側視力喪失 可有短暫的眩暈發(fā)作,但需同時伴有其他神經系統(tǒng)癥狀或體征,注意臨床孤立的眩暈、頭暈、或惡心很少是由TIA引起 較少出現(xiàn)暈厥、頭痛、尿便失禁、嗜睡、記憶缺失或癲癇等癥狀,10,TIA輔助檢查(1),臨床上沒有TIA的常規(guī)、標準化評估順序和固定的輔助診斷檢查項目,常依可能的病因、發(fā)病機制來選定 頭顱CT和MRI CT有助于排除與TIA類似表現(xiàn)的顱內病變 MRI的陽性率更高,但是臨床并不主張常規(guī)應用MRI進行篩查,11,TIA輔助檢查(2),超聲檢查:頸部動脈硬化斑塊、心源性栓子、 顱內動脈狹窄、側支循環(huán)情況、栓子監(jiān)測 腦血管影像:MRA、CTA及DSA,以后者最準確 其他:血紅蛋白、紅細胞壓積、血小板、凝血功能、局部腦血流測定等,12,TIA的鑒別診斷,鑒別診斷 局限性癲癇 復雜性偏頭痛 其他:常見疾患的眩暈、暈厥,低血糖及低血壓等,13,治 療,TIA是卒中的高危因素 需對其積極進行治療 整個治療應盡可能個體化 TIA的主要治療措施 控制危險因素 藥物治療:抗血小板聚集、抗凝、降纖 外科治療,14,抗血小板聚集藥物,已證實對有卒中危險因素的患者行抗血小板治療能有效預防中風。對TIA尤其是反復發(fā)生TIA的患者應首先考慮選用抗血小板藥物 治療建議 大多數(shù)TIA患者首選阿司匹林治療,推薦劑量為50~150mg/d 有條件時,也可選用ASA25mg和DPA緩釋劑200mg的復合制劑,2次/d,或氯吡格雷75mg/d 如使用噻氯匹定,在治療過程中應注意檢測血常規(guī) 頻繁發(fā)作TIA時,可選用靜脈滴注的抗血小板聚集藥物,15,抗 凝 藥 物,現(xiàn)狀 目前尚無有力的臨床試驗證據(jù)來支持抗凝治療作為 TIA的常規(guī)治療 但臨床上對房顫、頻繁發(fā)作TIA或椎-基底動脈TIA 患者可考慮選用抗凝治療 治療建議 抗凝治療不作為常規(guī)治療 對于伴發(fā)房顫和冠心病的TIA患者,推薦使用抗凝 治療(感染性心內膜炎除外) TIA患者經抗血小板治療,癥狀仍頻繁發(fā)作,可考 慮選用抗凝治療,16,降纖藥物的治療建議,TIA患者有時存在血液成分的改變,如 纖維蛋白原含量明顯增高,或頻繁發(fā)作 患者可考慮選用巴曲酶或降纖酶治療,17,CEA和PTA治療,CEA 規(guī)范內科治療無效 反復發(fā)作(在4個月內)TIA 頸動脈狹窄程度>70%者 雙側頸動脈狹窄者 有癥狀的一側先手術 癥狀嚴重的一側伴發(fā)明顯血流動力學改變先手術 PTA 有條件的醫(yī)院可按CEA的適應范圍實行 椎動脈系統(tǒng)TIA,應慎重選擇適應證,18,腦梗死的診治建議,19,腦 梗 死,指因腦部血液循環(huán)障礙,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腦組織的缺血性壞死或軟化 血管壁病變 血液成分 血液動力學改變 診治重點 在根據(jù)發(fā)病時間、臨床表現(xiàn)、病因及病理進行分型分期,綜合全身狀態(tài),實施個體化治療 在超急性期和急性期采取積極、合理的治療措施尤為重要,20,診斷,常規(guī)診斷: 臨床特點 輔助檢查:依據(jù)臨床及條件來選定 血液:血小板、血糖、凝血功能等 影像學:CT、MRI、TCD、DSA等 分型診斷: 臨床征象的OCSP分型 影像結構的CT分型,21,臨 床 特 點,多數(shù)在靜態(tài)下急性起病,動態(tài)起病者以心源性腦梗死多見,部分病例在發(fā)病前可有TIA發(fā)作。 病情多在幾小時或幾天內達到高峰,部分患者癥狀可進行性加重或波動。 臨床表現(xiàn)決定于梗死灶的大小和部位 主要為局灶性神經功能缺損的癥狀和體征,如 偏癱、偏身感覺障礙、失語、共濟失調等。 部分可有頭痛、嘔吐、昏迷等全腦癥狀 。,22,輔助檢查(1),CT 頭顱CT平掃是最常用的檢查,但是對超早期缺血性 病變和皮質或皮質下小的梗死灶不敏感,特別是后 顱窩的腦干和小腦梗死更難檢出 但要注意早期征象:MCA高密度征、豆狀核模糊征、島帶征、灰白質界限不清、逗點征(Dot sign)、腦溝變淺、側裂變窄等 MRI、MRA 常規(guī)掃描對發(fā)病幾個小時內的腦梗死不敏感。 DWI可早期顯示缺血組織的大小、部位,甚至可顯 示皮質下、腦干和小腦的小梗死灶。早期梗死的診 斷敏感性達到88%~100%,特異性達到95%~100% PWI改變的區(qū)域較彌散加權改變范圍大,目前認為 彌散-灌注不匹配區(qū)域為半暗帶,23,早期征象,24,輔助檢查(2),TCD 有助判斷顱內外血管狹窄或閉塞、血管痙攣、側枝循環(huán)建立程度 應用于溶栓治療的監(jiān)測,對預后判斷有參考意義 血管影像 在開展血管內介入治療、動脈內溶栓、判斷治療效果等方面 DSA很有幫助,但仍有一定的風險 磁共振血管成像(MRA)、CT血管成像(CTA)等是無創(chuàng)的 檢查,對判斷受累血管、治療效果有一定的幫助 其他 正電子發(fā)射斷層掃描(PET)、氙加強CT、單光子發(fā)射計算機 斷層掃描(SPECT)等,多在有條件的單位用于研究,25,腦梗死的治療建議,應根據(jù)病因、發(fā)病機制、臨床類型、發(fā)病時間 等確定針對性強的治療方案 