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五年級科學上冊《地球內部運動引起的地形變化》教學設計 教科版.doc
《2019-2020年五年級科學上冊《地球內部運動引起的地形變化》教學設計 教科版.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9-2020年五年級科學上冊《地球內部運動引起的地形變化》教學設計 教科版.doc(10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2019-2020年五年級科學上冊《地球內部運動引起的地形變化》教學設計 教科版 【教材分析】 《地球內部運動引起的地形變化》是義務教育小學科學教科版教材五年級上冊《地球表面及其變化》單元的第二課。地球表面的形態(tài)是復雜多樣的,也是在不斷變化的。變化的原因:一個是地球內部的力量,主要由地球內能所引起的地殼運動、巖漿活動等,在其作用力下創(chuàng)造了地表形態(tài)的基本輪廓,即海陸的分異和大的地形起伏;另一個是地球外部的力量,主要是指地表受太陽能和外力作用而產生的各種作用,如風化、流水、冰川、海流、波浪、潮汐以及風力等的侵蝕、搬運和沉積作用等。 本課內容主要分為“火山和地震”、“地球內部的運動”兩部分,主要通過火山和地震的事例來認識地球內部的力量是如何改變地形地貌的。火山和地震是學生非常感興趣的話題,特別是今年的汶川大地震讓學生對地震有了較為直觀的認識,然而對火山和地震是怎樣形成的,又是怎樣改變地形地貌的,它們之間的關系又是怎樣等知識則是學生所欠缺的。本課主要是在學生已有知識的基礎上,重點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直觀地感受到地球內部運動會造成火山和地震以及地形地貌的變化。教學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基礎上進行的。在教學中,主要通過火山地震等現(xiàn)象尋找原因,從而認識地球內部運動改變地形地貌的事實。由于地球內部運動對于學生來說是難以察覺的,在具體的教學方式上,本課主要通過是資料閱讀、討論交流和模擬實驗等方式進行,特別是根據(jù)學生的思維特點,本課在設計時采用模擬實驗與多媒體資料,讓學生直觀感受地球內部運動改變地形地貌。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火山和地震會改變地球表面的地形; 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內部的運動造成的; 地球內部的運動會引起地殼運動,從而形成山脈、高原、裂谷和海溝等地形地貌; 地球表面的變化有時是迅猛激烈的,有時是緩慢不易覺察的。 過程與方法 閱讀資料,了解火山和地震是怎樣改變地形地貌的; 做板塊運動的模擬實驗,想象和理解地球內部的運動對地表形態(tài)的影響。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認識到地球內部是不斷運動的,地形地貌也是不斷變化的; 了解地震避險自救常識,增強避震的意識。 教學重點 地球內部的運動使地表形態(tài)發(fā)生不斷的變化,這種變化有時是迅猛激烈的,有時是緩慢不易覺察的。 教學難點 地球內部的運動會引起板塊運動,板塊運動影響和改變著地形地貌。 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有關火山和地震的資料、板塊平移學具等。 演示材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火山和地震會改變地形地貌 1、地球表面有哪些地形地貌?這些地形地貌是不是永遠不變的? 2、觀察四川省北川縣地震前后對比圖,感受地震使北川地形地貌發(fā)生的變化。 3、借助多媒體資料認識火山也能使地形地貌發(fā)生變化。 