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元煤礦180萬噸新井設計
《開元煤礦180萬噸新井設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開元煤礦180萬噸新井設計(179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第 1 頁1 井田概況及地質特征1.1 井田概況1.1.1 交通位置開元煤礦現(xiàn)礦井工業(yè)廣場東距壽陽縣城約 14 km,井田中部有壽陽 ~段王運煤鐵路專用線,井田南部有石~太鐵路線,經(jīng)壽陽東站可達全國。壽陽站通往全國各大城市里程見表 1-1。表 1-1 壽陽站通往全國各大城市里程表 地名 石家莊 北京 秦皇島 連云港 上海 鄭州 西安鐵路 150 433 831 988 1416 562 732里程km 公路 160 485 750 1350 1750 570307 國道從井田中部通過,太(原)~舊(關)高速公路從井田南部通過,交通十分方便。交通位置圖見圖 1-1.圖 1-1 交通位置圖1.1.2 地形地貌井田位于壽陽、陽泉構造堆積盆地區(qū)的西北部,屬黃土丘陵地貌,梁、北 陽 端 山 溝 洪 子 店郭 家 鋪張 莊 庫 黎馬 山巨 城 鎮(zhèn)王 子 溝安 卓 巴 明杜 莊 閆 莊 庫 城老 石牛 川右 拐 村馬 首宗 艾 鎮(zhèn)開 元 公 司上 門 松 塔太 守 鎮(zhèn)太 原 市蘭 村 揚 子 鎮(zhèn)大 成多 井 軒 轅于 家 村 李 陽孟 縣陽 西 西 城 上 社 娘 子 關 祁 關壽 區(qū)把 牛平 定 昔 陽沾 闌 郎 夢馬 坊東 陽 苑 村榆 次長 與笠 花白 家 莊 西 陽 鎮(zhèn) 竹 貼 阜 平 積 王 壽 陽 舊 街 陽 泉 市第 2 頁峁比較發(fā)育且平坦,溝谷多呈“U”字形寬谷、井田內大面積為第四系黃土及第三系紅土所覆蓋,沖溝中有基巖出露,為石炭系太原組及二疊系上、下石盒子組地層。井田地勢總的趨勢為西高東低,北高南低,最高點在井田西南的寺兒溝,標高為 1247.3 m;最低點在井田東南的寺莊,標高為1062.7 m,最大高差為 184.6 m,一般相對高差多在 40~100 m 之間。1.1.3 氣象井田地處黃土高原,氣候干燥,晝夜溫差變化大。降水量:平均年降水量為 505.41 mm,降水多集中在 6-9 月,7、8 兩個月最多,多為暴雨常夾冰雹;蒸發(fā)量:平均年蒸發(fā)量為 1754.16 mm,年最高達 2265.0 mm,年最低為 1483.8 mm;氣溫:年平均氣溫為 7.60℃,一月份最冷,平均-8.80℃,七月份最熱,平均氣溫為 21.60 ℃;風向:風向夏季為東南、冬季為西北;風速:年平均風速為 2.48 m/s,最大月平均為 3.9 m/s,最小月平均為 1.0 m/s;霜期:初霜期 9 月中旬,終霜期為次年的 4 月中旬,長達 7 個月之久,全年無霜期為 148 天;凍土深度:最大凍土深度為 1.10 m。1.1.4 地震按山西省城市(縣城)地震基本烈度區(qū)劃圖,該區(qū)屬七級基本地震烈度區(qū)。1.1.5 電源條件現(xiàn)礦井工業(yè)場地建有 35 kV 變電所,雙回 35 kV 電源引自新元煤礦 110 kV 降壓站。風井工業(yè)場地兩回 6 kV 供電電源,均引自開元礦 35 kV 變電所的 6 kV不同母線段。當其中任一回路發(fā)生故障時,另一回能擔負風井全部負荷用電。