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與大學生活.ppt
《中庸之道與大學生活.ppt》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中庸之道與大學生活.ppt(32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中庸之道與大學生活主講 漢風 彭城書院院長 文化學者 前言 中庸之道是中國文化的精髓 作為一種方法論 它已經(jīng)深深滲透到了與中國文化有關(guān)的每一個元素和成分之中 每個置身于中國文化視野中的中國人 都無法擺脫那與生俱來的中庸的思維模式和價值觀 因此 正確地認識和運用中庸之道 既是一種智慧 也是一種無可回避的文化責任 中庸之道是如何誕生的 中庸之道究竟是什么 如何借鑒中庸之道規(guī)整我們的大學生活 我將從三個方面來闡述上面的問題 一 中庸思想的形成中庸思想的形成過程我們可以用四句話來概括 起源于 尚書 提出于 論語 成熟于 中庸 發(fā)揚于后儒 1 中庸思想起源于 尚書 在被稱為中國上古皇家檔案文件匯編的 尚書 中有很多關(guān)于古代圣王執(zhí)中 行中的例子 尚書 洪范 記載 周武王向殷代的遺臣箕子請教國事 箕子提出九條大法 其中就有 無偏無頗 無偏無黨 王道蕩蕩 尚書 大禹謨 中 有一條被宋儒稱為 十六字心傳 的箴言 人心惟危 道心惟微 惟精惟一 允執(zhí)厥中 無偏無頗 無偏無黨 允執(zhí)厥中 這些都是典型的中道思想 這種中道思想在 尚書 中屢屢被提及 如 盤庚篇 的 各設(shè)中于乃心 呂刑 中得 罔非在中 詔誥 洛誥 中的 時中 酒誥 的 作稽中德 等等 由此 我們可以把 尚書 中強調(diào) 執(zhí)中 與 行中 的政治智慧 看作是中庸之道的思想源頭 2 中庸思想提出于 論語 中庸 思想雖然起源于 尚書 但 中庸 一詞的明確提出是在 論語 中 論語 雍也 記孔子的話說 中庸之為德也 其至矣乎 民鮮久矣 這句話的意思是 中庸乃至高的道德修養(yǎng)境界 長久以來 很少有人能做得到了 這是 中庸 作為德的標準第一次被明確提及 中庸 一詞雖然在 論語 里只明確出現(xiàn)一次 但是它的思想?yún)s多次在 論語 中被表述 并被看作是最高的道德境界 比如 子罕 中記 子曰 吾有知乎哉 無知也 有鄙夫問于我 空空如也 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叩其兩端 就是指從事情的兩種極端的狀態(tài)入手 認真推敲研究 仔細體會把握 在兩種極端中尋求到最適中的解決辦法 再比如 子路 中記 子曰 不得中行而與之 必也狂狷乎 狂者進取 狷者有所不為也 狂 與 狷 都是指偏于一面 狂 者太過激進 狷 者太過拘謹 所以孔子慨嘆自己找不到奉行中庸的人與他交往 不得中行而與之 3 中庸思想成熟于 中庸 一書 孔子之后 其弟子曾參承傳儒家道統(tǒng) 到了曾參的弟子子思 專作 中庸 一文 繼承 論述并發(fā)揚孔子的中庸思想 使之成為兩千多年來中國人做人 處事的最高規(guī)范 4 中庸思想發(fā)揚于后儒 中庸思想雖然成熟于秦代以前 但是由于它存儲于主要記載典章制度的 禮記 里 所以自西漢問世后 雖有人整理注釋 亦未能引人重視 到了唐代 韓愈 李翱強調(diào) 大學 中庸 的重要性 看成是 孔門傳授心法 認為是與 孟子 同樣重要的 經(jīng)書 中庸 才得到重視 宋代理學家程顥 程頤大為尊崇 中庸 理學家朱熹將 中庸 從 禮記 中抽出來 重新校定章句并作注釋 殫精竭慮完成 四書章句集注 強調(diào) 中庸 歷選前圣之書 所以提挈綱維 開示蘊奧 未有若是之明且盡者也 這是對 中庸 的極高的評價 元朝恢復科舉之后 以 四書集注 作為教科書 從此 四書集注 成為科舉士子的必讀 經(jīng)書 和科舉考試的標準答案 明永樂帝敕撰 四書大全 四書與五經(jīng)共同列為經(jīng)書 至此 中庸 確立了其儒家經(jīng)典的最高地位 而中庸思想也隨之被推到了極致 程頤評價 中庸 及其中庸思想 放之則彌六合 卷之則退藏于密 其味無窮 皆實學也 朱熹則認為 中庸 堯之所以授舜也 舜之所以授禹也 其目的是 繼天立極 從上面的梳理中 我們可以看到中庸思想在古代中國思想史中是很重要的思維方法論和踐行本體論 但是 令人遺憾的是在20世紀西方現(xiàn)代性進入中國之后 中庸 思想被不斷的誤讀 而且名聲不佳 命運多舛 一些人根深蒂固地認為 中庸 無非是保守性 庸常性之類 應(yīng)該被批判和拋棄 再以后 中庸之道 遂變成一個貶義詞 在其后很長時間里 成為被批判 檢討 嘲笑的對象 這一文化中斷和思想愚化 使得當代人對中庸思想相當隔膜 中庸思想真的該被拋棄了嗎 新中國的締造者毛澤東曾說 中庸觀念是孔子的一大發(fā)現(xiàn) 一大功績 是哲學的重要范疇 值得很好地解釋一番 如果中庸思想該被批判和拋棄 為什么毛澤東都認為它是一大功績呢 要回答好這個問題 我們必須正本清源 弄清中庸的真正面目 二 中庸 思想的實質(zhì)關(guān)于中庸思想 我們從 論語 中孔子 不得中行而與之 的話里已經(jīng)有所了解 那就是 行中 不激進 也不拘謹 論語 先進 中謂之 過猶不及 子思在 中庸 中首先從情感的角度切入 對 中庸 作解釋 