實施以分型、分期為核心的個體化治療 主要治療措施 卒中灶的改善腦血循環(huán)、腦保護、抗腦水腫降顱壓等;綜合支持的并發(fā)癥處理、護理、病因及對癥治療等;康復治療;手術及血管內治療,26,分型分期方法,分型 臨床分型:OCSP 結構影像分型:主要是CT或MRI 分期 通常按病程分為 急性期(1~2周) 恢復期(2~6個月) 后遺癥期(6個月以后) 根據(jù)臨床病理及條件選擇相應的最佳方法,27,臨床分型和結構影像分型的關系,28,OCSP分型及治療原則,29,OCSP分型(1):TACI,抗腦水腫降顱壓 時窗內有適應證緊急溶栓 重癥監(jiān)護 面積較大經內科治療高顱壓無法控制者需行去骨瓣減壓術,30,OCSP分型(2):PACI,時窗內的積極溶栓 有腦水腫征象者應適當抗腦水腫降顱壓 很少需要手術處理。,31,分型(3):POCI,積極爭取溶栓,部分病例溶栓時間窗可適當延長,適應證可放寬 有腦水腫征象者應適當抗腦水腫降顱壓 中重型小腦梗塞有適應癥者可行側腦室外引流術和/或后顱凹去骨瓣減壓術,32,OCSP分型(4):LACI,緩和改善腦血循環(huán) 合并大血管病變者降壓時要慎重、緩和 有指征時擴容升壓,33,結構影像分型及治療原則,大(灶)梗塞:超過一個腦葉,橫斷面最大徑5cm以上 主要是抗腦水腫降顱內壓、重癥監(jiān)護,時間窗內有適應癥的緊急溶栓 中(灶)梗塞:梗塞小于一個腦葉,橫斷面最大徑3.1~5cm 主要是時間窗內的溶栓,有腦水腫征象者須抗腦水腫、降顱內壓;很少需要手術處理 ?。ㄔ睿┕H簷M斷面最大徑1.6~3cm之間 主要是緩和的改善腦血循環(huán);合并大血管病變者降壓時要慎重、緩和必要時擴容升壓 腔隙梗塞:橫斷面最大徑1.5cm以下 主要是改善腦血循環(huán);合并大血管病變者要注意治療時降壓要慎重、緩和,34,改善腦血循環(huán),目標 恢復或改善缺血腦組織的灌注,是治療核心, 應貫徹全過程 主要方法 血壓管理 溶栓 降纖 抗凝 抗血小板 擴容升壓 其他:擴管, 中藥制劑等,35,溶栓(1),梗死組織周邊存在半暗帶是腦梗死現(xiàn)代治療的基礎 時間窗內溶栓復流最符合病理生理 溶栓現(xiàn)狀 發(fā)病3h內應用rt-PA靜脈溶栓,不僅顯著減少了患者 死亡 及嚴重殘疾的危險性,而且還大大改善了生存者的生活質 量。美國FDA及歐洲國家均已批準臨床應用 “九五”攻關,對腦CT無明顯低密度改變、意識清楚的 腦梗死者,在發(fā)病6h之內,采用尿激酶靜脈 溶栓治療是比較安全、有效的 臨床多用靜脈溶栓 動脈溶栓有優(yōu)點,但臨床應用受限,36,UK 最早發(fā)現(xiàn)的纖溶酶原激活物 腎臟分泌的絲氨酸蛋白酶 雙鏈結構 半衰期:14±6mins 對纖維蛋白非特異性作用 溶栓效果確切、價格便宜 有引起出血的可能 我國臨床應用經驗較多,r-tPA 第二代溶栓藥 黑色素瘤細胞株cDNA重組 單鏈結構 半衰期:8mins 對纖維蛋白特異性作用 不產生全身纖溶狀態(tài) 溶栓效果優(yōu)于UK 但癥狀性出血并不低于UK NIND 6.4%>UK 3.3%,常用藥物(2),UK尚需行更大樣本的臨床試驗, 以進一步提高療效和安全性,37,溶栓適應證(3),① 年齡18~75歲 ② 發(fā)病在6h以內 ③ 腦功能損害的體征持續(xù)存在超過1小時,且比較嚴重(NIHSS 7~22分) ④ 腦CT已排除顱內出血,且無早期腦梗 死低密度改變及其他明顯早期腦梗死改變 ⑤ 患者或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38,溶栓禁忌證(4),①既往史 有顱內出血,包括可疑SAH; 近3個月有腦梗死或心肌梗死史,但陳舊小腔隙未遺留神經功能 體征者除外; 近3個月有頭顱外傷史; 近3周內有胃腸或泌尿系統(tǒng)出血; 近2周內進行過大的外科手術; 近1周內有不可壓迫部位的動脈穿刺 ②嚴重心、腎、肝功能不全或嚴重糖尿病者 ③體檢發(fā)現(xiàn)有活動性出血或外傷(如骨折)的證據(jù) ④已口服抗凝藥,且INR>1.5;48小時內接受過肝素治療 ( aPTT超出正常范圍) ⑤血小板計數(shù)180mmHg,或舒張壓>100mmHg ⑦妊娠 ⑧不合作,39,溶栓藥物治療方法(5),尿激酶 100萬IU ~150萬IU,溶于生理鹽水 100~200ml中,持續(xù)靜滴30min rtPA 劑量0.9mg/kg ( 最大劑量90mg), 先 靜脈推注10% (1min),其余劑量連續(xù) 靜滴,60min滴完,40,溶栓治療注意事項(6),① 將患者收到ICU或者卒中單元進行監(jiān)測。 ② 定期進行神經功能評估,在靜脈點滴溶栓藥物過程中1次/15 min;隨后6h內,1次/30 min;此后1次/60 min,直至24h。 ③ 患者出現(xiàn)嚴重的頭痛、急性血壓增高、惡心或嘔吐,應立即停用 溶栓藥物,緊急進行頭顱CT檢查。 ④ 血壓的監(jiān)測:溶栓的最初2h內1次/15 min,隨后6h內為1次/30 min,此后,1次/60 min,直至24h。如果收縮壓≥185mmHg或者舒張壓≥105mmHg,更應多次檢查血壓??勺们檫x用β-受體阻滯劑,如拉貝洛爾、亞寧定等。若收縮壓>230mmHg或舒張壓>140mmHg,可靜滴硝普鈉。