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yè)設計(論文)開題報告學生姓名 系部 機電工程學院 專業(yè)、班級指導教師姓名 職稱 講師 從事專業(yè) 機械基礎 是否外聘 □是■否題目名稱 微型軸承外圓檢測裝置設計一、課題研究現(xiàn)狀、選題目的和意義目前國內軸承加工檢測技術及檢測儀器相對落后,在軸承生產的各工序中,專用儀器品種達 200種以上。在這些專用儀器中,絕大多數(shù)為機械式,并通過標準件進行比較測量,數(shù)字式和直接測量采用甚少。這些軸承專用儀器在軸承生產中,對產品質量的檢驗、產品質量的控制起著較大的作用,但有其一定的弊端。隨著精密制造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和產品精度的日益提高,作為傳統(tǒng)精密加工方法的磨削目前正在向超精密磨削、超精和超精密研磨等方向發(fā)展(超精密磨削是指加工精度小于 0.1μm、且表面粗糙度在 Ra0.025μm 以下的磨削方法),目前的軸承測量專用儀器對高精度軸承零件的測量誤差也越來越大,在高精度軸承零件測量方面的不足也越來越明顯,已不能滿足軸承行業(yè)的發(fā)展需要。因此,軸承檢測技術應逐步向非接觸式測量、數(shù)字式測量、在線測量技術和計算機應用和網絡化技術方向發(fā)展。當前,軸承檢測的競爭非常激烈,而許多企業(yè)的自動化的程度普遍不高,在軸承的檢測方面自動化程度明顯不足。由于微型軸承的生產是大批量的,而要求的精度又相對較高,如果不能實現(xiàn)檢測的自動化,就會需要大量的人力,勞動成本也會大幅增加,這必將制約企業(yè)的發(fā)展。所以在微型軸承行業(yè)進行自動化檢測的技術改造是一項非常迫切的工作。改革開放以后,生產檢測逐步的走向自動化??墒窃S多廠基本還處于半自動化與手工相結合的階段,需要大量人力參與,軸承的檢測質量也難以得到保證。目前,我國的各個企業(yè)間的競爭日益激烈,軸承行業(yè)亦是如此。如何提高產品的質量成了企業(yè)在競爭中取勝的關鍵因素。考慮到加入世貿組織帶來的沖擊,想要和外國的產品相抗衡,軸承的質量必須有大幅度的提高。這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對設備進行改造。在生產條件一定的前提下,通過對軸承進行檢測,將軸承區(qū)分為合格品、次品、廢品等不同的質量等級,也不失為一種提高軸承精度的經濟有效的方法。二、設計(論文)的基本內容、擬解決的主要問題設計的基本內容:1 系統(tǒng)設計自動檢測裝置由自動上料機構、輸送機、機械手三大部分組成。軸承由上料機構沿上料機送至輸送帶上。輸送帶將微型軸承輸送至機械手所在位置,機械手開始動作,抓取微型軸承,連接在機械手部分的電渦流式傳感器就會對微型軸承進行自動檢測,數(shù)據將會顯示在機械手控制系統(tǒng)部分的顯示器上。2 輸送機設計輸送機采用帶式輸送機。主要設計內容包括:(1)各部件的選擇(2)傳動裝置的設計(3)繪制圖紙3 送料機設計送料機采用同步可控式自動上料機。主要設計內容包括:(1)回轉隔離器的選擇(2)傳動裝置設計4 機械手設計機械手的機械結構采用滾珠絲桿、滑桿、液壓缸等機械器件組成; 主要設計內容包括:(1)總體設計:運動設計及確定主要參數(shù);驅動系統(tǒng)和位置檢測裝置的選擇;(2)結構簡圖(3)末端執(zhí)行器的結構與設計(4)液壓缸的選擇計算擬解決的主要問題:(1)如何實現(xiàn)順序上料:采用隔離器(2)如何實現(xiàn)上料的準確定位:上料機安裝定位裝置(3)如何實現(xiàn)機械手的夾取、測量等動作:機械手的伸縮和抓取采用液壓系統(tǒng)實現(xiàn);三、技術路線(研究方法)1.用多種方法查找軸承的自動檢測技術的相關文獻資料。2.參照已有的設備數(shù)據擬定多種設計方案,比較設計方案,選擇最佳方案進行設計。3.分析結合現(xiàn)有的資料進行總體結構確定及各零部件的設計和校核。4.使用 CAD 完成裝配圖和零件圖的初步繪制,并撰寫設計計算說明書。5. 完善所有的設計圖紙和規(guī)范設計說明書的格式,準備答辯。四、進度安排2010 年 3 月 1 日~2010 年 4 月 1 日 調研及收集相關資料;確定總體設計方案,初步進行總體結構設計,完成原動力選用;2010 年 4 月 2 日~2010 年 5 月 15 日 繼續(xù)完成各零部件設計并繪制圖紙及撰寫設計計算說明書;2010 年 5 月 16 日~2010 年 6 月 10 日 完成各零部件的校核、修改,繼續(xù)完善說明書;2010 年 6 月 11 日~2010 年 6 月 15 日 提交設計圖紙、并完成圖紙的修改和說明書的排版;2010 年 6 月 16 日~2010 年 6 月 17 日 準備畢業(yè)答辯。五、參考文獻[1] 黃建龍;于霞;秦建華;呂汝金.軸承檢測及分選系統(tǒng)中的 PLC 控制[J].甘肅科學學報,2005,17(1):87-88[2] 宋曉波;朱孔敏.軸承檢測儀器的發(fā)展預測[J].中國軸承論壇,2004,(8):48-50[3] 陳白寧;趙明;任亞軍.軸承外徑非接觸在線檢測系統(tǒng)的研究[J].自動化儀表,2009,30(5):54-59[4] 彭顯平;劉永強.軸承檢測器[J].機械,2002,29(Z1):189[5] 孫金花.軸承檢測技術現(xiàn)狀與發(fā)展趨勢[J].中國軸承論壇:161-163[6] 付安新;孟濬.嵌入式軸承檢測系統(tǒng)的設計[J].工業(yè)控制計算機,2005,18(12):33-34[7] 王東鵬;李猛.新型數(shù)字化軸承檢測系統(tǒng)的設計[J].機械工程師,2007,(9):110-111[8] 吳慶華;代娜;黃俊敏;程志輝;何濤.基于機器視覺的軸承二維尺寸檢測[J].儀器儀表學報,2008,29(4):306-309[9] 田秀梅;廖慧琴;馮祥勝;王白晶.軸承表面檢測系統(tǒng)的研究與開發(fā)[J].長春工業(yè)大學學報,2008,29(2):221-225[10] 趙志峰;張鋼;高剛;梁世頗;張彪.速度檢測型傳感器軸承的設計[J].軸承,2007,(11):12-15[11] R.L.諾頓(Robert L.Norton).Design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design[J].NewYork: McGraw-Hill,1997,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3.六、備注指導教師意見:簽字: 年 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