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語文下冊《蘭亭集序》教學設計+《裝在套子里的人》教學反思
《高一語文下冊《蘭亭集序》教學設計+《裝在套子里的人》教學反思》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高一語文下冊《蘭亭集序》教學設計+《裝在套子里的人》教學反思(17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高一語文下冊《蘭亭集序》教學設計+《裝在套子里的人》教學反思高一語文下冊《蘭亭集序》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1、 通過學習《蘭亭集序》,讓學生了解書法作為藝術的基本特點。2、 體悟王羲之對人生喜悅與哀傷的相關論述;3、 理解王羲之對生命的覺解,留下生命的痕跡。二、教學難點1.作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所蘊含的書法美學;2、《蘭亭集序》中流溢的魏晉哲學思想。三、教材分析:《蘭亭集序》位于必修二第三單元第一課。這個單元學習古代山水游記類散文。閱讀這類文章,既要欣賞文本描繪的自然風光,還要聯系作者的身世和時代背景,品味作者書法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作者王羲之,作為大書法家,他在文本的書寫中寄寓自己對生命的觀照和理解,這是“書法的蘭亭”。王羲之在表達生命的歡悅時,用了非常優(yōu)美而雅馴的文辭來描繪歷史中的那一個春天的美景,這是“文學的蘭亭”。同時,王羲之作為東晉之人,必然要帶上那個時代的印記 ——對生命短暫與生命無常的深刻喟嘆,這是如霧一般籠罩整個魏晉時代的生命思想,王羲之也不例外,這是“哲學的蘭亭”。四、學情分析:高一的學生來接受這一篇課文,還是非常好的,他們已經完成了必修一的學習,對較為深刻的文本有了一定的接受基礎。同時,他們對新鮮的文本,對膾炙人口的文本保持著較為持久的期待,這樣的心理易于學生的接受。五、教學方法和工具:講讀,討論,評析多媒體六、課時安排:2 課時教學實錄:課時一:書法的蘭亭一、背景導入 ——書壇“教父”王羲之是第一個把寫字當做藝術追求的唯美的書者,他“增刪舊制,獨創(chuàng)新體”,代表書法藝術的覺醒,備受后人推崇。他眾體兼善。唐太宗在《王羲之傳序》中評其書法曰“盡善盡美”。王羲之在當時就“生華四宇,價傾五都”,《集王圣教》被譽為“千古書學之祖”,黃山谷說他“無一字不可人意”,這位“書圣”簡直可算書壇“教父”。他在千年書法史上留下了一座巨大的豐碑,后代書家甚至無人從他設立的范式中走出?!短m亭集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后代書人無不服膺。二、書法的蘭亭書法作為藝術 ——《蘭亭集序》的書法賞析書法不是寫字。書法是追求美的,寫字是實用的。然而是否“美”即是書法呢?印刷體還有一些人的字也很美,很干凈,平正,舒服,但不見性格性情,也不是“書法”。書法要“達其性情,形其哀樂”(多媒體展示書論 1),要寫出字的生命感?!胺N種筆法,如人坐臥,行立,奔趨,揖讓,歌舞,擘踴,醉狂,顛伏,各盡意態(tài),方為有得?!保ǘ嗝襟w展示書論 2)展示《蘭亭集序》馮承素摹本圖片,讓學生感受、品評、欣賞書法中的生命氣息,并嘗試用一兩個字概括。明確:姿媚、俊朗(二)書法是抒情的“書者,抒也,散也,散懷抱也”,“文則數字成其言,書則一字已見其心”。討論 2:在《蘭亭集序》中王羲之怎樣借書法抒情的?書法中能否看到王羲之的情緒波動?展示《蘭亭集序》馮承素摹本圖片,學生欣賞、討論、發(fā)言結論:前面和后面看得見情緒的波動,涂抹的草跡流露出喜與憂。這些書寫的痕跡與文脈是貫通的,我們即使不讀文章,只讀一讀帖,就能知道那個惠風和暢的上午王羲之的心情變化:前段字跡雋秀工穩(wěn),行距較大,舒展開朗,寫的是蘭亭雅集盛況,可見書寫此段時作者心情愉悅,隨之行距漸仄,行筆加快,字亦稍粗放,筆誤涂抹之處增多,體現了作者由樂而憂由憂而悲的微妙情緒變化。高妙的書法家會以筆寫心,以微妙的筆觸表達心跡,拙劣的書法家每幅字都是一樣的,看不到書寫時的心境。(三)書法是表現個性的“書,如也,如其字,如其才,如其志,總之如其人而已?!保ǘ嗝襟w展示)討論 3:從《蘭亭集序》可以知道王羲之是個什么樣的人?找三個性格迥異的同學板書,并分析其自己與性格的關系舉例:放蕩不羈的人 ——龍飛鳳舞,氣勢不凡謹小慎微的人 ——畢恭畢敬,刻板堅強倔強的人 ——剛勁有力從《蘭亭集序》課件王羲之性情如何?散淡、儒雅三、教學生臨寫《蘭亭集序》中行書筆法 ——以“永字八畫”為例。課時二:文學的蘭亭,哲學的蘭亭一、文學的蘭亭段一、段二:以人為本的詩意生活讓學生閱讀課本,尋找良辰美景賞心樂事。明確:良辰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美景 ——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帶左右,天朗氣清,惠風和暢。賞心 ——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樂事 ——會于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流觴曲水,列坐其次,一觴一詠,暢敘幽情。