認為 喜怒哀樂之未發(fā) 謂之中 發(fā)而皆中節(jié) 謂之和 中也者 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 天下之達道也 漢代鄭玄注解說 中庸者 以其記中和之為用也 庸 用也 宋代的朱熹解釋說 子程子曰 不偏之謂中 不易之謂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 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庸者 不偏不倚 無過不及 而平常之理 乃天命所當然 精微之極致也 中庸的意思就是凡事都要盡可能追求最為恰當合理的處置 不能過 也不能不及 這是一種非常高地道德修養(yǎng)境界 我們拿它來指導我們的學習 工作與生活 當然高屋建瓴 三 如何用中庸思想指導我們的大學生活大學是一個人從象牙塔走向社會的過渡期 在這里 大學生要刻苦求知 強健身體 修養(yǎng)自身 鍛煉能力 以便于走出校園后 能利益于國家和社會 大學生應(yīng)該如何用中庸思想指導自己的大學生活呢 下面我想從修身 學習 處事 情感四個方面談?wù)勎业慕ㄗh 1 修身 文質(zhì)彬彬 然后君子 明代的葉子奇在 草木子 雜俎篇 中說 末流之竭 當窮其源 枝葉之枯 必在根本 大學 中說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孟子也認為 天下之本在國 國之本在家 家之本在身 學校是育人的圣地 修身 自然是學校的主要任務(wù) 無論師生 當 以修身為本 這是做人做事 成就事業(yè)的基礎(chǔ) 何謂修身 就是指陶冶身心 涵養(yǎng)德性 用中庸的觀點來看 就是 文質(zhì)彬彬 然后君子 這句話出自 論語 雍也 子曰 質(zhì)勝文則野 文勝質(zhì)則史 文質(zhì)彬彬 然后君子 文 指文采 是合乎禮的外在表現(xiàn) 質(zhì) 就是質(zhì)樸 是內(nèi)在的仁德 彬彬 文質(zhì)兼?zhèn)涞臉幼?修身修什么 文 與 質(zhì) 啊 先說 質(zhì) 就是內(nèi)在的仁德 易經(jīng) 上說 夫大人者 與天地合其德 與日月合其明 與四時合其序 與鬼神合其吉兇 先天下而天弗違 后天而奉天時 所以大學就是在學校里學做這樣的 大人 2 學習 學而時習 不亦說乎 說到學習 很多人都會想到 論語 開頭孔子的那一句話 學而時習之 不亦說乎 這句話看似簡單 其實道理很深 3 處事 不偏不倚 無過不及 學做 大人 的學問從哪兒做起呢 從如何處理好人際關(guān)系做起 用中庸的觀點來看 與人相處要不偏不倚 無過不及 用 論語 中的話說 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 4 戀愛 樂而不淫 哀而不傷 大學生正處在青春萌動期 很多人都會在大學里擁有一段戀愛的時光 也許有人會問 難道戀愛也需要中庸 當然要 孔子評論 關(guān)雎 樂而不淫 哀而不傷 對于即將戀愛的人 席慕容說 如何讓你遇見我在我最美麗的時刻為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佛讓我們結(jié)一段塵緣佛於是把我化做一棵樹長在你必經(jīng)的路旁陽光下慎重地開滿了花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對于正在戀愛的人 席慕容說 其實我盼望的 也不過就只是那一瞬我從沒要求過你給我 你的一生如果能在開滿了梔子花的山坡上與你相遇如果能深深地愛過一次再別離那么再長久的一生不也就只是就只是回首時那短短的一瞬 對于失戀中的人 席慕容說 在年輕的時候 如果你愛上了一個人 請你 請你一定要溫柔地對待他 不管你們相愛的時間有多長或多短 若你們能始終溫柔地相待 那么 所有的時刻都將是一種無瑕的美麗 若不得不分離 也要好好地說聲再見 也要在心里存著感謝 感謝他給了你一份記憶 長大了以后 你才會知道 在驀然回首的剎那 沒有怨恨的青春才會了無遺憾 如山岡上那輪靜靜的滿月 謝謝 歡迎大家通過搜索 彭城書院 點擊書院博客- 1.請仔細閱讀文檔,確保文檔完整性,對于不預覽、不比對內(nèi)容而直接下載帶來的問題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載的文檔,不會出現(xiàn)我們的網(wǎng)址水印。
- 3、該文檔所得收入(下載+內(nèi)容+預覽)歸上傳者、原創(chuàng)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檔原作者,請點此認領(lǐng)!既往收益都歸您。
下載文檔到電腦,查找使用更方便
9.9 積分
下載 |
-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shè)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quán)。
- 關(guān) 鍵 詞:
- 中庸之道 大學生活
鏈接地址:http://www.hcyjhs8.com/p-41660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