,41,溶栓治療注意事項(6),⑤ 靜脈溶栓后,繼續(xù)綜合治療,根據(jù)病情選 擇個體化方案。 ⑥ 溶栓治療后24小時內一般不用抗凝、抗血 小板藥,24小時后無禁忌證者可用阿司匹林300mg/d, 共10天,以后改為維持量50~150mg/d。 ⑦ 不要太早放置鼻胃管、導尿管或動脈內測壓導管。,42,溶栓治療建議(7),對經過嚴格選擇的發(fā)病3h內的腦梗死者應積極采用靜脈溶栓治療 首選rtPA 無條件采用rtPA時,可用尿激酶替代 發(fā)病3~6h可用靜脈尿激酶溶栓治療,但選擇應更嚴格。 對發(fā)病6h以內的腦梗死者,在有經驗和有條件的單位可以考慮進行 動脈內溶栓治療研究。 基底動脈血栓形溶栓治療時間窗和適應證可適當放寬。 超過時間窗溶栓多不會增加治療效果,且會增加再灌注損傷和出血 并發(fā)癥,不宜溶栓,恢復期患者應禁用溶栓治療。,43,降纖治療(1),很多證據(jù)顯示腦梗死急性期血漿中纖 維蛋白原和血液粘滯增高 蛇毒制劑 可以顯著降低血漿纖維蛋白原水平 尚有增加纖溶活性及抑制血栓形成作用 更適用于合并高纖維蛋白原血癥患者 國內較多應用巴曲酶、降纖酶,44,降纖治療 (2) 巴曲酶 國內已應用多年,積累了一定臨床經驗。國內曾有一項多中心、隨機、雙盲、安慰劑平行對照研究,入組者為發(fā)病72小時內的頸內動脈系統(tǒng)腦梗死患者,結果顯示巴曲酶對急性腦梗死療效肯定,可顯著降低纖維蛋白原水平,癥狀改善快且較明顯,不良反應輕,但亦應注意出血傾向。,45,降纖酶 近期國內完成的大樣本多中心、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的臨床試驗證實,應用國產降纖酶可有效地降低腦梗死患者血液中纖維蛋白原水平,改善神經功能,并減少卒中的復發(fā)率,發(fā)病6小時內效果更佳。值得注意的是纖維蛋白原降至130mg/dl以下時增加了出血傾向。,,降纖治療(3),46,降纖治療建議(4),腦梗死早期(特別是12小時以內)可 選用降纖治療 高纖維蛋白原血癥患者更應積極降纖 治療 應嚴格掌握適應證、禁忌證,47,抗凝治療(1),抗凝目的 主要是防止腦梗死的早期復發(fā)、血栓的延長 及防止阻塞遠端的小血管繼發(fā)血栓形成,促進側枝循環(huán) 現(xiàn)狀 急性期抗凝治療雖已廣泛應用多年,但一直存在爭議 口服抗凝藥 密切監(jiān)測出凝血時間 相應調整劑量 目前多用低分子肝素,48,抗凝治療建議(2),一般急性腦梗死者不推薦常規(guī)立即使用抗凝劑 作為輔助治療,一般不推薦在溶栓24h內使用抗凝劑 下列情況無禁忌證(如出血傾向、有嚴重肝腎疾病、血壓>180/100mmHg)時,可考慮選擇性使用抗凝劑 心源性腦梗死(如人工瓣膜、心房纖顫,心肌梗死伴附壁血栓、左心房血栓形成等)患者,容易復發(fā)卒中 伴有蛋白C缺乏、蛋白S缺乏、活性蛋白C抵抗等易栓癥患者 癥狀性顱外夾層動脈瘤患者 顱內外動脈狹窄患者 臥床者可使用低劑量肝素或相應劑量的LMW預防深靜脈血 栓形成和肺栓塞,49,抗血小板治療(1),已經有一些研究驗證阿司匹林或其他抗血小板制劑 治療腦梗死的效果 兩個大型研究 (IST、CAST)顯示腦梗死早期使用阿司匹林對于降低死亡率和殘疾率有一定效果,癥狀性腦出血無顯著增加,但與溶栓藥物同時應用可增加出血的危險 已經有單獨使用或者聯(lián)合糖蛋白IIb/IIIa受體抑制劑治療腦梗死的研究。小樣本研究顯示這類制劑還是 安全的,50,抗血小板治療(2),多數(shù)無禁忌證的不溶栓患者應在卒中后 盡早(最好48小時內)開始使用阿司匹林。 溶栓的患者應在溶栓24小時后使用阿司匹林,或阿司匹林與潘生丁緩釋劑的復合制劑 推薦劑量阿司匹林150~300mg/d,4周后改 為預防劑量,51,早期擴容升壓,改善灌注壓 個體化選擇 尤適用于: 分水嶺性 相對、絕對血容量不足,須嚴密監(jiān)護,防止: 心肌缺血、心衰 肺水腫 腦出血 高血壓腦病 加重腦水腫,目前尚無充分的隨機臨床對照研究支持擴容升壓可改善預后,52,中藥制劑治療,動物實驗已經顯示一些中藥單成分或者多種藥物組合如丹參、川芎嗪、三七、葛根素、銀杏葉制劑等可以降低血小板聚集、抗凝、改善腦血流、降低血粘滯度等作用。臨床經驗也顯示對腦梗死的預后有幫助。最近,國產一類新藥丁基苯酞在實驗中發(fā)現(xiàn)可縮小腦梗死體積,改善微循環(huán),臨床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以上藥物均需進一步獲得高質量的RCT證據(jù),53,腦保護治療,溶栓復流是治療成功的前提和基礎 確切的腦保護是治療成功的基本保證 相互相成,缺一不可,使用神經保護劑可能減少細胞損傷、加強溶栓效果,或者改善腦血流 但是尚沒有成功的臨床研究。