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一歷史 漢代儒學 華東師大版教案 華東師大版.doc
《2019-2020年高一歷史 漢代儒學 華東師大版教案 華東師大版.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9-2020年高一歷史 漢代儒學 華東師大版教案 華東師大版.doc(19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2019-2020年高一歷史 漢代儒學 華東師大版教案 華東師大版 一、內容及其解析: 1、內容: 知道秦代的文化專制政策,漢代儒學成為正統(tǒng)的思想的史實,漢代太學的出現(xiàn),科舉制的文化影響。 2、解析 本課講述了秦代的文化專制政策以及漢代儒學成為封建統(tǒng)治的正統(tǒng)思想,是中國主流文化發(fā)展演變的第二個階段,文化的發(fā)展從百家爭鳴的自由發(fā)展向文化的專制轉變。漢代董仲舒對儒學的改造,使得儒學適應了專制統(tǒng)治的需要,文化逐漸脫離獨立發(fā)展的道路,成為政治權力的附庸。 1、目標: (1)掌握秦代焚書坑儒文化專制政策的史實,以及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2)掌握漢代儒學的興起的史實及表現(xiàn),通過董仲舒的改造儒學得到了新的發(fā)展,適應了漢武帝大一統(tǒng)的局面,儒學成為封建政府的主流思想文化。 (3)分析從春秋戰(zhàn)國到漢代文化發(fā)展的趨勢,并分析器原因。 (4)了解中國的科舉制對于中國文化影響。 2、解析: (1)通過閱讀史料分析秦朝實施文化專制政策的原因、表現(xiàn)及對中國文化發(fā)展的影響。培養(yǎng)學生閱讀史料分析史料的能力。 (2)通過對秦朝文化專制政策——焚書坑儒、漢代罷出百家獨尊儒術、太學的興起、科舉制度的分析,使學生學會辯證的看待歷史問題的能力。 (3)通過對春秋戰(zhàn)國以來到秦漢的文化政策的分析比較,歸納出這一時期的文化發(fā)展趨勢,培養(yǎng)學歸納歷史問題的能力。 (4)通過教材的講解和教師提供的豐富的圖片和史料,運用自己豐富的想象能力,再現(xiàn)當時的文化發(fā)展情景,加深學生對于史料的理解和教材的理解。 (5)學生通過回答設置的問題、參與學習探究活動等方式積極參與到課堂的討論中來,形成良好的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的局面,形成良好的課堂氣氛,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 三、教學方法及設計思想 1運用大量的圖片和歷史資料、材料有效的開展新課程改革教學理念下的學生為主體的探究式多媒體教學。 2、課堂上教師引導與學生主動探究相結合,課前自主學習與課堂合作學習相結合。采取師生互動與生生互動的教學模式,做到師生共同總結、提升與拓展。 3、引導學生運用唯物史觀看問題,學會從多角度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四、教學情境設置 (一)教學基本流程 導入——焚書坑儒的批判——罷黜百家——太學的興起——科舉制的文化影響 (二)教學情景 導入:現(xiàn)實問題歷史化展示 情景展示: 假如你是晚自習的老師,請從儒、法、道的角度,該如何遏制學生晚上自習說話的現(xiàn)象? 儒家:這是品德問題,主張思想教育 法家:這是違紀行為,主張嚴格懲罰 道家:這是無意識的,主張順應自然,等學生自我覺悟 回顧歷史: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一些儒家知識分子和方士對于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建立的專制主義政體進行攻擊和批判,面對這種混論的思想局面秦始皇采取了怎樣的措施,取得了怎樣的效果?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一起走進今天的內容。 一、 “焚書坑儒”的批判 1、背景 探究1:和戰(zhàn)國時期相比,秦的文化氛圍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 (1)變化:戰(zhàn)國時期:百家爭鳴,思想解放;秦朝時期死氣沉沉。 (2)原因 戰(zhàn)國時期尚未形成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制度,各國紛爭的局面造成了寬松的學術氛圍。 秦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創(chuàng)立,出于政治統(tǒng)一的需要,思想也走向專制。 2、焚書坑儒 探究2 為什么儒學在秦時受到嚴厲打擊? 儒學以古非今,抨擊時政,不利于秦的統(tǒng)治 探究3 為了加強秦朝的統(tǒng)治,秦始皇采取了怎樣的措施,產生了怎樣的后果? 秦王朝采取焚書坑儒的文化專制政策,的目的是為了遏制知識分子的思想。 3、評價: (1)直接作用: “焚書坑儒”有特定的歷史背景;有利于鞏固剛建立的政權。 (2)消極影響(占主導地位): “焚書坑儒”是對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場浩劫。 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1、由學生介紹有關董仲舒的情況 董仲舒(前179—前104年)廣川(今河北景縣)人,西漢哲學家和政治家。曾任博士、江都相及膠西王相。漢武帝朝舉賢良文學之士,進“天人三策”,建議“諸不在六藝(禮、樂、射、御、書、數(shù))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睘槲涞鬯杉{,形成“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政治格局,為此后兩千余年間封建統(tǒng)治者所沿襲。 說明: 董仲舒的名字是與“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分不開的 2、儒學為什么會成為漢代的正統(tǒng)思想? ⑴現(xiàn)實的需要:漢武帝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第一個鼎盛時期,但也面臨許多問題,需要加強中央集權,維護國家的統(tǒng)一。 政治:王國問題。 民族關系:北方匈奴+南方西南地區(qū)。 經濟:土地兼并,階級矛盾⑵用人政策:漢武帝起用“賢良文學”的儒生,擔任官職,以備咨詢治國方略。 ⑶個人發(fā)揮:董仲舒對儒家思想進行發(fā)揮,使其更適應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需要,其建議得到采納。 