1.1.6 水文情況礦區(qū)內的河流屬黃河流域汾河水系。較大的河為龍門河,自北西向南東流經(jīng)井田中部,為季節(jié)性河流。龍門河在白家莊與人字河匯合,向南東至壽陽縣折向南西入瀟河,向西注入汾河。1.1.7 水源條件2000 年在礦井工業(yè)場地內已打一眼深井,通過抽水試驗,各項指標均滿足國家生活及工業(yè)用水標準。風井工業(yè)場地供水水源為水車送水或打淺井及利用礦井井下排水。1.1.8 礦區(qū)工農業(yè)生產(chǎn)概況該區(qū)以農業(yè)為主,農作物以玉米、谷子、豆類為主,此外種植一些經(jīng)第 3 頁濟作物,如蔬菜、瓜果等。工業(yè)主要以是采礦、冶煉及建材為主。第 4 頁圖 1-1 地質綜合柱狀圖下 煤159 上 煤8 煤6 煤3 煤2.02.851.902.401.204.601.707.601.502.812.625.602.125.782.981.962.37.805.067.65.981.360.981.493.254.61.240.769.461.50.902.56.13.05.202.706.205.903.103.602.700.802.504.2010.806.801.322.304.603.702.105.906.704.05.301.03205.05207.90208.021.2021.40217.0218.7026.3027.80230.6123.23238.3240.95246.73249.71251.67254.0261.8026.86274.62280.60281.9628.94284.3287.6829.34293.58294.3430.80304.95305.85308.10314.71317.132.91325.61347.1347.91365.41375.83380.43384.13386.23392.13403.23408.53409.56398.337.53372.1354.61350.4134.41340.8137.131.819 下 煤灰 白 色 粗 砂 巖深 灰 色 粉 砂 巖灰 色 細 砂 巖深 灰 色 泥 巖灰 色 中 砂 巖深 灰 色 粘 土 泥 巖灰 色 粉 砂 巖深 灰 色 砂 質 泥 巖淺 灰 色 細 砂 巖灰 色 細 砂 巖灰 黑 色 泥 巖灰 色 ~ 深 灰 色 砂 質 泥 巖灰 白 色 細 砂 巖灰 白 色 中 砂 巖灰 黑 色 泥 巖灰 色 粉 砂 巖灰 黑 色 泥 巖深 灰 色 砂 質 泥 巖灰 色 粉 砂 巖灰 色 細 砂 巖灰 黑 色 砂 質 泥 巖灰 黑 色 砂 質 泥 巖灰 色 細 砂 巖灰 黑 色 砂 質 泥 巖灰 黑 色 泥 巖深 灰 色 砂 質 泥 巖灰 黑 色 砂 質 泥 巖灰 黑 色 砂 質 泥 巖深 灰 色 石 灰 巖灰 黑 色 砂 質 泥 巖灰 色 細 砂 巖灰 黑 色 砂 質 泥 巖灰 色 石 灰 巖灰 色 砂 質 泥 巖灰 色 粉 砂 巖黑 色 泥 巖黑 色 含 炭 泥 巖黑 色 泥 巖深 灰 色 石 灰 巖灰 色 細 砂 巖灰 黑 色 砂 質 泥 巖深 灰 色 石 灰 巖灰 黑 色 鈣 質 泥 巖15 煤深 灰 色 砂 質 泥 巖深 灰 色 粉 砂 巖黑 色 泥 巖灰 色 鋁 質 泥 巖灰 黑 色 泥 巖淺 灰 色 細 砂 巖#### ###(m)(m)開 元 礦 綜 合 柱 狀 圖灰 色 粉 砂 巖灰 綠 色 粉 砂 巖黃 色 粉 砂 巖黃 色 砂 質 泥 巖深 灰 色 砂 質 泥 巖淺 灰 色 中 砂 巖灰 ~ 深 灰 色 砂 質 泥 巖深 灰 色 粘 土 泥 巖灰 色 砂 質 泥 巖灰 色 泥 