,54,腦保護治療理論基礎和現(xiàn)狀,惡性級聯(lián)過程(缺血瀑布)和再灌注損傷 理論上通過藥物、亞低溫等手段,阻斷導致腦細胞壞死的不同機制,可延長治療時窗,增強腦細胞生存能力,促進后期神經功能恢復,動物實驗有效,臨床療效尚未證實 理論和臨床不一致,未能推薦在臨床應用 目前臨床多選用無明顯副作用的、可改善代謝的能量制劑(如CDP),55,臨床未證實有效的腦保護治療,鈣通道阻滯劑 Nimodipine ,尼莫地平 flunarizine, 氟桂利嗪 NMDA受體拮抗劑 aptiganel,阿替加奈 YM-90K, GABA 增效劑 clomethiazole, 氯美噻唑 甘氨酸拮抗劑 gavestinel,谷氨酸拮抗劑 selfotel,賽福太 Lubeluzole,蘆貝魯唑 防止細胞外谷氨酸增加,阻斷激活的NO通路 Citicoline 神經營養(yǎng)因子 神經節(jié)苷脂,56,目前臨床試驗有效的腦保護治療,鎂 鹽 脂質過氧化抑止劑 抗自由基 Tirilazad mesylate,甲磺酸替拉扎特 ※ Enlimomab,恩莫單抗 ▲ 非藥物性 亞低溫,,▲ Eur Neurol. 1998; 40: 78–83,※Stroke. 2000; 32: 2257–2265,,,57,有效腦保護治療的關鍵點,缺血半暗帶是治療的目標 確定有無缺血半暗帶 腦保護窗內應用(缺血半暗帶尚未消失前) 確切有效的腦保護劑 研發(fā)新藥 規(guī)范動物實驗和臨床試驗(美卒中治療開發(fā)圓桌會議) 且達到有效血藥濃度 要到達靶目標 恢復血流(改善腦血循環(huán)的一系列措施) 改進藥物的BBB通透性(納米技術、蛋白轉導等) 探討靶向性強的中樞給藥途徑等,58,開顱去骨片減壓術,開顱去骨片減壓術能增加顱腦容積,減輕顱 內高壓,增加腦組織的有效灌注和改善缺血 對于頑固性的大腦或小腦半球梗死經內科治 療無效者,可能有一定療效 其療效目前尚缺乏系統(tǒng)性評價結論 建議 腦梗死伴有占位效應和進行性神經功能惡化者, 為了挽救生命,目前可考慮行去骨片減壓手術,59,動脈血管成形術(PTA),建議 1、有癥狀的老年(≥75歲)患者,伴 有其他外科手術的高度風險 2、進展性腦梗死伴有嚴重的系統(tǒng)性疾 ?。慌浜先芩ㄖ委?60,頸動脈內膜切除術(CEA),建議 (1)對于有或無癥狀,單側的重度頸動 脈狹窄>70%,或經藥物治療無效者可 考慮行CEA治療。術前應評估雙側頸A 血流狀況 (2)不推薦對腦梗死者進行24h內的緊急CEA治療,61,腦出血的診斷與治療,62,? 發(fā)病率為60~80/10萬人口/年 ? 占急性腦血管病的30%左右 ? 急性期病死率約為30%~40% ? 大腦半球出血約占80% ? 腦干和小腦出血約占20%,63,一、診 斷,64,(一)一般性診斷 1、臨床特點 (1)多在動態(tài)下急性起??; (2)突發(fā)出現(xiàn)局灶性神經功能缺損癥狀,常伴有頭痛、嘔吐,可伴有血壓增高、意識障礙和腦膜刺激征。,65,2、輔助檢查 (1)血液檢查:可有白細胞增高,血糖升高等; (2)影像學檢查: ?頭顱CT掃描:血腫灶為高密度影,邊界清楚,CT值為75~80Hu;在血腫被吸收后顯示為低密度影。 ?頭顱MRI檢查:對急性期腦出血的診斷CT優(yōu)于MRI,但MRI檢查能更準確地顯示血腫演變過程,對某些腦出血患者的病因探討會有所幫助,如能較好地鑒別瘤卒中,發(fā)現(xiàn)AVM及動脈瘤等。 ?腦血管造影(DSA):可清楚地顯示異常血管和造影劑外漏的破裂血管及其部位。,66,(3)腰穿檢查:腦出血破入腦室或蛛網膜下腔時,腰穿可見血性腦脊液。在沒有條件或不能進行CT掃描者,可行腰穿檢查協(xié)助診斷腦出血,但陽性率僅60%左右。對大量的腦出血或腦疝早期,腰穿應慎重,以免誘發(fā)腦疝。 (4)血量的估算: 出血量 = 0.5×最大面積長軸(cm)×最大面積短軸(cm)×層面數(shù),67,(二)各部位腦出血的臨床診斷要點 1、殼核出血:是最常見的腦出血,約占 50%~60%,出血經常波及內囊。 (1)對側肢體偏癱,優(yōu)勢半球出血常致失語。 (2)對側肢體感覺障礙,痛、溫覺減退為主。 (3)對側偏盲。 (4)凝視麻痹,呈雙眼持續(xù)性向出血側凝視。 (5)尚可出現(xiàn)失用、體像障礙、記憶力和計算力障礙、意識障礙等。,68,殼核出血,69,2、丘腦出血:約占20%。 (1)丘腦性感覺障礙:對側半身深淺感覺減退,感覺過敏或自發(fā)性疼痛。 (2)運動障礙:出血侵及內囊可出現(xiàn)對側肢體癱瘓,多為下肢重于上肢。 (3)丘腦性失語:言語緩慢而不清、重復言語、發(fā)音困難、復述差,朗讀正常。 (4)丘腦性癡呆:記憶力減退、計算力下降、情感障礙、人格改變。 (5)眼球運動障礙:眼球向上注視麻痹,常向內下方凝視。,70,丘腦出血,71,3、腦干出血:約占10%,絕大多數(shù)為腦橋出血,偶見中腦出血,延髓出血極為罕見。 (1)中腦出血: ?突然出現(xiàn)復視、眼瞼下垂; ?一側或兩側瞳孔擴大、眼球不同軸、水平或垂直眼震、同側肢體共濟失調,也可表現(xiàn)Weber或Benedikt綜合征; ?嚴重者很快出現(xiàn)意識障礙、去大腦強直。,72,(2)腦橋出血:突然頭痛、嘔吐、眩暈、復視、眼球不同軸、交叉性癱瘓或偏癱、四肢癱等。出血量較大時,患者很快進入意識障礙、針尖樣瞳孔、去大腦強直、呼吸障礙,多迅速死亡,并可伴有高熱、大汗、應激性潰瘍等;出血量較少時可表現(xiàn)為一些典型的綜合征,如Foville、Millard-Gubler和閉鎖綜合征等。 (3)延髓出血:?突然意識障礙,血壓下降,呼吸節(jié)律不規(guī)則,心律紊亂,繼而死亡;?輕者可表現(xiàn)為不典型的Wallenberg綜合征。,73,4、小腦出血:約占10%。 (1)突發(fā)眩暈、嘔吐、后頭部疼痛,無偏癱。 (2)有眼震、站立和行走不穩(wěn)、肢體共濟失調、肌張力降低及頸項強直。 (3)頭顱CT掃描示小腦半球或蚓部高密度影及四腦室、腦干受壓。,74,5、腦葉出血:約占5%~10%。 (1)額葉出血: ?前額痛、嘔吐、癇性發(fā)作較多見; ?對側偏癱、共同偏視、精神障礙; ?優(yōu)勢半球出血時可出現(xiàn)運動性失語。 (2)頂葉出血: ?偏癱較輕,而偏側感覺障礙顯著; ?對側下象限盲; ?優(yōu)勢半球出血時可出現(xiàn)混合性失語。,75,(3)顳葉出血:?表現(xiàn)為對側中樞性面舌癱及上肢為主的癱瘓; ?對側上象限盲; ?優(yōu)勢半球出血時可出現(xiàn)感覺性失語或混合性失語; ?可有顳葉癲癇、幻嗅、幻視。 (4)枕葉出血:?對側同向性偏盲,并有黃斑回避現(xiàn)象,可有一過性黑矇和視物變形; ?多無肢體癱瘓。,76,6、腦室出血:約占3%~5%。 (1)突然頭痛、嘔吐,迅速進入昏迷或昏迷逐漸加深。 (2)雙側瞳孔縮小,四肢肌張力增高,病理反射陽性,早期出現(xiàn)去大腦強直,腦膜刺激征陽性。 (3)常出現(xiàn)丘腦下部受損的癥狀及體征,如上消化道出血、中樞性高熱、大汗、應激性潰瘍、急性肺水腫、血糖增高、尿崩癥等。 (4)腦脊液壓力增高,呈血性。 (5)輕者僅表現(xiàn)頭痛、嘔吐、腦膜刺激征陽性,無局限性神經體征。臨床上易誤診為蛛網膜下腔出血,需經頭顱CT掃描來確定診斷。,77,(三)腦出血的病因 腦出血的病因多種多樣,應盡可能明確病因,以利治療。下面介紹常見的病因及診斷線索。,78,1、高血壓性腦出血 (1)50歲以上者多見。 (2)有高血壓病史。 (3)常見的出血部位是殼核、丘腦、小腦和橋。 (4)無外傷、淀粉樣血管病等腦出血證據(jù)。,79,2、腦血管畸形出血 (1)年輕人多見。 (2)常見的出血部位是腦葉。 (3)影像學可發(fā)現(xiàn)血管異常影像。 (4)確診需依據(jù)腦血管造影。,80,3、腦淀粉樣血管病 (1)多見于老年患者或家族性腦出血患者。 (2)多無高血壓病史。 (3)常見的出血部位是腦葉,多發(fā)者更有助于診斷。 (4)常有反復發(fā)作的腦出血病史。 (5)確定診斷需做病理組織學檢查。,81,4、溶栓治療所致腦出血 (1)近期曾應用溶栓藥物。 (2)出血多位于腦葉或原有的腦梗死病灶附近。 5、抗凝治療所致腦出血 (1)近期曾應用抗凝劑治療。 (2)常見腦葉出血。 (3)多有繼續(xù)出血的傾向。,82,6、瘤卒中 (1)腦出血前即有神經系統(tǒng)局灶癥狀。 (2)出血常位于高血壓腦出血的非典型部位。 (3)影像學上早期出現(xiàn)血腫周圍明顯水腫。,83,二、治 療,84,(一)急性腦出血的內科治療 1、一般治療 (1)臥床休息:一般應臥床休息2~4周,避免情緒激動及血壓升高。 (2)保持呼吸道通暢:昏迷患者應將頭歪向一側,以利于口腔分泌物及嘔吐物流出,并可防止舌根后墜阻塞呼吸道,隨時吸出口腔內的分泌物和嘔吐物,必要時行氣管切開。,85,(3)吸氧:有意識障礙、血氧飽和度下降或有缺氧現(xiàn)象的患者應給予吸氧。 (4)鼻飼:昏迷或有吞咽困難者在發(fā)病第2~3天即應鼻飼。 (5)對癥治療:過度煩躁不安的患者可適量用鎮(zhèn)靜藥;便秘者可選用緩瀉劑。,86,(6)預防感染:加強口腔護理,及時吸痰,保持呼吸道通暢;留置導尿時應做膀胱沖洗,昏迷患者可酌情用抗菌素預防感染。 (7)觀察病情:嚴密注意患者的意識、瞳孔大小、血壓、呼吸等改變,有條件時應對昏迷患者進行監(jiān)護。,87,2、調控血壓 腦出血患者血壓的控制并無一定的標準,應視患者的年齡、既往有無高血壓、有無顱內壓增高、出血原因、發(fā)病時間等情況而定。一般可遵循下列原則: (1)腦出血患者不要急于降血壓,因為腦出血后的血壓升高是對顱內壓升高的一種反射性自我調節(jié),應先降顱內壓后,再根據(jù)血壓情況決定是否進行降血壓治療。,88,(2)血壓≥200/110mmHg時,在降顱壓的同時可慎重平穩(wěn)降血壓治療,使血壓維持在略高于發(fā)病前水平或180/105mmHg左右;收縮壓在170~200mmHg或舒張壓100~110mmHg,暫時尚可不必使用降壓藥,先脫水降顱壓,并嚴密觀察血壓情況,必要時再用降壓藥。血壓降低幅度不宜過大,否則可能造成腦低灌注。收縮壓<165mmHg或舒張壓<95mmHg,不需降血壓治療。 (3)血壓過低者應升壓治療,以保持腦灌注壓。,89,3、降低顱內壓 必須根據(jù)顱內壓增高的程度和心腎功能狀況選用脫水劑的種類和劑量。 (1)甘露醇:其滲透壓約為血漿的4倍,用藥后血漿滲透壓明顯增高,使腦組織的水分迅速進入血液中,經腎臟排出,大約8g甘露醇帶出100ml水分。一般用藥后10分鐘開始利尿,2~3小時作用達高峰,維持4~6小時,有反跳現(xiàn)象??捎?0%甘露醇125~250ml快速靜脈滴注,6~8小時1次,一般情況應用5~7天為宜。顱內壓增高明顯或有腦疝形成時,可加大劑量,快速靜推,使用時間也可延長。,90,(2)呋喃苯胺酸(速尿):一般用20~40mg靜注,6~8小時1次,與甘露醇交替使用可減輕二者的不良反應。 (3)甘油果糖:其滲透壓約相當于血漿的7倍,起作用的時間較慢,約30分鐘,但持續(xù)時間較長(6~12小時)??