發(fā)揮 a、針對中央集權的需要,提出“大一統(tǒng)”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b、針對加強君權的需要,提出“君權神授”與“天人感應” c、針對土地兼并的現(xiàn)實,發(fā)揮“仁政”:輕徭薄賦 d、針對為人處事標準,提出“三綱五常” 心態(tài):既要維護君主的權威,加強中央集權,又要限制君主暴政。 思想根源:繼承儒家“仁政”學說,又吸收法家加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思想 特點:外儒內法 3、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材料二 : 與天同者大治,與天異者大亂,故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與天同者而用之 。 材料三 :“ 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tǒng);法制數(shù)變,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 上述材料中包含了董仲舒的哪些觀點? 漢武帝為什么會接受他的主張? a、提出“君權神授”與“天 人感應”——加強君權的需要. b、提出“大一統(tǒng)”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中央集權的需要, c、發(fā)揮“仁政”:輕徭薄賦.——緩和階級矛盾的需要 從理論上解決了漢武帝國家“大一統(tǒng)”的需要,有利于鞏固統(tǒng)治. (以思想的大一統(tǒng)鞏固政治的大一統(tǒng)) 4、指導學生看材料,并提出思考題 君為臣綱──君臣義 父為子綱──父子親 夫為妻綱──夫妻順 【仁】──親也。對人寬厚有愛心 【義】──事之宜也。為人正派,愛憎分明 【禮】──理也。待人彬彬有禮,行為端莊 【智】──智慧也。處事果斷周密 【信】──誠信也。做人誠實穩(wěn)重講信譽 問(1)上述材料體現(xiàn)出董仲舒的什么思想?其實質又是什么? (學生)討論:三綱五常(可能還會得出做人的原則等說法) 點撥:他的這一思想仍然以儒家宗法思想為中心,雜以陰陽五行說,他認為“三綱”是人與人之間的倫常關系,而“五?!笔怯脕碚{整倫常關系的基本原則。他把“三綱”說成是“天”的意志,賦予它以神的權威,用“陽尊陰卑”的思想,論證了“三綱”的主從關系不能變化和顛倒,把封建統(tǒng)治的等級秩序神化。于是神權、君權、父權、夫權貫穿在一起,形成一整套的封建神學體系,用以維護封建君主集權制。并且還稱之為“孝”,是“天經”、“地義”的。后人把這一思想進一步發(fā)展到“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哪一位同學能舉出這樣的事例來? 問(2):我們該如何來看待這樣的“孝”呢?在他的“三綱五常”的思想之中有沒有可以值得保留的東西呢? 問(3):根據(jù)以上討論,哪位同學能概括一下董仲舒的基本思想?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天人感應 三綱五常 問(4)對于上述思想,當時的漢武帝是如何對待的呢? (引導閱讀教材)找出相關內容并得出:漢武帝通過重用人才、興辦教育、確立儒家經典的地位等措施,使儒家思想成為歷代統(tǒng)治者推崇的正統(tǒng)思想,也使它逐漸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思想。 5、評價漢武帝的文化體制改革。 ⑴確立了儒家思想的統(tǒng)治地位; ⑵結束各學派思想平等競爭的局面(百家爭鳴局面徹底結束),扼制了學術思想的自由發(fā)展;⑶起用文學儒者參與國家大政; ⑷對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視,、推動了民族歷史文化的進步。 感悟歷史: 材料一:有人認為,儒學的本質是消極的、保守的,中國社會要進步,必須徹底“打倒孔家店”。然而儒家思想在今天東亞、東南亞一些國家仍被廣泛推崇,新加坡甚至用儒家思想來治國。 材料二、“天行健,君子當自強不息”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天人協(xié)調、和與中” 結合本課你認為儒學的現(xiàn)代價值在哪?我們該怎樣對待儒學? 價值 大一統(tǒng)意識----維護中華民族統(tǒng)一 民本意識-------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 和諧意識------謀求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道德意識------增強歷史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態(tài)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秦始皇和漢武帝對儒學的政策有何不同?導致不同的原因分別是什么?對儒學的發(fā)展各產生了什么影響?這兩種政策又有何相同之處? “焚書坑儒” “罷黜百家” 不 同 點 原因 秦剛剛統(tǒng)一; 秦統(tǒng)治受到儒士攻擊 國力強盛; 董仲舒發(fā)展儒學,適應了統(tǒng)治者的需要 對儒學態(tài)度 排斥、打擊 尊崇 手段 簡單粗暴 倡導、勸勉、教化 作用 儒學發(fā)展進入低潮 確立了儒學的正統(tǒng)地位 相 同 點 目的 鞏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以思想統(tǒng)一鞏固政治統(tǒng)一 實質 文化專制,思想控制 作用 有利國家統(tǒng)一,但鉗制了人們的思想,不利于學術思想的自由發(fā)展 三、太學的出現(xiàn) 1、簡述漢武帝創(chuàng)立的教育體制是怎樣的?。 ⑴中央:漢武帝時期,創(chuàng)辦太學:歷史上第一次出現(xiàn)的國家培養(yǎng)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學校 ⑵地方:郡國學校,初建地方教育系統(tǒng) 2、太學的建立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⑴對教育:太學的建立,是儒學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標志 ⑵對社會風氣:帶動民間積極向學的風氣,有利于文化的傳播 ⑶對統(tǒng)治基礎:打破貴族官僚對官位的壟斷,擴大統(tǒng)治基礎。 ⑷對政壇:東漢太學生的議政活動,迫使黑暗政治勢力有所收斂。 四、科舉制的文化影響亦即選官制度的演進歷程 引導學生閱讀: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發(fā)展和演變 選官制度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典章制度之一,是中央集權制度的一個重要內容。