巖灰 色 細 粒 砂 巖灰 色 砂 質 泥 巖深 灰 色 泥 巖灰 色 砂 泥 巖 互 層灰 色 粉 砂 巖深 灰 綠 色 砂 質 泥 巖紫 色 泥 巖淺 灰 色 粗 砂 巖雜 色 泥 巖淺 灰 色 粉 砂 巖淺 灰 色 中 粗 砂 巖雜 色 鋁 質 泥 巖灰 綠 色 中 砂 巖灰 綠 色 細 砂 巖雜 色 泥 巖黃 色 砂 質 泥 巖黃 色 粉 砂 巖黃 色 泥 巖雜 色 砂 質 泥 巖雜 色 細 砂 巖亞 砂 粘 土粘 土粉 質 粘 土粉 土203.05198.30194.9019.90190.20182.45178.25168.50167.50165.4016.71159.41152.81142.51140.51138.41108.91108.01102.3197.189.2181.3679.3672.167.4157.6156.2150.6148.214.2140.134.0130.5123.71巖 石 名 稱4.753.403.01.707.54.209.051.02.103.692.306.010.302.02.1029.500.905.704.608.507.852.07.153.809.801.405.602.404.04.206.03.506.8013.1510.56 1:50狀柱第 5 頁1.2 地質特征1.2.1 地層井田位于沁水煤田西北隅,屬掩蓋——半掩蓋區(qū),新生界地層廣泛分布,基巖零星出露于溝谷之內。地層由老到新依次為:奧陶系中統(tǒng);石炭系中、上統(tǒng);二迭系;第三系;第四系。(一)奧陶系(O)1. 中統(tǒng)上馬家溝組(O 2s)厚度為 180.00~325.00 m,平均厚度為 298.32 m。由淺灰、深灰色厚層白云質灰?guī)r,含泥巖,角礫狀泥灰?guī)r等組成,灰?guī)r質純致密,普遍具有不均勻巖化現(xiàn)象。2. 中統(tǒng)峰峰組:(O 2f)厚度為 122.59~238.30 m,平均厚度為 166.53 m,由灰、黑、淺灰色白云質灰?guī)r,花斑灰?guī)r等組成,下部含石膏條帶,局部含星狀黃鐵礦。(二)石炭系 (C)1. 中統(tǒng)本溪組(C 2b)厚度為 29.94~68.62 m,平均厚度為 47.97 m。主要由淺灰、灰色粉砂巖、砂質泥巖、泥巖、鋁質泥巖及 2-4 層石灰?guī)r組成,夾淺灰色細粒砂巖及 2-3層煤線。底部為透鏡狀分布的山西式鐵礦及 G 層鋁土礦,與下伏地層平行不整合接觸。2. 上統(tǒng)太原組(C 3t)厚度為 104.11~134.21 m,平均厚度為 120.78 m。以 K1 砂巖連續(xù)沉積于本溪組之上,由灰色、灰白色砂巖,灰黑色砂質泥巖、泥巖、深灰色石灰?guī)r及煤層組成。石灰?guī)r一般有 4 層,自下而上依次為 K2 下、K 2、K 3 及 K4石灰?guī)r。含煤 11 層,編號依次為 8、9 上 、9、11、12、13、13 下 、15、15下 、16、17 號,其中 8、9、15、15 下 號 4 層可采。(三)二疊系(P)1. 下統(tǒng)山西組(P 1s)厚度為 48.22~70.00 m,平均厚度為 60.00 m。由灰、灰白色中細粒砂巖,深灰、灰黑色砂質泥巖、泥巖和煤層組成。底部以 K7 砂巖連續(xù)沉積于太原組之上。本組含煤 6 層,編號依次為 1、2、3、4、5、6 號,其中3、6 二層可采。2. 下統(tǒng)下石盒子組(P 1x)厚度為 111.60~133.14 m,平均厚度為 122.60 m。