4、討論:火山和地震會使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發(fā)生什么樣的變化? 二、地球內部運動與地形變化關系 1、嘗試解析:是什么原因引起火山和地震的? 2、教師講解: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內部運動引起的。地球內部分地殼、地幔、地核三層。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溫度越高,壓力也越大。地球的深部物質就像一鍋煮熱的粥,在不斷的運動,促使地球的表層運動,造成地球表層的變化。 3、了解板塊構造學說 (1)課件演示地表六大板塊的構成。 (2)地球深部物質的不斷運動,會對板塊造成什么影響? (3)觀看模擬實驗錄像:用兩張紙表示兩大板塊,把兩張紙靠緊平放在水面上,再用一根吸管插入水底,向兩紙中間吹氣,使水運動起來,表示地球深部不斷運動的物質。多媒體演示板塊分離形成裂谷、海洋的過程。 (4)做板塊碰撞、平移的模擬實驗。 模擬實驗一:用兩本科學書表示兩個大陸板塊,把兩本書平放在桌面,模擬板塊碰撞,觀察書本的變化。圖片展示雄偉的喜馬拉雅山脈,體會大陸板塊相互碰撞形成山脈。 模擬實驗二:用泡沫塊模擬兩大板塊的上下、水平移動,觀察地形發(fā)生什么變化?如抬升的地方會形成山脈或高原,河流會形成瀑布等。 4、地球內部是不斷運動的,造成地球表面的地形也在不斷變化。猜測未來的喜馬拉雅山脈、東非大裂谷將會發(fā)生什么變化? 三、總結延伸 1、小結所學知識并揭示課題。 2、避震知識介紹。 【個人簡介】 陳芬紅,女,1976年出生,中共黨員,本科學歷,小學高級教師,現(xiàn)為衢州市柯城區(qū)鹿鳴小學科學教師。自1995年畢業(yè)以來,一直從事小學科學教學,曾獲柯城區(qū)第八屆教壇新秀,浙江省首屆“新生代”(小學科學)教師課堂教學評比一等獎,市、區(qū)優(yōu)質課一等獎;多次承擔市、區(qū)教學觀摩課及送教活動;有多篇教學論文在省、市、區(qū)各級比賽中獲獎。 遵循認知規(guī)律 提高教學效率 ——關于地球與宇宙科學教學應把握的幾個問題 小學《科學》作為新課程是義務教育小學階段的一門重要基礎學科,它承擔了國民科學素養(yǎng)啟蒙教育的重要任務。小學《科學》在整個《科學》教育體系中,雖然只是基礎與啟蒙,但課程涉及生命科學、物理科學、地球與宇宙科學三大領域,所涉知識領域十分廣泛。地球與宇宙科學包括地球的概貌與地球的物質、地球運動與所引起的變化、天空中的星體等,在該類課程教學中,由于小學生空間思維尚處于發(fā)展的初級階段,學生理解較為困難。在教學時,我們應遵循學生的認知與思維規(guī)律,正確處理好宏觀與微觀的關系,化抽象為具體,幫助學生通過已有的知識與空間思維來認識奧秘無窮的地球與宇宙空間,從而讓學生體驗到宇宙空間與大自然變化的無窮魅力。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要把握好以下幾對關系,以便于學生的感知與理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一、正確把握微觀與宏觀關系,讓學生通過微觀來認識宏觀。宏觀世界與微觀世界是相對的。相對于地球與宇宙空間浩淼而言,客觀的宇宙世界是宏觀的,學生現(xiàn)實生活認識是微觀的。地球與宇宙空間科學領域中,有許多研究的對象是宏觀的事物和現(xiàn)象。這些事物和現(xiàn)象,學生有的只能觀察到極少部分,如宇宙中的天體、星球等;有的根本觀察不到,如地球的構成、地球板塊運動等,加之小學生的空間思維十分有限,因此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了一定的困難。教學中,教師可以從學生微觀的現(xiàn)實生活認知入手,把學生實際能觀察的此事此物與宏觀遙遠的彼事彼物聯(lián)系起來,溝通起來,形成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的廣闊空間。