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地理二輪復習 專題03 水體與地質運動課件 新人教版.ppt
《2019年高考地理二輪復習 專題03 水體與地質運動課件 新人教版.ppt》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9年高考地理二輪復習 專題03 水體與地質運動課件 新人教版.ppt(72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專題03水體與地質運動 考情分析 水循環(huán) 河流補給類型 河流特征 洋流 外力作用與地貌 河流地貌 地質構造是高考的重要考點 試題通常以具體區(qū)域為背景 考查水循環(huán)的影響因素 人類活動對水循環(huán)的影響 河流補給類型與河流水文特征的關系 洋流的分布規(guī)律及對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 某地貌示意圖考查該地貌形成過程中的外力作用形式 以河流地貌示意圖考查河流地貌發(fā)育過程及其與氣候等考點的聯系 以地質構造示意圖考查地質構造成因及其對生產 生活的影響等側重考查考生的讀圖能力 綜合分析能力 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試題多以特殊地貌形態(tài)為材料 考查考生運用知識分析問題的能力 網絡構建 一 水循環(huán)及其地理意義 二 陸地水體補給與河流水文特征 2 河流的水系 水文特征分析思路 3 河流特征及其水文特征的應用 1 根據河流特征判斷地形 根據河流流向可判斷地勢的高低 河水從高處向低處流 根據水系特征可判斷地形類型 向心狀水系 地形為盆地 放射狀水系 地形為山頂 若河流平行排列如下圖所示 則地形特征為山河相間分布 根據河床寬度判斷地形 若河流河床較寬 則說明該河流經平原地區(qū) 一般流經平原地區(qū)的河流比較彎曲 2 根據河流的水文特征可判斷地理環(huán)境特征 含沙量大 則說明上游植被覆蓋率不高 水土流失嚴重 若河流有結冰現象 則說明在我國秦嶺 淮河以北地區(qū) 若河流出現兩次汛期 一次是春汛 另一次是夏汛 則說明該河流在我國東北地區(qū) 俄羅斯的西伯利亞等地區(qū) 4 人類活動對河流水文特征的影響 三 洋流的分布及其對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 1 判斷洋流流向的方法 洋流成因法 根據洋流分布與氣壓帶 風帶之間的內在聯系判斷 洋流性質法 等溫線凸出的方向就是洋流的流向 洋流概念法 洋流水溫低于所經海區(qū)的洋流是寒流 洋流水溫高于所經海區(qū)的洋流是暖流 一般寒流由高緯流向低緯 暖流由低緯流向高緯 特定環(huán)境法 密度流的流向取決于表層海水海區(qū)的氣候特征和地理環(huán)境 4 漁場的形成分析大陸架海域 大陸架淺 因光照條件好 生物光合作用強 入海河流帶來豐富的營養(yǎng)鹽類 因此餌料豐富而形成漁場 寒暖流交匯處 因海水發(fā)生攪動 表層養(yǎng)分豐富 冷水魚類和暖水魚類都適合 因此易形成漁場 上升流處 底層海水上泛 表層養(yǎng)分豐富 浮游生物繁盛 餌料豐富而形成漁場 分析漁場形成和分布規(guī)律的一般思路 1 結合成因分析 由果及因推理成因 漁場即漁業(yè)資源豐富 魚類匯集 漁業(yè)活動頻繁的場所 據此推理魚類匯集的成因 思維過程是 魚類匯集 餌料 浮游生物 豐富 營養(yǎng)鹽類 有機物質豐富 深層無機鹽上泛 特殊的海域位置 而特殊的海域位置包括溫帶海區(qū) 大陸架海區(qū) 寒暖流交匯海區(qū) 上升流海區(qū) 河流入海口附近 八 內力作用與地質構造 考向1特殊區(qū)域水循環(huán)分析 2017全國卷 下圖示意我國西北某閉合流域的剖面 該流域氣候較干 年均降水量僅為210毫米 但湖面年蒸發(fā)量可達2000毫米 湖水淺 鹽度飽和 水下已形成較厚鹽層 據此完成 1 3 題 1 鹽湖面積多年穩(wěn)定 表明該流域的多年平均實際蒸發(fā)量A 遠大于2000毫米B 約為2000毫米C 約為210毫米D 遠小于210毫米 高頻考點突破 2 流域不同部位實際蒸發(fā)量差異顯著 實際蒸發(fā)量最小的是A 坡面B 洪積扇C 河谷D 湖盆 3 如果該流域大量種植耐旱植物 可能會導致A 湖盆蒸發(fā)量增多B 鹽湖面積縮小C 湖水富營養(yǎng)化加重D 湖水鹽度增大命題立意 本題通過我國西北某閉合流域的剖面圖 分析影響蒸發(fā)的因素 植被對水循環(huán)及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 考查考生獲取與解讀地理信息 調動與運用知識的能力 重點考查核心素養(yǎng)中的綜合思維 區(qū)域認知 答題思維 1 2 3 答案 1 C 2 A 3 B 答題反思第 2 題考查了影響蒸發(fā)的因素 下表歸納了不同地表環(huán)境下 影響蒸發(fā)的因素 考向2河流水文特征分析 2016全國卷 