以底部 K8 砂巖連續(xù)沉積于山西組之上,下部為灰黃、灰綠、灰黑色中細粒砂巖、砂質泥巖、泥第 6 頁巖、鋁質泥巖等。組成 K8 砂巖為灰、灰白色粗-細粒砂巖。上部為灰、灰綠色、灰黃色中粗粒長石,石英砂巖夾紫紅色砂質泥巖、泥巖。頂部為 1-2 層鋁質泥巖或含鋁質泥巖,富含菱鐵質鮞粒,風化后呈鮮艷的紫紅色斑塊,俗稱“桃花泥巖” ,可作為輔助標志層,與頂部的上石盒子組分界。3. 上統(tǒng)上石盒子組(P 2s)厚度為 235.00~438.45 m,平均厚度為 345.00 m,以 K12(獅腦峰砂巖)為界分為上下兩段。(1)下段(P 2s')自 K10 砂巖底至 K12 砂巖底。下部以黃綠色、灰綠色中細粒砂巖為主,夾黃褐、黃綠、紫褐色泥巖及砂質泥巖。上部以灰褐、暗紫等雜色砂質泥巖為主,夾黃綠色中細粒砂巖。(2)上段(P 2s2)自 K12 砂巖底至 K13 砂巖底。K 12 砂巖為灰白色厚層狀含礫中粗砂巖、泥質、硅質、硅質膠結。其上為黃綠色、暗紫色細粒長石、石英砂巖與暗紫色、黃綠色砂質泥巖互層。(四)第三、第四系(R+Q)1. 上第三系上新統(tǒng)(N 2)厚度為 0~25 m,由鮮紅、暗紫色粘土,紫紅色細砂巖,淺灰色礫巖組成,不整合覆于各不同時代基巖之上。2. 下更新統(tǒng)(Q 1)厚度為 5~70 m,下部為黃土、淡紅色細-粉砂土。中部為灰褐、黃灰色粘土夾泥灰?guī)r薄層。上部主橙紅、深紅色粘土、亞粘土、夾多層古土壤層。3. 中更新統(tǒng)(Q 2)厚度為 10~30 m,淡紅、褐黃色亞粘土、粘土,夾古土壤層及 1~3 層鈣質結核,底部為淡紅色砂礫石層。4. 上更新統(tǒng)(Q 3)厚度為 0~15 m,井田內廣泛分布,為淡灰黃、土黃色亞粘土、亞砂土、含鈣質結核垂直節(jié)理發(fā)育。5. 全新統(tǒng)(Q 4)厚度為 0~20 m,分布于各大溝谷之內, 為近代沖洪積物、基巖風化砂土層。1.2.2 地質構造(一)區(qū)域地質構造開元井田位于沁水煤田壽陽礦區(qū)西北部,陽曲一盂縣緯向構造帶南翼,其東西兩側受太行經(jīng)向構造帶和新華夏系構造的控制,南部受壽陽西洛南北向構造帶的影響,整個礦區(qū)是在緯向與經(jīng)向和新華夏系構造復合控制之第 7 頁下。(二)井田地質構造開元煤礦井田總體構造形態(tài)為一走向東西,向南傾斜的單斜構造,在此單斜上發(fā)育有次級的寬緩褶曲,使井田呈舒緩的波狀起伏,煤層傾角為2-8°,平均傾角為 6°。1. 褶曲井田內發(fā)育較大褶曲二條。放馬溝向斜:位于井田中部,放馬溝村南。走向近東西,北翼傾角110°,南翼傾角 4~80°。井田內延伸約2500 m。上峪背斜:位于井田中部,放馬溝向斜南。兩翼傾角4~60° 。2. 斷層該井田斷層比較發(fā)育,斷層走向大致成北東東向,主要受東西向區(qū)域構造(即:放馬溝向斜、上峪背斜)的影響,其中被鉆探或巷道揭露、三維地震探測的較典型的斷層表述一下(見表1-2、1-3)。(1)F12正斷層位于井田西北部,放馬溝村北。走向近東西,傾向南,傾角70~800。為209和H1號孔所揭露,209號孔缺失K 3~K2下地層,使太原組地層縮短35 m。H1號孔太原組缺失K 3灰?guī)r及其上、下部地層,使地層縮短 17 m。故該斷層斷距在17~35 m間,井田內延伸長度約 1200 m。(2) Fll正斷層位于F12斷層南,屬其分支斷層。走向北東,傾向南東,傾角75 °,斷距20 m,延伸長度約160 m。(3)F13正斷層位于井田西北部,F(xiàn)12 斷層北,走向北東,傾向南東,傾角85 °,斷距15 m,延伸長度600 m。