捎?50~500ml靜脈滴注,每日1~2次,脫水作用溫和,一般無反跳現(xiàn)象,并可提供一定的熱量,腎功能不全者也可考慮使用。甘油鹽水溶血作用較多,不推薦使用。,91,◆皮質類固醇激素雖可減輕腦水腫,但易引起感染、升高血糖、誘發(fā)應激性潰瘍,故多不主張使用。大量白蛋白(20g,每日2次),可佐治脫水,但價格較貴,可酌情考慮使用。 ◆在使用脫水藥物時,應注意心腎功能,特別是老年患者大量使用甘露醇易致心腎功能衰竭,應記出入量,觀察心律及心率變化;甘油鹽水滴注過快時可導致溶血;速尿易致水電解質紊亂特別是低血鉀,均應高度重視。,92,4、止血藥物:病情穩(wěn)定時一般不用,少數(shù)患者在出血早期(多在24小時內)有可能繼續(xù)出血,可用止血藥;若有凝血功能障礙,可應用,時間不超過1周。 5、亞低溫治療 亞低溫治療是輔助治療腦出血的一種方法,初步的基礎與臨床研究認為局部亞低溫是一項有前途的治療措施,而且越早用越好。有條件的單位可以試用,并總結經驗。 6、康復治療 早期將患肢置于功能位,如病情允許,危險期過后,應及早進行肢體功能、言語障礙及心理的康復治療。,93,(二)手術治療 自發(fā)性腦出血患者哪些需手術治療、手術方法及手術治療的時機,目前尚無定論。手術目的主要是盡快清除血腫、降低顱內壓、挽救生命,其次是盡可能早期減少血腫對周圍腦組織的壓迫,降低致殘率。,94,?去骨瓣減壓術對顱壓非常高的減壓較充分,但創(chuàng)傷較大,已經較少單獨采用; ?內窺鏡血腫清除術只有少數(shù)醫(yī)院在試行階段; ?鉆孔穿刺碎吸術對腦組織損傷較大已基本不用; ?小骨窗手術止血效果較好,比較適合血腫靠外的腦出血,對深部的血腫止血往往不夠徹底,對顱壓較高者,減壓不夠充分;,95,? 微創(chuàng)穿刺血腫清除術 適用于各種血腫,但由于不能在直視下止血,可能發(fā)生再出血,優(yōu)點是簡單、方便、易行,在病房及處置室即可完成手術,同時由于不需要復雜的儀器設備,術后引流可放置時間較長,感染機會較少,現(xiàn)已在國內廣泛開展。目前正在利用YL-Ⅰ型穿刺針進行多中心、隨機對照研究,不久將能取得較客觀的評價。全腦室出血采用腦室穿刺引流術加腰穿放液治療很有效,即使深昏迷患者也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96,建 議,97,(1) 既往有高血壓的中老年患者,如突然出現(xiàn)局灶性神經功能缺損癥狀,并伴有頭痛、嘔吐、血壓增高,應考慮腦出血。首選頭部CT掃描,明確診斷及腦出血的部位、出血量、是否破入腦室及占位效應、腦組織移位情況。,98,(2)根據(jù)出血部位及出血量決定治療方案: ?基底節(jié)區(qū)出血:小量出血可內科保守治療;中等量出血(殼核出血≥30ml,丘腦出血≥15ml)可根據(jù)病情、出血部位和醫(yī)療條件,在合適時機選擇微創(chuàng)穿刺血腫清除術或小骨窗開顱血腫清除術,及時清除血腫;大量出血或腦疝形成者,多需外科行去骨片減壓血腫清除術,以挽救生命。 ?小腦出血:易形成腦疝,出血量≥10ml,或直徑≥3 cm,或合并明顯腦積水,在有條件的醫(yī)院應盡快手術治療。,99,?腦葉出血:高齡患者常為淀粉樣血管病出血,除血腫較大危及生命或由血管畸形引起需外科治療外,宜行內科保守治療。 ?腦室出血:輕型的部分腦室出血可行內科保守治療;重癥全腦室出血(腦室鑄形),需腦室穿刺引流加腰穿放液治療。,100,(3)內科治療為腦出血的基礎治療,脫水降顱壓、調控血壓、防治并發(fā)癥是治療的中心環(huán)節(jié),要精心組織實施。,101,蛛網膜下腔出血的診治建議,102,診 斷,臨床表現(xiàn)主要取決于出血量、積血部位、腦脊液循環(huán)受損程度等,臨床特點: 起病形式:多在情緒激動或用力等情況下急驟發(fā)病 主要癥狀:突發(fā)劇烈頭痛,持續(xù)不能緩解或進行性加重;多伴 有惡心、嘔吐;可有短暫的意識障礙及煩躁、譫妄等精神癥狀, 少數(shù)出現(xiàn)癲癇發(fā)作 主要體征:腦膜刺激征明顯,眼底可見玻璃膜下出血,少數(shù)可有 局灶性神經功能缺損的征象,如輕偏癱、失語、動眼神經麻痹等 臨床分級 一般采用Hunt和Hess分級法動脈瘤性SAH進行分級以選擇手 術時機和判斷預后 GSC和有無運動障礙制定的WFNS分級也廣泛應用于臨床 發(fā)病后的主要并發(fā)癥:包括再出血、腦血管痙攣、急性非交通性 腦積水和正常顱壓腦積水等,103,輔助檢查,頭顱CT 是診斷SAH的首選方法,CT顯示蛛網膜下腔內高密度影可以確診SAH。 