這不僅有利于學生認識地球和宇宙,更重要的是能激發(fā)學生探究地球和宇宙空間的熱情,發(fā)展他們的空間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如《地球內部運動引起的地形變化》一課中,教材用板塊構造學說來解釋山脈、高原、裂谷、海溝等地形地貌形成的原因,對于小學五年級的學生來說,“大陸板塊的相互碰撞、分離、平移,導致地表巨大變化”是個宏觀現(xiàn)象,既觀察不到,又難以察覺,如果光靠教師講解或閱讀資料,學生是很難理解的。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指導,讓學生把兩本書想像成兩塊大陸板塊,用兩本書的相互碰撞模擬大陸板塊的碰撞,觀察碰撞結果,借助錯位的疊層、互相的爬升等現(xiàn)象,體會領悟山脈的形成(如喜瑪拉雅山脈);把兩張紙靠緊平放在水面上,再用一根吸管向水中吹氣,使水運動起來,想像成兩大板塊漂浮在不斷運動的軟流層上,兩張紙分離即大陸板塊分離,形成裂谷;把一塊長條形泡沫塑料塊從中間斜著切開,兩塊小泡沫塊上下、水平錯位運動即兩大板塊的運動,再讓學生觀察現(xiàn)象,想像山地、峽谷、瀑布等地形的形成。又如《是清晨還是黃昏》一課,學生通過《晝夜交替的解釋》和《怎樣證明地球在自轉》的學習,已經知道晝夜交替是由于地球自轉形成的,并且伴有太陽東升西落的現(xiàn)象。但要具體判斷“當我們中午12時正在觀看北京奧運會比賽時,法國巴黎是清晨還是黃昏?”就必須知道地球的自轉方向,并借助這一科學知識來想像。這時教師如果直接告訴學生:我們觀察到太陽的東升西落其實是地球自西向東自轉的結果,學生一定難以理解,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坐車、坐船時,看到車、船以外的景物向相反方向運動的體驗,使學生認識物體間相對運動的關系,從而推想地球的運動狀況。 二、正確把握具體與抽象的關系,讓學生借助具體來認識抽象。小學生思維正處在以形象思維為主,并由形象思維向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這個階段的抽象思維仍然占有很大的具體形象性。由于學生這一思維特征和宇宙地球等空間知識的高度抽象決定了學習的艱難性。地球與宇宙空間教學活動中,有許多內容是看不見摸不著,如果教師就按課本言傳口授,不僅讓學生對所學的知識一知半解,不利于學生理解內化知識,即使通過強化記憶也易于忘記,而且會讓學生對所學知識索然無味,體驗不到宇宙與地球的無窮奧秘,更加不能激起學生探索自然的興趣,與課程教育的主旨背道而馳。因此,在教學中,要根據(jù)學生的現(xiàn)有認識水平及思維方式,采用形象化手段,通過借助直觀教具、模擬實驗、多媒體課件等途徑,破解時間和空間的諸多限制,把抽象的、難以觸摸的內容變?yōu)榫唧w的、生動的、形象的內容,幫助學生架起形象思維通向抽象思維的橋梁,便于學生識記與理解。如《地球內部運動引起的地形變化》一課,要在學生認識地球內部結構的基礎上介紹地球內部狀態(tài),而地球內部結構在四年級下冊 “巖石和礦物”這一單元中有,學生對此內容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這也為本課學習作了知識鋪墊。但筆者在教學中經常會發(fā)現(xiàn),有的班級學生對地球內部結構掌握得較差,有的班級學生掌握得較好,大部分學生能夠按從外到內或從內到外的順序清楚地講出地球內部結構。究其原因,這一結果直接與教師的教學方式相關(由于小學科學教學在當前的教學安排中,仍然處于次要地位,科學專任教師仍然不能滿足教學需要,仍有不少的兼任教師,因此科學教學效果差異性也很大)。有的教師對科學教學往往還是停留在識記的層面上,教學時,只要直接告訴學生地球內部各部分的名稱,讓學生通過強化記憶記??;而有的教師借助熟雞蛋這一具體的直觀事物,告訴學生,地球內部結構可以分成三層,類似與雞蛋一般,并讓學生通過觀察熟雞蛋的切面,使學生直觀的感知到地球內部是由地殼、地幔、地核三部分。