表 1-2 井田大型斷裂構造統(tǒng)計表斷層序號斷層性質 落差延伸長度鉆孔或巷道揭露 備注1( F12) 正 17~35 1200 209、H1 鉆孔 井田西北部放馬溝村北2( F11) 正 20 160 位于 F12 斷層南屬其分支斷層3( F13) 正 15 600 位于 F12 斷層北走向北走向北東傾向南東4( F14) 正 7 430 位于 F13 斷層西與 F12 斷層基本平行延伸第 8 頁5( F19) 正 8 600 23#孔揭露 走向北東東傾向南6(F 53) 正 16~30 1500 210#孔揭露 位于 F12 斷層北走向近似東西傾向南7(F 54) 正 7.0 500 H2#孔揭露 推斷其走向北東東傾向南8(F 62) 正 12.0 670 巷道揭露 位于井田西北角走向北東東傾向南9(Fh 1) 正 6.0 115 巷道揭露 位于井田北部 H5 號孔東走向東西傾向北10(Fh 2) 正 6.0 110 巷道揭露 位于 Fh1 斷層南走向北西傾向南西11(Fh 3) 正 8.0 130 位于 H5 號孔南走向北東傾向北西12(Fh 4) 正 7.0 380 巷道揭露 位于 P35 號孔南走向北東東傾向南13(Fh 5) 正 5.0 130 巷道揭露 位于 Fh4 斷層南走向近東西傾向南根據(jù) 2002.6 山西省壽陽縣地方國營黃丹溝煤礦《礦產(chǎn)資源儲量核實報告》斷層整理表 1-3 5 m 以上落差斷層特征一覽表(三維地震帶內) 煤層 斷層序號 斷層性質 落差 延伸長度 備注1 正 5.0 125 三維帶內北西處走向近似東西2 正 10.5 240 三維帶內南西處走向近似東西3 正 9.0 300 三維帶內中部走向北東4 正 7.0 160 三維帶內中部走向北西5 正 7.0 250 三維帶內中東部走向北西3#6 正 30.0 480 三維帶內中東部走向近似東西1 正 8.0 160 三維帶內北西部走向近似東西9#2 正 8.0 300 三維帶中部走向北東第 9 頁3 正 7.0 130 三維帶中部走向北西4 正 7.0 180 三維帶中部走向北西5 正 7.0 130 三維帶中部走向北西6 正 7.0 250 三維帶中東部走向北西7 正 30.0 720 三維帶中東部走向近似東西1 正 10.0 200 三維帶西部走向近似東西2 正 10.0 300 三維帶中部走向北東3 正 5.0 200 三維帶中部走向北西4 正 7.0 150 三維帶中部走向北西5 正 27.0 720 三維帶中東部走向近似東西15#6 正 9.0 170 三維帶中東部走向北西1 正 10.0 180 三維帶西部走向近似東西2 正 10.0 280 三維帶中部走向北東3 正 5.0 160 三維帶中部走向北西4 正 7.0 120 三維帶中部走向北西5 正 27.0 750 三維帶中東部走向近似東西15#下6 正 9.0 100 三維帶中東部走向北西(4)F14正斷層位于井田西部,F(xiàn)13 斷層西,走向近東西,與 F12斷層基本平行延伸,傾向北,斷距7 m,延伸長度430 m。(5)F19正斷層為23號孔揭露,測井解釋斷點深度348.40 m,6號煤斷失,推斷其走向北東東,傾向南,斷距8 m,延伸長度600 m。(6)F53正斷層位于F12斷層北,走向近東西,傾向南,傾角80 °,斷距16~30 m,延伸長度1500 m。210號孔所遇即該斷層。(7)F54正斷層為H2號孔揭露,測井解釋斷點位置431.20 m,推斷其走向北東東,傾向南,斷距7 m,延伸長度500 m。