其主要包括奴隸社會的王位世襲制、兩漢的察舉制、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科舉制 王位世襲制 從禹的兒子啟開始,禪讓制的慣例被破壞,從此王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王位世襲制的確立,是一次重大的歷史變革,它標志著原始社會的“天下為公”為奴隸社會的“家天下”所取代。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看,它是歷史的進步,其根源在于生產力的發(fā)展。 察舉制 秦朝以后,封建的選官制度有了發(fā)展。漢武帝時建立和發(fā)展了一整套選官制度用來選拔人才,其內容包括地方察舉和皇帝征召等,其中自下而上推選人才為官的制度是兩漢選官的最主要途徑之一。各方面人才的涌現(xiàn)是漢武帝時期出現(xiàn)鼎盛局面的重要原因。 東漢時期繼續(xù)實行察舉制,但前后有所變化。初期主要依據(jù)人才在地方上的聲望,稱為“鄉(xiāng)舉里選”。中期以后,豪強地主勢力開始惡性膨脹,門第族望成為選舉的主要依據(jù)。在選官制度日趨腐朽的情況下,出現(xiàn)了一批世代為官、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權的豪門大族,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因此形成并發(fā)展起來。后期,宦官把持用人大權,選官制度更加腐朽,出現(xiàn)“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的腐朽居面。 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重要選官制度。三國時開始實行,隋唐時被廢除。東漢末年的軍閥混戰(zhàn)打破了原有的統(tǒng)治秩序,使?jié)h代的察舉制度無法繼續(xù)實行下去。曹操為發(fā)展自己的勢力,采用“唯才是舉”的用人政策,曹丕當政時創(chuàng)立了九品中正制。具體做法是:中央選擇“賢有識鑒”的官員兼任本州的中正官,察訪士人,評列九品,作為官吏除授的依據(jù);中正評定士人,家世、才能并重。曹魏后期,尤其到了晉朝,九品中正制發(fā)生了變化,不再是選拔人才的途徑。由于中正官一職為世家大族所壟斷,選官任人唯看門第家世,出現(xiàn)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等級森嚴的局面。九品中正制是東漢以來世家大族發(fā)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它加速了魏晉以來士族制度的形成和發(fā)展。 科舉制 第一,隋唐科舉制的創(chuàng)立和完善。<1>隋朝興起:隋文帝廢除九品中正制,開始使用分科考試的方法選拔官吏;隋煬帝時開始設立進士科,科舉制形成。<2>唐朝完善:唐太宗時,增加了考試科目,以進士、明經兩科為主;武則天時,大量增加科舉取士人數(shù),還首創(chuàng)了武舉和殿試;唐玄宗時任用高官主持考試,提高了科舉考試的地位。 科舉制與九品中正制的明顯區(qū)別是選拔官吏不再以家族名望而是以考試成績?yōu)橐罁?jù),選官的權力不在地方而是收歸中央??婆e制的創(chuàng)立是封建選官制的一大進步:它抑制了門閥世族勢力,擴大了官吏來源,實質上反映了隋唐時期階級關系的變化;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有利于政治的清明;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于政局的穩(wěn)定。需要指出的是,科舉制雖然擴大了官吏的來源,但它仍然是地主階級的選官制度,是為地主階級服務的。 第二,宋朝科舉制的發(fā)展。宋代科舉制比唐代有了進一步發(fā)展,而且具有自己的特色,這主要表現(xiàn)在殿試成為定制和“糊名法”的實行,采取的名額也比唐朝大大增加了??婆e制的發(fā)展為地主階級各階層進入仕途開辟了道路,也進一步擴大了北宋的統(tǒng)治基礎,還起到了加強中央集權的作用。 第三,明清時期科舉制度的變化。明清時期實行八股取士,以四書五經的文句命題,解釋以朱熹的集注為依據(jù),文章格式為八股文,不能隨意發(fā)揮。八股取士的實質是一種文化專制制度,它禁錮了人們的思想,嚴重地阻礙了文化科學的發(fā)展,是造成近代中國科學技術落后于西方的重要原因。清末戊戌變法曾改革科舉制,廢八股,改試策論??婆e制在中國古代選官史上存在了近一千三百年,直到1905年才被廢除。 1、閱讀上述材料分析我國古代選官制度的變化? 2、閱讀上述材料結合課本知識談談科舉制度的產生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五、課堂小結 本課講述了秦代的文化專制政策以及漢代儒學成為封建統(tǒng)治的正統(tǒng)思想,是中國主流文化發(fā)展演變的第二個階段,文化的發(fā)展從百家爭鳴的自由發(fā)展階段轉向文化的專制,秦代的焚書坑儒,漢代董仲舒對儒學的改造,使得儒學適應了專制統(tǒng)治的需要,儒學的發(fā)展、文化逐漸脫離獨立發(fā)展的道路,成為政治權利的附庸。 六、目標檢測題 1、秦漢分別實施了怎樣的文化專制政策? 2、科舉制度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配餐作業(yè) A組題 家中老人時常教育后代說:“為人處世不可有貪心,衣能遮體,食能果腹,足矣”“遇事要冷靜,做到以靜制動”。顯然老人繼承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 )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2、假如你是漢武帝時的一名學生,你要進入全國最高學府接受教育,你必須去哪里? A、長安、太學 B、洛陽、書院 C、南京、國子監(jiān) D、曲阜、孔廟 3.孟子主張“民貴君輕”,董仲舒主張“君權神授”,黃宗羲認為君主專制是“天下之大害”。以下解釋正確的是 A、孟子、黃宗羲都否定了君主專制制度 B、三種主張都與當時社會狀況密切相關 C、三種主張都遭到當時統(tǒng)治集團的輕視 D、三種主張都反映社會轉型時期的劇變 4、被董仲舒發(fā)揮了的儒學的大一統(tǒng)思想,能被漢武帝采納,實際上是因為它吸收了下列哪位思想家的思想 A.孔子的思想 B.荀子的思想 C.韓非子的思想 D.墨子的思想 5、無論“焚書坑儒”,還是“罷黜百家,表章‘六經’”,其本質都是 A.為加強中央集權制造輿論 B.剔除不適應當時社會需要的思想 C.為削弱諸侯(王國)勢力提供理論依據(jù) D.加強對人民的思想控制 6、從春秋戰(zhàn)國時期到漢代,中國思想界逐漸由“百家爭鳴”到“獨尊儒術”,其所反映的根本性問題是 A.中國思想文化出現(xiàn)倒退 B.中國由分裂走向統(tǒng)一 C.商品經濟發(fā)展受到限制 D.