這一具體的直觀形象,讓學生不難理解地球這一“龐然大物”的內部結構。 三、正確把握整體與階段的關系,準確定位小學科學教學目標。《科學》課程是我國首次將自然科學作為一個整體為中小學生設計的國家課程,科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小學科學課程(3-6年級)是以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中學科學課程(7-9年級)是以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為宗旨的科學入門課程。小學科學課程承擔科學啟蒙任務,側重于培養(yǎng)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和求知欲,而中學科學課程承擔把學生領進科學之門任務,側重于對科學的本質的理解,小學科學課程是中學科學課程的基礎。因此,在教材的編排上,雖然中小學教材中都涉及了地球與宇宙空間等內容,但這不是簡單的知識重復,是知識的加深、拓寬,是有一定梯度、螺旋上升的。作為承擔科學基礎教育的小學科學教學,不能腳踩西瓜皮,而應站在整個科學知識體系的基礎上,準確小學科學教學的目標定位,進而準確定位每個知識點、每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清楚地知道該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否則就極可能出現(xiàn)以知識為本而不顧學生認識水平的“拔苗式”教學。如小學教材五年級上冊《地球內部運動引起地形變化》和中學教材七年級下冊《地殼變動和火山地震》都涉及火山和地震的內容,這就需要教師站在整個知識體系的角度,科學預設教學目標。由于中學科學課程側重對科學的本質的理解,所以教學的重點是火山與地震的成因分析,讓學生達到能用所學知識分析火山與地震的案例形成原因。如這次四川汶川大地震主要是由歐亞兩大陸板塊運動造成的。而小學科學課程側重于培養(yǎng)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和求知欲,教學重點是讓學生直觀地感知地殼運動會發(fā)生地形地貌的變化,火山和地震與地殼動動有關。當然,作為一名教師應該對該知識要有較為深入的了解,如果有需要甚至可以根據(jù)學生的興趣,在課外延伸等方面作出引導。 附送: 2019-2020年五年級科學上冊《地球內部運動引起的地形變化》課堂實錄 教科版 一、導入新課 (課前在講臺前擺放一只地球儀) 師:同學們,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知道地球表面的地形各式各樣。反映在這地球儀上,我們通常說藍色代表(海洋),黃色代表(高原),綠色代表(平原)。像這些高高隆起的地方往往就是一座一座的(高山),地球儀表面一條條小小的溝壑就是現(xiàn)實生活中的(大江大河)。那么,生活中,地球表面的地形是不是一成不變的呢?大海永遠是大海,陸地永遠是陸地呢? 生:不是的。 師:你認為是變化著的。那你認為呢? 生:變化著的?! ? 師:你呢 生:變化著的?! ? 師:誠如同學們所,地球并不是一個平靜的世界,內部外部都在不停的運動著。地球內部運動引起的地形變化. 二、了解地震和火山 1、火山改變地形 師:地球的內部運動我們見過嗎? 生:沒有?! ? 師,是的,我們誰都無法看見。那我們又如何知道地球的內部是運動著的呢? 請看大屏幕:1963年一艘漁船漂泊在漫無邊際的大西洋中,忽然間有漁民看到遠處海水洶涌翻滾,轉眼間升騰起數(shù)十丈煙柱,彌漫了整個上空。結果一晝夜之間在海面升起了一座蘇爾特塞島。為冰島共和國增加了一塊新的土地?! ? 師:誰來說說大西洋的海域里發(fā)生了什么? 生:發(fā)生了火山。 師:你怎么知道是火山而不是地震呢? 