第 10 頁(8)F62正斷層位于井田西北角,為生產(chǎn)礦井巷道中所見,走向北東東,傾向南,傾角75 °,斷距 12 m,延伸長度約 670 m。(9)Fh1 逆斷層位于井田北部,H5號孔東,巷道中所見,走向近東西,傾向北,傾角75°,斷距6 m ,延伸長度 115 m。(10)Fh2 正斷層位于Fh1斷層南,巷道中所見,走向北西,傾向南西,傾角75 °,斷距6 m,延伸長度110 m。(11)Fh3 正斷層位于H5號孔南,走向北東,傾向北西,傾角750,斷距 8 m,延伸長度130 m。(12)Fh4 正斷層位于P35號孔南,巷道中所見,走向北東東,傾向南,傾角75 °,斷距7 m,延伸長度380 m。(13)Fh5 正斷層位于Fh4斷層南,巷道中所見,走向近東西,南傾,傾角75 °,斷距5 m,延伸長度130 m。另外,三維地震勘探中發(fā)現(xiàn)一條落差30 m的斷層,小于 15米斷層36條;開采過程尚見到幾條斷距2~3.5 m,延伸不長的層間小斷層。3. 陷落往井田內陷落柱已證實的有35個,最大者長軸90 m,短者20 m;地表所見陷落極少,隱伏較多;三維地震解釋28個,最大者長軸254 m,短者20 m。陷落柱其規(guī)模大小不等,形狀以圓形和橢圓形為主。4. 巖漿巖井田內無巖漿巖侵入現(xiàn)象,故對煤層及煤質無影響。1.2.3 水文地質(一)含水層及隔水層井田主要含水層自下而上為奧陶系中統(tǒng)石灰?guī)r含水層、石炭系上統(tǒng)太原組石灰?guī)r含水層、二迭系砂巖含水層、第四系砂石層等,各含水層分述如下:1. 奧陶系中統(tǒng)石灰?guī)r巖溶含水層奧陶系中統(tǒng)埋深 130~570 m,井田北部外圍大面積出露,本統(tǒng)分上、下馬家溝組及峰峰組,以上馬家溝組石灰?guī)r含水層富水性最強。奧灰水位標高為+630 m,井田內僅 15 號及 15 下 號煤層在井田南部低于該標高。2. 石炭系上統(tǒng)太原組石灰?guī)r溶蝕裂隙含水層太原組含水層主要是 K2、K 2、K 3、K 4 層石灰?guī)r層,石灰?guī)r單層厚度為第 11 頁2~3 m,一般富水性弱,單位涌水量為 0.0035 L/s.m,滲透系數(shù)為 0.0165 m/d,水位標高為 913.52 m。水質類型 HCO3·C1-Na 型。3. 二迭系砂巖裂隙含水層山西組,下石盒子組,主要以 K7、K 8 砂巖及 3 號煤頂板砂巖為主要含水層,砂巖厚度大,且不穩(wěn)定,單位涌水量為 0.0004 L/s·m,滲透系數(shù)為0.0019 m/d,水位標高為 1003.07 m,水質屬 HCO3·C1-Na 型。上石盒子組,主要以 K10、K 12 等砂巖為主要含水層,砂巖厚度不大且不穩(wěn)定,單位涌水量為 0.234 L/s·m,滲透系數(shù)為 0.13 m/d,水位標高為1083.27 m,水質屬 HCO3-CO3·Na 型。4. 第四系砂礫石層含水層廣泛分布的第四系更新統(tǒng)及分布在河谷中的第四系全統(tǒng),其砂礫石層含孔隙水。雨季含水豐富,旱季含水很小。本井田內主要隔水層有,奧灰頂面至 15 下 號煤層頂板間的巖層,以泥質巖類為主,厚度為 80 m 左右,石炭、二迭系各含水層間的巖層,也以泥質巖類為主,厚度大,沉積穩(wěn)定。(二)礦井充水條件礦井主要充水含水層為山西組砂巖裂隙含水層,及太原組石灰?guī)r溶蝕裂隙含水層,各含水層富水性弱,對礦井充水影響小,井田內奧灰水位標高為+630 m 左右,由于隔水層的存在,開采上組煤時,奧灰水對礦井無影響。