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加強 7、某中學歷史探課上,學生從“穿衣”的角度表達他們對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說:“穿衣服應合乎大自然四季的變化來穿衣,天氣冷多穿一點,天氣熱少穿一點;乙生說: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什么身份何種地位,該穿什么樣的衣服就穿什么樣的衣服;丙生說;講究衣服的穿著是一種浪費,穿得簡單、甚至破爛的衣服也未嘗不好;丁生說:何必麻煩,由上面規(guī)定,大家都穿一樣的制服不就好了嗎?”他們的描述所對應的思想是 ( ) A、甲—儒,乙—墨,丙—法,丁—道 B、甲—道,乙—儒,丙—墨,丁—法 C、甲—墨,乙—儒,丙—道,丁—法 D、甲—道,乙—墨,丙—法,丁—儒 8、西漢中期,有一位書生前往長安投考太學,他不必準備的材料是 ( ) A、《詩經》 B、《春秋》 C、《韓非子》 D、《禮記》 9、儒家思想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一個學派的思想,到西漢中期以后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tǒng)思想,其根本原因是 ( ) A、它主張“仁政” B、它主張“天人感應” C、它融合了陰陽家及黃老之學 D、有利于鞏固國家的統(tǒng)一 10、春秋戰(zhàn)國至秦漢時期,各種思想流派紛呈。有的學者對各種思想主流進行整理將它們分別描述為:“全面歸服自然的隱士派”,“專制君主的參謀集團”,“勞苦大眾的行動幫會”,“擁有無限同情心與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學派“,按順序它們分別應代表 A、儒、道、墨、法 B、墨、儒、法、道 C、法、儒、道、墨 D、道、法、墨、儒 11.在儒學發(fā)展成為正統(tǒng)思想的過程中,作出貢獻最大的人物是(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董仲舒 12.董仲舒認為“文化”的一統(tǒng)與“政治”的一統(tǒng)之間的關系是( ) A.一致的 B.相反的 C.分離的 D. 以上都不是 13.儒學成為正統(tǒng)是在( ) A.春秋戰(zhàn)國時期 B.秦朝時期 C. 西漢初期 D.西漢武帝時 14.儒學教育官方化、制度化的標志是( ) A.孔子開辦學校 B. 漢武帝創(chuàng)建太學 C.漢武帝下令郡國皆立學校 D.科舉制的推行 15.“董仲舒是有漢一代最有影響的思想家,……我們民族性格中的封閉自我,因循守舊等等劣根性,都與之直接相關。”(馮天諭等著《中華文化史》)這一觀點 A.肯定董仲舒的“天人感應”學說 B.肯定董仲舒的“獨尊儒術”主張 C.否定董仲舒的“大一統(tǒng)”學說 D.否定董仲舒的“三綱五?!睂W說 16、董仲舒的“天人感應”學說繼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這主要表現(xiàn)在: A.主張“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B.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亦覆舟” C.認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動搖 D.認為人君要愛護百姓,如果殘暴,天將降災禍于他 17.董仲舒為儒學增加了“君權神授”、“天人感應”的內容,后世皇帝的下列行為不屬于這一理論應用的是 A.皇帝即位要舉行祭天儀式 B.確立“家天下”的皇位繼承制 C.把自然災害與天意相結合 D.“奉天承運”是詔書中的常用語 B組題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天有其時,地有其利,人有其治(利用)┅┅天地官(管)而萬物役(服務)┅┅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 材料二: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從事,與天同者,大治,與天異者,大亂。 ——《春秋繁露》 請回答: (1)上述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共同反映的中心論題什么?這兩個材料中“天”的含義是否一致?如何正確解釋? (2)材料一的觀點是什么?這種思想產生的社會根源是什么?應如何評價? (3)材料二的觀點是什么?應如何評價? (1)天人關系。含義不一致。材料一中的“天”是指“自然”。材料二中的“天”是指神化的“天”。 (2)材料一反映了人類征服自然,利用自然的觀點。社會生產力的進步是其產生的社會根源。這是一種進步的唯物主義思想,但應注意的是,人類不僅要有戰(zhàn)勝自然的勇氣,更要遵循自然規(guī)律。 (3)材料二認為天有意志,可降下災亂;同時把“天子”神化,目的是宣揚君權神授,皇權至上,宣揚大一統(tǒng),讓人民服從君主。材料二是一種維護封建專制統(tǒng)治的唯心主義思想。 19 .董仲舒說:“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至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庇终f:“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本蜕弦哉?,指出其思想核心,說明其社會根源,評價其作用和影響。 思想核心:“君權神授”和“獨尊儒術”。 社會根源:漢武帝在位時期西漢王朝正處于上升時期,但也面臨著封建割據(jù)勢力和匈奴入侵的威脅,社會需要一種思想理論來鞏固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為重建與其相適應的社會秩序服務。 作用和影響:董仲舒吸收了法家等有利于君主專制統(tǒng)治的成分,并將儒家思想披上了“神”的外衣,使其更適應于封建統(tǒng)治的需要,漢武帝采納了董仲舒“獨尊儒術”的建議后,大力倡導儒學,從而使儒家思想逐漸成為封建社會占統(tǒng)治地位的思想,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思想。 20.試分析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有哪些重要內容?哪些是積極可取得?哪些是今天應當揚棄的? 解題關鍵:歸納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指出積極可取部分和揚棄部分,并且加以說明理由。 思路引領:董仲舒新儒學思想的四個方面內容,積極可取的仁政思想,五常和孝道中的部分主張。 答案提示:內容:略。積極可取和需要揚棄的有: ①大一統(tǒng)是天地之常理,國家之需要的主張。雖然董仲舒的大一統(tǒng)主張充滿了唯心的色彩,但是大一統(tǒng)確實是中國發(fā)展的主流,尤其是今天祖國統(tǒng)一的需要。所要揚棄的是其中唯心主義成分。至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扼殺一切不同學術流派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應當鼓勵各種學術思想的爭鳴。 ②“天人合一”和“天人感應”學說,純屬唯心主義,無稽之談。但是要求統(tǒng)治者愛護百姓,卻是有利于封建統(tǒng)治長久的。 ③“薄賦斂,省徭役,以寬民力”雖然是從維護封建統(tǒng)治秩序著想,但是確實有利于中國封建經濟的發(fā)展,也對今天中國農民負擔過重的現(xiàn)象有一定的借鑒意義。至于“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因為古今時代背景不同,社會發(fā)展不同,就需要區(qū)別對待。今天,隨著農村改革的進一步發(fā)展,小農經濟必將向大農業(yè)經濟邁進,正確引導這種發(fā)展是十分必要的,而不能一概套用“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的主張。 ④三綱充滿封建意識,應當揚棄。五常推崇仁義禮智信,拋棄其中封建成分,就是中華傳統(tǒng)美德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弘揚。尤其是其中的“信”為今天社會的迫切需要。孝道應當注入社會主義的道德內涵,是人們的社會義務。 21.閱讀材料 材料一 戰(zhàn)國后期,諸子已開始嘗試以自己的學說統(tǒng)一思想?!秴问洗呵锊欢菲Q:“聽眾人議以治國,國危無日矣?!薄肮室粍t治,異則亂。一則安,異則危?!彼枷氪笠唤y(tǒng)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摘自張岱年、方克立主編《中國文化概論》 材料二 (李斯上奏,建議秦始皇采取強硬措施)“非秦紀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架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也,醫(yī)樂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秦始皇采納了李斯的建議,從而造成了中國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戰(zhàn)國時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學術空氣被窒息,廣袤的思想原野上,萬馬齊喑。 ——摘自張貸年、方克立主編《中國文化概論》 材料三 “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tǒng)?!加抟詾橹T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后統(tǒng)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為大務。立大學以教于國,設庠序以化于邑,漸民以仁,摩民以誼,節(jié)民以禮,故其刑罰輕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習俗美也?!? ——引自《漢書董仲舒?zhèn)鳌? 回答: (1)三則材料反映了當時思想界怎樣的發(fā)展趨勢?原因何在? (2)材料表明,為了達到上述目的,自戰(zhàn)國到西漢先后進行了哪些努力?如何評價? (3)概括材料二中李斯的言論與材料三中董仲舒言論的異同。 (1)由百家爭鳴到思想統(tǒng)一。國家由分裂割據(jù)到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fā)展,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與加強。 (2)戰(zhàn)國時期,諸子努力用自己的學說統(tǒng)一思想;秦朝的“焚書坑儒”;西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實行“大一統(tǒng)”。都是想通過思想上的統(tǒng)一實現(xiàn)政治上的統(tǒng)一。但造成的影響不同;秦朝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西漢雖也有鉗制思想的不良作用,但推動了儒學的發(fā)展,使儒家思想開始成為封建社會的統(tǒng)治思想。還推動了教育的發(fā)展。 (3)相同點:為適應君主專制中央集權需要,加強思想控制。(可拓展為:都主張以一種服務于君主專制統(tǒng)治的思想來取代思想自由的局面;用政治權力干預和控制思想和學術的自由發(fā)展)。 不同點:前者強調以法家思想排斥其他各家,后者強調以儒家思想來取代百家爭鳴;前者主張用殘暴手段來實現(xiàn)文化專制主義,后者強調教化和灌輸;前者主張以法治國,后者主張以德治國。 提示:本題主要考查對“焚書坑儒”和“獨尊儒術”的客觀評價。 22. 儒家學說是中國思想文化的主體部分。孔子所奠定的儒家學說在兩千多年的漫長歲月中,幾經演變.其內容不斷得到充實和發(fā)展。閱讀下列材料,完成相關問題。 材料一 戰(zhàn)國時期的孟子在回答梁惠王關于強國之道的求問時,指出:“地方百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 材料二 西漢時期的董仲舒在回答漢武帝有關治理國家的方針大計的策問時,指出:“《春秋》大一統(tǒng)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加抟詾橹T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邪僻之說滅息,然后統(tǒng)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以矣?!? (1)、據(jù)材料一指出孟子政治主張的核心是什么?(3分) (2)、概括材料二中董仲舒的主張。(2分)簡要指出漢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使儒學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tǒng)思想。(6分) (1)“仁政”(3分) (2)“春秋大一統(tǒng)”、“罷黜百家,獨尊儒術”。(2分) 漢武帝起用了文學儒者 數(shù)百人參與國家大政;規(guī)定儒家經典成為國家規(guī)定的教科書,儒學壟斷了教育;興辦太學,確立了儒學在中央的地位;建立地方教育系統(tǒng),確立了儒學在地方的獨遵地位。(6分)(答對三點即可得6分) 23.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不知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四年苦役)。 ——《史記 秦始皇本紀》 材料二(建議焚書的上書)大是英雄之言,然下手太毒矣。當戰(zhàn)國橫議之后,勢必至此。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也。 ——李贄《史綱評要》卷四《后秦記》 材料三 竹帛煙銷帝業(yè)虛,關河空鎖祖龍居??