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縮包內含有CAD圖紙和說明書,均可直接下載獲得文件,所見所得,電腦查看更方便。Q 197216396 或 11970985
汽車空調拔叉注射模擬及其模具設計
摘要:汽車空調系統(tǒng)是實現對車廂內空氣進行制冷、加熱、換氣和空氣凈化的裝置。它可以為乘車人員提供舒適的乘車環(huán)境,降低駕駛員的疲勞強度,提高行車安全??照{裝置已成為衡量汽車功能是否齊全的標志之一。
汽車空調的作用已是眾所周知。汽車空調裝置已不再是豪華奢侈的象征,不僅轎車、客車上采用空調,貨車、工程車上也紛紛安裝空調裝置。人們對空調的需求越來越迫切,對汽車空調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伴隨汽車空調的普及與發(fā)展,汽車空調的發(fā)展大體上歷經了五個階段:單一取暖階段、單一冷氣階段、冷暖一體化階段、自動控制階段、計算機控制階段??照{的控制方法也歷經了由簡單到復雜,在由復雜到簡單的過程,作為汽車空調系統(tǒng)的電路控制方面也在不斷更新改進。
正文: 眾所周知汽車空調是以采用發(fā)動機的動力為代價來完成調節(jié)車廂內空氣環(huán)境的。了解汽車空調的特點,有利于進行汽車空調的使用和維修。與室內空調相比,汽車空調主要有如下特點:
1.汽車空調安裝在行駛的車輛上,承受著劇烈頻繁的振動和沖擊,因此,各部件應有足夠的強度和抗振能力,接頭應牢固并防漏。不然將會造成汽車空調制冷系統(tǒng)的泄露,結果破壞了整個空調系統(tǒng)的工作條件,嚴重的會損壞制冷系統(tǒng)的壓縮機等部件。使用中要經常檢查系統(tǒng)內制冷劑的多少,據統(tǒng)計,由于制冷劑的泄露而引起的空調故障約占全部故障的80%。
2.汽車空調所需的動力均來自發(fā)動機。其中轎車、輕型汽車、中小型客車及工程機械,空調所需的動力和驅動汽車的動力均來自一臺發(fā)動機。這空調稱非獨立空調系統(tǒng)。大型客車和豪華型大、中客車,由于所需制冷量和暖氣量大,一般采用專用發(fā)動機驅動制冷壓縮機和設立獨立的取暖設備,故稱之為獨立式空調系統(tǒng)。雖然非獨立空調系統(tǒng)會影響汽車的動了性,但它相對于獨立空調,在設備成本、運行成本上都較經濟。據測試,汽車安裝了非獨立式空調后,耗油量會增加10%到20%(與車速有關)。發(fā)動機輸出功率減少10%到12%。
3.汽車空調的特定工作環(huán)境要求汽車空調的制冷、制熱能力盡可能的大。其原因如下:
(1)夏天車內的乘客密度大,產熱量大,熱負荷高;冬天采暖人體所需的熱量亦大。
(2)為了減輕自重,汽車隔熱層一般很薄,加上汽車門窗多,面積大,所以汽車隔熱性差,熱損大。
(3)汽車的工作環(huán)境因在野外,直接受陽光、霜雪、風雨等的影響,環(huán)境變化劇烈。要使汽車空調在最短的時間里在車廂內達到舒適的環(huán)境,就要求其制冷量特別大。對非獨立的空調系統(tǒng)來說,由于發(fā)動機工況頻繁變化,所以制冷系統(tǒng)的制冷機變化大。比如發(fā)動機在高速和怠速運行時,轉速相差10倍。這必然導致壓縮機輸送的制冷劑量變化極大。制冷劑流量變化大,輕者引起制冷效果不佳,重者引起壓力過高,壓縮機出現敲擊現象,發(fā)生事故。因此,汽車空調制冷系統(tǒng)較室內復雜得多。
(4)由于汽車本身的特點,要求汽車空調結構緊湊,質輕、量小,能在所有限的空間進行安裝。目前空調的總比重比60年代下降了50%,而制冷能力卻提高了50%。
(5)汽車空調的供暖方式與室內空調完全不同。對于非獨立式汽車空調,一般利用發(fā)動機的冷卻水或廢氣余熱,而室內空調則是利用一個電磁閥,改變制冷劑量,機組很快起動并轉入穩(wěn)定狀況。
參考文獻
[1]申開智 .塑料成型模具(第二版).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2
[2]唐志玉 .塑料模具設計師指南.國防工業(yè)出版社,1999.6
[3]中國機械工程學會,中國模具設計大典編委會.中國模具設計大典(第2卷 )輕工模具設計.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
[4]賈潤禮,程志遠.實用注塑模設計手冊.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0
[5] 王孝培.塑料成型工藝及模具設計簡明手冊.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6
[6]蔣繼宏,王效岳.注塑模具典型結構100列.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0.6
[7] 俞芙芳.新編簡明塑料模具實用手冊.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
[8] 張克惠.注塑模設計.西北工業(yè)大學出版社,1995
[9] 范有發(fā).塑料成型模具課件
[10]張玉,劉平.幾何量公差與測量技術.東北大學出版社,2003.10
[11] 鄒繼強.塑料模具典型結構圖冊.模具制造雜志社編輯出版
[12] R.J. Crawford, Rubber and Plastic Engineering Design and Applica- tion, Applied Publisher Ltd., 1987, p. 110.
[13] B.H. Min, A study on quality monitoring of injection-molded parts, J. Mater. Process. Technol. 136 (200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