反觀現代人的生活:緊張,競爭,恐懼??諝馐俏蹪岬?,環(huán)境是污染,工作高強度,居住擁擠。人生活的目的是什么?現代社會的發(fā)展很多地方與人的生存目的是背道而馳的??偨Y:一二兩段觸景生情,眼前美景,信可樂也。二:哲學的蘭亭段三、段四:緣情析理讓學生閱讀第三段并思考 ——人生是否都由快樂構成?人生是由什么構成的?人生之樂:欣于所遇 —(愛情、金錢、權勢、名譽)暫得于己(一時的快樂)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得意忘形)人生之憂:情隨事遷,向之所欣,俯仰之間,以為陳跡??偨Y:人生難免為“欣于所遇”的樂和“情隨事遷”的憂所左右,忽有忽樂,或憂或樂,直到死亡的來到 ——終期于盡,而這死是否是自己所能控制的呢?答案是不能確定因為修短隨化。分析到這里,我們感到豈不痛哉,文章到此洋溢著生命的無奈,死亡的悲哀,人在死亡面前,能作些什么呢? ——無能為力?2、分析段四:留下生命的痕跡生命的無奈,死亡的悲哀是從古到今一貫存在的。昔人(興感之文)王羲之(臨文嗟悼) 其致一也后之覽者(有感于斯文)在真實的死亡面前,戰(zhàn)國時期的莊子已有覺解:生是痛苦,而死是一種解脫,復歸大道,浮生若夢。死就是從夢中醒來。莊子竭力消除死亡的痛苦和人對死亡的畏懼。甚至以死之美好否定生之痛苦,否定現實世界的真實。這是一種被動的無力的受虐似的對死亡的接受,其實簡介的否定了人生的價值和人的尊嚴。那么,人在死亡面前是否真的無能為力呢?古人云人生之三不朽立德立言立功,都留下生命的痕跡。王羲之反對莊子式的自我欺騙的覺解:“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又說:“死生亦大”。他認為現實世界是唯一存在的世界,生就是生,死就是死,并不存在更美好的死后世界。人要抓住現實的唯一的生的世界,在這唯一的世界上留下自己生命的痕跡?!肮柿袛r人,錄其所述”,留下姓名,留下詩歌,留下這次盛大歡會的生命記錄,使”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王羲之要通過書法、詩歌留下自己生命的痕跡,在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中尋求不朽。傳說他苦練書法,長期洗硯,以至池水盡黑。羲之墨池的故事正是他追求生命輝煌的明證,“羲之之書晚乃善”,至暮年他才登上人生不朽的頂峰。結語:孔子說:我死了,但我的道要傳下去。王羲之說:我死了,但我的書法要傳下去。同學們,如果有一天我們都死了,我們的什么可以傳下去呢?高一語文下冊《裝在套子里的人》教學反思《裝在套子里的人》是契訶夫的代表作,是一篇具有深刻思想意義和廣泛社會影響的作品,自問世以來就一直吸引著無數的讀者,讓人感慨,引人思考。但是,本文篇幅較長,語言淺易,情節(jié)簡單,人物關系單純,學生讀完一遍有可能就感到索然乏味,但是卻不能深入地理解和把握文本,如何引導學生深度解讀文本并挖掘其現實意義,就成為本節(jié)課教學中的重點,為此,我確定了本課的兩個學習目標:1、把握人物形象2、理解人物的現實意義這兩個目標,從內容上,以探討人物形象為主線,由點及面,由淺入深,有人物到主題。從能力上,以生為本,重在讓學生養(yǎng)成自己的研究、分析和解決問題的習慣,培養(yǎng)學生自主合作的學習能力。在課堂教學中學生雖然粗略地領略了這一藝術精品的風采,但我感覺學生的認識只是“冰山一角”,若一定要從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找出點可以肯定的東西的話,我想下面三點是可以列舉的:1、緊扣目標,突出人物形象主線,努力刪繁就簡,避熟就新。2、將一定的學習目標問題化,將問題設計巧妙化,不斷激發(fā)調動學生的思考,通過創(chuàng)設合理的“問題情境”將主體的閱讀活動始終置于“最近發(fā)展區(qū)”,以最終實現有所發(fā)現的結果。3、在動態(tài)多變的教學過程中,比較重視地注重了學生的思維行為的引導點撥,使閱讀活動始終圍繞一定的目標展開,通過“追問”實現“有效學習”。但是,由于教師的作為必須收 45分鐘的限制和師生思想交流不可預設的制約,這節(jié)課同樣有諸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1、引導學生的多角度、多元化解讀問題時,對于結論的認識應給以更規(guī)范、更嚴謹、更科學的解釋。2、課堂導向語,問題的創(chuàng)設,應進一步精確,凝練。突出有效信息,給學生更明確的思維導向。3、 教師的課堂評價語言還有待豐富提高。4、 學生的廣泛參與度還有待激活??傊?,課堂教學也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尤其是在師生碰撞的動態(tài)過程中,具有不可預料性,但是我也堅信未來的路還很長,只要有追求,理想就會實現。-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語文 下冊 蘭亭集序 教學 設計 套子 反思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www.hcyjhs8.com/p-634951.html