生:有濃煙產生,海水洶涌 師:你對火山還是蠻了解的。的確,滾滾的濃煙就是大量的火山灰?;鹕交曳浅5姆饰帧;鹕奖l(fā)結果是什么? 生:產生了小島?! ? 師:這種變化來得猛烈嗎? 生:猛烈?! ? 師:何以見得? 生:一晝夜產生了一座島嶼?! ? 師:換句話說在火山爆發(fā)的第二天,冰島共和國的地圖上要多加一座(蘇爾特塞島)。是嗎? 生:是的?! ? 師:(小結)如此足見,火山帶給地球表面的地形變化是多么猛烈啊?! ? 板書:猛烈 火山 2、地震改變地形 師:接下來讓我們看一組衛(wèi)星拍攝的照片。請關注。這是同一個區(qū)域不同時期拍攝的兩張照片??赡懿皇呛芮宄蠋熥鲆恍┐蟾诺拿枋?這是蜿蜒曲折的河流,兩邊是高山,在高山的峽谷間是城鎮(zhèn)與村莊?,F(xiàn)在請同學們比較兩張照片上地形地貌有什么不同?! ? 生:河流堵塞了?! ? 生:山體滑坡了?! ? 生:村莊掩埋了。公路塌陷了?! ? 師:一句話地形地貌變化非常的(大)?! ? 師:這是哪兒呢?(屏幕出示:四川青川縣)同學們應該明白了。是什么原因造成地形變化如此之猛烈? 生:地震?! ? 師:是的,就是讓我們還歷歷在目的汶川大地震。(板書地震) 三、了解地球內部的運動 導語:每年全球有震感的地震不少于上百次、火山不少于50次??茖W家們對每一次地震和火山都進行了跟蹤調查。慢慢的他們發(fā)現(xiàn)這與地球內部運動有關?! ? 地球內部怎樣運動著呢?運動又造成了怎樣的結果呢?我們從地球構造說起?! ? 我們已經知道了地球內部可以分成地殼、地幔、地核三部分。我們人類居住生活在哪一層? 生:生活在地殼?! ? 師:是的,一切有生命的物體都生活在地殼。地殼是有巖石組成。它包括巖層上面所有的陸地和海洋。往下是地幔。地幔主要有流動的物質巖漿組成。我們來看一段火山噴發(fā)的情境,請注意巖漿的特點?! ? (觀看火山噴發(fā)的視頻) 師:說說巖漿有怎樣的特點? 生:很熱,冒著氣?! ? 生:它是從地底下冒出來的?! ? 師:還注意到其他特點了嗎? 生:它是從地底下翻滾出來的?! ? 師:火山爆發(fā)的巖漿從何而來。 生:從地幔而來?! ? 師:是啊翻滾著的巖漿從地幔而來。由此你想到了什么? 生:地球內部在運動?! ? 師(小結):你和幾百年前的科學家想得一樣。他們認為地球內部在不斷的運動著。(視頻播放:模擬地球內部的運動) 師:(簡介板塊漂移學說)這種不間斷的運動使得原本一個整體的巖石圈分裂成了好幾個板塊。(有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南極洲板塊、美洲板塊、及我們國家所在的亞歐板塊。(有序的介紹),這些板塊就如同漂浮在湖泊上的樹葉也在運動著,唯一不同的是運動很慢,我們不易察覺。這一學說稱之為大陸漂移說。開始很多人質疑不相信??陕恼业搅撕芏嗪芏嗟淖C據(jù)證明這一學說。(板書:大陸漂移說) 1、探究喜馬拉雅山的形成 師:現(xiàn)在我們來仰望一座高山。它是(喜馬拉雅山) 師:對,世界最高的山。瞧,科學家們在這作座高山上發(fā)現(xiàn)了什么?(出示:喜馬拉雅上上發(fā)現(xiàn)的各種海洋生物化石。) 生:說明高山曾經是海洋?! ? 生:原來這一帶是海洋。 師:的確,許多證據(jù)表明喜馬拉雅山曾經是海洋,你們推測推測:喜馬拉雅山是如何產生的? 生:火山爆發(fā)產生的?! ? 生:我也認為是這樣,就像火山產生小島?! ? 生:我認為是地震產生的?! ? 師:。科學家們認為它是怎樣產生的呢?請讓我們關注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從圖上我們能清楚的看到他處在哪兒?(出示:地形圖) 生:它整處在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交界處?! ? 師:注意這交界處。我們剛才知這兩個板塊是運動著,它們之間會發(fā)生(碰撞)碰撞會發(fā)生什么現(xiàn)象呢?我們來看一段模擬實驗。