根據(jù)CT結果可以初步判斷或提示顱內動脈瘤的位置 動態(tài)CT檢查還有助于了解出血的吸收情況,有無再出血、繼發(fā)腦梗死、腦積水及其程度等,腦脊液檢查 通常CT檢查已確診者,腰穿不作為臨床常規(guī)檢查 如果出血量少或者距起病時間較長,CT檢查可無陽性發(fā)現(xiàn),而臨床可疑下腔出血需要行腰穿檢查CSF 均勻血性腦脊液是蛛網膜下腔出血的特征性表現(xiàn),且示新鮮出血, 如CSF黃變或者發(fā)現(xiàn)吞噬了紅細胞、含鐵血黃素或膽紅質結晶的吞噬細胞等,則提示已存在不同時間的SAH,104,輔助檢查,頭顱CT 腦脊液檢查 DSA CTA和MRA TCD 動態(tài)檢測顱內主要動脈流速是及時發(fā)現(xiàn)腦血管 痙攣(CVS)傾向和痙攣程度的最靈敏的方法 局部腦血流測定用以檢測局部腦組織血流量的 變化,可用于繼發(fā)腦缺血的檢測,105,腦血管影像學檢查,DSA 是診斷顱內動脈瘤最有價值的方法 條件具備、病情許可時應爭取盡早行全腦DSA檢查以確定出血原因和決定治療方法、判斷預后 檢查時機 但由于血管造影有可能加重神經功能損害 因此造影宜避開腦血管痙攣和再出血的高峰期,即出血3天內或3周后進行為宜,CTA和MRA 是無創(chuàng)性的腦血管顯影方法 主要用于有動脈瘤或破裂先兆者的篩查 動脈瘤患者的隨訪以及急性期不能耐受DSA檢查的患者,106,一般處理及對癥治療,監(jiān)護治療 降低顱內壓 糾正水、電解質平衡紊亂 對癥治療 加強護理,對癥治療 煩躁者予鎮(zhèn)靜藥物 頭痛予鎮(zhèn)痛藥 注意慎用阿司匹林等可能影響凝血功能 慎用嗎啡、杜冷丁等可影響呼吸功能的藥物 癇性發(fā)作可以短期采用抗癲癇藥物 如安定、卡馬西平或者丙戊酸鈉,107,防治再出血,安靜休息 絕對臥床4~6周,鎮(zhèn)靜、鎮(zhèn)痛,避免用力和情緒刺激 調控血壓 去除疼痛等誘因后,如平均動脈壓>105mmHg或收縮壓>180mmHg,可血壓監(jiān)測下使用短效降壓藥物使降壓, 穩(wěn)定在正?;蛘咂鸩∏八?常選用鈣離子通道阻滯劑、β受體阻滯劑或ACEI類等。 抗纖溶藥物 抗纖治療可降低再出血發(fā)生率,但也增加CVS和腦梗塞 發(fā)生率 建議與鈣離子通道阻滯劑同時使用 外科手術 動脈瘤性SAH(Hunt和Hess Ⅲ級以下) 早期手術夾閉動脈瘤或者介入栓塞,108,防治腦動脈痙攣及腦缺血,維持正常血壓和血容量 早期使用尼莫地平 常用劑量10~20mg/d,靜脈滴注1mg/h,共 10~14天,注意其低血壓的副作用 CSF置換術 在早期(起病后1—3天)行腦脊液置換可能利 于預防腦動脈痙攣,減輕后遺癥狀 劇烈頭痛、煩躁等嚴重腦膜刺激征的患者,可 考慮酌情選用,適當放CSF或CSF置換治療 注意有誘發(fā)顱內感染、再出血及腦疝的危險,109,防治腦積水,藥物治療 輕度的急、慢性腦積水都應先行藥物治療 給予醋氮酰胺等藥物減少CSF分泌 酌情選用甘露醇、速尿和地塞米松等 腦室穿刺CSF外引流術 適用于SAH后腦室積血擴張或形成鑄型出現(xiàn)急性腦積水經內 科治療后癥狀仍進行性加劇,有意識障礙者 患者年老、內臟有嚴重功能障礙,不能耐受開顱手術者 急診處理可以降低顱內壓、改善腦脊液循環(huán),減少梗阻性腦 積水和腦血管痙攣的發(fā)生,引流術后盡快夾閉動脈瘤。CSF 外引流術可與CSF置換術聯(lián)合應用 CSF分流術,110,病變血管的處理,血管內治療 近年來已經廣泛應用于顱內動脈瘤治療 術前須控制血壓,使用尼莫地平預防血管痙攣 行DSA檢查確定動脈瘤部位及大小形態(tài),選擇栓塞材料行瘤體栓塞或者載瘤動脈的閉塞術 顱內動靜脈畸形(AVM)有適應證者也可以采用介入治療閉塞病變動脈,外科手術 動脈瘤性SAH傾向于早期手術(3天內)夾閉動脈瘤; 一般Hunt和Hess Ⅲ級以下多主張早期手術。 Ⅳ、Ⅴ級患者內科治療情況好轉后可行延遲性手術(10—14天)。 AVM可反復出血,在年輕病人、病變范圍局限和曾有出血史的患者首選顯微手術切除。,立體定向放射 :小型AVM或栓塞或手術治療后殘余病變。,111,SAH診治建議,(1)應盡早查明病因,進行治療。有條件的醫(yī)療單位,SAH患者應由神經外科診治,如為神經內科診治者,亦應請神經外科會診。 (2)診斷檢查首選顱腦CT,動態(tài)觀察有助了解出血吸收、再出血、 繼發(fā)腦損害等。 (3)臨床表現(xiàn)典型,而CT無出血征象,可謹慎腰穿CSF檢查,以獲 得確診。 (4)條件具備的醫(yī)院應爭取做腦血管影像學檢查,懷疑動脈瘤時須 盡早行DSA檢查,如患者不愿做DSA時也可先行MRA或CTA。 (5)積極的內科治療有助于穩(wěn)定病情和功能恢復。為防再出血、繼 發(fā)缺血等,可考慮抗纖溶藥與鈣通道阻滯劑合用。 (6)依據(jù)腦血管異常病變、病情及醫(yī)療條件等,來考慮選用血管內 介入治療、開顱手術或放射外科等治療。,112,腦靜脈系統(tǒng)血栓形成診治建議,113,顱內靜脈系統(tǒng)血栓形成,是由多種病因所導致的以腦靜脈回流受阻、腦脊液 吸收障礙為特征的一組特殊類型腦血管病 分類 依病變的性質可分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 根據(jù)血栓部位可區(qū)分為皮質靜脈血栓形成、深靜脈血栓形 成和硬膜竇血栓形成 以往對本病存在較多的誤診、漏診 隨著神經影像學的發(fā)展,尤其是CT、MRI和MRV的 臨床應用,為及時正確診斷提供了無創(chuàng)且可靠的檢 查手段,114,顱內靜脈系統(tǒng)血栓的診斷,臨床表現(xiàn)主要取決于血栓的性質、大小及部 位等,與腦動脈血栓形成相比較,有如下 臨床特點 起病形式多種 病情病程多變 臨床表現(xiàn)復雜多樣,除海綿竇血栓形成外均缺乏 特征性??