井田內河谷第四系全新統(tǒng)砂礫石含水層距最上一層可采煤層 3 號煤 100 m,因此,煤層開采一般不受河谷第四系含水層地下水的影響。(三)礦井涌水量根據(jù)陽煤集團地質處提供的礦井涌水資料:礦井正常涌水量為 140 m3/h,最大涌水量為 220 m3/h。1.3 煤層特征主要含煤地層為山西組和太原組含煤地層總厚度為 180.78 m,煤層總厚度為 17.83 m,含煤系數(shù) 9.9%。共含 16 層煤,自上而下依次為1、2、3、4、5、6、8、9、11、12、13、13 下 、15、15 下 、16、17 號。其中南部分區(qū)為 3、9、15、15 下 號煤層可采。1.3.1 各可采煤層分述如下:1. 3 號煤位于山西組中部,K 8 砂巖下 20.0 m 左右。煤層厚度為 1.60~2.50 m,平均厚度為 2.20 m。南部分區(qū)東、西兩側變薄不可采,中間部分全部可采。煤層結構簡單,含或偶含 1 層夾石。頂、底板巖性以砂質泥巖和泥巖為主。第 12 頁本煤層屬局部可采煤層。2. 9 號煤位于太原組上部,K 4 灰?guī)r以上 20 m 左右,煤層厚度為 3.51~5.80 m,平均厚度為 4.93 m,南部分區(qū)西部 9 號煤與 8 號煤合并,煤層明顯增厚,煤層含夾石在 0~4 層,其巖性為泥巖或炭質泥巖,厚度一般小于 0.20 m,煤層結構簡單。頂板為泥巖或砂質泥巖,局部為中、細粒砂巖。底板為砂質泥巖、泥巖、局部為粉砂巖或細粒砂巖。本煤層屬全分區(qū)穩(wěn)定可采煤層。3. 15 號煤位于太原組下部,K 2 石灰?guī)r為其直接頂板,局部有薄層炭質泥巖偽頂。煤層厚度為 1.42~4.89 m,平均厚度為 3.55 m。南部分區(qū)東、西兩側變薄不可采,中間部分全部可采。底板為泥巖、砂質泥巖,局部為粉砂巖或細粒砂巖,本煤層屬局部可采煤層。4. 15 下 號煤位于太原組下部,距 15 號煤 0.80~14.4 m,為太原組最下一層可采煤層。煤厚度為平均 1.82 m。煤層結構簡單-復雜。頂板巖性為中、細粒砂巖或砂質泥巖,底板巖性為砂質泥巖、細粒砂巖,局部為炭質泥巖或粉砂巖。本煤層屬全分區(qū)穩(wěn)定可采煤層。表 1-4 煤層特征表煤號 平均厚度煤層間距(m)最小一最大平均夾石層 夾石厚度 (m) 穩(wěn)定性3 2.20 0~1 較穩(wěn)定9 4.93 0~4 45°6 及以上 70 35 — —3~5 60 30 — —1.2~2.4 50 25 20 150.45~0.9 40 20 15 150.9~0.3 各省自定 — — —礦井可采儲量 Zk、設計生產(chǎn)能力 A、礦井服務年限 T 三者之間的關系為:T = Zk / ( A × K) (3.1)式中: Zk——礦井設計可采儲量,156.13 Mt;A——設計生產(chǎn)能力,1.8 Mt/a;K——礦井儲量備用系數(shù),取 1.3;T——礦井服務年限, a。則礦井服務年限為:T =156.13/(1.8×1.3 )=66.72 a礦井第一采區(qū)可采儲量 Zk1、設計生產(chǎn)能力 A、礦井第一采區(qū)服務年限T1 三者之間的關系為:-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開元 煤礦 180 萬噸新井 設計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www.hcyjhs8.com/p-606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