閱讀圖文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一位被熱帶雨林風光吸引的游客從馬瑙斯出發(fā) 乘船沿內格羅河 下圖 溯源而上 見兩岸植被繁茂 河上很少有橋 行至內格羅河與布朗庫河交匯處 發(fā)現兩條河流的河水因顏色迥異 呈一黑黃分明的界線 景色令人震撼 船繼續(xù)前行 岸邊的沼澤漸漸映入眼簾 當晚他查閱資料 得知內格羅河河水因富含腐殖質 顏色烏黑 而布朗庫河因含大量泥沙而呈黃色 分析內格羅河河水富含腐殖質但泥沙含量少的原因 命題立意 本題以亞馬孫河的支流內格羅河切入 分析河流水文特征 考查考生獲取與解讀地理信息 調動與運用知識 描述與闡釋地理事物的能力 重點考查核心素養(yǎng)中的綜合思維 區(qū)域認知 答題思維 答案 氣溫高 濕度大 降水多 生物量大 在沼澤形成大量腐殖質 地處平原 地勢低平 河流流速慢 多沼澤 泥沙沉積 答題反思本題考查區(qū)域地理特征分析 結合所學知識作答即可 但是大多數考生由于審題不細致 在解題過程中 只回答了泥沙含量少的原因 而漏答區(qū)域富含腐殖質的原因 造成失分 所以解答非選擇題時 審設問一定要仔細 考向3海岸線的變化與外力作用 2016全國卷 貝殼堤由死亡的貝類生物在海岸帶堆積而成 在沿海地區(qū)經常分布著多條貝殼堤 標志著海岸線位置的變化 下圖示意渤海灣沿岸某地區(qū)貝殼堤的分布 據此完成 1 3 題 1 在任一條貝殼堤的形成過程中 海岸線A 向陸地方向推進B 向海洋方向推進C 位置穩(wěn)定D 反復進退 2 沿岸流動的海水搬運河流入??谔幍哪嗌?并在貝殼堤外堆積 由此A 形成新的貝殼堤B 加大貝殼堤距海岸線的距離C 形成河口三角洲D 迫使河流改道 3 河流沖積物是該地海岸線變動的物質來源 多條貝殼堤的形成說明河流入??贏 位置穩(wěn)定 泥沙沉積量小B 位置穩(wěn)定 泥沙沉積量大C 位置多次變動 泥沙沉積量小D 位置多次變動 泥沙沉積量大 命題立意本題以貝殼堤的分布與形成為背景 考查河流與海水的堆積作用對地貌形成過程的具體影響 要求考生準確獲取與解讀地理信息 調動與運用所學知識 側重考查核心素養(yǎng)中的綜合思維 答題思維 2 答案 1 C 2 B 3 D答題反思第 1 題 學生容易被圖中幾條貝殼堤干擾 考慮幾條貝殼堤形成的動態(tài)過程 認為海岸線向海洋方向推進 而錯選B 這就要求學生審題一定要準確 抓住題干關鍵詞 任一條貝殼堤 和 形成過程中 第 2 題 該題從動態(tài)的角度探究海岸線是如何遠離貝殼堤的 主要是由海水的搬運 堆積作用造成的 第 3 題 該題從動態(tài)的角度揭示了多條貝殼堤的形成與河流入海口的變動及挾帶泥沙的情況有關 主要考查河流泥沙的沉積作用對海岸帶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考向4河流堆積地貌具體影響因素分析 2017全國卷 洪積扇是河流 溝谷的洪水流出山口進入平坦地區(qū)后 因坡度驟減 水流搬運能力降低 碎屑物質堆積而形成的扇形堆積體 下圖示意賀蘭山東麓洪積扇的分布 除甲地洪積扇外 其余洪積扇堆積物均以礫石為主 賀蘭山東麓南部大多數洪積扇耕地較少 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積扇邊緣 據此完成 1 3 題 1 賀蘭山東麓洪積扇集中連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賀蘭山東坡A 坡度和緩B 巖石裸露C 河流 溝谷眾多D 降水集中 2 與其他洪積扇相比 甲地洪積扇堆積物中礫石較少的原因主要是 降水較少 山地相對高度較小 河流較長 風化物粒徑較小A B C D 3 賀蘭山東麓南部大多數洪積扇耕地較少的主要原因是A 海拔較高B 土層淺薄C 光照不足D 水源缺乏 命題立意本題以賀蘭山洪積扇切入 通過整體區(qū)域和具體洪積扇特征的差異 考查影響河流堆積地貌形成的具體因素 要求考生準確獲取材料和圖中信息 結合所學知識解決問題 考查核心素養(yǎng)中的區(qū)域認知 綜合思維 答題思維 1 2 3 答案 1 C 2 B 3 B 答題反思解答此題關鍵是要從文字材料中獲取信息 不少考生重圖輕文字 只是千方百計想從圖上獲取信息 忽視了文字材料 從材料中洪積扇的定義可提取出影響洪積扇形成的主要因素是坡度驟減 水流搬運能力降低 由材料中 除甲地洪積扇外 其余洪積扇堆積物均以礫石為主 及第 3 題題干信息 賀蘭山東麓南部大多數洪積扇耕地較少 可推知 東麓南部大多數洪積扇的堆積物以礫石為主 土層薄 耕種條件差 謝謝觀看-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2019年高考地理二輪復習 專題03 水體與地質運動課件 新人教版 2019 年高 地理 二輪 復習 專題 03 水體 地質 運動 課件 新人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www.hcyjhs8.com/p-56975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