杀憩F(xiàn)為: 單純顱內壓增高 伴或不伴有顱內高壓的局灶性腦功能受累 以意識障礙為主頗似亞急性彌漫性腦病 對本病存在較多的誤診、漏診,115,輔助檢查,對臨床疑似病例宜及時行神經影像學檢查,以期盡早確診 CT、MRI、DSA、MRV等 其他檢查 血液和腦脊液檢查 凝血機制 非感染性血栓形成者尚應進行病因學篩查等 也有約20%的病例一時難以查出確切病 因者,需追蹤隨訪,116,神經影像學檢查(1),CT掃描 通常為診斷本病的首選影像學方法,具有特異性征象“束帶征”、“高密度三角征”、“Detal征”,還可以明確顯示靜脈竇血栓的伴隨征像,結合臨床體征可擬診本病 但是通常不能確診靜脈竇血栓形成;特異性征象出現(xiàn)率低,沒有經驗的醫(yī)生難以識別 CT對顱內靜脈系統(tǒng)血栓的診斷幫助有限,腦血管造影 可顯示靜脈竇血栓形成的部位、范圍,以及靜脈異?;亓骱痛鷥斞h(huán)的情況,具有目前CT和MRI甚至MRA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但是不能顯示血栓本身,亦不能顯示靜脈竇血栓形成繼發(fā)的腦組織的病理改變及其程度 有創(chuàng)傷性和可能加重患者的顱內高壓的危險性也影響了其及時應用,117,神經影像學檢查(2),MRI 具有CT和腦血管造影的優(yōu)點,可以顯示血栓形成后繼發(fā)的腦組織病理改變及其程度 MRI還可直接顯示靜脈竇和血栓本身,又能反映血栓的病理基礎及演變過程,尚可用于觀察治療效果 但急性期容易漏診,MRI和MRV技術相結合 在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都能作出腦靜脈竇血栓形成的準確診斷,是診斷顱內靜脈系統(tǒng)血栓敏感、準確和便捷的最佳方法。與腦血管造影比較,MRV顯示下矢狀竇等較小靜脈竇的能力不如腦血管造影,不能顯示靜脈竇血栓形成后靜脈回流的改道及代償循環(huán)的血流方向,為其主要不足之處。,118,神經影像學檢查(3),MRI 具有CT和腦血管造影的優(yōu)點,可以顯示血栓形成后繼發(fā)的腦組織病理改變及其程度 MRI還可直接顯示靜脈竇和血栓本身,又能反映血栓的病理基礎及演變過程,尚可用于觀察治療效果 但急性期容易漏診,MRI+MRV 在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都能作出腦靜脈竇血栓形成的準確診斷,是診斷顱內靜脈系統(tǒng)血栓敏感、準確和便捷的最佳方法 主要不足之處 與腦血管造影比較,MRV顯示下矢狀竇等較小靜脈竇的能力不如腦血管造影 不能顯示靜脈竇血栓形成后靜脈回流的改道及代償循環(huán)的血流方向,119,腦靜脈系統(tǒng)血栓形成的治療,治療方法上規(guī)范統(tǒng)一也尚待完善 因少見,大宗病例臨床治療研究報道不多 臨床表現(xiàn)、病因、病程及預后等差異較大 堅持個體化的綜合治療原則 病因治療 對癥治療 抗凝治療 抗栓治療,120,病因治療,感染性血栓形成 應積極控制感染及處理原發(fā)病灶 抗生素:盡早、合理、足量、長療程原則。 抗生素應用的基礎上,應徹底清除原發(fā)病灶,如癤腫切開排膿、乳突根治術等 非感染性血栓形成 也應在針對原發(fā)疾患治療的基礎上,盡力 糾正脫水、增加血容量、降低血粘度、改善 腦循環(huán),121,對癥處理,腦水腫顱內高壓者: 應積極行脫水降顱壓治療 乙酰唑胺抑制腦脊液分泌 可行腰椎穿刺適當放出腦脊液 顱高壓危及生命時可行顳肌下減壓術 癲癇發(fā)作者:抗癇治療 高熱者: 物理降溫 意識障礙者:加強基礎護理、支持治療、 預防并發(fā)癥,122,抗栓治療(1),及時抗栓(抗凝、溶栓)治療,理應可解除靜脈閉塞、恢復血流再通,為獲取最佳療效、改善預后的最有效措施。 目前對抗栓治療在認識上尚有爭議,在方法上也不統(tǒng)一。 監(jiān)測抗栓并發(fā)的出血,123,抗栓治療(2),抗 凝 國內外傾向肝素抗凝治療是安全、有效的,可列為腦靜脈系統(tǒng)血栓形成的一線治療方法。 靜脈給予普通肝素與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最為常用, 至今雖尚缺乏兩者療效比較的研究資料,但由于后者受到推崇。,溶 栓 全身靜脈給藥的溶栓療 由于局部藥物濃度低、易致顱內出血的原因, 現(xiàn)已極少應用 導管介入局部藥物、機械破壞結合藥物溶栓 難以評價其風險-效益比例 技術難度較大,僅適于有條件醫(yī)院,124,顱內靜脈系統(tǒng)血栓形成診治建議,對疑似病例,特別是原因不明的高顱壓者 可首選CT掃描,必要時再進行MRI檢查 對臨床已擬診靜脈竇血栓形成者,應首選MR掃描,應用MRI和MRV技術進行綜合判斷較之DSA似更有優(yōu)勢 欲行介入治療溶栓時,可行DSA檢查 臨床確診后應對癥處理、積極尋求病因并在相應治療的基礎上,給予抗凝治療,125,謝謝大家,126,-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常見 腦血管病 診斷 ppt 課件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www.hcyjhs8.com/p-3877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