踊椅蠢渖綎|亂,劉項原來不讀書。 ——章碣《焚書坑》 材料四 德國的希特拉(注:希特勒)先生一燒書,中國和日本的論者們都比之于秦始皇。然而秦始皇實在冤枉得很,他的吃虧是在二世而亡,一班幫閑們都替新主子去講他的壞話了。不錯,秦始皇燒過書,燒書是為了統(tǒng)一思想。但他沒有燒掉農書和醫(yī)書;他收羅了許多別國的“客卿”,并不專重“秦的思想”,倒是博采各種思想的。 ——魯迅《華德焚書異同論》 請回答: (1)材料一中的“臣”指的是誰? 其建議焚書的目的是什么?結合材料三來看,這一目的達到沒有? (2)材料二、三、四對“焚書”“坑儒”政策分別闡述了怎樣的看法? (3)你認為應如何評價秦始皇的“焚書”“坑儒”政策? (1)李斯 統(tǒng)一思想,鞏固統(tǒng)一,維護秦朝統(tǒng)治 沒有 (2)材料二認為焚書、坑儒是戰(zhàn)國以來言論.思想過渡自由的必然結果,不應過分譴責秦始皇,但是手段太毒 材料三認為焚書、坑儒未起到維護秦朝統(tǒng)治的作用,因為劉邦.項羽不是儒生 材料四認為焚書、坑儒是為了統(tǒng)一思想,而且秦朝的思想是博采眾長的 (3)焚書、坑儒的實質是加強思想文化專制。它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有利于統(tǒng)一;但它摧殘了文化,不利于思想學術的自由交流 C組題 完成教輔上的相應練習 學案設計 人民版。高中歷史必修 三 班級: 學號: 姓名 專題一 第二講 漢代儒學 一、學習目標: 知道秦代的文化專制政策,漢代儒學成為正統(tǒng)的思想的史實,漢代太學的出現(xiàn),科舉制的文化影響 二、重點和難點: 重點:儒學在漢代的興起及其發(fā)展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 難點:對“焚書坑儒”,罷黜百家,太學興起及科舉制度形成進行客觀評價 2、解析 (1)在學習漢代儒學的興起要結合前面秦代的文化專制政策來進行理解,秦代的法家思想過于嚴酷;另一方面要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漢武帝時期大一統(tǒng)的局面形成,政治的一統(tǒng)迫切需要與之相對應的文化一統(tǒng),最后,董仲舒的個人努力。在理解的過程中可以閱讀當時的史料、相關背景的視頻、以及董仲舒的對于漢武帝建議的材料。 (2)儒學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不是一下子就能夠體現(xiàn)出來的,它是經過漫長的積累而形成的,因此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要結合當時的歷史環(huán)境以及整個中國古代封建主流思想的發(fā)展變化來理解,此外,要結合我們當下的社會實際情況以及我們身邊含有儒家思想的例子進行講解。 (3)對“焚書坑儒”,罷黜百家,太學興起及科舉制度形成進行客觀評價是本課的一個難點,學生雖然經過一年多的學習,但是很多的思維習慣依然不牢固,缺乏歷史唯物主義的思維,評價歷史事物和歷史是事件的時候容易走極端,不能夠形成客觀的歷史的評價。 三、目標檢測題 1、秦漢分別實施了怎樣的文化專制政策? 2、科舉制度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配餐作業(yè) A組題 家中老人時常教育后代說:“為人處世不可有貪心,衣能遮體,食能果腹,足矣”“遇事要冷靜,做到以靜制動”。顯然老人繼承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 )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2、假如你是漢武帝時的一名學生,你要進入全國最高學府接受教育,你必須去哪里? A、長安、太學 B、洛陽、書院 C、南京、國子監(jiān) D、曲阜、孔廟 3.孟子主張“民貴君輕”,董仲舒主張“君權神授”,黃宗羲認為君主專制是“天下之大害”。以下解釋正確的是 A、孟子、黃宗羲都否定了君主專制制度 B、三種主張都與當時社會狀況密切相關 C、三種主張都遭到當時統(tǒng)治集團的輕視 D、三種主張都反映社會轉型時期的劇變 4、被董仲舒發(fā)揮了的儒學的大一統(tǒng)思想,能被漢武帝采納,實際上是因為它吸收了下列哪位思想家的思想 A.孔子的思想 B.荀子的思想 C.韓非子的思想 D.墨子的思想 5、無論“焚書坑儒”,還是“罷黜百家,表章‘六經’”,其本質都是 A.為加強中央集權制造輿論 B.剔除不適應當時社會需要的思想 C.為削弱諸侯(王國)勢力提供理論依據(jù) D.加強對人民的思想控制 6、從春秋戰(zhàn)國時期到漢代,中國思想界逐漸由“百家爭鳴”到“獨尊儒術”,其所反映的根本性問題是 A.中國思想文化出現(xiàn)倒退 B.中國由分裂走向統(tǒng)一 C.商品經濟發(fā)展受到限制 D.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加強 7、某中學歷史探課上,學生從“穿衣”的角度表達他們對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說:“穿衣服應合乎大自然四季的變化來穿衣,天氣冷多穿一點,天氣熱少穿一點;乙生說: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什么身份何種地位,該穿什么樣的衣服就穿什么樣的衣服;丙生說;講究衣服的穿著是一種浪費,穿得簡單、甚至破爛的衣服也未嘗不好;丁生說:何必麻煩,由上面規(guī)定,大家都穿一樣的制服不就好了嗎?”他們的描述所對應的思想是 ( ) A、甲—儒,乙—墨,丙—法,丁—道 B、甲—道,乙—儒,丙—墨,丁—法 C、甲—墨,乙—儒,丙—道,丁—法 D、甲—道,乙—墨,丙—法,丁—儒 8、西漢中期,有一位書生前往長安投考太學,他不必準備的材料是 ( ) A、《詩經》 B、《春秋》 C、《韓非子》 D、《禮記》 9、儒家思想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一個學派的思想,到西漢中期以后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tǒng)思想,其根本原因是 ( ) A、它主張“仁政” B、它主張“天人感應” C、它融合了陰陽家及黃老之學 D、有利于鞏固國家的統(tǒng)一 10、春秋戰(zhàn)國至秦漢時期,各種思想流派紛呈。有的學者對各種思想主流進行整理將它們分別描述為:“全面歸服自然的隱士派”,“專制君主的參謀集團”,“勞苦大眾的行動幫會”,“擁有無限同情心與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學派“,按順序它們分別應代表 A、儒、道、墨、法 B、墨、儒、法、道 C、法、儒、道、墨 D、道、法、墨、儒 11.在儒學發(fā)展成為正統(tǒng)思想的過程中,作出貢獻最大的人物是(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董仲舒 12.董仲舒認為“文化”的一統(tǒng)與“政治”的一統(tǒng)之間的關系是( ) A.