(觀看:印度洋板塊碰撞亞歐板塊的模擬實驗錄像) 師(簡介):下面是印度洋板塊上面是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撞擊亞歐板塊,并俯沖到亞歐板塊下面。我們就看到兩個板塊的交界處出現(xiàn)了什么現(xiàn)象? 生:交界處升高了?! ? 師:同學們你們看到了嗎? 生:看到了。 師:兩個板塊碰撞,交界處就會抬升,隆起。(板書:碰撞 抬升 隆起 高山)其實這個抬升過程是很緩慢的。是經歷了幾百萬年的地殼運動才造就了今天如此偉岸的高山。同學們相對于地震、火山改變地形的猛烈,這樣的板塊碰撞改變地形要來得(緩慢)。(在碰撞前加上緩慢一詞) 師:根據(jù)科學家測定偉岸的喜馬拉雅山現(xiàn)在每年還在以0.33——1.27厘米上升的速度上升。這說明? 生:印度洋板塊還在撞擊亞歐板塊?! ? 師:是的,這種碰撞就沒有停止過。也是因為這種碰撞,導致汶川大地震的發(fā)生?! ? 2、預測非洲大陸的未來 師:了解了高山的崛起。我們一起到非洲大陸隨同科學家預測這塊神奇大陸的未來。(屏幕:出示非洲大陸地形圖) 師:科學家們在衛(wèi)星傳來的非洲大陸照片驚訝的發(fā)現(xiàn)了一條大裂縫。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 生:(讀圖及相關文字)在非洲大陸的衛(wèi)星照片上,科學家驚訝的發(fā)現(xiàn)有一條大裂縫。縱穿非洲東部。裂谷寬約幾十至200公里,深達1000至xx米,谷壁如刀削斧劈一般。總長超過8000公里。張裂的平均速度為每年2厘米~4厘米?! ? 師:從這些數(shù)字當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生:大裂縫非常的寬,最寬處達200公里?! ? 生:大裂縫還在繼續(xù)變寬?! ? 生:大裂縫非常的深。 師:正如同學們所說,科學家們把它稱為地球的大傷疤。為什么會產生如此的裂谷呢?原來大陸板塊除了相互的碰撞,自身也會在巖石圈脆弱的地方產生分離。東非大裂谷就是一個典型。那么預測一下,幾百萬年之后,非洲大陸會出怎樣的情境? 生:裂谷會更大。非洲大陸分成兩塊。 生:有可能會出現(xiàn)很多小島?! ? 師:你又是怎么想的? 生:我跟他想的一樣?! ? 師;老師告訴你們,你們很很能干,你們的預測和科學家預測幾乎相同。我們先來看大屏幕。(觀看板塊分離的模擬實驗) 師:再來看看科學家的預測。(屏幕出示) 小結:大陸板塊分離產生裂谷。那么在海洋深處板塊分離會產生? 生:火山?! ? 師:有一定可能?! ? 生:海溝?! ? 師:是的。大多數(shù)情況產生海溝。(板書:分離 裂谷、海溝)。這樣的地形形成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是很(緩慢)的。 總結:同學們我們看黑板,地球內部的運動帶給地球表面地形變化有時會猛烈比如火山的噴發(fā),地震的發(fā)生。而有時候卻很緩慢,比如板塊之間的碰撞,分離。實際上除了地球內部運動引起的各種地形變化,地球表面在自然力作用下,地形地貌也在緩慢發(fā)生著變化。這部分內容下節(jié)課學。 四、作業(yè): 科考題(自主作業(yè):隨意選一個。) 1、請課外收集有關某次地震和火山的資料,探究形成的原因?! ? 2、為什么日本是一個地震多發(fā)國家。-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地球內部運動引起的地形變化 2019-2020年五年級科學上冊地球內部運動引起的地形變化教學設計 教科版 2019 2020 年級 科學 上冊 地球 內部 運動 引起 地形 變化 教學 設計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www.hcyjhs8.com/p-55896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