一致的 B.相反的 C.分離的 D. 以上都不是 13.儒學成為正統(tǒng)是在( ) A.春秋戰(zhàn)國時期 B.秦朝時期 C. 西漢初期 D.西漢武帝時 14.儒學教育官方化、制度化的標志是( ) A.孔子開辦學校 B. 漢武帝創(chuàng)建太學 C.漢武帝下令郡國皆立學校 D.科舉制的推行 15.“董仲舒是有漢一代最有影響的思想家,……我們民族性格中的封閉自我,因循守舊等等劣根性,都與之直接相關?!保T天諭等著《中華文化史》)這一觀點 A.肯定董仲舒的“天人感應”學說 B.肯定董仲舒的“獨尊儒術”主張 C.否定董仲舒的“大一統(tǒng)”學說 D.否定董仲舒的“三綱五?!睂W說 16、董仲舒的“天人感應”學說繼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這主要表現(xiàn)在: A.主張“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B.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亦覆舟” C.認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動搖 D.認為人君要愛護百姓,如果殘暴,天將降災禍于他 17.董仲舒為儒學增加了“君權神授”、“天人感應”的內容,后世皇帝的下列行為不屬于這一理論應用的是 A.皇帝即位要舉行祭天儀式 B.確立“家天下”的皇位繼承制 C.把自然災害與天意相結合 D.“奉天承運”是詔書中的常用語 B組題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天有其時,地有其利,人有其治(利用)┅┅天地官(管)而萬物役(服務)┅┅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 材料二: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從事,與天同者,大治,與天異者,大亂。 ——《春秋繁露》 請回答: (1)上述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共同反映的中心論題什么?這兩個材料中“天”的含義是否一致?如何正確解釋? (2)材料一的觀點是什么?這種思想產生的社會根源是什么?應如何評價? (3)材料二的觀點是什么?應如何評價? (1)天人關系。含義不一致。材料一中的“天”是指“自然”。材料二中的“天”是指神化的“天”。 (2)材料一反映了人類征服自然,利用自然的觀點。社會生產力的進步是其產生的社會根源。這是一種進步的唯物主義思想,但應注意的是,人類不僅要有戰(zhàn)勝自然的勇氣,更要遵循自然規(guī)律。 (3)材料二認為天有意志,可降下災亂;同時把“天子”神化,目的是宣揚君權神授,皇權至上,宣揚大一統(tǒng),讓人民服從君主。材料二是一種維護封建專制統(tǒng)治的唯心主義思想。 19 .董仲舒說:“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至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又說:“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本蜕弦哉?,指出其思想核心,說明其社會根源,評價其作用和影響。 思想核心:“君權神授”和“獨尊儒術”。 社會根源:漢武帝在位時期西漢王朝正處于上升時期,但也面臨著封建割據(jù)勢力和匈奴入侵的威脅,社會需要一種思想理論來鞏固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為重建與其相適應的社會秩序服務。 作用和影響:董仲舒吸收了法家等有利于君主專制統(tǒng)治的成分,并將儒家思想披上了“神”的外衣,使其更適應于封建統(tǒng)治的需要,漢武帝采納了董仲舒“獨尊儒術”的建議后,大力倡導儒學,從而使儒家思想逐漸成為封建社會占統(tǒng)治地位的思想,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思想。 20.試分析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有哪些重要內容?哪些是積極可取得?哪些是今天應當揚棄的? 解題關鍵:歸納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指出積極可取部分和揚棄部分,并且加以說明理由。 思路引領:董仲舒新儒學思想的四個方面內容,積極可取的仁政思想,五常和孝道中的部分主張。 答案提示:內容:略。積極可取和需要揚棄的有: ①大一統(tǒng)是天地之常理,國家之需要的主張。雖然董仲舒的大一統(tǒng)主張充滿了唯心的色彩,但是大一統(tǒng)確實是中國發(fā)展的主流,尤其是今天祖國統(tǒng)一的需要。所要揚棄的是其中唯心主義成分。至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扼殺一切不同學術流派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應當鼓勵各種學術思想的爭鳴。 ②“天人合一”和“天人感應”學說,純屬唯心主義,無稽之談。但是要求統(tǒng)治者愛護百姓,卻是有利于封建統(tǒng)治長久的。 ③“薄賦斂,省徭役,以寬民力”雖然是從維護封建統(tǒng)治秩序著想,但是確實有利于中國封建經濟的發(fā)展,也對今天中國農民負擔過重的現(xiàn)象有一定的借鑒意義。至于“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因為古今時代背景不同,社會發(fā)展不同,就需要區(qū)別對待。今天,隨著農村改革的進一步發(fā)展,小農經濟必將向大農業(yè)經濟邁進,正確引導這種發(fā)展是十分必要的,而不能一概套用“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的主張。 ④三綱充滿封建意識,應當揚棄。五常推崇仁義禮智信,拋棄其中封建成分,就是中華傳統(tǒng)美德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弘揚。尤其是其中的“信”為今天社會的迫切需要。孝道應當注入社會主義的道德內涵,是人們的社會義務。 21.閱讀材料 材料一 戰(zhàn)國后期,諸子已開始嘗試以自己的學說統(tǒng)一思想。……《呂氏春秋不二》篇宣稱:“聽眾人議以治國,國危無日矣?!薄肮室粍t治,異則亂。一則安,異則危?!彼枷氪笠唤y(tǒng)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摘自張岱年、方克立主編《中國文化概論》 材料二 (李斯上奏,建議秦始皇采取強硬措施)“非秦紀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架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也,醫(yī)樂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秦始皇采納了李斯的建議,從而造成了中國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戰(zhàn)國時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學術空氣被窒息,廣袤的思想原野上,萬馬齊喑。 ——摘自張貸年、方克立主編《中國文化概論》 材料三 “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tǒng)?!加抟詾橹T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后統(tǒng)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薄肮胖跽呙饔诖耍枪誓厦娑翁煜?,莫不以教化為大務。立大學以教于國,設庠序以化于邑,漸民以仁,摩民以誼,節(jié)民以禮,故其刑罰輕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習俗美也?!? ——引自《漢書董仲舒?zhèn)鳌? 回答: (1)三則材料反映了當時思想界怎樣的發(fā)展趨勢?原因何在? (2)材料表明,為了達到上述目的,自戰(zhàn)國到西漢先后進行了哪些努力?如何評價? (3)概括材料二中李斯的言論與材料三中董仲舒言論的異同。 (1)由百家爭鳴到思想統(tǒng)一。國家由分裂割據(jù)到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fā)展,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與加強。 (2)戰(zhàn)國時期,諸子努力用自己的學說統(tǒng)一思想;秦朝的“焚書坑儒”;西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實行“大一統(tǒng)”。都是想通過思想上的統(tǒng)一實現(xiàn)政治上的統(tǒng)一。但造成的影響不同;秦朝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西漢雖也有鉗制思想的不良作用,但推動了儒學的發(fā)展,使儒家思想開始成為封建社會的統(tǒng)治思想。還推動了教育的發(fā)展。 (3)相同點:為適應君主專制中央集權需要,加強思想控制。(可拓展為:都主張以一種服務于君主專制統(tǒng)治的思想來取代思想自由的局面;用政治權力干預和控制思想和學術的自由發(fā)展)。 不同點:前者強調以法家思想排斥其他各家,后者強調以儒家思想來取代百家爭鳴;前者主張用殘暴手段來實現(xiàn)文化專制主義,后者強調教化和灌輸;前者主張以法治國,后者主張以德治國。 提示:本題主要考查對“焚書坑儒”和“獨尊儒術”的客觀評價。 22. 儒家學說是中國思想文化的主體部分??鬃铀於ǖ娜寮覍W說在兩千多年的漫長歲月中,幾經演變.其內容不斷得到充實和發(fā)展。閱讀下列材料,完成相關問題。 材料一 戰(zhàn)國時期的孟子在回答梁惠王關于強國之道的求問時,指出:“地方百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 材料二 西漢時期的董仲舒在回答漢武帝有關治理國家的方針大計的策問時,指出:“《春秋》大一統(tǒng)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加抟詾橹T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邪僻之說滅息,然后統(tǒng)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以矣。” (1)、據(jù)材料一指出孟子政治主張的核心是什么?(3分) (2)、概括材料二中董仲舒的主張。(2分)簡要指出漢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使儒學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tǒng)思想。(6分) (1)“仁政”(3分) (2)“春秋大一統(tǒng)”、“罷黜百家,獨尊儒術”。(2分) 漢武帝起用了文學儒者 數(shù)百人參與國家大政;規(guī)定儒家經典成為國家規(guī)定的教科書,儒學壟斷了教育;興辦太學,確立了儒學在中央的地位;建立地方教育系統(tǒng),確立了儒學在地方的獨遵地位。(6分)(答對三點即可得6分) 23.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不知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四年苦役)。 ——《史記 秦始皇本紀》 材料二(建議焚書的上書)大是英雄之言,然下手太毒矣。當戰(zhàn)國橫議之后,勢必至此。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也。 ——李贄《史綱評要》卷四《后秦記》 材料三 竹帛煙銷帝業(yè)虛,關河空鎖祖龍居??踊椅蠢渖綎|亂,劉項原來不讀書。 ——章碣《焚書坑》 材料四 德國的希特拉(注:希特勒)先生一燒書,中國和日本的論者們都比之于秦始皇。然而秦始皇實在冤枉得很,他的吃虧是在二世而亡,一班幫閑們都替新主子去講他的壞話了。不錯,秦始皇燒過書,燒書是為了統(tǒng)一思想。但他沒有燒掉農書和醫(yī)書;他收羅了許多別國的“客卿”,并不專重“秦的思想”,倒是博采各種思想的。 ——魯迅《華德焚書異同論》 請回答: (1)材料一中的“臣”指的是誰? 其建議焚書的目的是什么?結合材料三來看,這一目的達到沒有? (2)材料二、三、四對“焚書”“坑儒”政策分別闡述了怎樣的看法? (3)你認為應如何評價秦始皇的“焚書”“坑儒”政策? (1)李斯 統(tǒng)一思想,鞏固統(tǒng)一,維護秦朝統(tǒng)治 沒有 (2)材料二認為焚書、坑儒是戰(zhàn)國以來言論.思想過渡自由的必然結果,不應過分譴責秦始皇,但是手段太毒 材料三認為焚書、坑儒未起到維護秦朝統(tǒng)治的作用,因為劉邦.項羽不是儒生 材料四認為焚書、坑儒是為了統(tǒng)一思想,而且秦朝的思想是博采眾長的 (3)焚書、坑儒的實質是加強思想文化專制。它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有利于統(tǒng)一;但它摧殘了文化,不利于思想學術的自由交流 C組題 完成教輔上的相應練習-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2019-2020年高一歷史 漢代儒學 華東師大版教案 華東師大版 2019 2020 年高 歷史 漢代 儒學 華東師大 教案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www.hcyjhs8.com/p-61495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